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在迅速发展和变化,乡土文学的理论和创作也需要作出必要的调整。只有如此,它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行新的超越。

首先,加强对乡村的平等和关爱意识。长期以来,乡村社会都是中国社会的底层,遭受着社会最多的压力和苦难。作家要真正深入地表现乡村,丰富乡土文学的魅力,需要深入乡村社会,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看待和认识乡村。当然,平等和关爱并不排斥批判,只是这些批判应该建立在对它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之上。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农村面临大的变化和转换契机,如果不能真正深入乡村,不能以关爱姿态进入乡村的深层世界,不可能把握到这些变化的脉搏,也辨析不清楚乡村未来的发展态势。

其次,强化本土内涵和家园意识。乡土文学包括两方面内涵,它们之间虽然有密切关联,却也有分别的侧重。其中,更联系着乡村生活方式,更侧重于本土文化意识。也就是说,乡土文学的内在精神应该牵连着民族文化记忆,有深切的本土文化关注。在今天,当然不宜完全淡化的意识,但却需要特别强调强化的色彩。因为到工业化时代,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差异性会越来越小,但在相同的生活方式背后蕴涵着的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所以,只有强化民族本土意识,才能深化乡土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家园意识与本土意识有直接关联,因为乡村的意义不局限于农业文明生活方式,作家们对乡土社会的变异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怀旧和叹惋,而是需要寄寓对人类、对人性的关怀和思考。这也是当前乡土文学的精神发展空间所在。

第三,强化乡土文学的美学特质。美学特质是乡土文学独立存在的基础,也是它能够赢得独特文学史地位和受到大众特别喜爱的重要原因。离开了这一点,乡土文学的存在价值会受到决定性的影响。其实,工业化的背景并不应该影响乡土文学的美学特点,虽然乡土社会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农业文明方式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其美的意义并不因此而失去。乡土的美,其实质是自然的美、风俗的美、人性的美,这些都是超时空、超地域性的,它是人类审美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可能随生活方式改变而消灭。

(摘编自贺仲明《中国乡土文学的精神发展空间》)

材料二:

乡村题材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类型。不同历史情境下的乡村书写,呼应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与召唤,形成独具中国美学追求的文学传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并实施,使乡村题材创作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敦促作家对乡村进行再认识以及美学再创造。

新时代的乡村题材创作不仅要面对当下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审美样态与情感精神状况的多样性,更需要认识到,伴随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城镇化进程,乡村所发生的新变化。乡村是一个包含农、林、牧、副、渔多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广义概念。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乡村题材创作更多聚焦于狭义的农村,也即以种植耕作为主的农业,对草原游牧、山林渔猎、海洋渔业以及其他类型的乡土生计与活动观照较少。今天的乡村开始实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操作甚至智慧管理,互联网+农业、绿色与休闲农业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乡村与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尽管区域性发展差异依然存在,但既有的城乡二元格局正在逐步被打破,新的乡村召唤新的书写。

城乡互动与一体化进程使乡村现实更加生机勃勃,扩展了乡村书写的经验领域、题材范围与表述空间。这要求作家不仅要了解生产、经营等宏观规划,同时要在转型过程中聚焦乡村新文化、新观念的形成。比如,农民运用自媒体工具,直播销售农产品,技术不仅带来了流通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塑造着农民的新形象。作家需要把这些变化通过文学的方式讲述出来。大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产业升级、人才培养、文化创新、生态建设等一系列关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生福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变革中,我们要关注乡村的不变。比如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是传统文化根脉所在,在当下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环境变了,文化根脉仍在。

当代乡村题材创作应基于对传统的革故鼎新之上,发现与提炼新三农经验,要求作家在忠实记录、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还要有理想与典型的探求。新时代的乡村文学塑造,接续的是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近年来出现阿来《云中记》、彭学明《人间正是艳阳天》等一系列虚构或非虚构的作品。它们或塑造新时代乡村新人形象,或追寻美丽中国的乡愁记忆,或从一线扶贫故事中提炼乡村建设经验,处处显示出对中国当下乡村现实的深情观照与深刻洞察。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对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乃至外国文学等不同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我们期待乡村题材创作诞生出更多具有史诗性的作品与典范性的形象。

