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本单元课文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之道”,试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课文学习之道
学习态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途径和方法
《劝学》
《师说》
《反对党八股》(节选)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2022-10-24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襄王十三年,郑人伐滑。王使游孙伯请滑,郑人执之。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郑在天子,兄弟也。郑武、庄有大勋力于平、桓,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由定。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王不听。十七年,王降狄师以伐郑。

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夫婚姻,祸福之阶也。由之利内则福,利外则取祸。今王外利矣,其无乃阶祸乎?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姞,郐由叔妘,聃由郑姬,息由陈妫,邓由楚曼,罗由季姬,卢由荆妫,是皆外利离亲者也。”

王曰:“利何如而内,何如而外?”对曰:“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然则民莫不审固其心力以役上令,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各以利退,上求不暨,是其外利也。夫狄无列于王室,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贵也。狄,犲狼之德也,郑未失周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贤也。平、桓、庄、惠皆受郑劳,王而弃之,是不庸勋也。郑伯捷之齿长矣,王而弱之,是不长老也。狄,隗姓也,郑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爱亲也。夫礼,新不间旧,王以狄女间姜、任,非礼且弃旧也。王一举而弃七德,臣故曰利外矣。《》有之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王不忍小忿而弃郑,又登叔隗以阶狄。狄,封豕犲狼也,不可猒也。”王不听。

十八年,王黜狄后。狄人来诛杀谭伯。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主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


【注】文中“平、桓、庄、惠”“宣王”都是周朝前代君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
B.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
C.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
D.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迁,指公元前770年,因受战争和灾荒的影响,周王室由镐京一带东迁洛邑。
B.长老,文中指恭敬长者。现多指对老年人、住持僧人的尊称,二者的意思不同。
C.携贰,指离心,有二心。“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同义。
D.《书》,指《尚书》,又称《四书》,是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要讨伐滑国,游孙伯被襄王派去替滑国说情被郑人扣留。襄王欲讨伐郑国,富辰从亲情、功劳等角度劝阻,不被听从。
B.襄王感激狄人,打算娶狄人女子为王后,富辰认为婚姻是招引祸福的途径,招引的是福是祸要看有利于自己还是有利于外人。
C.富辰认为拥有“七德”,百姓都会齐心竭力听从上面指挥,官府可保持常道而财用充足,上级要求都能满足,事情都可办成。
D.富辰认为郑对四代周王有过帮助并且是宣王的部下,故襄王应启用功臣、友爱亲族,而不应违背“新不可取代旧”的礼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
(2)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
5.富辰两次把狄人喻为“豺狼”,有什么目的?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3 . 经典的话剧常常用生活化的舞台语言来展示人物性格、设置悬念。仔细阅读话剧《雷雨》第一幕开篇部分鲁贵与四凤的对话,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四凤……四凤!听见没有?

女:听见了。

父:这孩子!回头你妈来,告诉她,你有许多钱啦!工钱,赏钱……

女:您不都要走了么?喝了!赌了!

父:你急什么?我不跟你要钱。喂——大少爷不是老塞给你钱花么?

女:爸!您别又穷疯了,胡说乱道的。

(1)根据对话内容,概括鲁贵的性格特征。
(2)这一段对话,曹禺设置了多个悬念,请结合对话内容写出两个悬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探

刘白羽

战士们在地底下工作了整两夜了。突击连的战士陈和头一个听到面前有流水的声音,他立刻把铁锹一丢,伸出头望了一眼说:

到了,到了,——小凌河挖到了。

现在只隔一条河,——明天,只等总攻信号一响,就揍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啊哈!……几个战士揩把汗水,伸出头去。可是这一看不要紧,战士们兴奋的情绪,马上降落到冰点以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小凌河不像女儿河那样平静,河床足有四百米宽,它不规则地到处奔流,好几道激流闪着月光,白茫茫一片,哪里深哪里浅,谁也不摸头。五里开阔地好容易通过,可是明天发起冲锋的时候,就得涉渡这条不知深浅的河流,敌人只要有十几挺机枪死封着河西,那就谁也不要想活着过到河那面去,死——谁还怕吗?问题是任务怎样完成。

