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①渎:水沟。

材料二:

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

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然余尝疑《盗跖》《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反复观之,得其《庄子·寓言》之意,终曰:阳子居西游于秦,遇老子。老子曰:‘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其往也,舍者将迎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去其《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以合于《列御寇》之篇,曰: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惊焉,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本意。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苏轼《庄子祠堂记》)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至A于B其身C皆以为D一家E而F孔子G不与H其尊之也至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使厚币迎之”中,第二个“使”意为“使者”,“币”意为“财物、礼物”。
B.“大抵率寓言也”中的“率”与“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中的“率”含义不同。
C.“以为事公子之法”中的“事”与“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中的“事”含义不同。
D.“未尝不微见其意”中的“微”与“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中的“微”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擅长借助寓言,婉曲答意。材料一就是借助“牺牲之牛”的故事来说庄子不乐意为官的道理。
B.材料二第二段用楚公子的寓言故事证明自己的观点,避实就虚,以虚证实,运笔灵活多变,无板滞之感。
C.苏轼不仅阐明了庄子究竟是赞同还是诋毁孔子的论题,还考证了《庄子》的内容,认为后人“分章名篇”不符合庄子本意。
D.材料二不像一般的“记”那样详细记叙描写庄子祠堂的相关情况,而是从一开始就评论庄子,表达作者对庄子思想的独到见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
5.材料二中,司马迁与苏轼分别认为“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说明。
2024-04-06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窠

贾平凹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有了一所磨坊,矮矮的一间草屋,挨着场畔的白杨树儿,孤零零地待着;娘是那里的磨倌,我跟着娘,在那里也泡过了我的童年。

过去了一个冬天,又过去了一个冬天,我们只是待在这磨坊里。娘是经管箩面的,坐在筐篮边上,将箩儿来回筛着,面粉扬起来,雾蒙蒙的,她不说不笑,也不大变换姿势,眉儿眼儿就像个雪人儿一般的。我是专赶着那毛驴:它的眼睛被布蒙住了,套着磨杆,走着一圈,又一圈;我跟着毛驴的屁股,也走着一圈,又一圈。石磨呼呼噜噜地响着,像在打雷,先还觉得有趣,慢慢就烦腻了:毛驴耷拉下耳朵,一圈比一圈走得慢了,我也走得慢了下来,歪过头去,无精打采地看那窗外的世界。

窗外五十米的地方,有着一棵白杨,是四周最高的白杨了,端端地往上长,几乎没有什么枝股,通身灰白灰白的,尤其在傍晚的时分,暮色里就白得越发显眼,像是从地里射上去的一道光柱。就在那稀稀的几根细枝的顶端,竟有了一个鸟窠,横七竖八的柴枝儿,筑个笼筐儿形似的;一对鸟夫妻住在那里,叫不上名字,是白的脑门、长的尾巴那一类的。它们一早就起飞走了,晚上才飞回来,常常落到磨坊门口,双脚跳跃着觅食;我撒一把麦粒过去,它们却地飞去了。

我觉得这些小生命可爱了,想它们一定也很寂寞,那么,来和我待在一起,它们唱歌就有我听,我说话也有它们听了,它们可以一直飞到我的磨盘上,我一定会让它们把麦粒儿吃饱呢。我便从光溜溜的树身爬上去,一直爬到树顶,那里风真大,左右摇晃,使我更觉得这里不安全,就小心翼翼地抱下那个窠来了。用绳儿系着,棍儿架着,我把鸟窠安放在磨坊的门口,想晚上鸟儿回来了,就会歇在里边,赶明日我一到磨坊,就看得见它们了。

但是,第二天我来的时候,那鸟窠里却空落落的;从窗口看那白杨树,鸟夫妻在叽叽喳喳叫着,焦躁地飞上飞下。它们是在哭啼呢,还是在咒骂?我大声地说:窠在这儿,窠在这儿!它们却并不理会。飞过一阵了,双双落在一枝树股上,母的偎着头,欲睡未睡,公的却静静地盯着远方,叽叽喳喳了一阵,便又都飞开去;很快,它们分别衔着一根柴枝儿,又在那梢端儿上,筑起新窠了。

