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疯英雄

赵广建

那年头秋,天刚麻麻黑,她在三里外西善堡老舅家还没端稳饭碗,就听见自家村那方“咚咚咚”炮响。舅妈扯上她在村西的高粱地里钻了一宿。第二天没了炮响,自家村那方枪声又“嘟嘟”到了黑晌才没了动静。东邻的伍生说:“中央军一支队伍被日本兵锥住了屁股,上千人乱了方寸,借你们村一堵城墙,调回头来向日本兵开火。日本兵双手握刀往城墙上攀,丢下七八十条血尸。天亮后,日本兵调来了五千皇协兵,从村东杀到村西……”

“甭冲我瞎说,没这事!”她内心胆怯。

“是我亲眼见。”

“见哪个?上你家井沿子上趴着念给井里那个脏模样去。胡扯!”

“是真。”

“不是。你没有爹妈,没有姊妹,还要牵扯上一个我不成?”

“是真。”

“不是!”她嘤嘤哭,掩襟拭泪,嘴里嘟囔伍生胡云。

隔天,街上消息扬开,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杀死了她亲爹妈,亲姊妹一家六口!

起先,舅妈也同她伤魂失魄地哭,后来,帮她用典卖的房、地钱料理完丧事,就收养她住在了西善堡村。

那个叫伍生的东邻,个儿小,胆儿大,常来多嘴嚼舌。枪响那天,他一人跑到村东口扒瞧,回来就讲日本兵咋样指使皇协兵烧杀,有鼻子有眼。

她只比伍生小一岁。小时候一口一个伍生哥。大了些,来舅妈家串亲,伍生猫闻腥了一样赶来没话找话。往来后,伍生说家里没活儿,有事没事往这院跑。一来二去,年轻人眉来眼去,说话也躲躲闪闪了起来,赶上三天两头过兵阵,谁家有大闺女也不放心,老人就顺坡推驴托了媒。秋后,她嫁给了伍生。

月余,兵阵穿梭一样一拨一拨地过。村上不少人煎熬不住日夜的惊恐,相继卷上行李往外逃奔。枪炮更张狂了。舅爹妈在兵乱中被炸死。伍生料理完丧事,说了声“不能再当亡国奴!”也卷上行李参加了逃奔……一走,四年没音讯。直到亲闺女双菊年满三岁,她打发奶奶下了世。伍生还不见回。

几年里,她视闺女如命。登门劝嫁的,存心做歹的,她一概不理会,一门心思等伍生回来。每日一擦黑,她插上门,顶上顶门杠,相伴孤寂与恐惧熬到迟来的天亮。

这天后晌,街上又传来狗咬。随后传来了敲门声。

她并不比以往更慌张,习惯地从锅底上抹两把,再往自家脸上抹两把,乱了乱发髻,抱上孩子去开门。

门一开,来不及闪身,被一帮皇协兵团团围住。她懵了。当兵的一个个有说有叫,她定睛审视,先是害怕,当与最后一个倚在门框上的兵眼神相碰时,脸刷地白了!

“快进屋,那啥,我给你们……”忙把孩子放在地上,让兵们挤进里屋,掀出瓦罐抖了抖,倒出仅有的二升麦子面,和面。

兵们吆喝着要酒,洋钱自管往地上扔。她捡了几块洋钱,抱上双菊提上篮子出门上街来。

半道街不见人影。在村东杂货铺有人与她搭讪:

“今儿新鲜哩。”

“嗯哪,来客哩,打壶酒。”

“割肉不?”

“割,嗯哪,割二斤。”她迟缓地答着。

酒肉备妥后,她扯着篮子又串了几家门。回来就赶着忙活。待十多个皇协兵把桌上吃喝了个精光,又东斜西歪时,才好像看出那酒里投了毒,喊叫最凶的,最先耳鼻出血,一个个先是浑身青紫,不大会儿,没了声息。倚门框的那个吃喝得顶少、难受的工夫顶长,跪扶住桌角,想跟她说话,只见双唇抖动,乞求的目光闪着怨愤,却吐不出整字来。她脸上抽搐了一下,裸血的双瞳闪出刺一样的凶光,抄起门后的顶门杠,照准那人的脑门抡去,“扑”一声,脑浆溅了她满脸,她触电般后退了一步,“哇——”吐了。

那最后被她砸死的皇协兵,进家后没来得及向她说第二句话,就死了。她呆若木鸡地望着血泊,默默呜咽。那是她朝思暮盼的丈夫!