看大家在发愣,指导员立刻感到不对头,赶紧推开别人,走到前面去看。

敌人在城墙上打起了三颗照明弹,就像三盏银灯高悬空中,把小凌河上照耀得如同白昼,炮弹落在河里,打起几尺高的水花。

怎么办?指导员自己问自己。自己这个突击连,哪里有突不破的难关?路,靠勇敢也总冲得出一条呀,可是想一想,大兵团作战,一面打不好,就可能面面打不好。指导员瞪着眼看了十几分钟……忽然拨刺一下扭转身,战士们都举眼望他,他却抓着一个个看,末了找到了孙本基。他和孙本基附耳谈了一阵,两眼可借着月光瞧孙本基面上有没有疑难颜色,他的心跳起来了,孙本基却说:好,指导员,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整个作战计划完成完不成的事。指导员心放下来,点了点头,孙本基就站起来跟他往前面走。战士们跟在后面,看指导员到底怎么办。

我们不要忘记,这时间是十三日午夜以后,海风吹来,据说小凌河在这种时候是冷透骨髓的,孙本基却把裤子脱下来。这时,飞机在左面投了两颗炸弹之后,又恰恰转到头上来,死盯着不走,照明弹凑热闹,赶紧打亮起来。孙本基爬出沟道,到了没一点隐蔽的露天之下去了。战士们张大眼睛,看着他爬进了小凌河。大家看指导员,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照明弹却熄了,前面什么也看不见。

炸弹咝咝落下来,把水溅到沟道这边来,指导员脸上全是水,一动不动。

河里面很久没一点声响,然后,模模糊糊,有个人影在摇晃,在努力蹦水,水响,人在前进,战士们欢喜得几乎喊叫起来。突然一阵冷风,敌人机枪擦着河面飞,子弹咝咝钻到水里面去,噗咚一声响之后,水上完全寂静了。

时间过得太慢了呀!指导员把手搁在沟边软土上,把头搁在手上。围着他的战士们完全绝望了。他们很明白,那噗咚一声响,是自己人给敌人机枪打倒在水里,没问题,孙本基一定很勇敢,可是生命结束了,血流在河水里了。有一个战士就悄悄说:指导员,你放心,拼也拼过去,剩下我一个人,扒也扒上城,把旗子插上去。指导员很欢喜这个战士,可是他知道:他们都绝望了,都相信这一个计划失败了。小凌河的对岸,响了几声自动步枪,以后又没声音了。忽然指导员抬起头,张大眼睛,他敏锐地听到一种声音,原来他眼力看不见以后,就把头俯在手上静静地听,这时便失声叫起来:水响!别人不相信,以为他听差了。指导员一翻身跳出沟道,像一只蝎虎一样快地往前爬,他在河边迎上孙本基,孙本基水淋淋的,冷得牙齿哒哒响,指导员把棉衣脱下来给他披上,一齐来到沟道里。消息一传开去,战士们一下子从后面拥上来。孙本基坐在地下用干衣服擦身子,一面向指导员报告:我来回来去踩了三条路,插了树枝作路标,顺着我插的路标走保险没问题,水顶深到腿肚,要不顺路标走,水能淹到腰……实际比话更动人,孙本基在炸弹、机枪、自动步枪射击下,来回走了六趟,竟安然无事,战士们就会想:我只在冲锋时走一趟,一定更没问题了。

指导员故意把声音提高,好让大家听见。

怎么,这河里也能找出三条路吗?

是,找出三条路。

同志们!听见没有!这不是河,这是冲锋的道路。

战士陈和站在指导员旁边,他问孙本基:冷不冷?孙本基说:不冷?!屁股上冻了一个窟窿呢。于是在这总攻前夜,在这潮湿的地底下,又听见战士们轻轻的笑声。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夜探”为题,高度概括出小说的核心事件,即总攻前夜为全面进攻而探路。
B.“死——谁还怕吗?”以反问的形式表现出战士们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革命豪情。
C.指导员在和孙本基附耳谈了一阵后“心跳起来了”,这一细节写出了孙本基短暂的犹豫。
D.“像一只蝎虎一样快地往前爬”,借指导员敏捷的动作突出其想要见到孙本基的急切。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文笔浪漫,描写了小凌河及周围环境的壮美,也写出战争的残酷,交代了突击队面临的困难,为下文写孙本基渡河的凶险作铺垫。
B.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使情节顺畅,情境客观;同时也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C.小说由战士挖到河流的兴奋开始,中间记叙了他们的失落、绝望欢喜等多次情绪变化,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D.小说末尾用“总攻前夜”“潮湿的地底下”为战士们的“笑声”铺设背景,有利于突出战士们的形象,一个“又”字将主题进一步深化。
3.文中画线句子“大家看指导员,指导员瞪着眼往前看,照明弹却熄了,前面什么也看不见”,先后出现了三个“看”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不同的内涵。
4.作为一位长期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创作的作家,刘白羽的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文学的激情、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陇首

