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时间的脚印》完成下面小题。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①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②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③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④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1.品味本文语言特点,对划横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①句反用“海枯石烂”的成语,说明石头也并不是人们想像那样坚硬。
B.②句用四个并列短句构成排比句,形象地说明岩石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C.③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D.④句以排比句式生动地描绘了几种自然力的气势,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2.对此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节选文段举例说明了岩石毁灭与新生的过程。
B.风吹雨打、日晒霜寒、酸类的腐蚀、水的冲击、冰的削刮、生物的破坏使岩石变成碎石、沙砾、泥土。
C.大自然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句话说明了岩石的生成与毁灭也遵循这一规律。
D.人的作用与地质作用比较起来,有时候对岩石影响的速度更快。
2022-10-12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爱心超市

侯发山

在华龙电器店庆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领导安排我给叶岭村送一批捐赠物资,有米,有面,有油,当然,也有电器。其中的洗衣机,我决定送给王大爷。

叶岭村是革命老区,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战的胜利,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新中国的成立,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社会各界,包括我们华龙电器,没少往这里送温暖。而且,每次领导都安排我来。所以,我对叶岭村的情况比较熟悉。王大爷一家四代都是军人:他的爷爷是个八路军,参加过抗日战争;他的父亲是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战争;他自己也当过兵,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他儿子后来也当了兵,没想到在一次抗洪抢险牺牲了。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儿媳妇撇下孙子改嫁了。王大爷老两口带着小孙子生活。如今,他的小孙子在读博,家里就剩下王大爷和老伴儿。上个月来他家时,发觉他家缺台洗衣机。

我去之前给叶书记打了个电话。我一到村口,叶书记便早早候在那里。他已经知道我此行的目的,说:牛科长,谢谢咱们华龙电器!把东西都卸到‘爱心超市’吧。

叶岭村的爱心超市我知道,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捐赠的物品,还有一些村民把家里不用的东西,衣服被褥,锅碗瓢盆,啥都有,都送到这里来。若是哪位村民有需要,可以自己来挑选,不需要付钱,故而称爱心超市。超市的服务员是村里的老党员,也不要村里支付工资。

我迟疑了一下,说其他东西都可以给超市,想把洗衣机直接捐给王大爷。

叶书记笑了笑:王大爷不会要的。

我怔了一下,说:不会吧?

王大爷去赶集了。不信你打电话问问。

我本想给王大爷一个惊喜,所以没提前联系,我摸出手机拨通了王大爷的电话,等我把意愿表述清楚,果然听到王大爷说:小牛,我就是在家也不能要……你把东西放到‘爱心超市’吧。

我有些失望,又有些无奈,临走时,我对叶书记说:叶书记,洗衣机给了别人或许用处不大,但对王大爷一家很有帮助。

这就看王大爷的了。叶书记狡黠一笑,说了一句我摸不着头脑的话。

三个月后,我又去了叶岭村。叶书记去省里领奖了,没在村里,我直奔王大爷家。

王大爷没在家。王大娘告诉我:你大爷扫路还没有回来。

扫路?村里的道路?我问道。

王大娘了一声。

我知道,叶岭村是方圆左近有名的文明村,村中所有的道路都是村民义务打扫的。王大爷七十多了,却还义务扫路,实属难得。

王大娘说:‘爱心超市’里有台洗衣机,俺想要,所以他得赶紧挣。

老人一句话把我给说糊涂了。他们还没拿到洗衣机?怎么扫路也不义务了?我问道:大娘,给村里扫路有报酬?

王大娘点了点头。

我追问了一句:‘爱心超市’的物品也不是想要就能要的?

王大娘重复一下刚才的动作,点了点头。

叶书记啊叶书记,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弄虚作假吗?你不是千年的狐狸怎么玩起聊斋了?!若是外界那些爱心人士知道真相,热乎的心怕是会比冰棍还要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当即决定到爱心超市看一看。

我进了爱心超市,一位戴着红袖章的大娘笑脸相迎:欢迎光临!请问您需要什么?

我,我随便看看。

我瞅着货架,发现一个个商品上面都贴有标签,标的数字大小不等,有的标50,有的标100,有的标300……那台洗衣机还在,标明460!我问红袖章大娘,这台洗衣机能给我吗?