我真有些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那么傻呢,它们飞过磨坊,难道没有看见窠在门口吗?但它们还是不停地衔柴枝儿筑窠,一根,两根,横竖交错,慢慢看出有个窠形了。我想,它们一定会疲倦的,疲倦了就会飞进这门口的窠里来的。我再也不去看它们,只是赶我的毛驴,毛驴蒙着眼,走着一圈,又一圈,我跟着毛驴屁股,也走着一圈,又一圈。

一天过去了,那窠编好了底。一天又过去了,那窠编好了顶。鸟夫妻已经十分疲劳了,衔一根柴枝儿,要歇几次,才能衔上梢端;但放好一根柴枝儿,就喳喳地叫着,你一声,它一声的。

我很嫉妒它们,但终于内心惭愧了,觉得我不该移了它们的窠,苦得它们又去创业,便将那门口的鸟窠放到白杨树下,让它们不必远路去寻材料;一放下鸟窠,就立即飞跑回磨坊。害怕它们看见造孽的是我。

新窠又筑起来了,筑得比原先那个更好看呢。它们又在上边过它们的日子了,早晨依然是吵吵闹闹一阵,就双双飞了去。天总是晴朗的,有着微微的风,它们一前一后,斜着翅膀,一会儿飞得很高很高,一会儿又飞得很低很低,末了,就又一呼一应,倏尔在云天里消失了。

似乎又过了十天吧,母的再不去飞行了,它终日静静地躺在窠里,偶尔对着磨坊叫那么一声,公的时常飞回来,嘴里叼着小虫儿。我真有些奇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有一次,我正赶着毛驴走,就听见那白杨树上一片儿喧嚣,扭头看时,那只公鸟正扑拉着翅膀,在窠边飞来飞去,挨着那窠沿儿,有了四个红红的小嘴儿。啊,它们是有了儿女了呢。

那儿女是什么模样儿,我看不清楚,我几次要爬上白杨树去捉一只下来,又觉得不忍,就这么天天看着它们:它们快活,我也快活;它们鸣叫,我也呼喊。终于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看见那小鸟儿们了,它们和它们的父母一样漂亮,而且全能起飞,啪啪啪地飞到云里去了。它们飞走了,差不多的白天里,磨坊里外再没有什么好听的了,只是那无止无休的呼呼噜噜的石磨声。毛驴拽着磨杆,走着一圈,又一圈。我跟着毛驴的屁股,也走着一圈,又一圈,我不知道这个时候,鸟儿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毛驴渐渐车拉下耳朵,慢下来了,我并不去用树条儿打它,只是问娘:

娘,鸟儿为什么不住到地上来呢?

它们喜欢住得高高的。

那么高的,经常有风,它们不害怕吗?

不怕,它们很快活;能飞呢。

噢,我想,它们是不是以为住在这磨坊门口了,担心被我捉住呢?它们住在那高高的树梢上,是愿意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去,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吧?哎呀,那天空全是它们的了,它们是够多快活呢!

娘,我又问道,鸟儿为什么就能飞呢?

它们有羽毛的翅膀。

那人为什么没有呢?

人是要安分的。

人为什么要安分呢?娘的话,我却听不懂了,想地上有山呀,房呀,湖呀,河呀的阻挡,所以鸟不住在地上吗?天上没有阻挡,空空旷旷的,但人要安分,所以才不能长出羽毛的翅膀吧?!我真想再一次上那白杨树去,住在那窠里,叫那小鸟儿做哥哥,姐姐,叫那老鸟儿做爸爸、娘娘,长一对羽毛的翅膀儿。

娘却骂我说疯话,直催我快赶驴,说再不赶紧,限天黑就不能磨完这些麦子了。我打起毛驴来,毛驴就又一阵紧跑,我也撵着毛驴屁股小不丢溜地跑。但是,毛驴又渐渐耷拉下耳朵,一步一步地慢了,我也收下步来,又去看那窗外的白杨树了。鸟儿一家又飞回来,在那里吵吵叫叫地热闹,很快就又飞去了,有两根羽毛悠悠地飘下来,落在树下。

