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2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

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捽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年(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为“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是指红衣少女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的故事情节,斗争虽小,却仍旧荡气回肠。
B.小说中老人讲述两只鱼鹰的遭遇时,一直反复强调要是这二年就不会让日本鬼子抓去,从这件小事看出他怀念过往生活。
C.老头做交通员,他的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女子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通过小人物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D.老头对我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从老头给我讲的小事上,能看出白洋淀百姓对抗日充满必胜的信心。
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B.小说中的老人既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串连情节的作用。
C.“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这段运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致。
D.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起伏多变。
3.本文中的姑娘和《百合花》中新媳妇,都是战争中深明大义的普通女性形象,但各有不同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和教材加以分析。
4.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12-04更新 | 29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有人说,短视频催生了一个读秒时代,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等待视频播放结束,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转变为更具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也正凭借着传播技术打造出雅俗共赏的体验空间,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在多感官的交互中丰富用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派单。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当下传播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情感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很多用户在一个短视频上的停留时间很短,这说明很多用户其实难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B.材料二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这类文化类短视频经常曲高和寡,难以产生共鸣。
C.材料二认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立足当下,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出发,注重“以古观今”。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短视频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且都提到要以短视频构建共情空间。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要始终追求“破圈”传播,以实现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B.文化传播不应该提前预设某些明确的受众群体,而应该注重广泛性,扩大传播影响力。
C.传统文化视频的创作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大众的体验中,体现大众性的特点。
D.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强调体验感,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这也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发展。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四两段列举详细数字,准确概括了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现状。
B.材料二第二段,主要从历史和现实对接的角度论证文化记忆怎样产生情感共鸣的问题。
C.材料一最后两段列举了部分事例,具体分析了一些短视频“破圈”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D.材料二主要从注重“以古观今”和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及凝聚性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4.如果班级将要制作一个有关中秋节习俗的短视频,我们在制作视频时除了形式方面的因素,还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2-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材料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三: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率徐行A却立B处C静观动D如攻E坚F木G先其易者H而后其节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则似是而非者”与材料三“如是而已”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
B.“跬步”,古代人们称人行走时,跨出一脚为“跬”,而跨出两脚为“步”。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不拘于时”与“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时”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材料一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材料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材料三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师道不兴的现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气质的凝练。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

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都市高速快节奏运转,乡村则慢速时间循环。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换言之,乡村作为都市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被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让嘉宾走进乡村参与农耕生产,从零起步,农业基础知识、农具操作技能都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元素一一呈现。都市青年初干农活时的局促,暴露自身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欠缺,实质展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权力的一次反转。节目中,嘉宾与乡村在消费语境下的二元对立关系消除了,嘉宾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参与全流程管理,从挖沟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从储存到售卖,全身心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由此,“耕耘”不再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

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它重在展现劳动,是对都市青年与自然“斗争”的纪实,虽以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的大问题。

从综艺制作的角度看,《种地吧》的爆款气质源于一个“真”字。嘉宾真刀真枪下地干活,不做作,没有剧本可以参照,全凭事情的进展,由每个人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看似随性,才有真实。首期内容中,就有撞坏收割机、收割机挂倒电线、收割机陷入水泥中等问题;后发生排水沟被堵的情况,不得不在零下气温中瑟瑟发抖通了半宿;再有就是上网搜索种地、基建或养殖的教学视频,在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

除了行动上的“真”,还有思考问题.上的“诚”。“种地小队”面对并不熟悉的农耕生活,他们亲历身体.上的劳累,经历情绪上的局促、尴尬,团结一心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难,这何尝不是屏幕前年轻观众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

四季更替,生长有序,土地里的播种与收获,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摘编自张凯滨《乡村生活综艺:媒介化时代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连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生活综艺的出现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气质,也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耕文化面临着消亡等有关。
B.乡村生活综艺通过影像媒介呈现乡村生活,拉近城市人和土地的时空距离,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人们的乡土情结。
C.乡村生活综艺里的“乡村”都是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是被都市人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D.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发展议题相呼应,培养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综艺《种地吧》通过“种地小队”耕作劳动的真实参与和体验过程的呈现,实现了对以往乡村综艺题材的突破。
B.《种地吧》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只是一个切入点,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对劳动的真实体验,更在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哲学。
C.《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年轻人重视自我生产,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
D.《种地吧》有助于让都市里的孩子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是因为节目如纪实镜像,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3.下列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中,最能反映“重返土地”主题的一项是(     
A.《向往的生活》,用流水线的录制模式,安排嘉宾们扮演不同角色,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逃离快节奏生活的“桃花源”。
B.《一路成年》,五个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在各自父亲的陪伴下到乡村去,父子们同吃同住、共同劳动,一起完成一场“成人礼”。
C.《宝藏般的乡村》,嘉宾通过体验农忙、品尝美食、趣味游戏、直播带货和与村民同吃同住等项目,感受乡村的物产风貌。
D.《哈哈农夫》,嘉宾们在一日三餐饮食起居的基础上,还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参与当地传统农作事务,体验当地特色饮食。
4.就乡村生活综艺来说,影像传播这种媒介相较于文字的优势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为什么能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子