整整半夜,她惊视着血尸发呆。以为自己坠在梦里。她拿绳子将尸身一个一个拖进猪圈里,又连夜弄土把猪圈填平。之后,她疯了。因为,在她拖尸那工夫里,饿急的孩子啃吃了洒上了酒的骨头……

新中国成立后,猪圈被挖开,她杀死的十多个皇协兵被政府确认。病好后,方圆数十里依旧叨念西善堡有个疯英雄。

每年,小学生经过西善堡村参观自家村惨案,她必讲那个惊骇的夜晚,那个骨子里要报仇的勇气和那个颤抖的双手与喷涌的血浆。每一次她都经受剜心一样的痛苦。那夜晚几乎长年萦绕在她脑际。人在时,她讲得激动,人离后,她伴着孤寡与艰辛,默默无声地过日子……

多年,她的生活由县民政局补给。每逢过年过节局里总会有人来探望。探望的人帮她缝缝涮涮,搁下补助金,再拉些家常才走开。自从民政局给上补给,来过了多少趟,换过了多少人,谁也没提及过英雄本身是没有补助金的,只有烈属才有。

大概她已记不清,刚解放那年,领导上宣布她打死了十二个狗汉奸,把她丈夫的尸骨与闺女的尸骨合葬在一起,她还与领导争论:

“我打死了十三,十三!”

当然,没人告诉过她,县党史资料上有明文记载:屈伍生,中共党员,一九四三年秋,奉命打入敌伪内部,后因误伤牺牲,终年二十三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到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及村上不少人往外奔逃,表现出中华民族所承受的沉重牺牲,为下文她的复仇做了铺垫。
B.“脸刷地白了”“快进屋,那啥,我给你们……”“倒出仅有的二升麦子面,和面”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她认出丈夫时的愤怒和杀死皇协军的决心。
C.文章大量使用了像“甭冲我瞎说”“秋后”“一擦黑”“来客哩”一类口语化的词句,使文章显的更自然,更贴近生活,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突出。
D.本文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特定的具体时间的出现也对小说这方面的有所补充
2.下列对小说相关情节和结构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主人公听闻日本兵大屠杀的消息,“内心胆怯”“嘤嘤哭”,这些描写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怯弱,
B.父辈人公见到参加伪军的丈夫后,毒死伪军,砸死丈夫。至此,她性格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柔弱转为刚毅。
C.领导宣布女主人公杀死十二个狗汉奸时,她极力争辩,仍坚定地视伍生为仇敌,主要表现了她的执拗和疯癫。
D.小说的情节在战乱的悲剧中展开,在争论和误会的悲剧中结束。结构安排充满悲剧色彩。
3.请赏析小说尾段的表达效果。
4.有人评价鲁迅小说的标题“简约别致,寄寓遥深”。本文标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19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对老年人来说,最宝贵的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时间”。近年来,多地探索“时间银行”,即“互助养老”模式。

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为社区里的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养老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积累“时间币”。时间币既可以兑换一些当下的服务,也可以积攒着,等日后需要时再拿出来用。这种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模式,被形象地称为“时间银行”,它精准指向当前养老服务在人力、资金、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痛点,为社区养老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目前,参与时间银行、提供志愿服务的,大多是精力相对旺盛、富有余力的低龄老人。他们有能力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照料他人。但是,随着年龄逐步增长,他们的体力与精力难免下降,迟早有一天需要他人的照料。与此同时,老人之间对彼此身体、心理的变化更加熟悉,他们的互相陪伴也更加融洽和谐。以当下的时间换未来的时间,以当下的奉献换未来的回馈,这种助人助己的理念在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强吸引力。

“时间币的积累,意味着我们的奉献精神得到了认可”,在一些参与时间银行的老人眼中,他们追求的不是直接的物质回报,而是精神的满足与激励。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有着继续发挥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但是,一些人总是充满成见地认为,退休老人就应该“安安分分”享受养老生活,或者就在家帮子女带孙辈。老人的奉献精神不被承认与支持,既辜负了老人的心意,也浪费了重要的社会爱心力量。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历来就有互助的美德倡导。互相熟悉的老年人组成一个圈子,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互相陪伴,这本来就是老年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主要方式。如今,对大多数子女不生活在身边的老人来说,社区是他们重要的依靠。发展互助养老,探索“时间银行”等新型养老方式,不光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反映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客观特征。

当然,推广“时间银行”需要精心设计,让参与其中的老人皆有所偿。对志愿服务的认定、存储和兑换,必须明确实施方案,并尽可能地简化流程。参与“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大多数没有专业的养老技能与经验,因此也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能力,避免服务过程中出现风险意外。以上海为例,目前“时间银行”的服务内容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等,这些项目较为充分地平衡了老年人的身心特征与发挥余热的心理。

