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67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吟

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注】①间:分隔。虚宇:指天地万物。②寂寞:清静,无声。玄:奥妙,玄妙。③云构:高山上的岩洞。发:出自。④器象:物象。⑤屡迁:指思想波动不定。查《晋书》本传,道韫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恩之手,此后失亲流离。⑥逝:通“誓”。宅斯宇:以斯宇为宅,指隐居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东岳”点明吟咏对象是泰山,“峨峨”“冲青天”极写泰山的高峻巍峨。
B.“非工复非匠”,语句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直接说明泰山纯乎天成的自然状态。
C.诗人丈夫丧命于乱臣之手,诗人悲痛至极,加之受到胁迫,只好把悲痛寄托于山水。
D.诗人在后四句诗中,将泰山的虚静与风云气象的变化对比,自叹波动,找到归宿。
2.最后两句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品格和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家带你游泰山

宫立

1仰望泰山,普普通通,比起任何你随处可见的俗山,并不更雄伟或更壮丽或更神奇或更险峻或更潇洒飘逸(王蒙),但世世代代的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地登泰山,写泰山。①不过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汪曾祺),要想写出新意并非易事。要跟谁过不去,想看他出丑,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写泰山(邓友梅)。

2)泰山只有1545米,但登起来需要费一番大功夫。登泰山,如在巨人的身上攀登,从岱宗坊起步,先是沿巨人脚面而行,红门宫以上登其小股,胡天阁以上跨其大股,至中天门则如入巨人怀中。然后登十八盘,才是攀巨人之体,上南天门等于接住了巨人的脖子,游玉皇顶恰如摩巨人之顶(孙荪)。登泰山很累,②第二天几乎起不来了,浑身酸痛,双腿尤甚。每抬脚动步,就会情不自禁地呲牙咧嘴皱眉头(蒋子龙)。

3)十八盘是泰山最陡峻的一段,不足1公里,垂直高度却有400米,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从开山到龙门坊是‘慢十八’,有393级台阶;龙门坊到升仙坊是‘不紧不慢又十八’,有767级台阶;升仙坊到南天门是‘紧十八’,有473级台阶,加起来共有1633级台阶。不登不知道,一登吓一跳,登十八盘,初时感觉很平常。我和同伴边走边议论古人游历此地的论述。大家嘲笑古人所谓‘登天’‘扪天’等等未免陈言俗套,过甚其辞可是走着走着,就觉有些异样。前身愈来愈往前倾,上肢似欲探地,拐杖忽觉长出了一截,双脚用力愈来愈移往足尖,膝盖则愈来愈高,石级也觉比下面的更厚,石质也比先前更坚硬了。总好像有风迎面吹来,又像有水浪冲来,行人在顶风逆水而进。于是,游客们收敛了笑容,删去了闲言碎语,一心一意地躬身书写这难写的‘登攀’二字(孙荪),偶一注视,如身在百尺云梯,凌空下落,令人目眩,不敢复瞬(蒋维乔)。

4)③用最后一点力气登上十八盘最后一个台阶,你以为登上了泰山之巅,而实际上你仅刚刚叩开了天门只有当你看到了极顶石才算到了泰山之巅,石前有碑,顶部刻着五岳之首的泰山山符,下书:‘泰山极顶——1545米’几个红字(张抗抗)。

5)到了泰山之巅,当然要到日观峰看海上日出。山顶上夜里很冷,风大等着看日出,要受一点罪(汪曾祺),但只要能看到日出,这点罪又算得了什么呢。徐志摩尽管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但他对于在泰山顶上看日出,依然充满无餍的好奇心,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泰山的日出果然没有让徐志摩失望,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有些微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云海也活了,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6)④起大早攀山观日出,从天色乌黑等到东方发白,结果却带着湿漉漉的雾气败兴而归,好在泰山的云景同泰山的日出一样诱惑游人(柳萌)。