(摘编自刘大先《认识新乡村,写出精气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农村的飞速发展,促使作家必须深入乡村社会,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去看待和认识,才能辨清其发展态势。
B.乡土文学能独立存在以及备受大众的喜爱等,是其美学特质使然,离开了这点,它的存在价值会受到决定性的影响。
C.乡村题材的创作,曾经只聚焦于以种植耕作为主的农业,却极少去观照诸如海洋渔业等其他类型的乡土生计与活动。
D.近年来的一系列乡土题材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传统,处处显示出对中国当下乡村现实的观照与洞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化,乡土文学的理论和创作需要作出彻底的调整,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从而实现超越。
B.乡土文学创作应强化“本土”内涵和家园意识,一切本着对人类和人性关怀和思考的原则,去审视乡土社会的变异。
C.当下我国乡村与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虽然区域性发展差异依然存在,但既有的城乡二元格局已经被打破。
D.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国计民生,深刻影响乡村,要求作家关注乡村的“变”与“不变”,延续传统文化的根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乡土文学”作品范畴的一项是(     
A.老舍《四世同堂》中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故事。
B.沈从文《边城》中湘西农村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
C.莫言《红高粱》中山东高密东北乡反侵略、反压迫、反封建的故事。
D.陈忠实《白鹿原》中陕西关中白鹿原村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的故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不同历史情境下的乡村书写,呼应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与召唤”,请以《故乡》、《孔乙己》、《祝福》等其中一部或者几部作品为例,简要概括鲁迅笔下乡村书写的特点。
2022-05-1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春季联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伦敦霍乱地图促使伦敦建成了第一套现代城市下水道系统。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4年埃博拉疫情中,通过分析疫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与地点,结合当地重要的公共设施分布和公共空间分布,分析潜在的高危场所,并针对性地采取发布专业技术指南的方式,指导政府管理、财政经济拨款、产品开发、援助计划。可见,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荡之中都孕育着变革,变革后的城市更加智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大城市率先暴发,并以点带面向各大城市蔓延,给人口众多、流动性大、开放度高的城市带来了巨大挑战。广州市作为全球城市,高人口流动性意味着高风险,防疫工作难度大。广州能够迅速建立疫情防控指挥系统,得益于在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所做的两方面工作:第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对各地、各部门的资源、数据进行了整合,为防疫期间绘制防控地图奠定了基础;第二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提前谋划,先后布局多个创新创智单元,为城市智慧大脑持续提供助力。

(摘编自《危机与转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城市应对思考———以广州为例》)

材料二:紧急动员则能够帮助国家快速集聚常规状态下所不具备的控制和调动资源的能力,并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前提和保障。这些资源既包括人力物力资源,也包括精神力量资源;既涵盖体制内的行政资源,也涵盖体制外的社会资源。如在应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一公共危机事件中,中国以超强的动员能力在短短数日之内将上千万吨物资运往灾区,并从全国各军区调集派遣14万人的部队奔赴前线进行抗震救灾,涉及区域之广、动用力量之多和投入速度之快,创下了我国军队救灾的历史纪录。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超强的全国动员能力进一步得到展现:全国各地派出医疗队伍驰援湖北,社会各界捐赠大量物资支持抗疫一线,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仅用半个月时间便极速建成并交付使用。快速实现资源集聚的紧急动员过程,不仅仅是化个体为整体、化局部为全局,还是一种化分散为集中、化无形为有形的国家行动过程。紧急动员的资源集聚功能,有利于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针对性地快速落实,从而高效调动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快速聚焦公共危机的治理目标,有效防控公共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升级。在紧急动员过程中,危机治理的动员主体运作得当,能够提升组织形象、增强组织权威,并进一步提升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动员的组织力和引导力。

(摘编自孙晓晖刘同舫《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动员的功能边界和优化策略》)

材料三:

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演化过程与关键结点

(摘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问题与关键节点》)

材料四:日本政府在危机管理体制的建设中,注重依法规范政府及相关职能行政部门在应对危机事件中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这种立法先行的做法,一方面能够增强危机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确立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启动实施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依靠法律可以调整危机情境下的各种社会关系,以防止因突发事件导致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失控。

日本政府平时注重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国民应对危机的意识。首先,政府搭台,民众唱戏。第四届防灾推进国民大会20191019—20日在名古屋市举行,来自产官学界、非营利组织、市民团体以及群众代表15000多人参会。该次大会的主题是做好应对大规模灾害准备,让我们变得更好———防灾从平时做起。其次,寓教于乐,普及防灾文化。日本在防灾减灾教育方面,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体验防灾文化。再次,日本重视公共危机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2002年7月,日本政府批准成立了专门培训危机管理专业人才的日本防灾士机构。参加者按照防灾士教本规定的内容,接受两天的授课培训,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具有民间资格的防灾士认证书。