当社会上各个群体都以实际行动关爱老人,“时间银行”成为跨年龄段的爱心服务体系,从而形成“助人助己”的社会氛围,我们就更有信心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困难。

(摘编自王钟的《推广“时间银行”,让老年人的奉献精神被看见》)

材料二: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大趋势。放眼国外,有不少相关研究和经验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虽然社会发展阶段、文化观念等的不同,让各国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各不相同,但如何更好地为“银发族”创造一个友好型社会,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中。

在日本,老年人“退而不休”十分常见,尤其是在餐馆、便利店、出租车等服务行业,其中不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021年4月1日起,日本开始实施修改后的《老年人雇用安定法》,要求企业为有意愿的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直到他们70岁为止。与修改后的《老年人雇用安定法》

一同出台的,还包括《老年人就业稳定法》《就业保险法》《劳动者事故赔偿法》等6部相关法律,特别要求面向中小企业,推行“同一劳动同一薪酬”制度。在职业开发方面,日本依托《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和银发人才中心,为老年人提升职业素养和从业适应性提供重要支撑。

在德国,老年人重返岗位已成“新常态”。社会各层面都在不断给老年人返岗创造条件。很多企业设有退休工作项目,社会各界为老年人提供工作时间少而灵活的“迷你工作”。老年人再就业岗位主要在餐饮、零售、家政等行业,以及会计、工程师、经济顾问等。一些掌握高端技术的退休人员更是大受欢迎,有的退休专家会在德国经济部和企业界资助下,到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帮助。

在西班牙,老年人如未到达退休年龄就处于失业状态,政府会根据其特长提供再就业机会,例如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可由政府部门推介去补习班或夜校继续担任教师。政府还会鼓励老年人“微创业”,做点力所能及的小生意,如在节日期间按规定摆摊增加收入,政府免收税金。

(摘编自《老有所为退而不休,“银发族”再就业能否迎来第二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充分考虑“时间银行”志愿者的能力,避免服务过程中出现风险意外,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专业的养老技能与经验。
B.各群体都以实际行动关爱老人,形成“助人助己”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我们增强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困难的信心。
C.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大趋势,在日本,“退而不休”的老人到处可见,日本也有一系列保障老年人“退而不休”的相关法律。
D.“时间银行”这种新型养老方式,既顺应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客观实际,同时也是对传统美德的发扬,子女都会全力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跟老年人相关的问题,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各国发展阶段、文化观念不同,借鉴他国经验难以给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带来灵感。
C.日本、德国和西班牙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D.上海精心设计“时间银行”服务,较好地平衡了老年人的身心特征与发挥余热的心理。
3.下列选项,不属于积极倡导“时间银行”的一项是(     
A.充分认识老年人群这个超大规模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和消费特点,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全链条的老龄产业和产业集群。
B.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或App,推进“时间银行”便利化、网络化、常态化。
C.倡导低龄老年人、退休干部、社区党员、居民党员参加“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鼓励从事家庭照护的家政服务人员等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
D.时间志愿者通过参与“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获得并存储的时间币达到1万个后,可在其年长衰弱或失能后,按照城乡特困人员待遇入住辖区内的公办养老机构。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给“时间银行”下个定义。
5.你班级将要举办以“如何促进我国老年人口‘退而不休’再就业”为主题的班会。请结合材料二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即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书画同源

②首先,主要体现在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的起源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③书法随着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并得到可持续发展。作为独特的汉字造型艺术形式,书法是汉字作形式的创意表达。众所周知,汉字是表音、表意的文字体系,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与绘画因素,早期表现为象形符号。从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彩陶及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的花纹中,不难看出,中国最古老的绘画萌芽于象形字符化的书法,这也为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在空间、透视、光影等方面的差异化区分,以及中国绘画以线条艺术为表现核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书法与绘画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在美术史上曾经有过多次融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法提出之前,书画均为一体,骨法用笔概括了绘画的特征。自此之后,绘画与书法的差异性逐步出现,但是绘画对笔力的讲求又让绘画和书法艺术融合为一体。楷书、大篆、飞白书等笔法在绘画创作中的直接应用在成就书画融合运用的同时,又为书法之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纵观书画发展史可见,书法与绘画起源相通。

④宗白华认为: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的第一特点,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绘画与书法在用笔时均需要借助手臂和手腕调节比例力度,无论是笔法的露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变化,还是线条的虚实相间、疏密相映呈现出的层次感与不同意趣,其在笔墨运用上都具有共同的规律性,表情达意出奇相似,均以笔墨趣味体现精髓。