温庭筠

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

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草初齐,花又落,燕双双。

酒泉子

曹勋

惨惨西风。人与两州的俱不见,一江残照落霞红。橹声中。

汀花蘋草六朝空。人向赏心远恨,闲云犹绕建康宫。古今同。

【注】①金鸭:指香炉。②兰釭:指灯具。③两州:指北宋都城汴州与南宋都城杭州。④赏心:指建康(今南京)赏心亭。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泉子》为词牌名,此调的格体不一,或上下片各五句,或上下片各四句。
B.“日映”等五句从日色穿窗写起,到默对炉香、背着灯光结束,由外写到内。
C.“宿妆”二句女主人公梳妆之后登高望远,“薄”字写出故乡因遥远而模糊。
D.曹词上阕的写景视听结合,西风残照中“不见”与“见”的对比也隐有深意。
2.两词分别以“燕双双”“古今同”作结,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3-12-02更新 | 382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辉煌的波马

张承志

风掠过松树林子的梢头,云杉和塔松都轻盈地摇曳起来,抚着天山的前麓。山前的襟麓草原一派鹅绿,温柔地微微起伏着,直到舒展在模糊的远处,又悄无声息地没入特克斯河的暮色。我顺着这片向下倾斜的鹅绿色草地走,从冰峰耸立的天山长峡里出来,顺着明亮亮的嫩草地朝前走,看着阿迪亚和碎娃子甩着小手的笨样子,我总觉得我一直就是这么走着的。

视野突然间开阔了,嫩绿的柔软草滩像是从山口里一泻而出,溶进黄灿灿的阳光里,金黄夺目地向两裾散开,一直扩展到前方依稀可辨的波马。波马有多美丽,应该是我们自己独有的一个秘密。我年年夏天都往波马跑,我发觉我已经悄悄地把波马看成是自己私有的世界了。

两个小家伙飞跑起来,精光的脚丫啪啪地溅着取过土的洼地里的积水。圆木叠成的拱桥慢腾腾地扭转着,渐渐露出它的侧面。一间泥屋和一顶三角毡帐篷也悄无声息地从地面下一点点升起。炊烟横扫着弥漫过来,灰白柔和的炊烟像纱像雾,把两个三岁的小黑孩子淹没在一片浑白之中。

波马的太阳就要沉没了。

这里是波马,正对着天山大坂的山口,松树杆打成的木桥架在雪水河最窄的这个峭岸上,一条路从这桥上背着各奔前程,守桥的是两户人家——碎爷家和巴僧阿爸家。这就是波马,天山最腹心处的小地方波马。四方各有上千里的辽阔视野里,除了雪山、松林、山麓草原、冰融的河水、涌来的白云之外,什么也没有了。

太阳又离西方天际的山影近了一分。

两家人都在门口的草地上吃饭。阿迪亚、碎娃子和我三个人都左右乱抓地吃两家。巴僧阿爸和碎爷则端坐在各自的门口,默默地吃着自己的奶子泡和烤得焦脆的锅盔。原野和波马四外的世界都静悄悄地低伏在一派暗蓝的暮霭中,绵绵远去的天山峰峦伏隐了,变成一长排峥嵘的雕塑。

我知道碎爷隐瞒的事情,去年我捎来那张平反安抚的通知信时,碎爷仍然若无其事地摇摇头。“吾个事,吾个嘛,不,不。”他摇头时眼睛陷得很深,陷在眼凹里的一块阴影里。他拂了拂身上的碎褂子,就慢腾腾地走向木桥,根本不理睬我手里的那块纸片。碎爷年轻时该是受冤住了三年狱,后来转成劳改时逃来新疆隐匿。但是碎爷说他是青海的金客子,淘金子追金脉,来到了波马。我把那张纸片塞进他的泥屋里不管了,可是他把那纸片又抛进泛滥的河水里冲走了。