红袖章摇摇头,说:这台洗衣机王明大叔已经订下了,他还没攒够。王明就是王大爷的大名。

我冷冷地说:叶书记也真会赚钱,我们捐的东西,他倒在这里兜售起来了。

红袖章笑了,说:对不起,我没给您说清楚。过去这里的东西可以随便拿,现在都得用积分兑换,不花钱。这都是叶书记的主意。

积分?

红袖章解释道:在俺们村做好事做善事可以得到积分,扫一次路得2分,婚事俭办得16分……看看这个。说着话,她递给我一个价目表

我接过一看,上面写着:见义勇为一次20分,拾金不昧(物品价值100元以下,2分;100元至200元,3分。以此类推),帮助孤寡老人一次2分,获得县市级奖励一次60分,获得省级奖励一次80分,获得国家奖励一次120分等等。

红袖章继续说道:村委有人专门统计这些分值,你手里有了分值,才能来这里换东西,多少分换相应分值的物品。王明大叔为了得到这台洗衣机,起五更搭黄昏,听说挣三百多分了……

叶书记啊叶书记,真有你的!

我感慨不已。感慨之余,我心里有了想法,打算回去了给领导提个建议,华龙电器以后的捐赠是不是可以效仿一下叶岭村的作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大爷拒绝了直接捐赠的洗衣机,选择做好事攒积分去“爱心超市”兑换,这表现了他的善良。
B.小说中对话较多,多使用日常口语,“挂羊头卖狗肉”“起五更搭黄昏”等俗语的使用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C.小说中的“红袖章”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红袖章代指戴着红袖章的大娘,突出了人物特征,语言幽默。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视角来刻画叶书记的形象,将“我”和叶书记的形象做了对比。
2.小说两次写到“叶书记啊叶书记”,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轻人喜爱经典老剧,痴迷于回头看,构成了一道颇具意味的文化景观。从心理层面解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意欲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对观众而言,经典老剧除了带来故事和文学上的双重享受,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还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满足感。弹幕中经常出现的“童年记忆”之类的评论,便或多或少体现了这种心态。

除了怀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认可与执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彼时,作品数量相对有限,剧本底子往往较好,拍摄过程中通常全神贯注、不计成本,在讲究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观赏性上做出了诸多努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第一版“四大名著”影视剧的品质保障。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经得起推敲,能够体现幽微人性和生活温度,即便经过时间冲刷,也仍值得一品再品。这反映出经典老剧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影视文化消费逐渐从最初的稀缺匮乏走向富余过剩。影视作品的“流水线”“快餐化”生产随之而来,这种方式追逐的是快产快销,而难以有当年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精神。创作心态、社会文化土壤等因素,都对作品质量有着一定影响。一些作品为迎合点击率、播放量,创造更多利润,往往过度重视表面化的东西,不惜人为拉长集数、改变叙事节奏,而牺牲内在的思想性、逻辑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自然难以传之后世、藏之名山,甚至可能成为糟粕,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剧集质量整体下降,并因此被观众诟病。

而经典老剧之所以好看、耐看,具备成为流芳之作的可能性,恰恰在于慢工出细活。除此,还与影视文本的开放性有关。一部剧被再度阐释的可能性越大,成为经典的概率往往也就越大。不同年代的人们虽然共享了同一个版本,但进入方式、思考角度有所区别。年轻人热衷于通过弹幕的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即时在线交流,形成智慧碰撞。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认为,作者在完成作品的一瞬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束,解读权回归读者手中。这个“作者之死”的观点,明确了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再生产机制。互联网文化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新的土壤。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具备跨越代际、年龄、文化背景的能力,让经典影视作品得以跨越时光之海,形成“老树开新花”的景观,从而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新意义。而从接受角度来看,当经典老剧有了新的流行化解读,受众心理也会经历“被重新调试”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与重温经典不同的新鲜感。

(孔德淇《时代在变迁,经典老剧魅力犹存》)