赵汝鐩

陇首多逢采桑女,荆钗蓬鬓短青裙。

斋钟①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

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

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②。

注:①斋钟:午时的钟声。②引文:官府派租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选取了典型细节,通过描写采桑女的头饰和衣着,表现了她们生活的辛劳和贫穷。
B.中间两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交代了诗人行走山村的见闻,渲染乡村宁静的自然氛围。
C.尾联从“我”的视角叙事,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委婉含蓄地揭示农家辛劳贫穷的缘由。
D.诗中对山乡风景和人物活动的描写,用语质朴,不事雕琢,也体现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2.此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突厥数为边患。或说上曰:“突厥屡寇关中,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为百世之笑乎?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上曰:“善。”八月甲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州,京师戒严。癸未,颉利进至渭水便桥。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乙酉,上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会大雪,杂畜多死,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诸部多叛。言事者多请击之,上问长孙无忌:“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无忌曰:“虏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上乃止。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春正月,李靖帅骁骑夜袭定襄,破之。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其众徙于碛口。颉利欲度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帅众降。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引见颉利,数之曰:“汝数与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穑,掠我子女。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哭谢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突厥既亡,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温彦博曰:“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渊。②上:此处指唐太宗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B.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C.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D.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B.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组合来纪年或纪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来纪日。
C.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为可汗或大汗。
D.稼穑,原指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后泛指农业劳动,在文中引申为“庄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突厥多次侵犯边疆一事,有人建议唐高祖迁都,而时为秦王的李世民认为不应该急忙迁都来躲避突厥的侵扰,否则会贻笑后人。
B.突厥遭遇大雪和饥荒,颉利加重征收各部赋税,导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长孙无忌从守信义和爱民出发,反对唐太宗进攻突厥的决定。
C.李靖率领精锐之师夜袭颉利可汗,颉利在仓促之间逃亡,李世勣在碛口驻军,拦截了颉利的逃跑路线,颉利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
D.唐太宗当面斥责颉利背弃盟约、抢掠大唐百姓等罪状,又因渭水便桥订立盟约以来,颉利尚算无大规模入侵掳掠,太宗免去了颉利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
(2)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
5.孔子的话“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温彦博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2022-04-29更新 | 431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三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是赏菊的好季节,作为中国人,细细想想,果真历朝历代的人们对菊花都有各种赞美。正因为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才让南宋绘画家马远画了《陶渊明采菊图》,上面还出现了菊花和松树的形象。

古代文人对菊花真的是赞誉有加,菊花位列植物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中便是明证。陶渊明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司空图欣赏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     ),唐寅感受到的是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的(     ),李清照又用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对比烘托着孤独凄凉,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出了菊花满城的(     ),似乎人人心中都有别样的菊花。

现代艺术家们对菊花同样是一往情深。新月派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鼓手与琴师》中写到了不同形态的菊花。有鸡爪菊、绣球菊、江西腊,这些菊花颜色丰富,不但有金的黄、玉的白、春酿的绿、秋山的紫,更有剪秋萝似的小红菊、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黄菊、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以及枣红色的菊花王。在闻先生饱蘸感情的抒发中,______,他用文字描摹出菊花的无数状态、颜色、样貌,让我们非常赞叹。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典雅安静             淡定从容             豪气干云             离愁别绪
B.淡定从容             典雅安静             离愁别绪             豪气干云
C.典雅安静             淡定从容             离愁别绪             豪气干云
D.淡定从容             典雅安静             豪气干云             离愁别绪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我们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更能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
B.我们不仅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更能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
C.我们不仅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更能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
D.不仅我们发现作为画家的他训练有素的眼力,更能对他的思乡爱国有共鸣
3.下列与“菊”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是他对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实写照。
B.古人称九月为“菊月”。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李清照的《醉花阴》就是写于重阳节。
C.宋朝时的大儒周敦颐《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他赞誉菊花超然、孤傲,使它很自然的成为隐士身份人的象征。
D.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传统菊花文化。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等建安七子。他们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学习乐府民歌,通过亲身体验,来反映社会的丧乱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们的不少诗篇,还表现了期盼乘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名垂青史的奋发精神,大多情怀慷慨,意气风发,才调纵横。语言上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或者称之为“汉魏风骨”。唐代诗人曾经把追求“建安风骨”当作革新诗风的一个有力口号。