我终不能忍了,再不听娘的斥责,跑出去,在那白杨树下捡起了那两根羽毛,拿回来,一根别在我的头上,一根别在毛驴的臃脖子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对鸟夫妻将窠筑在磨坊旁,是因为这里有棵高高的白杨,而且还有人陪伴而不寂寞。
B.文中多次写“我”跟着毛驴“走着一圈,又一圈”的场景,突出“我”在磨坊里劳作的艰辛。
C.文末写鸟儿一家飞走后,“我”捡起羽毛别在头上,以此表达对心爱鸟儿的深切思念。
D.文中大自然鲜活,小鸟充满灵性,“我”从对自然的观照中获得了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动词的使用精炼传神,如“在那里也泡过了我的童年”中的“泡”字,蕴含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欢欣之感。
B.第三段对白杨和鸟夫妻的描写,既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也有细节的生动描述,画面感强,体现出散文之美。
C.“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只知道安分守己,她虽懂得鸟儿的快乐,但不理解“我”对自由的向往。
D.本文叙写的“我”与小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虽不复杂,但行文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呈现出一种叙事的节奏美。
3.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简要分析题目“鸟窠”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4.鸟儿在鸟窠变动前后的表现不同,“我”的心理也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2024-04-06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取材于郭庆光的著作)

材料二:

今天,人们在几乎各种公众场合——火车上、饭店里、街道上——那种常见的、不自觉使用手机的现象,表明了人们对传媒亲密感所具有的文化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革。

手机能够使人们无视城市环境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别的特定秩序,它打破了场所的不可更改性,在保持个人私密空间完整性的同时,极力地向外扩张自己的领域,实现对公共空间的殖民。比如在音乐会现场、歌舞剧院等公共场所接打电话就是明显的通过手机把私人空间强行带入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的例子。另外,乘坐拥挤、嘈杂的火车、地铁和公共汽车上下班的人群经常使用手机为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一些个人空间。常常可以看到身处闹市的男男女女(以青年人居多),或戴着音乐手机的耳机,摇头晃脑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或飞快地操纵着手机按键,在手机的游戏世界里恣意纵横,现实世界里的人和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各种嘈杂的真实的声音一概被手机屏蔽在身外。这样,手机使我们可以从喧闹和争吵的现实世界躲入一种第二世界,既与每个人为邻又与每个人分开的世界。手机把人装在一个自我包围、自我设置的气泡中穿过城市。

(取材于王萍的文章)

材料三:

网络媒介由人创造产生,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脱离人之后,转而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的异己力量。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

如今,异化问题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来描述人的本质的丧失,人的主体的消亡,人的性灵的沉沦。在网络时代,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本身的力量,这是异化问题在网络时代的新表征。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马克思说的好,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所谓异化,实质就是非人化。

此外,网络汇集了海量庞杂繁复的信息,在这一大熔炉中,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网络又是一个新媒介,相关管制建设滞后欠缺,把关人严重缺位。这就使得大量低级趣味、不健康的信息有机可乘。而网民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往往被各种色情、暴力、虚假等低俗信息侵蚀,致使其信仰缺失,并对其世界观与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长时间接触网络也会对受众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运动过少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或肥胖,视觉疲劳引起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或生物钟紊乱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诱发种种疾患。

(取材于梁培培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关于媒介改变人的因素,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的内容B.媒介的使用
C.媒介工具环境D.媒介的数量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人”“容器人”诞生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
B.印刷媒介环境比电视媒介环境培养的人更缺乏感性。
C.“容器人”反对一切来自权威的和外部强加的认知。
D.“容器人”的行为像电视画面一样,追求空间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媒介依存症”的特点,对材料二中用手机躲入“第二世界”的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沉湎于手机媒介B.回避与现实社会互动
C.带有自闭症倾向D.保持人际关系的距离
4.根据材料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异化现象的一项是(     
A.通过微信视频与异地的亲人沟通近况。
B.遇到作业难题就使用搜题APP查答案。
C.如果手机没有wifi或没电就焦躁不安。
D.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的网页或信息。
5.手机集多种媒介技术为一体,既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又可以用来看电视、上网等。依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如何理性使用手机。
2024-04-06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里的娘

宋兆梅

娘坐在一棵掉了叶子的白杨树下。这棵树好大。树下的娘,显得娇小、无助。杨树的左边是一垛春玉米秸子,叶子随风发出唰啦唰啦的声音,树叶在风中舞着,转着,一片叶子落到娘的身上,①娘没有察觉,娘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娘坐在一个高高的凳子上,娘的右手扶着我给她买的拐杖。娘的眼睛闭着,头蜷在两腿和腹部之间,娘的头发全都白了。娘没有发现我,娘在梦里做了天使,右翅膀上是我,左翅膀上是娘的其他孩子。娘很少有时间这么酣睡。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劳作,她一生都在担心挨饿,担心她的孩子们不如意、不幸福。