碎爷吃锅盔时用手掌在嘴边上捧着,把捧住的渣渣填进嘴里以后,总是闭紧嘴,再闭上眼皮,两腮一动一动地慢慢地嚼,脸上千千万万的皱纹会舒展开来,舒展成一种幸福的表情。天山旷野的景色在那时悄悄围住碎爷,我在那时看见天山旷野的景色都渗着、混着变成了苍苍茫茫的一片。

巴僧阿爸靠着他的三角黑包,一碗棕色的奶茶摆在他脚边。他看见我瞥见他时,就咧嘴露出一个憨憨的笑容。他笑的时候,眼睛眯成了细细一条缝。黯淡的、已经像水一样柔和的阳光抹在巴僧阿爸的鼓肚皮上,我觉得我像是看见了一只铜鼓,看见了一只年深岁久、已经生锈的骑士的钢兜参。波马是巴僧阿爸土生土长的故乡。

正在这时突然有一抹红色显现,我吃惊地一抬头,看见了——波马的日落。

天地间万物都镀上了一片金红。在一片红形的天山心腹的中心,两家人和一座桥组成的波马在这一刻间燃烧起来。两个孩子惊奇地站住了,舒服欣喜地伸展着他们纤细的挂者霞火的手臂,像两只误入了火海的旱獭。两位长者凝视屏息地坐着,倚着他们各自的家。我猜他们一定也和我一样感到五脏六腑都在燃烧熔化,因为他们的前胸上也鲜艳地镀着金红的霞焰。

红醉的残日已经完全沉没了。

巴僧阿爸突然引吭高歌。他时而低头,时而下巴朝天,嘶哑辽远地唱起了一支长调。“阿睦尔……撒纳……嗨依哟嗬依……”歌声又尖又粗,又细又厚,在红霞收褪着的青空上激烈地起伏飞翔。巴僧阿爸,用英雄颂歌送别了天空中的烈火。他看着红霞褪去的时候,一定想到了阿睦尔撒纳的命运,也许还想到了自己生命的垂暮。我心里突然一怔,感到我这次可没有白来一趟,我在波马看到了一个终止

这时有一阵音乐不易察觉地浮现了。它缓缓如诉说,沙哑又动人,重负和悲愤中流行着一股——我仔细地听着——希望和祈念。一泻千里的雪山冰河陡然肃穆了;最后的、黑暗来临之前的青色的明亮中突然呈现出一派神圣。碎爷长跪在黄泥糊抹的泥巴屋前,嘴唇颤抖着正在诵经。他那枯瘦的沟壑密布的脸膛上,那紧张地凝聚着的诚挚、苦难、渴求的神情简直摧人肺腑。碎爷滔滔地低声倾诉着,那奇妙的话语出口迎风,倏忽化成音乐向长空飞去。碎爷也老啦,我望着那束飘颤的银须想,碎爷也像巴僧阿爸一样,面对着自己的暮日。可是碎爷心里盛着一个海,碎爷有他深藏不露的惊天动地的阅历。无论是背井离乡、冤狱折磨,碎爷一概不谈不论。碎爷用不着一张白纸片证明自己,碎爷有一颗打不垮的心。

这是一天中的最后一刻了。

我静静地躺在两家之间的草地上,心里久久涌荡着难言的激动。这是我在波马度过的一个傍晚;波马在我这双还年轻的眼睛里,辉煌地终止了它的这一天。我静静地躺着,只是让身体吮吸着这徐徐传来的温暖。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年年夏天前往波马,是由于自己在这辽阔美丽之地获得了独享的私密空间。
B.阿迪亚和碎娃子在吃饭时“乱抓吃两家”,可见平时两家人彼此相处的和睦融洽。
C.巴僧阿爸在日落时所唱的英雄颂歌,既符合当时的场景氛围又传达他的人生感受。
D.“我”在碎爷庄严的诵经声中聆听出希望与祈求,感动于他精神世界的坚毅达观。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没有全景式展现新疆天山地区的自然状貌和风土人情,而只是撷取生活的横截面加以雕琢,体现作家的独特追求。
B.本文补叙了碎爷早年间的苦难遭遇,不仅折射出平凡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不幸与抗争,而且让故事生动传奇有波澜。
C.本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颇为传神,如“眼睛眯成了细细一条缝”,这与《祝福》中刻画样林嫂“眼珠间或一轮”相似。
D.本文以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表现波马落日的灿烂辉煌,在提高作品审美价值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3.文中两处加点的“终止”,对“我”来说分别有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
4.张承志在回忆创作时,提到自己“偏重抒情散文式的小说叙述方法”,文本怎样体现出这种创作特色?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3-12-0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的结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