1.下列对经典老剧被喜爱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老剧能彻底提升审美能力,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
B.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想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
C.大众对优秀文艺作品认可与执着,经典老剧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D.观看经典老剧过程中,人们一定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与满足感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批判当代影视作品制作质量下降之后,进一步指出经典老剧耐看的原因。
B.文章关于弹幕和“四大名著”影视剧的举例阐释,有力佐证了作者的相关分析。
C.文章对慢工制作、文本开放性、互联网诠释的论述,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
D.文章引用罗兰•巴特的观点,为下文分析互联网对经典老剧解读的作用作铺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影视文化作品因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而被观众诟病。
B.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认为中国电视剧发展黄金期,原因之一是制作不计成本。
C.互联网为意义再生产机制提供新的土壤,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与新意义。
D.年轻人通过弹幕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易(0.8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完成下面小题。

傻穄子

张港

穄,读作“记”,曾经的常用字。嫩江流域地广人稀时,遍地种穄子,学校里老师教这个字。可到了搞生产队时,这东西就种不得了,产量太低,交不上公粮。因此,穄子渐渐绝迹。

奔小康了,脱贫致富了,家家都想多打粮、多卖钱。可老田头却偏偏种上了穄子,还是傻穄子。

傻穄子不用铲,不用耥,籽一撒,即可坐等收成。就像农村里的傻小子,野着、散着才壮实、厚道,走多远都不忘村里乡家;若伺候着、惯着、宠着,就会来一身毛病,长大了跟爹娘抢房子的都有。可这傻穄子,产量太低不说,种容易,吃却难,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

贫困户一个一个摘了帽,只剩老田家。

老田因种傻穄子返贫,惊动到县里。县长下基层,训村主任:“问题得解决,不解决不行,不能不解决。旱改水,千斤稻,不能再种那傻穄子了。”

村主任苦得很:“县长啊,老田的工作好做,问题是老田上边还有老老田。”

“老老田?”

“老老田是老田的爹。老田家原来也种稻子,也不穷,不知中了哪门子邪,老老田非要种傻穄子,90 岁的人了,哪个犟得过他?让他骂了事小,把他气犯了病,事就大了!”

县长决定一竿子插到底,亲自做老老田的思想工作——不能让一个老老田拖了全县的后腿。在村乡干部的陪同下,县长来到田家。

县长讲脱贫工作的重大意义,讲思想解放开新路,讲发财,讲致富。

老老田傻傻地听着,不作声,无表情。

村主任说:“老田爷,这可不是我,可不是乡领导,这是县长。你点头!你同意!”

老老田冷不丁来了一句:“光知道发财!光知道钱!”

这是把人顶撞上南墙的话。县长尴尬不?乡书记小声地说道:“按现代科学,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

60岁的老田搓着手说道:“大县长,我爹都这岁数了,别跟他犟了,再依他几年。”

县长与老老田握手,祝老人家长命百岁,就告别了。

老田跟他爹发火:“我说爹,那可是县长,咋给大县长冷脸?”

老老田也怒:“县长?省主席我也见过。大热天西装革履的,也不怕捂出痱子。县长就这样?呸——” 老老田自然种不动田,但他天天坐在地头看傻穄子。傻穄子长得倔强,山苏子、红蓼子都让傻穄子压得抬不起头。傻穄子支棱开来,吐出嫩嫩的、浅淡的穗穗儿。老老田手捋着苗苗,稀罕地嗅味道。

“嚯!傻穄子!”

老老田这才发现,旁边有个人,也在捋着苗苗,很稀罕。这人脸黑,头发白,穿着露手臂的T恤、老年运动鞋。

“嚯!还有认得傻穄子的!”老老田不能不吃惊。

那人仰天长叹一口气,道:“这东西好吃,小时候——俺娘会吃穄子。”

“你吃过傻穄子?”

“这是市长!”老老田这才看到,还有几个人,说话的是乡书记。

“市长!你说穄子捞饭是啥味儿?”

市长说不明白傻穄子捞饭的味道,鼻子对着苗苗猛吸气,道:“吃不到那种味道了哟!”“你想吃? 那中,跟我到家!”