我对秋的记忆是深刻的。娘,五十多岁。那年我刚高中毕业,我不去追究自己的任性和不努力,面对家庭的困难不理解父母,反而和娘冷战,任娘唤我数遍,我也装聋作哑。收玉米的日子,父亲病了,家中只有我和娘两个。娘给我的脸上蒙了纱巾,还给我的胳膊上戴了套袖,我顺着地垄,把玉米仇恨地扔得到处都是。娘一边飞快地掰着.玉米,一边飞快地把我乱扔的玉米拾到筐子里,挎到地头上。晌午,娘让我回家做饭,她一个人待在田里。等我给娘捎饭回来,一大片玉米,娘全掰完了,还全部挎到了地头上。娘的头发上粘着玉米的碎叶,碎花衬衫渍出盐卤,娘的脸黑红黑红的,冒着油光。

那张黑红而坚定的脸,像季节一样,慢慢地滑过去。79岁的娘,很多讲究和争强好胜荡然无存。我叫一声“娘”,娘像个婴儿一样睁开浑浊的双眼,说,是兆梅,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不进屋?

我想扶着娘,娘说,不用,我自己走。娘用左手移着凳子,用右手拄着拐杖。娘像一只老了的蚂蚁,慢慢蠕动。娘高大的身体缩了一半,娘的眼神里依旧带着岁月的感恩和生活的温暖。我想娘生我的气了,我好久没回家看娘了。几个月来,工作不顺利,无缘由的质疑和诬陷,还有变化多端的心灵,让我焦头烂额、身心疲惫。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游走在娘的头上。娘的头发,银子的颜色。娘坐在炕上,一言不发。我拿出给娘新做的褥子,换下旧的,准备带回家去拆洗。

娘说:“我什么也不要了,你就不知道你娘的情况,活不了几天了。”娘的话,像刀,一刀刀切割着我的灵魂,让我日夜不安。③娘的被褥蜷乱着,落满头屑和灰尘。我一边整理一边止不住地流泪。

“你觉得你的娘还是个好人?没几天活头了,我的骨头都碎了,你看看腿和胳膊都肿着,不是个好人了。”

娘半闭着眼,一遍遍重复这句话。每次见到我,娘都是这几句话。

“我不指着闺女,你哥哥嫂子们待我挺好,闺女管什么用?”娘一触即发,喋喋不休。

“娘,这段时间忙,很多事情纠缠着我,就没顾上来家看你,你生气了?”

“我谁的气也不生,也不敢生。我生了你们姐妹六个,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娘不中用了,都嫌弃了。”

我无言以对,自责地看着娘。

娘,说了很多,沉默了。娘沉默的时候像个无辜的孩子,眼睛闭着,头蜷在两腿和腹部之间。我给娘换下脏的衣服,娘说,昨天自己刚洗了的。可是,我看到衣服上很多发光的油渍和斑斑点点的东西。

我把娘的衣服用清水泡了一大段时间,衣服上飘出一股怪味。在我的手摸上娘的衣服的时候,内疚和自责再一次袭击了我。很多东西,我有口难言。娘健康的时候,娘清醒的时候,我的苦闷是说给娘听的,娘会大发牢骚,又会教我宽容待人。现在的娘老了,糊涂了,我的心里话又对谁说?

我让娘坐在凳子上,给娘洗头。

我把娘小心地安置到凳子上,凳子摇晃了一下,娘就吓着了。她问:“牢固吧?”娘是爱惜生命的,她的牢骚和不想活了,是在撒娇。娘学会了撒娇,娘变成了老小孩儿。

娘的头上也有一股怪味。娘的头发还很密实,像一朵枯萎了的花蕾,动动就掉下一些花瓣。娘的头皮松松的,像一根失去了弹性的带子,用手摸着就有松弛感。想起娘乌黑发亮的大髻,放下来如黑色的瀑布。娘把掉了的头发收集在一起,等货郎担到村时,可以换来一包缝衣服的大针。想起我和二姐为娘剪掉大髻的日子,我俩趁娘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下了狠手。娘留短发的样子,很端庄,在秋风里荡着。④老屋里所有的老物件,蓦然生香。

风,开始蹦跳。从娘的脸上,跳到我脸上。我的脸上带了娘的温度,倍加温暖。

我把娘的眼睛用热毛巾擦了几遍,娘的双眼皮瘪成狭小的三角形,她脸上的皮用手一动就连根拔起。我看着娘,看得目不转睛。等到我的灵魂老了,等到我的翅膀累了,娘会在哪里?