7)泰山吸引人的不只是自然景观,还有历史文化的斑斓色彩。泰山是文化之山,泰山上有1300多处石刻,每一处石刻既是书法妙品,又是文学佳作。文宗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境,与风景、历史文物、游人心境极为和谐、贴切,和泰山精神、泰山气象融为一体(蒋子龙)。让汪曾祺记忆最深的是经石峪的石刻,在半山的巉岩间忽然有一片巨大的石板,石色微黄,是一整块,极平,略有倾斜,上面刻了一部《金刚经》,字大径斗,笔势雄浑厚重,大巧若拙,字体微扁,非隶非魏郭沫若断为齐梁人所书,有人有不同意见经石峪成为中国书法里的独特的字体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肉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假如用一个字评经石峪字,曰:稳这样的字和泰山才相称,刻在他处,无此效果。汪曾祺极为看重经石峪,他甚至说: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8)泰山魅力无穷,它是经得住读、经得住写、经得住说的山(蒋子龙)。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王蒙连用形容自然景观的词语,通过与“俗山”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写出了泰山的普普通通。
B.徐志摩“饱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却对泰山顶上看日出依然充满“无餍的好奇心”,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C.文章第(3)段,蒋维乔用“如身在百尺云梯”等语句描写登山之难,这与孙荪引用“登天”“扪天”等古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第(5)段,站在徐志摩的角度,按时间推移描写在泰山顶上等待日出和观赏日出的情景,笔墨酣畅,文采斐然。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汪曾祺“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暗含的意思是写泰山的篇章很多,要想写出新意很难。
B.句子②,蒋子龙从身体感受的角度描写登泰山的困难,“呲牙咧嘴皱眉头”通俗俏皮,生动形象。
C.句子③中,张抗抗不仅把十八盘最后一个台阶比作天门,还使用夸张手法描写泰山之高大雄伟。
D.句子④,作者认为,柳萌登上泰山之巅不见日出,败兴而归。但泰山的云景也能抚慰这种遗憾。
3.文章第(7)段写出了泰山石刻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4.在文章第(2)段中,孙荪是怎样描写登泰山的?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抡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可是尘缘未断。谩惆怅、华胥梦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注】①经历了靖康之难后,张抡于次年的上元之夜写下这首感怀词。②双阙:指皇宫前面两边高大的城楼。③宸游:帝王的巡游。④瑶池:本为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居所。西王母曾在此宴请远道而来的周穆王。⑤长安远: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借指向往帝都而不得至。⑥华胥梦:这里喻指汴京往日的繁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宫前双阙高耸入天,重重楼阁弥漫微微春寒,引出后文对去年上元之夜的回忆。
B.“瑶池宴”喻指宫廷豪华宴会,后五句从声、色方面极写宫苑的豪华气派,乐声响彻云霄。
C.下片“驰隙流年”二句由回忆转入对人世的慨叹,时光如白驹过隙,在一瞬之间又是一年。
D.上片描绘往日宫中上元节的热闹繁盛,写景极其华艳;下片抚今追昔,语含悲酸,情致豪迈。
2.请简要分析下片的抒情方式。
2024-04-0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到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中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

“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

“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

“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转移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

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

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

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头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一九五○年五月护士节于天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看护”,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也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
B.小说采用补叙的手法,借老康的话介绍其童养媳的经历,为后文写刘兰与老四相互怜悯埋下伏笔。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坡高水急”“道狭村稀”等,不仅表现了高山的荒凉,也反映出战争形势之艰难。
D.“我”虽然不是文中的主人公,但“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也是主人公刘兰等人品格的见证者。
2.铁凝在《孙犁先生百年纪念》中说:“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请结合文本,概括并简要分析刘兰的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
3.孙犁的作品常被人评价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该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4-04-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暮书怀

谢榛(明)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

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注】樽罍:酒杯。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选取落叶、秋风等典型意象,营造了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交代诗人登台远望,引出下文。
B.颔联扣住诗歌题目,其中的“夕阳”“鸿雁”正是“秋暮”的典型景物,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写诗人埋怨白发无情淹没岁月,慨叹菊花多情映照酒杯,可谓“无理之妙”,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2.谢榛在诗歌创作上大力主张“以盛唐为法”,这首诗与杜甫《登高》不仅都是写秋之作,而且写法异曲同工。请问两首诗的写景技法有何相同之处?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024-04-07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此刻,有一个名叫孙福的人正坐在秋天的中午里,守着一个堆满水果的摊位。他在这里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个长途汽车经常停靠的地方,以贩卖水果为生,一辆汽车从他身旁驶了过去,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了他,接着他和他的水果又像是黎明似的重新出现了。