⑤其次,书画同源还体现在审美品性、意境等方面。

⑥书法和绘画均为视觉的艺术形式,除了共同使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以线条作为形象表达方式之外,在审美品性上也是相同的。刘曦林认为中国书画均以真、善、美为审美理想。但,是更主张情真、意真,并非强调形似之真。书法家、画家有发自真心或内心深处的创作冲动,这种创作冲动掺不得半点虚假,这是决定书画作品格调高下和感人力度的关键。所谓,指书画作品中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的主旨。就书法来讲,是包括文意和强化文意书意【注】在精神性上的共同表现,在文意书意的统一中显示书法家的人格魅力,所以,向来有人品与书品之统一观。所谓,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书法与绘画的美的标准和追求几乎相同,所忌、所病者亦极相近、相通。书法和绘画还具有相同的艺术境界,宗白华说:‘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书法与绘画是深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两支花,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基因,枝叶环绕,叶叶相同。

⑦所以,书画同源不仅指书法和绘画在产生之初具有相通性,还体现在笔法、审美品性、意境等方面具有共同规律性,这也为以书入画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黄霖清《解析中国画妙笔与书法翰墨的同源异用性》)

【注】“文意”与“书意”:是书法构成的两面,“文意”指书法的文字功能,“书意”指书法的抽象艺术,两者构成了书法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质。无“文意”则无书法,无“书意”更无书法。

材料二:

①书法和中国画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常说书画同源,其中的指的是中国画,指的就是书法了。一个字,道出了书法和中国画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密切联系。书画同源的理论最早是由唐代张彦远提出的。

②我们都知道,汉字具有象形性,不少汉字最初的样子就是来自对物体形态的描摹,从大篆、小篆的字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例如字,篆书字形就像一条被朝上吊起的鱼,身上还有鱼鳞状的线条。由此可以看出,书法和中国画在起源上可谓同源

③不过,随着汉字系统的发展,符号化增强,汉字的形态似乎离越来越远,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射到抽象的书法艺术与具象的中国绘画艺术上,使二者在技法、审美层面上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④从技法层面上看,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中国绘画审美中对线条的要求也很高,因此用书法用笔入画和用绘画手法作书,是书画家的一种自觉追求。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作《枯木竹石图》,并在画上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作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诗中的飞白”“指书法中的飞白书和籀文。飞白书传为蔡邕所创,笔画中丝丝露白,燥润相宜,似枯笔写就,故称飞白书。指古代的一种篆书,以石鼓文为代表,用笔圆浑厚朴。诗中的八法指的是永字八法,即流传广泛的书法用笔之法。赵孟頫认为,以飞白和籀文的笔法画石头和树木,以书法的笔法来画竹,方能传神。

⑤对书画同源更深层次的理解则是书法与绘画艺术审美上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画以形写神,书法通过抽象的线条表达意境情怀,两者终极追求都是,即和谐、自然。书,心画也,书法是书者情意的表达,绘画亦如是。书画同源既表达出了书与画的天然联系,也道出了欣赏者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

(摘编自金梅《为什么说书画同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起源相通,书法是汉字“画”作形式的创意表达,这为绘画以线条艺术为表现核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六法”提出后,绘画与书法的差异性逐步出现,但诸多书法的笔法在绘画创作中的直接应用成就了书画融合。
C.书法和绘画均为视觉的艺术形式,它们在笔墨运用上都有共同规律性,都以笔墨趣味体现精髓,表情达意相似。
D.书画深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基因,还具有相同的艺术境界,即都趋向飞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与绘画的美的标准和追求几乎相同,书法有人品与书品之统一观,绘画一般也会有人品与画品之统一观。
B.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中心论点都是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同源性”,两则材料主要论证的都是“书画同源”的内在原因。
C.赵孟頫认为,以飞白和籀文的笔法画石头、树木,方能传神,据此可推断,只要以书入画,就能够创作出绘画佳作。
D.书法是抽象艺术,中国画是具象艺术,尽管二者在技法、审美层面上有微妙的联系,但书法离中国画还是越来越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书画同源”观点的一项是(     
A.“绘画是带有装饰意味的系统,而文字是因循实用的要求而产生的。”
B.“字与画者,虽其功一体,然其两具端。”
C.“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D.“书法形象是一种抽象的规律形象,而绘画的形象是自然的、具体的、写实的形象。”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清代郑板桥的诗中多次提到书法和绘画在笔法上的联系,如“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请结合材料对此诗进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亚健康”指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而“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②“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③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④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⑤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⑥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精神亚健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缺乏精神追求,缺乏价值支点,思想意识消极甚至扭曲。
B.“精神亚健康”常常表现为人们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
C.“精神亚健康”者常情感疏离,责任感缺失,工作激情不足,对生活丧失热情与信心。
D.“精神亚健康”还重点表现在沉迷享乐,为物所累,心灵浮躁,丧失信仰与理想等。
2.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现象泛滥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浪潮汹涌,“地球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
B.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
C.人们过分追求眼前的享乐,在物质日益膨胀、精神日益萎缩的夹击下,渐渐迷失而不可自拔。
D.人们价值迷失,目标盲从,无法妥善处理自己与别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
3.下列对本文论证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亚健康”引出“精神亚健康”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针对性强。
B.第⑤自然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世俗化的大潮对人们精神生活领域的侵蚀,增强了论证深度。
C.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D.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说服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交模式的变革给青年文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就青年的成长经历而言,在新时代,他们的线下社交是比较单调的。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断被拿来与其他同龄人进行比较的境遇,影响了线下青年面对面的互动,使他们对其采取一种抗拒的态度。而大多数的课外培训班,又将本该属于激发兴趣、休闲娱乐的文体活动变成了竞技活动。“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大多数青少年的兴趣和热情,让不少人很难从这些以活动为主导的社交中感受到趣味。总体来说,当今青年所面对的环境,是非常强调竞争的环境。在此种环境中,年轻人投入到面对面的线下社交活动时,更多感受到的是竞争的压力,而不是愉悦。