给娘洗脚的时候,我轻轻地撸了娘的腿,娘的腿并不像娘说的肿了,但娘的脚确实肿了,肿得毫无章法。娘的脚趾变形,指甲硬而枯黄,凸起、无棱、折弯。

给娘洗脚,我周身涌上一种快感,做女儿的快感。和娘相依为命的日子,我家是贫穷的,现在的娘也依然贫穷。正是这种贫穷,给我与别人不一样的执拗和坚定。

风,从屋子里消失了。有一天,娘也会变成一阵风。

若是有来生,我做娘身边的凳子,以我微弱的力量支撑我的娘。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两次写到娘“眼睛闭着,头蜷在两腿和腹部之间”,第一次侧重写娘酣睡时的状态,第二次侧重写娘絮叨后的沉默。
B.娘宁愿依靠自己的双手慢慢蠕动,也不愿让“我”扶,可以看出娘既有对“我”工作不顺利的理解,也表达了对“我”到来的不满。
C.作者回家看望母亲,为母亲拆洗衣物、洗头、洗脚等,叙述中透出了一点点欣慰,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自责与内疚。
D.娘既是生“我”养“我”的人,又能理解“我”的苦闷;她是给“我”人生指路的人,又教给“我”坚韧地生活。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娘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与后文娘对“我”的絮絮叨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娘对“我”的牵挂。
B.句子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容貌及性格的渐变过程,从而自然引出下文对母亲现在状态的描写。
C.句子③中的“蜷乱”“落满”表现了娘的被褥许久未整理、清洗的散乱状况,意在凸显“我”和哥哥嫂子们的不孝。
D.句子④中的“老物件”意味着作者对老屋里的东西充满感情,写其“蓦然生香”其实是在表达对母亲的赞美。
3.文章最后一段有读者建议删去,但是大多数读者认为不能删去。请你作为代表阐述不能删去的理由。
4.文中多次写到与“秋风”有关的场景,试举三例简述其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甩手式调研、偷懒式调研、交卷式调研……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当下,这些“应付式”调研的不正之风也在潜滋暗长。有的地方和部门背离调研初衷,为调研而调研,简单应付,敷衍了事,不注重调研成效。这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要解决真问题的要求,也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

纵观这类调研,“应付”的路子无外乎以下几类:有的就像“赶场子”,座谈没时间,临走要材料,甚至把撰写报告的任务甩给被调研单位;有的专捏“烂柿子”,对问题避而不见,对矛盾调而不研,根本没有深入了解基层的真实需求;有的纯粹是“笔尖上发力”,带着框架找例子,带着论点找论据,调研成了形式上的辅助;还有的坐在车里转一转,隔着车窗看一看,走的是“经典调研线路”,只关心“门面”和“窗口”,“后院”和“角落”则不闻不问……凡此种种,貌似下基层、奔一线,实则还是“旧瓶装新酒”,流于形式。

“应付式”调查研究为何跑偏了道?根源在于调研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没有把发展所需、基层所盼和民心所向当回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也有的调研者能力不足、不懂方法,在调查研究上不得要领,没有掌握有效的方式方法,下基层后只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轻重。

是脚踏实地真调研,还是“应付式”假调研,关键就看能否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隔着车窗看基层、会议室里听汇报,这种只抓表面、只图交差的调查研究,既看不到真实的社情民意,也听不到群众的真实心声,只会给基层徒增负担,当然不受欢迎。只有真正走下去、沉下去,了解最现实的问题,形成最鲜活的思考,进而形成最有针对性的报告,一五一十、对症下药,才算把调研做到位。

调查研究不是“跑来跑去”,也不是“纸来纸往”。不走过场、不做虚功、不搞“花架子”,身挨身地“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才是调查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

(摘编自赖雅芬《“应付式”调查研究跑偏了道》)

材料二:

“身入”而“心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躬身入局,心之所至,方能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身入”是一种态度,要求领导干部首先要从机关大院走出来,向基层一线走进去。“心至”是一种状态,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走出来,还要心无旁骛、用心关切。倘若没有“身入”,对新思想便永远停留于表面认识;倘若没有“心至”,就无法准确把握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把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身入基层、用心体悟、全心思考,在实践中深化对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善于运用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调查研究中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的转化。

“知题”而“破题”,完成发现向运用的转化。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调研成果能够成功地转化运用。“知题”就是要坚持系统思维,通过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找准痛点难点堵点。“破题”就是在“知题”的前提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路径,真正实现以“调”知题、以“研”破题,知行合一。新时代新征程上,各项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各级干部深入实际,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要在基层一线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特别是要经常到条件艰苦、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摸准真情况,发现真问题,细致剖析问题缘由,打通问题命脉,找准根治药方,落实整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既要走好发现问题这个“最先一公里”,更要跑赢解决问题这个“最后一公里”,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

(摘编自徐光华《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材料三:

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出入石家庄的市民有了一个舒爽的新体验——随着复兴大街主线通车,往年高速口排起的“长龙”不见了。“以前假期回来都会堵上一两个小时,今年每个路口都很通畅。”106日,自驾回石家庄的市民周增芳赞叹道,“更快更方便了,真是给咱老百姓修了一条‘民心路’!”

市民的这份便利,源于石家庄市的几次调研。

由于涉及范围广、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石家庄市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项目面临一道又一道难题。石家庄市市委领导分包,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具体问题。通堵点、解难点、消痛点,滹沱河特大桥顺利合龙,桥梁结构创国内同类型桥梁之最;迎旭门、白佛、学苑路三座隧道提前完工,创造了国内最大规模市政化改造隧道工程建设新速度。928日,承载着石家庄人期望的复兴大街通车了,成为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主动脉”。

(摘编自周洁《河北石家庄:以深入调查研究破解发展难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付式”调研的不正之风潜滋暗长,导致一些调研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只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
B.能否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是区分真假调研的关键因素;看不到真实的社情民意,无法形成针对性报告,就算不上真调研。
C.走进基层一线,深入实际,才能加深对新思想的认识,这种“身入”的态度是调查研究中实现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重要因素。
D.既要走好发现问题这个“最先一公里”,更要跑赢解决问题这个“最后一公里”,这样才能促进调查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实际成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后院”和“角落”,到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摸准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这是做到了“和群众坐一条板凳”的真调研。
B.真正走下去、沉下去,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了解最现实的问题,形成最鲜活的思考,才算把调研做到位。
C.石家庄复兴大街主线顺利通车解决了以往假期高速口常堵车的问题,这充分说明相关部门所做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实效。
D.石家庄市市委领导躬身入局,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查研究,终使得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项目面临的各项问题得以解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调研工作跑赢“最后一公里”的一项是(       
A.焦裕禄对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走访和蹲点调研,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用于兰考县风沙、水灾治理。
B.周恩来亲自乘车体验到北京公共汽车拥挤状况后,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和制定了解决公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
C.青海省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先后赴8个市(州)、12个县(市、区)开展调研,深入到条件艰苦地区察实情、解难题。
D.黄文秀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之初,一年内行驶约2.5万公里,走访全村195户贫困户,绘制“民情地图”。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三中提到“市民的这份便利,源于石家庄市的几次调研”,请结合材料并合理推断,概括梳理出石家庄市领导干部“知题”和“破题”的过程。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B.“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穷”含义不同。
C.“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
D.“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益”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觊觎周王室,想死后可以永垂不朽。他当即决定,任命甘茂为先锋,向寿为副使,进攻三川,征伐韩国。
B.曾参的母亲最初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但因为不断有人前来报信,才最终相信并惊恐万分地“投杼逾墙”而逃。
C.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5.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写了近千个人物,其中堪称典型的不下数十人。读者闭起眼睛也能想得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和说话的声音来。《红楼梦》的作者还能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来,连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都能让读者永远留在心头。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尤其是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前,要老嬷嬷快去报信,老嬷嬷却耳聋,竟把“要紧,要紧”误听成“跳井,跳井”,还笑着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情势一缓一急,两相对照,一方是紧急待援,一方是木然无知,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跳井,跳井”这一句话,也就把老嬷嬷耳聋淡木的神态描摹殆尽。“‘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着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自然要数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这几个人了。林黛玉是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是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是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那些老婆子时的语言是词锋逼人,势猛气锐。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特色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红楼梦》里其他人物的语言也都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包括湘云说话时的咬舌,把“二哥哥”说成是“爱哥哥”等等。所以读《红楼梦》品味各个人物的说话,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一片天然,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材料二:

盛唐诗人王维全面的艺术造诣使之对后世诗学以及艺术理论形成了很大的笼罩力。《红楼梦》的文本较为充分地反映出王维对后世的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对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和高度情景交融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促使《红楼梦》“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明确标举王维诗歌。黛玉要香菱首先读《王摩诘全集》,而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并且要求香菱“细心揣摩透熟了”,比对李杜的诗歌所作的“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出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格外重视。俞平伯先生认为“黛玉跟香菱谈诗,不妨视为悼红轩的诗话”。而香菱对于王维诗歌体会入微,得其神妙的鉴赏,实际上就是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品赏之见,香菱对王维诗歌发表的那番精微的鉴赏,已多为后人论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精于炼字艺术时所引用。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文曲赋多有对王维诗歌字句、意象到立意的袭用和借鉴,可见作者对王维诗歌的熟悉和欣赏。《红楼梦》中的各种描写景致的文字,多通过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句和诗意的借鉴和化用,来营造一种宁静幽美、清雅如画的境界。如贾宝玉所作《蘅芷清芬》“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第十八回)一联,取意于王维《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而《赞会芳园》中“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第十一回)几句,则颇有《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如画意境。贾宝玉所作藕香榭对联上句“芙蓉影破归兰桨”(第三十八回)以动写静,显然源自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的特殊写法。第五十回《芦雪庭即景联句》中,李纨的咏雪诗句“寒山已失翠”,翻用了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中“寒山转苍翠”。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的“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的妙对,也受了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意境的启发。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在具体的字句、意境方面袭用王维诗歌,还在情趣、神韵方面进行模仿,往往神情逼肖。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中黛玉为宝玉代拟的那首《杏帘在望》尤显功力。诗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语言清新明快,境界安详和乐,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王维田园诗代表作《渭川田家》《洪上即事田园》《山居秋暝》等的结构和情调十分相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几十个堪称典型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语言富有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材料一用“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佐证《红楼梦》用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传神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C.《红楼梦》精心设计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四人的语言,凸显人物既能言善语又个性鲜明的特点。
D.《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王维的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特质,由此形成自己的“诗化”艺术特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表明曹雪芹认为王维诗歌远比李杜的诗歌艺术价值更高。
B.香菱对王维诗歌的鉴赏,实为曹雪芹的品赏之见,这与俞平伯关于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的论断一致。
C.《红楼梦》中的诗歌不是在具体的字句上袭用王维诗歌,而是在意境、情趣、神韵等方面进行模仿。
D.《红楼梦》中黛玉替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语言清新,境界祥乐,生活气息浓郁,酷似王维的某些诗作。
3.下列《红楼梦》诗句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B.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C.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D.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4.作为《红楼梦》的赏析文章,材料一和材料二赏析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5.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一的观点,简析王熙凤的形象以及其语言特点。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绵延千里的江水,巍峨高耸的山城,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壮阔的岳阳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颔联由远及近,由小及大,一远一近,一大一小,衬托出别样的悲怆。
C.颈联表明诗人虽然遭遇困难无法前进,但心中的雄才大略不会清退,反而志气更增。
D.尾联用典,以《庄子·道遥游》中变化的鲲鹏来暗示前途未卜,表明诗人此时对仕途已然看淡。
2.必修上册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高》,与本诗相比,二者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10-04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临洮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乙】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节逸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①复:同“覆”,颠貌。②越:流亡。③建:及,至,赴着。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B.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C.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D.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由此可见,齐相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B.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C.壮,壮年。古时男子四十为“壮”。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B.乱易整       故不积跬步,无至千里(《劝学》)
C.是寡人过也     我欲因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D.且君尝晋君赐矣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5.《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运用怎样的策略一步步说服秦君的?请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2023-10-04更新 | 34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临洮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边的小茅屋

彭荆风

红河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新年刚过,满山满岭都是绿色。森林旁边两三幢发黄的竹楼以及主人家艳丽的红包头,给这里点缀了几点不同的色彩。

在芒果树下的小竹楼里,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冷清地过着日子。一天晚上,母女俩睡得正熟,竹楼外的晒台突然嘎吱嘎吱响了起来。这深更半夜会有谁来呢?妇人的心跳得急促起来。