他看到一个男孩站在了前面,在那一片尘土过去之后,他看到了这个男孩,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他看着对面的男孩,这个穿着很脏衣服的男孩,把一只手放在他的水果上。他去看男孩的手,指甲又黑又长,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的苹果,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走开,

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男孩慢慢地向前走去,他的两条手臂闲荡着,他的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很大,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孙福的苹果和香蕉,孙福也看着他,男孩看了一会水果后,抬起头来看孙福了,他对孙福说:我饿了。

孙福看着他没有说话,男孩继续说:我饿了。

孙福听到了清脆的声音,他看着这个很脏的男孩,皱着眉说:走开。

男孩的身体似乎抖动了一下,孙福响亮地又说:走开。

男孩吓了一跳,他的身体迟疑不决地摇晃了几下,然后两条腿挪动了,孙福不再去看他,他的眼睛去注视前面的道路……孙福转过脸来,他看到刚才那个男孩正在飞快地跑去,甩动的右手里正抓着一个很圆的东西,他看清楚了,男孩手里抓着的是一只苹果,于是孙福站了起来,向着男孩跑去的方向追赶,孙福喊叫了起来:抓小偷!抓住前面的小偷……

男孩喘着气看着追来的孙福,当孙福追到他面前时,他将苹果举到了嘴里,使劲地咬了一口。

追上来的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两腮被嘴里的苹果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

男孩开始将嘴里的苹果吐出来了,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就像是挤牙膏似的,男孩将咬碎的苹果吐在了自己胸前的衣服上。

然后孙福看看四周的人,他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脸,他就对他们说:从前我们都是不锁门的,这镇上没有一户人家锁门,是不是?

他看到有人在点头,他继续说:现在锁上门以后,还要再加一道锁,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小偷,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

孙福抓住他右手的手腕,另一只手将他的中指捏住,然后对四周的人说:要是从前的规矩,就该把他偷东西的手打断,现在不能这样了,现在主要是教育,怎么教育呢?

孙福看了看男孩说:就是这样教育。

接着孙福两只手一使劲,的一声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男孩发出了尖叫,声音就像是匕首一样锋利,然后男孩看到了自己的右手的中指断了,拉到了手背上。男孩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

孙福对四周的人说:对小偷就要这样,不打断他一条胳膊,也要扭断他的一根手指。

……

这天下午,秋天的阳光照耀着这个男孩,他的双手被反绑到了身后,绳子从他的脖子上勒过去,使他没法低下头去,他只能仰着头看着前面的路,他的身旁是他渴望中的水果,可是他现在就是低头望一眼都不可能了,因为他的脖子被勒住了,只要有人过来,就是顺路走过,孙福都要他喊叫:我是小偷。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天就要黑了,孙福将所有的水果搬上板车,收拾完以后,给他解开了绳子,孙福将绳子收起来放到了板车上时,听到后面扑通一声,他转过身去,看到男孩倒在了地上,他就对男孩说:我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东西?说着,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

男孩躺在地上,饥渴交加,精疲力竭,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他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他们都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那中间的手指已经翻了过来,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们看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

(本文有删减)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孩起初用脏手去触摸孙福的苹果时,已经打算偷盗,而后来的“我饿了”则是他被发现后的权宜之计。
B.男孩知道自己跑不过大人,而且也斗不过大人,所以只能尽可能地咬一口苹果来填充自己饥肠辘辘的肚子。
C.孙福逼着男孩把嘴里的苹果吐出来和惩罚男孩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在围观,这些围观者与鲁迅笔下的“看客”有相似之处。
D.小说结尾处,男孩似看非看地看着前方的路,暗示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哪里,这次经历将会对他之后的人生之路产生影响。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通过“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的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令人压抑的氛围。
B.小说多处描写男孩受到惊吓后动摇以及不得不屈服的心理,这些描写从侧面衬托出孙福的凶恶形象。
C.文中运用细节描写和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男孩因饥饿难耐偷吃苹果后,被卡住脖子不得不吐出苹果的无奈心理。
D.小说笔调冷峻,始终以孙福的视角进行叙事,用不动声色的文字隐藏叙述者情感态度,给人以剧烈的震撼之感。
3.请简要概括孙福的形象特点。
4.请探究标题“黄昏里的男孩”的意蕴。
2024-04-0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篇两句,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一幅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表现了词人谪居黄州的淡淡的哀伤。
B.三四两句,词句对仗,工整严密。意境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隐约带着百无聊赖、自寻安慰的心境。
C.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词人乘兴游赏的快意,也暗表心中不平与无奈之情。
D.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了人物雨后游赏欢快、闲适的心境,充满着云淡风轻的浮生之叹。
2.请从景物描写技巧的角度对“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进行赏析。
2024-04-0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囚绿记