(摘编自王德迅《日本危机管理体制机制的运行及其特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伦敦、美国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举措,意在阐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促进了城市发展的变革。
B.广州能迅速建立疫情防控指挥系统,主要是顶层设计为防疫期间绘制的防控地图起了决定作用。
C.紧急动员能帮助国家调动人力物力资源和精神力量资源,并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前提和保障。
D.日本政府重视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与执行,为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提供了一定保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对全球大城市应对能力的挑战日益严峻,谋划和建设智慧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B.在系列公共危机事件中,能快速实现资源集聚的事实,充分展示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和处置能力。
C.根据材料三图表分析可知,只要在关键节点采取措施,就一定能十分有效地把控突发的危机事件。
D.日本政府为有效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注重培养国民应对危机意识、普及防灾文化和培养专业人才。
3.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有哪些应对的策略?
2021-05-3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联赛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礼文化是自西周以来先民创造的文明产物,经先秦儒家的阐释发扬,既塑造了文献经典系统,又形成了礼乐教化传统。从诗礼的具体词意上看,最早指的是《诗经》,如孔、孟、荀等先秦儒家提到的都是专指《诗经》,但后来,随着诗歌形式和诗歌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人们逐渐倾向于把类似《诗经》的优雅、隽美的语言,如后人创制的诗词歌赋等,统称为诗文化是先民生活、政治规范的体现,相传后经周公整理并推广,形成一套秩序规则、仪式制度,后来也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是优雅文辞的集中体现,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以优美、典雅的语言来叙事、抒情、言志,表达思想、情感、意志等精神性的东西。从实质上看,是以优雅、隽永的语言方式来实现对于人心的教化,促进人心的端正化,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的最特质就是精神上的端正性,也就是符合儒家伦理价值的正统原则。正因为代表着儒家价值的正统性,又因为其语言上的优美以及发音上的节奏感,故而可以用来作为推行教化的载体。从《毛诗序》来看,言志,是用语言将人之予以外在呈现,以便人们相互理解、交流。最重要的是,在传达作者意图的同时,还展现着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政教的意义。如果仅仅体现个人情感意志的话,就不可能发挥巨大的社会政治意义,正是因为承载了儒家的政治判断、政治价值、政治关怀,故而能够担当教化的功能。的优美形式,是为了衬托其表达的政教事业的崇高价值。

是界定上下等级尊卑的人际关系之社会规范,也是一种敬重秩序的生活方式,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的确立和维系,意味着社会秩序、生活方式的确立,所谓礼义立,则贵贱等矣(《礼记·乐记》)。按照儒家典籍的记载,在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中,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到国家的战争、朝觐、祭祀天地等政治事务,礼乐典章和礼俗仪节都深深参与其中,所谓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礼记·祭义》)。儒家将整个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持都寄托在上,使得成为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治理中最为重要的依据。儒家认为,如果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因循的是礼乐教化,而非更具暴力强制色彩的刑罚措施,则能反映社会秩序的和谐,从维持秩序的角度来说也更为长久而有效。

”“的原初本质来看,更倾向于以优美的方式发挥教化作用,而则更倾向于从仪式的形式上发挥规范作用。虽然后代的转变为一种文艺作品,后代的也有一些流于形式,但从实质上看,具有鲜明的悦服人心”“安定秩序的意义。诗礼之教能够助人远恶向善,能够保障差等性的社会秩序,使得人们不至于轻易犯上作乱,切中了人们对于教化与规范、优美与秩序的诉求,故而历代对其追念不已。

(摘编自朱承《诗礼复兴与回溯传统的社会心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礼文化是文献经典系统和礼乐教化传统,由西周先民创造,后经先秦儒家阐发而形成的。
B.“诗”因为具有精神上的端正性特质,承载着儒家价值的正统性,所以能够担当教化的功能。
C.儒家认为礼乐教化是建立与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它比暴力强制的刑罚措施更长久且有效。
D.诗礼之教之所以受到历代推崇,是因为其能悦服人心、安定秩序,契合了人们的理想诉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诗礼文化立论,依次论述了其发展历程、内涵属性以及在日常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B.文章多处引用,目的是论证儒家对诗礼文化的取舍和贡献,同时增强文章权威性和说服力。
C.对诗礼文化,文章着重阐释了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又有着不同特质和发挥着不同功能。
D.文章结尾既充分肯定了诗礼文化的意义,也指出了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决定着社会秩序、生活方式,因为它在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中无处不在。
B.“诗”包括《诗经》和后世创制的诗词歌赋;“礼”是一种体现规范、敬重秩序的生活方式。
C.“诗”“礼”虽然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但前者侧重于教化功能,后者以发挥规范作用见长。
D.“诗”以优美的形式体现人的“情”与“志”时,也展现了社会政治生活,发挥着教化作用。