一行人跟到了老田家。

老老田亲自动手,给这些人煮傻穄子捞饭。

老老田忙活着,老田打着下手。市长抚着田家的小小丫头,问:“闺女,傻穄子,好吃不?”“不好吃——拉嗓子,咽不下去。”

“饭好了哎——傻穄子捞饭做得了——”

一种香气,清清的香,跟着老老田进屋了。

这世上呀,最难用嘴说明白的正是嘴里的味道。傻穄子捞饭啥味道?这么说吧,清晨钐刀打下的带露水的五花草,当年竹叶当年米包成的绿粽子,半嫩冒浆黏苞米煮熟掀锅盖时的那股子热气,这三样儿混到一起,兴许有傻穄子捞饭的八成清香。

吃上傻穄子捞饭,市长问了:“田老伯,为啥偏偏种傻穄子?这事我解不开疙瘩。”

“大市长哟,事是这么个事。嘴甭闲,听我说就中。那年哪,刚刚解放,刚刚分到地。那个谁,嫩江省的省主席——那时不叫省长,他姓于,于主席下乡,派饭派到我家。于主席吃好了俺娘煮的傻穄子。临走时,于主席说了,还要来吃傻穄子,就是自己不来,也有省里人来。还跟我拉了钩,一百年不变。这事我一直记着,共产党说话算话,说来吃傻穄子就肯定会来吃。早些年,饿怕了,要的是产量。现在日子好了,我脑子里全是傻穄子。不种傻穄子,真有省里人来,我拿啥给人家吃?这不你来了。”

“田老伯,做穄子捞饭,可是难哟。”

“大市长,我年年吃旧米,留新米,等着你们来。孩子们年年吃的是陈米,陈米可就难吃了。跟别的米不一样,穄子米,先煮个半熟,炕干了,再做饭,说道太多。现在,除了我,没人煮得出穄子米香了。”

后来,市长端着碗吃傻穄子捞饭的照片见报,人们便认得了这个“穄”,并且想知道这东西的清香。村里大量种植傻穄子,办了加工厂,老老田坐镇指挥。虽然傻穄子的产量还是很低,但是人们认了,

因为它的价钱上去了。后来,老田家富了,村子也富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傻穄子容易种,但由于产量太低,加之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所以,农村家家户户渐渐地就不愿再种傻穄子了。
B.老田家的贫困户帽子摘不了,原因在于他的父亲老老田对种傻穄子情有独钟,而且还听不进包括村主任在内的干部的劝说。
C.市长深入群众的做法,较之于其他干部的做法更能赢得群众信任,这才能有老老田讲述往事的情节,难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D.市长端着碗吃傻穄子捞饭的照片上报后,傻穄子重新获得了新生,种傻穄子也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
2.文中画横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题目“傻穄子”中的“傻”字有什么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黑小白

何存中

新冠疫情期间,黄州封城两个多月。解封之后,老汪对人别的不说,专说小黑和小白。在黄州的森林公园里,世事初谙的小黑和小白,患难见真情,是老汪在人世间的忘年交。

二十年前,老汪为了摆脱贫困,只身一人扛着铺盖来到黄州,在森林公园里做临时工。公园里许多杂事要人做,比方说水电出了毛病,要人维修,老汪能当此任。下大雨后,山间水道被泥沙堵了,要人疏通,老汪有的是力气。

公园里有一座人工水库,常年树荫照影、浮萍连岸,水深面积大,可以养鱼。养鱼的收入管理处不要,归老汪。还有不少空闲的地方,可以种菜,拿到市场去卖,也是收入。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老汪脱贫了,还在城里买了处二手房。

老汪在公园里,择旧房子作为临时住所,也起火做饭,炊烟袅袅,饭菜飘香。公园后门闲着一排小屋,黄州退休的老人们为老有所乐,择二间开了个娱乐室,每日喝茶、打牌。老汪与老人们称兄道弟,不是一家,胜似一家。