陆蠡

①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②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③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

④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⑤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⑥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⑦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⑧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⑨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⑩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⑪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⑫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⑭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1.下面对文章语句、主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并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了铺垫。)
B.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C.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D.因为爱一样东西到了极点,便想到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而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才是一种真爱。
2.文章第③段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这朝东的简陋、狭小、炎热、潮湿的房间,“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这个理由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3.第⑪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仍旧不放手,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你认为作者对“绿友”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
2024-04-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书本的交往

[法]蒙田

与书本的交往伴随着我的一生,并处处给我以帮助。它是我孤独中的安慰。它解除我的闲愁和烦闷,并随时帮我摆脱令人生厌的伙伴。它能磨钝疼痛的芒刺,如果这疼痛不是达到极点和压倒一切的话。为了排遣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唯一的办法是求助于书籍,书很快将我吸引过去,帮我躲开了那个念头。然而书籍毫不因为我只在得不到其他更实在、更鲜活、更自然的享受时才去找它们而气恼,它们总是以始终如一的可亲面容接待我。

俗话说:牵着马的人也可步行,只要他愿意。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王雅克是个年轻、英俊、健壮的人,他常让人将他抬在担架上巡游四方,头下垫只蹩脚的羽枕,身穿灰不溜秋的粗布袍,戴顶同样质料的睡帽,后面却跟着豪华威武的王室随从队,各色驮轿和骏马,众多侍从和卫士,表现出一种还相当稚嫩且尚未稳固的威严。①痊愈之券在握的病人无须同情。这一警句很对。我从书籍中得到的收获全在于对这一警句的体会和运用。事实上,我使用书本几乎并不比那些不知书为何物的人更多。我享受书,犹如守财奴享受他的财宝,因为我知道什么时候我乐意,就随时可以享受;这种拥有权使我的心感到惬意满足。不管在太平时期还是在战乱年代,我每次出游从不曾不带书。然而我可能数天,甚至数月不用它们。我对自己说:“待会儿再读,或者明天,或者等我想读的时候。”时间一天天过去,但我并不悲伤。因为我想书籍就在我身边,它们赋予我的时日几许乐趣。我无法说清这一想法使我何等心安理得,也无法总结书籍给我生活带来多大的帮助。总之,它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好的食粮,我非常可怜那些缺乏这种食粮的聪明人。不过出游中我更愿接受其他的消遣方式,不管它多么微不足道,何况这类消遣我从来不会缺少。

在家中,我躲进书房的时间要多些。我就在书房指挥家中一切事务。我站在书房门口,可将花园、饲养场、庭院及庄园的大部分地方尽收眼中。我在书房一会儿翻翻这本书,一会儿翻翻那本书,并无先后次序,也无一定的目的,完全是随心所欲,兴之所至。我有时堕入沉思,有时一边踱来踱去,一边将我的想法记录下来或口授他人,即如现在这样。

我的书房在塔楼的第三层。一楼是小礼拜堂,二楼是一间卧室和它的套间,为图一个人清静,我常睡在那里。卧房的上面原是个藏衣室,过去那是我家最无用的处所。改成书房后,我在那里度过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日和一天中的大部分光阴,但我从不在那儿过夜。与书房相连的是一间布置得相当舒适的工作室,冬天可以生火,窗户开得很别致。要不是我怕麻烦又怕花费(这怕麻烦的心理使我什么都干不成),我便不难在书房两侧各接一条百步长、十二步宽与书房地面相平的游廊,因为墙是现成的,原为派其他用处,高度正好符合我的需要。②任何僻静的处所都要有个散步的地方。我若坐着不动,思想便处于沉睡状态,必须两腿走动,思绪才活跃起来。所有不靠书本做学问的人,都是这种情况。我的书房呈圆形,只有一点平直的地方,刚好安放我的书桌和椅子;我所有的书分五层排列在四周,围了一圈,弧形的墙壁好似弓着腰把它们全部呈献在我面前。书房的三扇窗户为我打开三幅多彩而舒展的远景。屋子的空间直径为十六步。冬天我连续待在那里的时间比较少,因为,顾名思义,我的房子高踞于一座小山丘上,而书房又是所有房间中最通风的一间。我喜欢它的偏僻和难以靠近,这对工作效果和远离人群的喧闹都有利。③这里是我的王国。我竭力把它置于我个人的绝对统治之下,竭力使这唯一的角落不为妻子、儿女、亲朋所共有。在别处,我的权威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不大牢靠。有的人连在家中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在那儿享受清静和避不见人的地方,依我看,这种人真可怜!野心家必得抛头露面,如同广场上的雕像,这是他们罪有应得。“有高官厚禄则无自由”,他们连个僻静的退身之处都没有!我在某个修道院看到,修士们有条规矩:必须始终待在一起,不管干什么,须当着很多人的面。我认为修士们过的苦修生活中,没有什么比这更难受的了。我觉得,终身独处要比从不能独处好受得多。