于是,不少青年将社交热情投向互联网,特别是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而当青年把注意力投注于带有休闲性质的游戏时,现代社会游戏的电子化、商业化也就进一步将青年的社会交往活动带向了虚拟世界,进而远离线下的现实社交。互联网社会带来的游戏活动的休闲性与现实社交的功利性之间的功能分割,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现象。游戏公司提供的游戏如今已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青年的业余时间,而且,游戏的商业化也进一步使游戏向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越是往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就越能吸引青年的注意力,这样,游戏公司就能挣到更多的钱。

显然,线下社交的吸引力日渐下降,而线上社交越来越迈向虚拟世界的境况,对青年文化建设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然而,社交模式的变革也给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伴随着网络空间的建设和不断开拓,青年的社交日渐成为一个多维度的、公开性不断增强的社交。它会触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超强记录能力之下,在互联网的超大传播范围之下,出乎人类本性、人心本真的价值取向,更容易形成广泛影响,获得广泛认同。

第二,青年从事自己所认同的社交活动,往往会有非常真诚的情感投入、非常执着的意志坚持。这种包含主体积极性的活动参与能立足长远,被外在力量衰挟的可能性较小,或者哪怕一时被裹挟,也容易及时获得纠偏这有助于多姿多彩、多元包容的青年文化建设,而不是被极端性政治势力或唯利性市场力量误导。一些获得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思想观念容易在青年群体中凸显出来,从而形成具有正能量的青年文化。

第三,青年在社交中会比较多地强调平等——平等对话、平等磋商;而社交模式的新变化能够极大地增加这种“平等”,在程序上赋予青年文化建设以正当价值。当长辈对青年采取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的规训姿态让他们束手束脚时,他们能富有策略地规避,并在新的天地和空间增量中,通过平等社交激荡起青年文化。青年的年龄优势、对新技术的了解、对新环境的适应,会让他们在未来文化建设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支配性力量。

(摘编自王水雄《社交模式变革下的青年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代,青年的线下社交比较单调,这使得很多青年对线下社交采取了抗拒态度。
B.不少青年热衷于虚拟世界,现代社会游戏的电子化、商业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C.青年参加主体积极性强的社交活动不易被外在力量左右,这有助于青年文化建设。
D.社交模式的变革会大大提升青年在社交中的地位,这也是新时代的青年所注重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社交模式的变革给青年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说理辩证。
B.文章论述了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的紧迫性,进而论述新时代青年社交的特点。
C.文章阐述青年线下社交和线上社交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鲜明有力。
D.在阐述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的机遇时,文章以并列式的结构展开,条理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代,青年的线上社交具有休闲性而没有功利性,而其线下社交则与之相反。
B.如今,随着青年社交模式的变革,青年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也应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C.相较于长辈,青年具有多方面优势,这将让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取代既存的文化。
D.长辈如果以青年的人生导师自居,对青年一味灌输甚至是规训,往往会适得其反。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人社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就地过年”关键在于安心,各地各级要做好“就地过年”的安心、稳心、暖心工作。

现在正处于寒冷季节,非常适合病毒生存。“就地过年”是减少人员长距离流动和大规模聚集,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必要之举。“就地过年”只是倡导,不具强制性。“就地过年”并非排斥亲情与团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即便相隔万里,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家人通过视频“见面”,跨越时空“线上团圆”,同样可以让“就地过年”变得温情满满。