4 .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评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有改动)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D.《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的慨叹。
3.下列对于文章相关文段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②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B.在第③段,作者引用满族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是为证明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
C.在第④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兴衰,剖析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D.纵观全文,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2021-04-16更新 | 432次组卷 | 48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千人桥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科竞赛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鞋院士”李小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授李小文被推到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2015年1月10日下午,噩耗传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貌不惊人,神功盖世。这是很多人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但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当时,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一天,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

偶像的这身装扮,让谢云很意外。他后来听同事讲,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

李小文说:“我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但身边师生都知道他对科研有多严谨审慎。学生胡容海说老师的“能交差”,指的可是把项目申请时下的承诺全部完成。他审阅学生的报告,勘误是逐字逐句的。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他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抠出每一个符号的疏漏。李小文的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曾评价,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有人曾问李小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他经常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

李小文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睹。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仔细论证。最终,学生赢了老师。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做讲座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很多人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迅速超过了400万次。媒体蜂拥而至,有时,他会在电话里赔笑,“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有时,他会用商量的语气说:“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他希望赶紧出个新闻,为自己那张被热炒的照片降降温。

一名博友说,李小文有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摘编自《新京报》2015年4月29日)

相关链接

①李小文(1947~2015),遥感、地理学家,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摘自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网)

②汶川地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看见时任总理温家宝去灾区,在飞机上工作的照片里看的还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摘自杨三喜《微观中国:再无“扫地僧”》)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用“扫地僧”来称呼李小文,兼有“貌不惊人”“神功盖世”两方面的考虑,文章围绕这个形象展开却又不止于此,还介绍了李小文身上的真性情。
B.文章写的是李小文院士,却先写谢云教授的印象,目的是以谢云的意外反衬李小文的形象,使其更显与众不同,引起读者注意。
C.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李小文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是因为他发现公式还有较大问题,又不想直接说出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D.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李小文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原本不问世事的学者被广泛关注,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2.作为老师,李小文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3.文中说“李小文有文人的风骨”,这种风骨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1-04-0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1月学科竞赛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才饮珠江水 又食武昌鱼

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

本报广州12月26日电 (记者樊小虎 高李鹏 刘爱平)今天9时08分,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在这位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里,世界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

9时,标有“G”字头的高速列车同时从广州、长沙、武汉三地首发。武汉广州间旅行时间由11小时锐减至3小时。

才饮珠江水,又食武昌鱼。带着父母和女儿去登黄鹤楼的李惠芳兴高采烈地说:我们全家以后会常坐高铁到沿线景点旅游。她在广州一气买了4张首发列车的VIP车票。

武汉首发高速列车刚启动,湘潭籍教师周天慧就在车厢里展开自己特制的书法作品,以主席诞辰纪念日,高速铁路武广行;天上人间同比快,车轮滚动半空云的诗句表达内心难抑的激动之情。

这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1069公里,比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长出400多公里。

17天前,这里在试运行时曾创下重联列车394.2公里的世界高铁最高时速。

武广高铁沿线重峦叠嶂,高速列车风驰电掣,穿越226座隧道,跨过684座桥梁。与去年8月在华北平原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相比,武广高铁在速度、技术、难度上都堪称升级版。一位铁路专家形象地比喻为短跑变长跑加跨栏

从此,武广沿线亿万百姓将享受快旅时代的惬意生活。两年后,京广高铁全线通车,首都到南海之滨只需8小时。

一个月后,虎年春运将临。广州市主管交通的副市长甘新不禁感慨:武广高铁让老百姓对不一样的春运充满期待。

铁道部有关领导称,到2012年,我国以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为骨架的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1.3万公里,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基本缓解。