倘若有人对我说,把文学艺术仅仅当作一种游戏和消遣,是对缪斯的亵渎,那是因为他不像我那样知道,娱乐、游戏和消遣是多么有意思!我差点儿要说,其他任何目的都是可笑的。我过一天是一天,而且,说句不敬的话,只为自己而活:我生活的目的止于此。我年轻时读书是为了炫耀,后来多少为了明理,现在则为了自娱,从来不为得利。过去我把书籍作为一种摆设,远不是用来满足自我的需要,而是用来做门面,装饰自己;这种耗费精力的虚荣心,早已被我抛得远远的了。

读书有诸多好处,只要善于选择书籍;但是不花力气就没有收获。读书的乐趣一如其他乐趣一样,并不是绝对的,纯粹的,也会带来麻烦,而且很严重;读书时头脑在工作,身体却静止不动,从而衰弱、委顿,而我并没忘了注意身体。对暮年的我来说,过分沉湎于书本是最有害健康,最需要避免的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直接阐明了与书本打交道是他重要的生活交往方式,因为书籍能带来心灵的慰藉。
B.文章第二段引用俗语、警句及故事,说明随时享受书本的拥有权是一件让人十分快乐的事,表述形象风趣。
C.作者认为,终身独处要比不能独处好受得多,因而拥有一处完全属于自己的僻静的处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D.读书的好处是要花力气获得的,读书的乐趣不是绝对和纯粹的,过分沉湎于书本是最有害健康的事。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采用了引用的手法,将“缺乏书籍的人”形容为“痊愈之券在握的病人”,这类人因不读书而失去人生乐趣,不值得同情。
B.句子②意在表明读书需要思考的空间,静止不动的死读书、读死书是不可取的。
C.句子③中作者把僻静而又无人打扰的书房称之为自己的王国,内心流露出他对拥有这样一处处所的无比骄傲和满足。
D.句子④的“娱乐、游戏和消遣是多么有意思”是作者不以功利为目的的读书观的形象表达。
3.作者在叙述与书本交往时,写出了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请加以梳理概括。
4.作家余华说:蒙田随笔中的智慧不是用一种庞大的理论来吓唬你,他好像很亲切地跟你聊天,你在听一个非常博学的人跟你谈道理,他说得都非常朴素,让人感觉被打动了。“跟你聊天”的表达方式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试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注】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诗中的“昔人”)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楼所看到的云烟重叠环绕城郭的景象,及由此触发的感慨。
B.颔联写登高所见及与同僚饮酒场景,既紧扣标题,又与尾联中的“乘醉”相呼应。
C.“解带西风飘画角”通过“西风”“画角”等意象表达了诗人被贬的忧伤苦闷之情。
D.尾联诗人畅想冬天到来时定要携带“佳客”乘兴踏雪、欣赏群峰冰清玉洁之景。
2.本诗工于写景,下列对全诗的写景角度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远近结合。“霜林”是眼前之景,“野菊”则是远望之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B.俯瞰与平视结合。“绕郭云烟”为平视,“斜日”、远山则为俯瞰。两种写景视角结合。
C.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实写轩中所见深秋景物;虚写(想象)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
D.动静(视听)结合。“飘画角”为动景(为视觉描写),“绕郭云烟”“山争出”“野菊开”“斜日照青松”为静景(为听觉描写),动静(视听)结合。
2024-04-07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