老汪养鱼勤劳,买鱼苗放进去,割岸边的青草丢到水里,鱼就翻花起浪,抢着吃。过年前,老汪请人抬网,到水库捞鱼,结果捞上来的鱼,比放下去的尾数还少。付了捞鱼的人工钱,剩的钱不到一千元,买鱼苗就花了一千二,亏了本。这是怎么回事呢?老人们就同老汪一起分析原因。得出的结论是,鱼被人深夜下网偷走了。森林公园白天人不少,散步的、唱歌的、打牌的,那是漫山遍野。但是到了夜里就没人了,寂静无声。偷鱼的人掌握了老汪的作息规律,趁老汪睡着时下网,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鱼偷走。于是老人们给老汪提出建议,说:“兄弟呀!你得养条狗,养条狗陪你守夜。”老汪觉得这主意好。

老汪抱回一只刚断奶的小狗,全身黑色,没有一根杂毛,憨态可掬,人见人爱,人们唤它小黑。小黑一天天长大,清早起来,忘不了职责,圈它的地盘。绕着水库的青岸跑,不时支起它的后腿,隔一段见树见石撒几滴尿,用气味做标记。

老人们发现小黑孤单,说:“小黑需要一个帮手哩。有了帮手彼此有个照应。”就叫人抱来一只小白狗,小白狗也是通身纯白,浑身没有一根杂毛。两只都是公的,小黑大,小白小。大的是哥,小的是弟。弟听哥的,哥叫怎么做,它就怎么做。清早起来做功课,小白随着小黑跑。小黑在前,隔一段见树见石支后腿撒尿加固地盘,小白在后边跟着闻,然后支起后腿再撒几滴尿,以此证明这是它们共同的领地。整日里兄弟俩滚成一团,嬉戏、撕咬、奔跑、练本领,其乐融融。

自从有了小黑和小白,老汪夜里可以放心睡觉了。深夜只要有一点儿动静,忠于职守的兄弟俩就叫。偷鱼人几次试图用包毒药的食物毒死兄弟俩,但是它们训练有素,根本不吃外人投喂的食物。偷鱼的人只有望狗兴叹,不敢近鱼塘一步。

老汪说,他是在黄州封城后第五天深夜,从城里小区的栅栏翻出来,带着狗粮到森林公园去看小黑小白的。这时疫情严重,全城封得严严的,森林公园也封禁了。老汪惦记着小黑和小白,五天了,狗吃什么呢?老汪想趁夜深溜进去,带点儿狗粮给小黑小白。老汪以为深夜无人,他的计划可以落实,哪晓得走到水库坝上,就被巡逻队的人拦住了。带队的问:“深夜出来干什么?”老汪说:“给狗送点儿粮食。”“不知道疫情严重,不能出来吗?”老汪连忙认错。老汪心想,特殊时期,人命关天,顾人的命,顾不上狗的命了。也不知道何日解封,小黑小白只有听天由命,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去,各自找吃的求生保命吧。山风阵阵,寒意袭人,老汪黯然神伤。

谁也没有想到黄州封了六十多天。眼看春天过去了,窗外红梅花开过了,粉红的樱花在风里接着开。终于疫情有了好转,黄州住院人数开始“清零”。接着,老汪从新闻里看到黄州“启封”的消息。

老汪说,他是“解封”那天清早起来到森林公园去的,封得太久了,走出家门,那感觉恍如隔世。天上的太阳很好,地上的风儿和畅,群山新绿,空气新鲜,水库清幽,鱼儿起浪。就在那清新如画的天地里,老汪看见两个小东西,一黑一白,一前一后,如影相随,沿着水库的堤岸巡逻哩。六十多天了,原来兄弟俩并没有逃走,也没有饿死,一直守着领地,等着它们的主人归来。老汪一声呼唤,兄弟俩跑到主人面前,又是蹦又是跳,久别重逢,亲热得无法形容。兄弟俩瘦得皮包骨头,老汪禁不住热泪盈眶。

六十多天,兄弟俩为什么没有饿死呢?老汪胡乱猜测,小黑和小白可能是靠吃草活下来的。公园里有草坪,春天雨水浇灌,草长得茂盛,兄弟俩也许就是靠吃嫩草尖,度过了那艰难的六十多天。