武广高铁投入运营后,你高铁了吗已成为网上媒体的一句流行语。

1.下列关于这篇新闻背景材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将“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和“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两个背景材料与高铁驶过的站湘潭有机结合,这种把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或重要地点相关联的写法,是提升消息含金量的重要诀窍。
B.通过武广高铁与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的长度的横向比较,将武广高铁放到世界的背景中,从而表现武广高铁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暗含一种自豪之情。将武广高铁放于国内的背景中与京津城际铁路在速度、技术、难度进行相比,从对比中表现武广高铁的技术水平的高度。
C.作者还援引铁道部有关领导和广州市领导的话,从铁路和社会两个层面展示了铁路发展美好前景和社会各界热切期待,如2012年我国“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1.3万公里” “武广高铁让老百姓对不一样的春运充满期待”。
D.时间背景的运用也非常巧妙,如“这位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从而增强消息的历史厚重感;又如“一个月后,虎年春运将临”将高铁的开通与人们又一关注热点相结合,是消息更贴近群众的生活。
2.这篇新闻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赏析新闻的标题。
2021-03-2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实验班竞赛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英东的传奇人生

霍英东原名官泰,祖籍广东省番禺县,1923年5月10日,他生于香港一个水上人家。那时,他家境贫困,父母靠一只小驳船,做驳运生意。7岁那年,他父亲不幸患病去世,坚强的母亲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母亲虽然目不识了,但希望儿女知书达理,出人头地,特别是在霍英东身上寄予了厚望。

读书期间,他非常勤奋,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36年,他进入皇仁书院学习,为图报国,他改名为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在这里,霍英东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但是在那段读书的日子,他的生活是相当艰辛的,他后来回忆说:紧张生活,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不过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使我后来走入社会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怎样畏惧,都能够从容对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攻香港,霍英东的学业也被迫结束了。

失学后的霍英东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因身体单薄,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他刚上岗就被辞退了。后来他的母亲倾其所有,和他人合股,在湾仔鹅颈街开了间杂货店,并将杂货店交由霍英东管理,每天早上六时多开店,深夜12点才能离开,非常辛苦,由于他的精心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霍英东从打理杂货店中获得经营管理的方法,处事也显得更为沉稳与坚毅。

抗战结束后,香港百废待兴,运输业急需发展,霍英东母亲和他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把握的好时机,毅然决定把杂货店卖给别人,并将转让所得的7000港元全部投入到香港的舶运业中,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创业历程。随后,他转投地产,于1953年创办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开设了立信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在湾仔及铜锣湾一带发展住宅楼宇,首创楼花制度,容许买家在大厦未落成前预先订购。因公司经营有方,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霍英东跻身全球富豪之列。

事业有成的霍英东,以一颗至诚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祖国的各项事业。

50年代初,朝韩战争爆发,香港当局严格执行全面禁运,霍英东利用自身的优势,对新中国的抗美援朝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近三年时间里,他不仅承担了在港澳和中国间运输军用物资的主要任务,他还组织了精密的侦察队伍,监控香港当局的缉私艇的动向;他的船队每天半夜都从英国海军的军舰旁悄悄绕过,驶向公海;而为了摆脱当局的监视,他甚至一天之内换了三个不同的地点,作为整个运输系统的指挥部,因此,他受到英美政府的非难。

改革开放后,霍英东积极从事内地投资,1983年,霍英东投资的白天鹅宾馆正式在广州开业,投资额达5000万美元,成为当时的改革样板。霍英东晚年,致力于珠江西岸的南沙改造,他拨款支持香港大学北上南沙,投资兴建道路,大桥,兴建英东体育馆、泳池、医院等社会设施。历年来,共投入资金达40亿元人民币。正是他的不计回报的执着投入,使南沙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区域。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从事慈善事业,据香港媒体报道,他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元。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学、文化艺术与山区扶贫等方面做了难以胜数的工作。如他两次向香港科技大学捐款,2003年捐赠3000万元,两年后又捐出一笔总值8亿元的巨额捐款,支持该校未来的发展,这笔捐款创下该校十多年来接获捐款的最高额纪录,又如1984年,他捐赠一亿港元设立体育基金,20多年来,他已累计投入4亿港元,在内地、港澳各地建设20多个现代水平的体育运动基地、中心、场馆,培养了无数体育人才。

相关链接:

①霍英东(1923-2006),生于香港。7岁丧父。12岁进香港皇仁英文书院,当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1953年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先后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国际足联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2005年,霍英东名列《福布斯》2005年亿万富翁榜。