建安文学之后出现了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反对司马氏集团的政治统治,嵇康直接抗争,诗文均愤世嫉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阮籍不敢公然反对,外表佯狂放诞,内心十分痛苦。其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大多采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写得隐晦曲折,意旨深远,创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式。这种五言咏怀组诗的体制,也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西晋时期,诗歌和现实的关系渐渐疏远,文人诗创作走入低谷。只有左思能自出机杼,独立不群。此后诗坛的复兴,要到东晋、刘宋两代,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可以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田园诗是他的独创,或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自己怡然自得的心境,或歌颂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咏怀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后代诗人像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都受到他精神品格的影响,从他的诗中得到了艺术的养料。当时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则热衷于山水。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谢朓、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民歌的新发展。东晋、宋、齐是南方民歌产生最多的时期。南方民歌大多属于南朝“清商曲”中的“吴歌”和“西曲”,内容几乎全是关于男女爱情的,代表作有《西洲曲》《子夜歌》《读曲歌》等。这些作品多为五言四句,情调哀怨缠绵,艳丽柔婉,且喜用双关谐音,语言活泼,当时文人仿作甚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感情直率,语言朴实,风格刚健。

与此同时,南北朝文人诗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鲍照和谢朓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其中鲍照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他的一些五言四句短诗,仿自《吴声歌曲》,出语天然,情深味长,对于唐人五言绝句极有影响。

南朝后期,社会风气奢靡,朝纲日益堕落,士人气质纤弱,所作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庾信也是在“宫体诗”的创作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但是,他在出使北朝、被羁不返之后,生活境遇大变,故而能突破齐梁体的藩篱,成为南北朝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诗用事贴切,造语新颖,在体制声律上更加接近律、绝等近体诗的格调,着唐人之先鞭。

(摘编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时期,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了文学的自觉,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也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期盼。
B.正始文学有着更多的愤世嫉俗与压抑痛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作家开启了以诗歌抗争黑暗政治的新形式。
C.陶渊明的诗歌以对农村恬美静穆生活的描述和对怡然自得心境的表现,表达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
D.与北朝民歌相比,南朝民歌内容比较单一,南北朝民歌的不同还体现在情调、语言、风格等方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建安时期时,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先总体概括其文学发展特征,然后列举代表人物进行说明。
B.对东晋、刘宋时期的文人,文章主要从他们对前人艺术特色的传承、自身取得的成就、对后来文人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C.文章在论述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以说理,并使用对比等手法,让读者对所论说的道理有更明晰的认识。
D.文章主要使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不同时期的诗歌发展的特点以及成就,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风骨”体现为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这些特征对后世的诗风革新也产生了影响。
B.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派和山水诗派,对唐朝很多重要诗人都有引领作用。
C.对于部分诗人来说,比如嵇康、鲍照、庾信等,创作诗歌不仅是发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也是反抗黑暗政治的途径。
D.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有起有伏,虽然在一定时期会被藩篱束缚,但不断变化是诗歌发展的常态。
21-22高一下·全国·课时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四块玉·闲适(其三)

关汉卿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南吕】四块玉·闲适(其四)

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1.下列对这两首曲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开头“意马收,心猿锁”使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格,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看破红尘的思想。
B.第一首“槐阴午梦谁惊破”用“南柯一梦”的典故,在作者看来,这“梦里功名,幻中富贵”,不过是名缰利锁,并非安乐去处。
C.第二首开头“南亩耕,东山卧”用陶渊明、谢灵运的典故,流露出作者不关怀世事、归隐山林的思想。
D.第二首末尾“愚”字是自谦之辞,反映作者掩饰锋芒、全身远祸的思想。
2.同为“闲适”,这两首元曲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里的庄稼

蒙福森

深夜,月色朦胧,万籁无声。突然,沙沙沙,沙沙沙,野猪来了,成群结队,一溜儿来到山脚下老田的玉米地。它们啃玉米,咔嚓一棵,咔嚓一棵,一会儿,啃倒了一大片。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

老田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醒来后,老田再也睡不着了,脑海里全是玉米花生水稻,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

老田辗转反侧,把老伴儿桂珍弄醒了。她问:“怎么,又做梦了?梦见庄稼了?”“嗯。”老田说着,然后,轻轻地叹息一声。

几天前,儿子打来电话,催老田两口子进城去。再过十几日,就是儿媳妇的预产期了,他们的宝贝孙子就要出生了。桂珍收拾好东西,准备进城去照看儿媳妇和孙子。老田不愿去,他放不下地里的庄稼。

“你一个人在家行吗?”桂珍说。

“咋不行?”老田说,“我能吃能睡,能扛能挑,你担心啥?”