老人们闻讯之后,唏嘘不已,感叹说:“这是人间奇迹,是关于生命的大感动。”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制造悬念,黄州新冠疫情的背景和解封后老汪对小黑小白的特别情感,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汪能够摆脱贫困,与他个人的打工抉择和努力奋斗有重要的关联,同时单位提供的便利也起到促进作用。
C.老汪在疫情严重的封城时期,想要趁夜溜进公园,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思想上的无原则性和格局上的狭隘性。
D.小说结尾处,老人们关于“人间奇迹”“生命的大感动”的慨叹,既是指向动物生灵,也是指向本土城市。
2.本文画线部分表现了老汪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分析“小黑小白”在小说中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一句含有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三千多年前的殷朝时期,我国古人的甲骨文就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D.虽然当前“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人们在日常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的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情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因为它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B.从殷朝时期的甲骨文的“四方风”,到从清朝《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得到完善。
C.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已经出现了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的名称,而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D.“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来的,它在指导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
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经济带是指沿江附近的经济圈,覆盖上海、浙江、安徽等11个省市。《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版块的区位优势,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这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做到‘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这一论断,为治理母亲河提供了重要方法。所谓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是东方思维对生态治理的回归,是我们这个星球的希望所在。

按照中医整体观把长江治理好,一定要坚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传统思想需要随着时代推移,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合理结合与吸纳。要不断吸取新的科学成果、新的技术。运用中医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等理论,并整合多学科交叉,共同发现规律,综合治理长江,我们一定能维护好中华民族母亲河,造福子孙万代。

(摘编自王琦《用中医整体观治理长江》)

材料三:

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要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引导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更高质量利用外资。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切实把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中央企业、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氛围。

(摘编自习近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下列对长江经济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经济带是横跨东中西三大版块的覆盖上海、浙江、安徽等多个省市的沿江附近的经济圈,“一轴、两翼、三极、多点”是其发展新格局。
B.《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高度,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C.长江治理要借鉴中医整体观,运用中医理论,整合多学科交叉。同时坚持传统理念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合理吸取新的科学成果、新技术。
D.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一项综合性质的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氛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要共抓大保护,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发展,利用好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各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
B.“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做到‘治未病’”是治好“长江病”的重要方法。
C.长江文化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绵延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D.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是东方思维对生态治理的回归,只有运用“天人合一”思想,我们的星球才有希望。
3.如何才能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类进入文明的时间,只占人类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多一点。文明之所以形成得如此晚,是因为它需要诸多条件,其中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原始状态中人群之间的交流,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生存状态,形成地域性的社会组织,即早期国家。最古老的文明出现在大河流域。河流是远古人类最便捷、最容易利用的交往通道,住在水边的先民们,最容易与其他人群进行交往。文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水给人类带来文明,把散布在各处的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文明成长的中心。

欧洲最早的文明也出现在水边,只不过那片水是海而不是河。和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不同,古希腊文明以“城邦”为最显著特点,几百个城邦组成“希腊世界”,相互间有永远打不完的仗。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最终都发展出许多地区性的强大国家。但古希腊没有,结果很快就湮没了。古希腊情况很特别,可是近代以后却有人把这种独特现象说成是“普世”的。指出这些事实,只是想说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

在西方人眼里,最神秘、最难以理解的是古代中国。大约在5000年前,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的广阔土地上,已经形成众多“酋邦”;这些“酋邦”渐渐融合,最终向统一国家方向发展。当欧洲尚处在荷马时代,周天子已经用分封制规范了土地分配形式和社会等级秩序,而类似的制度,要到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才在欧洲法兰克王国逐步形成。西周分封制造成社会严重解体,持久的动乱延续了数百年——正如同在西罗马解体、封建制形成后,西欧也经历了数百年动乱。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中国,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

中华文明是唯一自远古至今日未曾中断的一个文明,除了政治统一这个因素,还有一种强大的思想黏合剂,那就是孔子的学说。孔子生于轴心时代,他希望结束动荡,回归秩序,因而设计了一套关于秩序的学说。这套学说承前启后,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轴心时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产生了人类多种文明的精神载体,后来各种文明的发展,多少都表现为轴心时代精神产物的继承与变异。孔子的学说与帝国的结构高度结合,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