②霍英东说:捐赠体育项目,并非仅仅由于我本人喜欢体育运动,而是基于体育运动本身对于国家进步、民族兴盛的重要作用。

③2006年,霍英东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其颁奖词为: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霍英东年幼时,家境贫寒,命运多舛,七岁丧父:但他虽然年幼,却能知书达理,勇挑家庭重担,承载家庭希望。
B.从事杂货店管理工作的那段经历让霍英东受益匪浅,他从中获得了经营管理的方法,也培养了自己沉稳坚毅的性格。
C.文中霍英东对读书生活的回忆,表明他对那段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刻骨铭心,回想起来至今都心有余悸。
D.霍英东先后担任了各行业的诸多领导职务,直至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既是对他成功的肯定也是他进入《福布斯》富豪榜的资本。
E.霍英东积极从事内地投资,南沙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极具活力的区域就得益于他长期的不计回报的投入。
2.造就霍英东传奇人生的因素有哪些?
3.霍英东为图报国,改名“英东”,请具体谈谈他是如何报国的?
2021-03-2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1月学科竞赛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

钱念孙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无形部分。有形部分多半呈现在如家训、家规、家谱,以及各种祭祖追宗仪式等方面;无形部分则主要凸显在长者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方面。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强调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各类家训、家谱中星罗棋布。著名的《颜氏家训》开篇就呼吁家族成员,要追随学习明达君子:“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家谱记》也说:“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归有光认为,家族成员只有以君子为楷模,行仁义、重孝道,家族宗法才可确立,立宗法方可成世家,成世家方可正风俗;而正风俗,则将仁孝品德彰扬于世,进而代代绵延,形成世有君子、代有贤良的良性循环。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清代宰相张先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咸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渐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

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的结论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乃至多有重合。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就在这里。

(选自2018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是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
B.家风包括家训、家谱等有形部分以及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无形部分。
C.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形式各具自己的特色,而其中宣扬的内容基本一致。
D.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但两者谈论的中心相同,结论也十分相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家谱家训与君子文化的关系为立论基础,提出家谱家训可以传承君子之风的观点。
B.文章通过对“家国同构”观念的分析,阐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与君子文化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C.文章第四段以《颜氏家训》和《家谱记》为例,论证了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突出君子之风的社会价值,并深入探究如何以君子之风促成风俗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文化是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B.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生动体现为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
C.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有助于将崇德向善之风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
D.君子文化能够深刻影响历代家训家谱,是因为家族文化以君子文化为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
2021-03-2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学科竞赛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赤子真情刘文典(莫娟娟 傅嘉明)

刘文典(1889年—1958年),安徽合肥人,原名文聪,字叔雅。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的秘书。1917年起,刘文典先后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因学问高深、为人狂、傲、怪,但不失赤子之情而闻名学界。

1917年,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聘刘文典为中文系教授。刘文典对《庄子》研究颇深。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淮南鸿烈集解》,从此声名大振。在北大,刘文典讲《庄子》,第一句都是:《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学生问他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刘文典感慨: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

1929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长,恰逢学潮,蒋介石经教育部下达的文件,责难他纵容学生闹事,责令他交出肇事学生,并传唤刘文典到南京悔过。刘文典出发前一肚子怨气: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就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参加同盟会,曾任孙先生秘书,声讨过袁世凯,蒋介石一武夫罢了,能奈我何!刘文典见蒋时,头戴礼帽,身着长衫,昂首阔步,飘然而至。蒋介石见刘文典时面带怒容,既不起座,也不让座,冲口即问:你是刘文典么?这一下把刘文典的狂劲激怒了,也不含糊:“‘文典’是长辈叫的,不是哪个都有资格叫的。”蒋介石一听,拍桌子吼道:“无耻文人!你怂恿赤党分子闹事,该当何罪?”刘文典也应声反驳蒋介石,并大声呼喊:“宁以义死!不苟且生!”全力向蒋介石撞去,幸被侍卫挡住。蒋介石吼叫:“疯子!疯子!押下去!”事情传开,举国哗然。安徽大学师生组织了护校代表团,并与其他学校学生400余人到蒋介石处请愿。刘夫人张秋华也赶到南京找蔡元培。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等人致电蒋介石,历述刘文典的治学为人,说他只是一时出言不逊,力保无其他事。在舆论压力之下,刘文典7天后被保释,责令他离开安徽大学。事后,刘文典拜访老师章太炎,章太炎听说他面斥蒋介石的始末,想起三国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大为振奋,抱病提笔,送给学生一副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九一八后,广东军阀陈济棠准备反蒋,借刘文典骂蒋之名,重金聘他去广东。刘文典识破陈济棠的用心,感叹说:日寇侵华,山河破碎,国难深重,理应团结抗日,怎能置大敌当前于不顾,搞什么军阀混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坚决退还礼金。不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电邀刘文典,担任清华国文系主任。