对于不少企业来说,留住员工“就地过年”,避免员工回乡再返程可能会涉及需要隔离而无法及时返工等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春运产生的员工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员工的稳定性,利于企业更好地生产经营。企业要通过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红包”等形式,留住员工“就地过年”。政府作为外来人员“就地过年”的倡导者,必须完善好配套措施,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比如,组织多种形式的“送温暖”和集体过年活动,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等,让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春节。

(摘编自《“就地过年”关键在于安心》,央广网,2021年1月19日)

材料二:

古人说乡心新岁切,每逢春节将近,回家团圆的期盼,再真实不过;但非必要不返乡的道理,再明白不过。今年与家人暂时的相隔守望,就是在尽最大努力隔断疫情的大范围传播;每个游子就地过年的个人付出,成就的是小家与大国共同的平安吉祥。

疫情暴发以来,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企业员工,无不识大体顾大局,响应政府号召愿意就地过年的人,无疑会数量众多。需要提醒的是,在留下返乡游子后,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的人文关怀不能缺席;不光要倡导就地过年,服务保障也要落地。不少打工人,平日里住的是集体宿舍,吃的是食堂或外卖,很可能还是独自一人就地过年,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上保障他们的节日幸福感。这些问题,都是推行“就地过年”必须清理的路障;破解这些问题,是让“就地过年”这条非硬性规定能够成为一呼百应的前提。

积极响应就地过年,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更关系到全国防疫大局。只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就会赢得胜利的万家灯火,千家万户团圆的一天就会更快到来。

(摘编自《让每一个留下的人过个好年》,《北京日报》2021年1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三:

今年,为了防控疫情,很多人就地过年,一份份沉甸甸的年货,满载着家人的思念和牵挂,“飞”到了亲人身边,让人们感受到团聚的温暖。

寄年货成为新民俗,这背后是家乡父母和就地过年孩子之间的彼此惦念和牵挂。来自菜鸟物流的数据显示,1月20日至31日期间,从菜鸟仓发出的商超类年货包裹量同比2020年货节同时段增长50%。父母寄来的是家的味道,而在外的游子则给父母寄了血压计和扫地机器人等,希望他们能注重健康。在许多人看来,疫情让过年的方式变了,但亲情却没有变淡,一家人相互牵挂,其乐融融,这便是最好的“年味”。

旧年俗得到传承,新年俗不断涌现,民俗学家季中扬教授认为,民俗从来都是不断发展并逐渐丰富的。沉淀千年的年俗,如贴春联、拜年、守岁、赏花灯等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很多新民俗,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浓浓的年味传递下去,表达的正是中国人对“年”的深厚感情和期盼。

(摘编自《“互联网+”,新年俗让年味更浓烈》,新华网,2021年2月21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就地过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地过年的出发点是政府和企业把在本地务工的人员留在本地过年,确保年后用工需求。
B.就地过年的实质是游子的个人付出,也是家国精神的实际表现——既保小家,又顾国家。
C.就地过年从防控角度出发,关系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是积极倡导,并不是绝对不能回家过年。
D.就地过年虽然不能与家人团圆,但不会隔断亲情,可以通过线上团圆,收获满满的亲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达到“就地过年”一呼百应的效果,政府和企业要有切实有效的方案和方法,而不能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B.“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春节期间大规模人员返乡可能带来防控安全隐患,这让“就地过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C.就地过年与多年前倡导的“常回家看看”并不矛盾,它们都是因当时的现实而提出的,同时也引领时代的风尚。
D.就地过年在现代科技支持下,通过新年俗改变传统的过年方式,让年味变得更浓烈,也加深了亲人之间的感情。
3.应该采取哪些举措来贯彻落实“就地过年”的决策部署?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办会目标是“世界园艺新境界,生态文明新典范”。

时代特色:2019北京世园会将充分汇集世界各国最新的园艺创新资源,充分展示人类科技文化创新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绿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趋势,反映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绿色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新常态。

中国风格:2019北京世园会将努力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化到世国会的总体规划、园区建设、园艺展示、活动策划、综合服务等各个环节,积极传播和发展中国园艺文化,让世界感知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推动我国由世界国艺生产大国向世界园艺产业强国迈进。

北京品牌:2019北京世园会将紧紧围绕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举办一届园艺、科技、文化、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与八达岭长城交相挥映的园艺盛会。

文化盛宴:2019北京世园会将汇聚不少于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官方参展者,不少于100个国内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内外专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非官方参展者,吸引不少于1600万人次的参观者。深化相互交流,促进共赢发展,让绿色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让园艺成为创意的新载体,打造“世界园艺新境界,生态文明新典范”的文化盛宴。