相比之下,西欧的情况不是这样,思想与国家未能理想对接,对后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公元七世纪,唐帝国在东方崛起,欧洲却进入“封建时代”,国家政权与意识形态分离。从这以后,东西方文明拉开距离。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态势长期不变。西欧的封建制度使社会高度碎片化,缺少凝聚力。因此,西方想摆脱落后,就需要重新建立统一的国家;这一次,他们创造出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国家以民族共同体作为政治支撑点,以民族认同感作为思想支撑点,在这种国家的扶持下,西方开始了它在近代的崛起。欧洲早期的民族国家从专制制度起步,西方崛起正是从这里开始。尽管现在有些人很不愿意说:专制统治也曾在西方“普世”过。人类文明从来就有多样性,它以时空的规定性为转移。这样,在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它以西方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西方中心论”从那个时候开始,“普世”之说也由此而来。普世主义的真正含义是将西方等同于世界,由此一来,文明的多样性就不复存在。

(摘编自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学说作为一种强大的思想黏合剂,维系着中华文明从远古走向未来,源远流长。
B.以“城邦”为显著特点的古希腊文明因为城邦之间的无休止的征战而直接走向毁灭。
C.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使孔子学说与帝国结构高度结合,并促进了各种文明的发展。
D.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欧的封建制都造成了社会解体和国家动乱,这不利于文明的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明产生的条件及地域特点说起,然后又谈到文明的多样性及文明发展的因素。
B.文章比较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意在论证局面翻转的原因及西方“普世”之说。
C.文章叙述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用事实论证了文明的多样性及具有的特定的时空背景。
D.欧洲早期的民族国家从专制制度起步,实现了思想与国家的对接,开始了近代的崛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唐帝国的崛起和西方在近代的崛起,都体现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的完美对接。
B.随着东西方发展态势的变化,西方牵引着世界发展,但先进的西方文明并不能消解文明的多样性。
C.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水,因为水使人群交往更加便捷,也把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
D.孔子学说之后,意识形态领域蓬勃发展,可见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篇幅短小而魅力无穷,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篇幅不长、字数不多的古诗词,曾备受读者钟爱,被读者视如珍宝。

林语堂说过,有一个漫长的年代“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意谓那时候笃信基督教或天主教的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帮助自己去恶从善,而中国人则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己去恶从善。

西方人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入神圣的状态,而中国人竭力追求的却是诗意的生活。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中,诗意的人生比庸俗的、铜臭的人生,甚至比入空门的人生更加高尚。

曾经西方人从小背诵《圣经》,中国人则从小背诵唐诗。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或者说具有宗教般的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诗歌的教化作用通常不必借助强制的,力量来实现,人们大都情不自禁地被诗歌的魅力吸引,自觉去适用记诵的诗句来指导自己方方面面的生活。

古诗词的魅力主要源自其精辟的内容,它实际上成了历朝历代许许多多具有高超智慧的人体察到的人生哲理。老一辈人读古诗词,首先会被作品开诚相见的态度吸引,他们读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以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对这些内心的剖白,总是反复咀嚼,长久难忘,他们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打动,如同听到知心朋友说话,即使对方彻夜长谈,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不但跟人们推心置腹地说话,而且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善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让人爱不忍释,终致潜移默化。

有的是通过典型细节达到形象生动的。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作者仅仅借助一只飞入人家的燕子,去反映世事盛衰的变化,深沉的感慨便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蕴含着沧海桑田的感慨。

有的是通过贴切比喻达到形象生动的。如《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的作者渴望与妻相伴,所以埋怨“人不似月”随己闯荡;作者不愿与妻分别,所以恼恨“人竟似月”不能长圆。爱得深,于是“似”也恨,“不似”也恨,比喻出人意料,又都合乎情理。

有的是通过巧妙拟人达到形象生动的。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作尘,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读者从《卜算子·咏梅》中看到的虽饱受摧残,仍孤芳自赏、变粉犹香的梅花,正是陆游自身的写照。