刘文典在清华任教时,有一回需要查阅某佛经善本,闻说西山香山寺有此善本,但寺院有严格规定,借阅者必须在寺内念经堂正襟危坐,且必须用寺院制作的蔑竹片翻阅,违者受罚。刘文典是知名学者,方丈特许他借阅。刘文典也承诺,严守规定。方文离开后,刘文典静坐默读,久之困乏,见室内有一空床,又无僧人陪中,便持书卧床阅读,不料竟睡着了。梦中受到扑打,听到马声,睁眼一看,方丈斥责:施主言而无信,竟把佛经丢在地上!刘文典一边认错,一边抱头鼠窜。转念一想,外面僧侣众多,如此狼狈,丢人现眼,只好以退为进:君子慎独,不可无信,该打该打!

1938年,刘文典逃离日本占领下的北平,来到昆明西南联大,主讲《庄子》、《文选》。大名鼎鼎的吴宓教授常来听课,每次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文典讲到得意之处,常会抬起眼睛朝最后一排问:“雨僧兄以为如何?”吴宓这个时候一定起立,毕恭毕敬,一面点头一面说:“甚是高见,甚是高见。”全场学生无不相顾莞尔。久而久之,成为联大一道风景。

又有一次,刘文典教《文选》,讲了半小时,宣布:今天的课到此为止。学生们都以为他又受了什么刺激,要将哪位名人大肆品评一番,正欲洗耳恭听。刘文典接着说:“余下的课改到下星期三的晚上再讲。”这下,学生们就搞不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了。在学生们疑惑的眼神注视下,刘文典扬长而去。等到了下星期三的晚上,刘文典通知学生都到校园里的一块空地上集合。等大家都坐定后,刘文典出现了:今天晚上我们上《月赋》。这时候,满脸疑惑的学生们豁然开朗,原来当天是农历五月十五,一轮皓月当空,确是上《月赋》的最佳时间。学生们围坐一圈,静听刘文典论讲《月赋》。他时而仰头问月,时而高声吟诵,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将充满新奇感与求知欲的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

从刘文典的狂、傲、怪中,我们依稀看到了魏晋人物的风采,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

(选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13日,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在学潮事件中,刘文典惹怒了蒋介石,他宁以义死,不苟且生。后由于他在学界的影响大,蒋介石最终释放了他。
B.这篇传记记述了刘文典在北大讲《庄子》时的幽默语言,这样写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突出了人物性格。
C.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体现了他在教学中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D.学潮事件后,章太炎先生送给刘文典副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从中可以看出刘文典的正直人格。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先后在北大、安大、清华、西南联大等地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勾勒了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
3.文中说:“无虚饰、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这种率真和坦荡在今天尤显得可爱与可贵。”这句话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
2021-03-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学科竞赛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5年12月下旬,在对南昌海昏侯墓葬主椁室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在主棺附近发现了一枚刻有大刘记印铭文的龟纽玉质印章,该印1.7厘米见方,制作精美。一面世,即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猜测。特别是大刘一词中所指为何,颇费思量。

按照北大熊长云教授的意见,巨者,大也,在汉代姓氏之前加或者,乃是汉代私印中可见的一种事实。但事实上,巨和大是有差别的。所谓的大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政治经济上地位占优的大家族,至少可以把持一方,成为地方实力派。但这种理念及事实,应该是在西汉中期以后才出现。所以,细绎文本,可以发现,大姓甚至大族的称谓,在《史记》中未见。在汉代,虽有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一种民间素封的自称自夸。如熊文所提及的巨张千万”“巨董千万巨蔡千万,皆是如此。而习汉史者皆知,素封势力的兴盛主要在武帝之前,武帝后由于政治专制主义的加强,素封受到致命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而这样一来,随着豪族强宗在西汉中后期的开始兴盛,大姓成为一种荣耀之辞,有政治身份的家族大概是不会以来命名自己的家族的。而海昏侯家族不管如何凋敝,毕竟属于皇族血脉,以巨刘自名的可能性较小。总之,要表示姓氏的荣耀高贵,不如