(摘编自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

材料二

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昨天,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闭幕,在座许多嘉宾出席了论坛。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建设一条开放发展之路,同时也必须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与会各方达成的重要共识。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不久前,美国航天局的卫星数据显示,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在全球森林资源持铁减少的背录下,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连续多年开办防沙治沙国际培训班,帮助非洲等地发展清洁能源…中国的绿色发展经验广为传播,正在惠及世界。

北京世园会搭建的,不仅是世界园艺业展示和欣赏的平台,也是贸易和合作的平台。“肯尼亚是非洲鲜切花出口大国,希望通过北京世园会这个窗口,我们能打开中国切花市场。”肯尼亚驻华使馆参赞约输・奥迪普道出了对北京世园会的期待。中国花卉园艺业同样对北京世园会充满期待。

(摘编自《迎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光时刻》,《光明日报》,2019年4月29日)

材料四:

中国馆不仅仅从外观上看很有特色,还有很多细节也十分耐人寻味。为了减少场馆内的空调使用,节约能源,中国馆可以将室外的风吸到地下,然后通过一段200多术的管线,在夏季的时候将风输送到场馆给室内降温。此外,中国馆的屋顶还有一套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之后可以作为植物的灌溉用水、景观用水。

为体现生态文明的成果,展现科技与创新的力量,园区将汇集最新视听科技技术,依托科技与文化、科技与园艺打造以科技与未来为主题的系列表演,通过“科技+文化”“科技+园艺”双轮駆动,将举办“奇幻光彩森林”“音乐喷泉表演”“机器人表演”等具有科技内容的表演,引领人们更好地体验绿色生活。

(摘编自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与世界对话生态文明》,人民网,2019年4月23)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融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于一体,将通过多个细节安排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B.2019北京世园会将吸引众多参展方和参观者,能以园艺为载体,深化多方合作,弘扬新的生活理念。
C.“一带一路”、北京世园会等活动彰显中国开放发展的思想,走绿色开放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D.北京世园会许多细节之处充分体现科技元素,充分展现科技与创新的力量,有力体现绿色生活理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世园会的办会目标注重创新,关注文化,兼顾国际发展新趋势、本土文化特色和提升城市品位等多方面内容。
B.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有利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相关问题,有利于人类实现共同的梦想。
C.中国的绿色发展经验惠及世界的多个国家,2000年到2017年,中国绿化面积总量占全球的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
D.北京世园会是一场中国与世界生态文明的对话盛会,能展现北京的城市建设的目标,能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3.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双向互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主流文化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能够为该社会确立价值导向,并能整合和引领其他文化的文化,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含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髓的,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部分,西方外来文化中合理与科学的部分,以及大众文化中有益的、先进的文化。。

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按一定的节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被不同阶级所广泛分享的信仰、行为和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事物,如时装、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乐及其他流行艺术等,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

主流文化作为一种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价值目标上必定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的,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一个社会亚文化系统越发达,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越开放。这种发达是建立在高度开放与自信的社会文化心态之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的重要文化指标。

流行文化也是思想的力量,它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富有朝气,崇尚科技创新,有助于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社会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必需的外部力量,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能够使其价值选择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充实自我、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流行文化总是试图从文化的边缘走向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来,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以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存在意义,主流文化也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以崭新的姿态寻求文化的“落差”,将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而调整着前进的方方向,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既要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又要通过流行文化多样性丰富资源的选择、吸收、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与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