捕捉典型细节,运用比喻、拟人,都需要善于联想,需要很强的想象力,而古诗词中不少艺形象更是发挥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创出来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具有宗教般的力量,所以中国人从小背唐诗,西方人则从小背诵《圣经》。
B.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让人爱不忍释,终致潜移默化,因为它们拥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善于凭借生动的形象去表情达意。
C.“西方人依靠宗教信仰帮助自己去从善”“中国人则依靠诗歌教化帮助自己去恶从善”,这仅是林语堂的看法,不代表作者的观点。
D.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生理想的追求方面是不同的,西人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入神圣状态,而中国人则崇尚诗意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钱锺书谈中国古诗词的话,形象揭示了古诗词魅力无穷,被读者视如珍宝的特点。
B.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提出主要观点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各角度之间是并列关系。
C.文章先采用对比论证方法,通过中外对比,突出了古诗词在中国人生活教化中的重要作用生活化用。
D.作者举《静夜思》《送元二使安西》作例子,是为了证明这些古诗词精辟的内容含有直指内心的人生哲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一辈人读古诗词,首先会被作品开诚布公的态度吸引,之后又会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打动,从中体察到人生的哲理。
B.西方宗教和中国诗歌都可以帮助人们去恶从善,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中,诗意的人生比空门的人生更加高尚。
C.许多古诗词善于借助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如细节典型的《卜算子·咏梅》,如拟人巧妙的《乌衣巷》,都让人爱不忍释。
D.古代诗人们利用捕捉细节,运用比喻、拟人等高超的艺术技巧,发挥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创造出大量生动的形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有从具体的事件中,人们才会准确打捞对某一年的公共记忆。而这些事件,在互联网时代,往往表现为一年之中的热搜词。我们在热搜词里读懂中国。近日,基于网民搜索大数据而生成的热词榜单正式出炉。这份榜单与我们在2020年的感受若合符契。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全面小康、中国火星探测、直播带货、国内游……年度大事件纷纷上榜,为我们这一年“总结陈词”,也刻画着2020年的真实面貌。

用一个词来总结这份榜单中的中国,那就是“韧性”。2020年的中国不容易,但恰是凭着这种“韧性”,中国在困境中进发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于危机中育出新机。

在众志成城的抗疫中,国人显露出英勇无比的韧性。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成功阻击本土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零星散发疫情被精准控制,中国成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国家。成功阻击疫情,彰显着中华民族性格中长久以来的韧性传统,这是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的重要原因。

韧性,是植根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族性格之一。中国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断流,就是因为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次危难。在2020年的疫情中,我们同样经受住了考验。

民族性格的韧性,还投射到国民经济的韧性上。在热词盘点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复苏能力。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也受到波及,经济发展遭遇相当程度的挑战。但正如“复工复产”成为2020年度热词,中国经济的韧性决定了其不会轻易言败。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力强、生产组织高,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基础条件。

除了积淀雄厚,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困境之中,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畅通内循环。在疫情中我们看到,直播经济、外卖经济、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等创新经济冲上风口,成了拉动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增量。如此种种,都描摹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底色。

这份关于2020年的热词榜单,总结了中国在这一年中所经历的困难,也见证着中国如何在强大的韧性中逆风而行。未来,中国前行之路可能仍将不甚平坦,也会遭遇压力,但有这种韧性在,中国就会不断前行。

当我们度过非同寻常的2020年,回首发现,国与民的力量,都彰显出一种韧性品格。爬坡过坎,迎难而上,我们将穿越荆棘之地,走向更加开阔的未来。

(摘编自韩丹《在热搜词中见证“韧性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能够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这与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B.中国文明历经千年而不断流,这使得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不屈不挠的韧性品格。
C.在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复苏能力,主要因为中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
D.2020年我们过得非同寻常,但只要我们具有韧性,中国未来的前行之路就会一帆风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两段由2020年度热词榜单正式出炉一事引出论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列举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的例子,论证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
C.文章论述国民经济的韧性时从基础条件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分明。
D.文章脉络清晰,围绕观点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证,三个角度之间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搜词是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并从一年内的具体事件中产生的,它是人们对这一年的公共记忆。
B.2020年,中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中国在韧性中逆风而行,新冠肺炎、复工复产、全面小康等热词就是见证。
C.如果没有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的复苏可能会受到影响。
D.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格是“韧性”,“韧性中国”概括出了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