桂珍说:“村头那个龚伯,你知道的……”

几年前,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龚伯,死在家里好几天,等人发现时,已经有臭味了。

“龚伯是龚伯,我是我。他病恹恹的,骨瘦如柴,弱不禁风,他咋能跟我比!”老田气咻咻地说。

桂珍说不过老田,打电话给儿子。儿子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可老田就是不答应。

从那时起,老田就开始做梦了,夜夜梦见地里的庄稼,一大片一大片。在梦里,郁郁葱葱的庄稼不是旱死了,被野猪糟蹋了,被洪水淹死了,就是被轰隆隆的铲车铲掉了,一铲一铲地铲到卡车上,运到河边倒掉。

醒来时,老田的眼里含着泪花。

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展,到处开发得热火朝天。轰隆隆的铲车、钩机伸展着巨大的手臂,昼夜不停地作业。城市像—条饥饿的巨蚕,村里的农田像—张张桑叶,不断地被蚕食着、吞噬着。绿色的农田不见了,代之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村里的地越来越少,老田的地越来越少。谁能料到,哪一天,他的地会被城市这条贪吃蛇吞噬得一干二净?到那时,他该怎么办?

年轻人高兴得很,地被征了,得了一大笔土地补偿款,逃离乡村,到城里去买了房,成了城市人;或者,游手好闲,不分日夜在村头的小卖部打牌赌钱,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有的人,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老田就不一样了,他幼时贫穷,吞糠咽菜,是吃过苦的人,视土地如生命。他在剩下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丝不苟地种庄稼。老田来到田头,昨天刚浇过地,田里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一股泥土的气息和庄稼叶子的清香扑鼻而来。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

老田下定决心,不去儿子家了,让老伴儿去带孙子,他要留在乡下老家,在他的土地被征收之前,在有生之年,好好种地。

桂珍拗不过他,儿子拗不过他,只好作罢,留下他一个人。临走前,老伴儿再三叮嘱老田这呀那呀,又请邻居帮他们照看老田,毕竟,他已年逾七十了。

儿子把桂珍的行李放到车里。突然,桂珍说:“等等,我去地里摘些青菜,家里的青菜没化肥农药,鲜嫩得很呢。”

桂珍就去了田里。

日上中天了,桂珍还没回来。

咋回事呢?老田和儿子刚想去地里找,一个人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们,桂珍在地里晕倒了,不省人事。

他们赶到地里时,桂珍坐在田边,已经醒过来了。“要不要去医院?”老田心急如焚地问。“不用,歇一会儿就好。”桂珍说。

这下,老田放心不下老伴儿了,近段时间她在家里已经昏倒几次了。思前想后,最后老田把田里的庄稼低价租给邻居,老两口儿坐儿子的车去了省城。

几天后,孙子出生了,桂珍忙前忙后,手脚麻利。儿子疑惑地问:“妈那天你在田里……”桂珍嘘了一声,低声说:“我不这样,你爹哪肯离开他的庄稼啊?丢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在老家,我咋能放心?”

那时,老田站在阳台上,目光穿过高楼大厦,默默地看着老家的方向,一言不发。桂珍知道,他昨晚又做梦了,梦见了葳蕤郁葱的庄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田视庄稼和土地如生命,他的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传统农民形象的缩影。
B.桂珍不放心老田一人在家,假装晕倒,不明就里的老田只好放弃庄稼进了城,从中可以感受到老田夫妇深厚的感情。
C.面对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老田依然想着固守土地,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
D.年轻农民得到土地征收补偿款后,有的逃离农村,有的养成不良生活嗜好,这些社会问题令人担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自然段运用插叙这一叙述方式。交待了老田夫妇将要进城的缘由,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田对自己熟悉的土地和庄稼的复杂心情。
C.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能够灵活自由地描写老田的心理,展现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状态。
D.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充满了乡土气息,与文中叙写的内容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3.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塑造老田的形象,请找出其中两处进行点评。
4.小说开头和中间都较为详细地叙写了老田的庄稼梦,有何用意?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