(节选自张连梅《关于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契合与功能互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是合理与科学的,是有益与先进的,因而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
B.中国流行文化是新型文化形态,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的文化。
C.流行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一个社会的亚文化体系发达与否,是衡量这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高低的重要文化指标。
D.时代总在变迁中,主流文化也会把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调整着方向走向流行文化,成为流行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三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对“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概念及它们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
B.文章从流行文化是衡量指标、思想力量以及它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论证了两种文化互动的必要性。
C.文章提出,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是有帮助的,但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也不可或缺。
D.文章认为,流行文化存在的意义在于走向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中心,取代并超过社会主流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文化是有时空限制的,在这个时空下是流行文化,在另外一个时空下就不一定是流行文化,除非是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文化。
B.流行文化如果具备和主流文化一样的意识形态、目的和宗旨,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
C.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需要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
D.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使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形成双向互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2018-04-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5·山东济宁·二模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同车人的啜泣
木 心
秋天的早晨,小雨,郊区长途公共汽车站,乘客不多。
我上车,选个靠窗的座位——窗下不远处,一对男女撑着伞话别。
女:“上去吧,也谈不完的。”
男:“我妹妹总不见得十恶不赦,有时她倒是出于好心。”
女:“好心,她有好心?”用手掌在自己脖子上作刀锯状:“杀了我的头我也不相信。”
男:“肝火旺,妈的病是难好了的,就让让她吧。”
女:“谁没病,我也有病。娘和女儿一条心,鬼花样百出。”
男:“……真怕回来……”     
女:“你不回来,我也不在乎,他们倒像是我做了寡妇似的笑话我。”     
男:“讲得这么难听?”     
郊区和市区,一江之隔。郊区不少人在市区工作,周末回来度假,多半是喜气洋洋的。这对男女看来新婚不久,一星期的分离,也会使女的起早冒雨来送男的上车。凭几句对话,已可想见婆媳姑嫂之间的风波火势。男的无能息事宁人,尽管是新婚,尽管是小别重逢,烦恼多于快活——就是这样的家庭小悲剧,原因还在于婆媳姑嫂同吃同住,闹是闹不休,分又分不开。
从两人苍白憔悴的脸色看,昨夜睡眠不足,男的回家,女的当然就要细诉一周来的遭遇,有丈夫在身边,嗓门自会扯高三分。那做婆婆、小姑的呢,也要趁儿子、哥哥在场,历数媳妇、嫂子的新鲜罪过,牵动既往的种种切切——为什么不分居呢,那是找不到别的住房,或是没有足够付房’租的钱。复杂的事态都有着简单的原因。     
我似乎很满意于心里这一份悠闲和明达,毕竟阅人多矣,况且我自己是没有家庭的,比上帝还简单。
快到开车的时候,他二人深深相看一眼,男的跳上车,坐在我前排,女的将那黑伞递进车窗,缩着脖子在雨中奔回去了。     
那人把伞整好,挂定,呆了一阵,忽然扑在前座的椅背上啜泣起来……     
同车有人啜泣,与我无涉。然而我听到了那份话别,看到了苍白憔悴的脸,妄自推理,想象了个大概,别的乘客不了解此人为何伤心,我却是明明知道了的。     
并非我生来富于同情,我一向自私,而且讲究人的形象,形象恶俗的弱者,受苦者,便很难引起我原已不多的恻隐之心。我每每自责鄙吝,不该以貌取人;但也常原谅自己,因为,凡是我认为恶俗的形象,往往已经是指着了此种人的本心了。     
啜泣的男人不是恶俗一类的,衣履朴素,脸容清秀,须眉浓得恰到好处。中等身材,三十岁不到吧。看着他的瘦肩在深蓝的布衣下抽动,鼻息声声凄苦,还不时长叹、摇头……怎样才能抚及他的肩背,开始与他谈话,如何使母亲、妹妹、妻子,相安无事……会好起来,会好起来的。     
先关上车窗,不是夏天了,他穿得单薄。     
啜泣声渐渐平息,想与他谈话的念头随之消去。某些人躲起来哭,希望被人发现。某些人不让别人找到,才躲起来哭。这两种心态,有时也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的。     
提包里有书,可使我息止这些乏味的杂念。     
是睡着了,此人虚弱,会着凉生病,脱件外衣盖在他肩背上……就怕扰醒了,不明白何以如此而嫌殷勤过分……坐视别人着凉生病……扰醒他又要啜泣,让他睡下去……这人,结婚到现在,休假日都是在家庭纠纷中耗去的……这是婚前没有想到的事……想到了的,还是结了婚岂非我在与他对话了。     
看书。
将要到站,把书收起,正欲唤醒他,停车的一顿使他抬起头来——没有忘记拿伞。下车时我注视他的脸——刚才是睡着了的。     
路面有了淡淡的阳光,走向渡江码头的一段,他在前面,步态是稍微有点摇摆的那种型。     
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吹口哨,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口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     
是他,蓝上衣,黑伞。     
渡江的轮船上站满了人,我挤到船头,倚栏迎风——是我的谬见,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容易悲哀的人容易快乐,也就容易存活。管壁增厚的人,快乐也慢,悲哀也慢。淤塞的导管会破裂。真正构成世界的是像蓝衣黑伞人那样的许许多多畅通无阻的导管。如果我也能在啜泣长叹之后把伞挥得如此轻松曼妙,那就好了。否则我总是自绝于这个由他们构成的世界之外——他们是渺小,我是连渺小也称不上。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
1.文章是围绕“同车人的啜泣’’展开的,请据此梳理本文的叙述脉络。
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违,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     
(2)如果我也能在啜泣长叹之后把伞挥得如此轻松曼妙,那就好了。
3.请简要分析文中这段细节描写的作用。        
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吹口哨,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口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
4.本文多次写到“我”的矛盾心理,比如欲言又止、想给他盖件衣服却又没有去做等。
(1)请结合文本分析论述“我”为什么如此矛盾纠结?
(2)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种矛盾纠结的看法。
2016-11-17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