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规律,能够直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等共存,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等已经成为重要节日。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

(摘编自刘宁《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有删改)

材料二:

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其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经年累月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可靠性与对比等,这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区别。南宋《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有删改)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了网友。当经典诗文遇到传统历法,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扔下农具,即是诗行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倾泻而出。的确,无论是极具诗意的节气名字本身,还是名字背后所代表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业活动,抑或由此衍生出的诗意吟诵,二十四节气毫无疑问是理解古人与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中华文明博大、浪漫的绝佳载体。难怪有网友表示,开幕式从第一秒钟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定义。

当下,多数人或许已经离农耕很远,但二十四节气却如润物无声的春雨,仍然浸润着百姓的生活,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比如饮食,如今餐桌上常见的春卷,其实就跟古人在立春这一天咬春的习俗相关。透过诗人们的生花妙笔,二十四节气早已成为吟诵千载的经典,无论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是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中,包含着生活、环境、气候、节令,虽然隔着历史的长河,我们却能感受到同样的浪漫与风雅,获得不一样的感动与启发。

跟随节气生活,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体验中华民族独有的乐趣与美好,或可让寻常生活更加有趣,让有限的生命历程体验更加丰盈。

(摘编自成博《透过二十四节气看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先民们先后确定“二至”“二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
B.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而制定,它不能反映月亮的阴晴圆缺,但可以直观反映四季变化。
C.节气本质上反映客观规律,《淮南子》中二十四节气名称记载最早、最全,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
D.冬至时刻的差异主要是源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对冬至时刻的研究能更利于农业生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又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
B.节气与节日既存在不同,又紧密联系,部分节气具有节日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
C.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就利用两根土柱观测日出、制定出完整的节气。
D.为了表达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古人创作出许多与节气有关的精美诗句,这也表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
3.根据材料观点,下列诗句所关涉的节气的命名依据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B.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C.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D.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4.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方法。
5.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资产。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2023-12-0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地上的船长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他迎着照进山坳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接着,他开始踱步。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是海风吹出的黑,爹告诉我。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的膨胀,遮住了太阳。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爹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

爹示意我们——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我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唯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似乎在念咒语。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一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标题充满悬念,同时又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
B.起先“我”并不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C.“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D.海难虽然摧毁了船长的船,使他成为一个疯子,但并没有摧毁他内心深处的坚持和责任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叙述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很吸引人,同时,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也令人深思。
B.小说叙述的故事,让我们在疯子船长身上感受到一种崇高美和悲壮美,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C.“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的膨胀,遮住了太阳”,这句写出了天空由晴转阴,为下文写船长指挥抗击风暴做铺垫。
D.小说结尾“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说明“我”受船长精神的感召,也想出去见见世面。
3.小说中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概括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
2023-12-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世事纷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而出,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对“路出”,“暮雪”对“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两句构成一幅严冬送别图。
C.“少孤”已是人生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幼时丧父,漂泊异乡,表达了对友人的怜惜之情。
D.最后一句“风尘何处期”,诗人宕开一笔,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收尾,令人回味。
2.这首诗歌以“悲”字贯穿全篇,诗人悲伤的原因有哪些呢?试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023-11-30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树娘子军纪念馆徜徉,我心疼于陶凤娇们二十多年肩挑手提超乎常人的辛苦。每年七月到九月,是她们最为忙碌的时候,她们必须在早上四五点钟开始起床,戴上斗笠,蒙着面纱,挑着四十棵每棵三斤多重营养袋的树苗共一百三十斤左右的担子,再带上十多斤的淡水和白天的口粮走向沙地。

她们的仇敌是沙子。她们要制服这个敌人,可是敌人哪有那么容易束手就擒的?趁着她们不停地在沙地上行走,沙子就会与她们的汗水混在一起,进入衣服内,攻击皮肤,要不了多久,她们的身体就会因沙子的摩擦破皮,继而引起红肿、发炎……

我无端地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言辞: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这样的言辞,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可是,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多处使用动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说鲁迅先生的言辞“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又说“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2023-11-3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