外边的人敲着竹篾门,说:“老乡,我们是解放军,请开开门。”解放军?妇人绷紧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

二十多年前,娘家的瑶寨也住过解放军,个个都善良、朴实,尽给寨子里的人背水、扫地、砍柴。为了这些好小伙子当中的一个,她多少个夜晚没有睡安稳!她给他唱过婉转的歌,送过深情的眼神,塞过自己绣的荷包,可是,那个兵似乎什么都不懂。这叫她又气又惭,这是些什么人啊!后来,她才明白,他们是有纪律的。但她一直想念他们。

今天晚上,他们怎么来了呢?

她匆忙穿上衣服,打开竹篾门。月光下站着几个兵,一个个魁梧、健壮。她虽然看不清他们的面容,但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他们和记忆中的那些兵一样和善可亲。

她亲切地问:“小同志,你们要干什么?”

“我们是从远处来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吗?”

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地点了点头,返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碜的小楼照亮了。

领头的兵看了一下屋内,问道:“大妈,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个人?”她心一酸,没有回答。

这个兵看到她家挂在门上的烈属牌,低声对后边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些兵就立即离开了竹楼。“你们怎么啦?”她惊异地问。

领头的兵柔和地说:“大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人。”

火塘的亮光下,她看见这个战士的脸上有着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智慧、勇敢、诚挚全都深藏在里边了。这眼神是这么熟悉,又是这么陌生。

外边一片银光,她看见他们在大树下抖开雨衣躺下了。她想喊他们回来,但嗓子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眼泪像雨水一样淌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妇人和战士们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了维持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了!”

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母女俩知道了领头的战士姓何,他们都叫他何班长。

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这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但是,就在这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篾门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了,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说完就走了。

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已一个紧跟一个,迅速消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里了。只有巨大的浓黑树影在风中晃动,那样阴冷,那样神秘,使她仿佛置身梦境。

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

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枪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吗?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阳光从树叶缝隙射下来,把茅屋涂抹得瑰丽多彩。突然,女儿大叫了起来:“阿妈,解放军来了!”

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一队整整齐齐的解放军,她看见了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内心无比激动。队伍走进竹楼,却不见何班长,她急了,四处张望着问:“他呢?他呢?何班长呢?”

“何班长开会去了。”一个被人叫作指导员的年轻人亲切地对她说道,“大妈,何班长很想念你呢!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换。所以,我们来帮忙了。”

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啊!他竟把这事一直记挂在心上。

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盘算着,该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心的何班长。

她不知道,战士们把何班长牺牲的事瞒着她。

为了拿下八号无名高地,何班长只身潜伏在敌人前沿附近的一棵树上,校正炮击目标,在指示完最后一个目标后,他被一颗子弹击中,摔了下来。临终前,他告诉冲上来的战士,瑶寨大妈家的屋顶还没换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大妈翻修房屋。

她和女儿送走了修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人再次见到那几个然悉的战士却不见何班长时,连续三次发问,流露出她对何班长的牵挂和担忧,以及见不到何班长的焦急和慌张。
B.妇人对何班长的眼神感到“熟悉”又“陌生”,主要因为她从何班长眼里看到了当年所恋小伙的影子,但何班长毕竟不是她当年的心上人。
C.解放军为瑶民背水、扫地、砍柴、搭建晒台、翻修房屋,体现了少数民族百姓在解放军心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军民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
D.指导员对妇人说的一番话,既有善意的说言,安慰因不见何班长而内心焦急的妇人;也有真实的交代,说明解放军再来瑶寨的原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表达的方式多样,文中叙述性语言使情节客观化,描写性语言使细节传神化,抒情性语言使情感细腻化,议论性语言使主题深刻化。
B.小说插叙妇人二十多年前在娘家瑶寨见到解故军的情节,补充说明了她心理变化的原因,也为下文她见到何班长后的特殊情感埋下了伏笔。
C.小说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妇人在何班长和战士们离开时“长倚在门口”,表现她内心的不舍与担忧,突出了女子的柔情,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开头对山岭、竹楼、红包头等寥寥几笔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3.小说中妇人的心理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请具体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妇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4.“小茅屋”虽小,却有着大的意蕴,试着从选材和立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2023-10-0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临洮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