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5 道试题
1 . 对下列环境描写,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那雪正下得紧。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④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
A.第①句描写风雪,照应了本文的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它与后面的环境描写相互照应,使全文的结构更加紧密。同时,典型的环境描写也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B.第④句称这场大雪为“瑞雪”,暗示了林冲的命运的转折,表现了作者的态度。
C.环境描写中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D.以上四句环境描写,为小说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
2 .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末尾指出:“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样写的深刻含义是(     
A.别里科夫是令人讨厌的人,生活中现在和将来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B.一个别里科夫死了,还会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预示社会的黑暗腐朽现象还将继续下去。
C.别里科夫的存在和出现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只要旧社会存在,就会有它的支持者、维护者。
D.号召人们为获得自由,与旧社会及其支持者、维护者彻底斗争。
3 . 以下对课文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元帅给日本方面写信,主要是出于对敌人进行政治工作的需要,这就是毛泽东曾说的“长征是宣传队”传统的延续。
B.《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是总结性综合报道,作者没有多着笔墨记叙具体的事件或讲述人物事迹,而是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
C.《复活(节选)》中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讨要钱财时窘相毕露,是因为他不想跟玛丝洛娃有任何牵扯,而现在玛丝洛娃直言要钱,令他意想不到。
D.《百年孤独(节选)》借助魔幻手法来表现社会现实,文中“骨殖、失眠症”等描写,反映了拉美民族保守的思想观念和容易健忘的精神特质。
2023-07-2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下列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进行细腻地描写,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B.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C.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细腻传神。
D.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
2023-03-16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涉江采芙蓉》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马嵬(其二)》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既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暗含指责,又对玄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C.诗歌《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是指这一乐章以山崩地拆的气势开端,然后转为如怨如诉的温婉,忧伤情绪就在这温婉中绵延。
D.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心情。
2023-03-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下列对各首诗词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邦彦的《苏幕遮》有“一一风荷举”一句,炼一“举”字,将荷花重重叠叠,争相挺立,随风摇摆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动景如生。
B.韦庄的《菩萨蛮(其二)》结尾两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因战乱而不得归乡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C.温庭筠的《菩萨蛮》“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以鹧鸪鸟成双成对衬托女子的孤独和相思,让读者在这一系列若隐若现、欲露不露的描写中,去体味女子深隐而绵密的情思。
D.《扬州慢》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的意思是扬州城在金兵大举南侵时变得颓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2023-03-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神木市神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下列各项中对诗歌作品的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愤》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一是早年形象和晚年形象的对比。
B.《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既是写景,又是比兴,其景照应了上文“红藕香残”句,又象征了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的凄凉无奈。
C.杜甫《阁夜》中“鼓角”是军中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是接近天明的意思。
D.《湘夫人》简括湘君为湘夫人用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023-03-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神木市神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一会儿出现在水边,一会儿又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诗人矢志不渝地追求,强烈地感受到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023-01-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1-2022学年初高中衔接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9 . 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行》是一首长篇抒情诗,作者运用了前后对比和相互映衬的手法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与对身世的感慨结合,详写琵琶女而略写作者,详略结合,有力表现主题。
B.《短歌行》中,“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C.《登高》颈联由写景转向抒情。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流露出生不逢时之感。
D.《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在和朋友们一起游历了天姥山之后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表达了自己不屈从于权贵的思想。
2023-01-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18-19高一·全国·单元测试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阙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022-12-06更新 | 295次组卷 | 30卷引用: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