但问题是,有大刘就有小刘。倘从荣耀与高贵的角度来解读的意义,那么,在汉代哪支又会属于轻贱之列呢?我们说,这样的问题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只能归于伪问题,而且还触犯政治禁忌。以常理度之,在那个时代,刘姓与他姓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姓氏,作为高高在上的国姓,焉有之理?熊文提出,大刘侧重于彰显刘氏的皇族身份,但笔者以为,这种彰显大概是不需要进行的,因为它本来就很彰显,无需特别提出。在那个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刘帝帝刘,是尊贵而不可平视的名词。也所以,汉代的《说文解字》中收纳了那么多文字,作者之子许冲在给皇帝的上表中,很自豪地表示他父亲的这部书莫不毕载,但翻检此书,却恰恰漏了字,这绝不是疏失所致,而只能说,极大可能与政治忌讳相关,不可随意亵渎。

也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大刘,与彰显姓氏的显赫关联不大,那么,它就主要与年辈相关了。熟悉中国经学史的人都知道,在宣帝时代,也正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所在的时代,有两对非常著名的经学大师,大、小戴和大、小夏侯,前者为礼学大师,后者是《尚书》学大师。其中大戴为叔父戴德,小戴为侄子戴胜;而大夏侯为叔父夏侯胜,小夏侯则是侄子夏侯建。叔父以冠之于姓氏之前,以示与小辈的差别。此外,在汉代的公主称谓方面,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姐妹则为长公主,姑妈则由于大一辈分,则称为大长公主,也是沿用着这样的称呼习惯。也就是说,在汉代,冠之于姓氏之前者,多为父辈人物。那么,大刘是谁,又是谁的父辈呢?他应该就是曾为皇帝的刘贺。习汉史者皆知,刘贺为武帝孙,宣帝则是武帝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虽年龄差在一二岁之间,但刘贺却是宣帝的叔父辈。

按照刘贺家族的逻辑,如果说大刘有大支嫡传的意义,那么,就接续武帝的正统性而言,昭帝为幼子得位,又非出自皇后之门,得位不正,自然算不得大刘。而宣帝虽出自长子系统,而且祖父为皇后之子,但经过武帝晚年的变故之后,这一支早已成为了戴罪之家,失去了承接武帝正统的合法性。而唯有配食武帝的孝武皇后李夫人的后嗣,才是真正的大刘之家,所以,我们由此就能够理解,刘贺何以敢自称嗣子皇帝。也所以,所谓的大刘,也就应该有刘贺蔑视昭、宣二帝,并进而否定宣帝接续武帝正统的同时,隐然自任为正统传人的内在意向。

1.关于“大刘记印”,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刘记印”是考古工作者在对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葬主椁室进行清理时发现的一枚龟纽玉质印章上的篆书铭文。
B.北大教授熊长云认为“巨”“大”可以互训,并对照存世的其他汉印得出“大刘记印”应属私印、侧重于彰显刘氏的皇族身份的结论。
C.姓氏前冠之以“大”,从某个角度说,就是表示是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两方面占优势的大家族,“刘”姓前冠之以“大”,是为了表示刘姓的高贵。
D.“大刘记印”的主人应该是刘贺。因为刘贺是第一代海昏侯,而且他是汉武帝的孙子,孝武皇后的后嗣,比当时的皇帝汉宣帝高一辈。
2.下列不是作者用来反驳熊文观点的一项是(     
A.“大姓”首要体现在政治上有地位的家族,是由贵而富;“巨姓”主要表示富有,更多的是民间有经济实力的阶层的自称自夸。
B.“大姓”“巨姓”不是同一时代出现的概念。有关“巨姓”的说法在战国文献中就已出现,而“大姓”则流行于汉武帝之后。
C.在汉代,“刘”是与“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那一支刘姓家族,一般都没有人敢把他们视为轻贱,因为这与政治禁忌有关。
D.与“大刘”相对的概念是“小刘”,结合人们对宣帝时代两对著名经学家及汉代“大长公主”的称呼习惯可知,“大刘”辈分高于“小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一书没有“大姓”的概念表述,由此可知,大姓观念应该起于西汉中期以后,应是伴着“素封”阶层逐渐崛起而来。
B.《说文解字》是汉代的一部字书,收字较为全面。但书中没有“刘”字,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样做,与政治忌讳有密切关系。
C.从接续汉武帝正统性的角度来看,汉昭帝不是嫡长子,得位不正,汉宣帝祖父虽是太子,但早被汉武帝亲自废掉,得位也不正。
D.“大刘记印”的主人在印章上突出大宗嫡传,隐晦的表达自己的身份,这样做也许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一些平衡与宣泄。
2021-03-2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实验班竞赛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