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00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一旦有了个人情感色彩,就不科学了,没有意义了,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正是因为“歪曲”了,或者用一个术语来说“变异”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

这时用感觉的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的还原。这里的诗句说的是爱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在任何生存状态,都是不变的,永恒的。爱情甚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这是诗的浪漫,其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用逻辑还原的方法,明显不符合理性逻辑。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的逻辑的高级形态,亦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在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性之理,恰恰又是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为什么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但,因为情感的特点恰恰是绝对化,无理了才有情,不绝对化不过瘾,不妙。所以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

当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至少还有这么几点,它可以违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人真动了感情就常常不知是爱还是恨了,明明相爱的人偏偏叫冤家,明明爱得不要命,可见了面又像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互相折磨。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可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了,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是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谬的情节,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这样的哲学深邃性,就是无理中的有理,这样的无理,比之一般的道理要深邃得多。

(摘编自孙绍振《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

材料二:

所谓“无理而妙”,所表现的往往是一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正是那种不受控于“理”的主观的情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感情乃是源于一种心理变态,一种超理智的状态,当人的情感达到相当的强度时,便自然进入物我一体、真假不辨、幻想与现实混淆一类虚幻迷妄的心理变态。所以诗人表现这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就可以“曲写心灵”(王夫之语)。比如说,边远地区得不到春风的吹拂,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咄咄怪事。但欧阳修竟然怀疑起来了,“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固然写出了山城的僻远和寒冷,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一种惆怅之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同他贬居生涯心境的寂寞相联系的。

一般地说这类抒情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是普遍写常情与写心理常态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正如袁枚所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这里的“必不可解”,大致相当于“无理”。“无理而妙”,或无理而情至,不仅概括了诗艺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点精微之处,体现了艺术辩证法,而且抓住了诗的审美特质,显示了“情”与“理”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或许可以称得上古人论诗运用双向思维的一个范例。

(摘编自王文龙《“无理而妙”的现代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感觉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们经过了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变异。
B.那些用绝对化表达的文学作品,往往因为无理才有情,解读时必须使用情感逻辑。
C.用理性逻辑说不通的艺术感觉,因为情感逻辑的作用反而可能具有哲学的深邃性。
D.“无理而妙”是一种心理变态,指人的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进入虚幻迷妄的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将有理和无理进行了比较,不过二者比较的目的并不相同。
B.理性逻辑中爱情无法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但读爱情诗也不应完全罔顾理性。
C.有的诗歌一旦符合理性的逻辑,可能就不是诗了,诗人需对此情况审慎考虑。
D.边远地区也有春风拂过,欧阳修的“春风疑不到天涯”其实是借此曲写心灵。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无理而妙”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A.李煜于亡国后创作《虞美人》,怅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B.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咏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杜甫思念兄弟时写下《月夜忆舍弟》,吟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李清照天涯沦落时写《声声慢》,感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5.诗歌的“情”与“理”有何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5-21更新 | 12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局有关。但是它与政局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士人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政局影响士人的心理状态,士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姑以唐诗为例。唐诗的繁荣大抵有三个阶段,即景云中至安史之乱前后(盛唐和代表转折时期的集大成的杜甫);贞元、元和间的中唐诗坛;大和、大中间的晚唐初期诗坛。第一个阶段,当然是众所周知的群星辉映的时期。第二个阶段,则是各个诗派、各个有鲜明创作个性的诗人出现的时期。第三个阶段,虽然总的成就较前两个阶段稍微逊色,但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李商隐,他简直把诗歌的高度表现技巧、把诗歌感情的幽微隐约的表达推向了极致。三个阶段,各有其繁荣的特点。这特点,便是艺术追求的不同、艺术成就的不同、文学思想主要倾向的不同。除了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之外,艺术追求、文学思想的不同,则直接受到士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盛唐诗人之追求风骨、兴象、自然的美,与此时士人强烈的入世思想,与他们对建立功业的热烈向往,与他们的充足自信心是分不开的,是他们这种情怀在美学理想上的反映。近百年的安定繁荣,国力强盛,培养了这一代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豪雄气概与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几乎处处流露出来。王维早年的《老将行》、孟浩然的《田园作》、高适的《塞下曲》以及李白的大量作品,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一大批诗人把边塞写得那样神奇壮伟,山河、功业、豪情,完全融为一体;向往、追求、理想,一切都带着明朗基调与乐观情绪。这就是盛唐风骨的思想基础,也就是盛唐风骨表现出清刚壮大的特点,而不同于魏晋风骨悲怆慷慨的原因。正因为其时士人的这种精神风貌,所以他们无论写什么,都没有表现出缠绵悱恻、低沉颓靡的情调。可以说,没有这种昂扬的精神风貌,就不会有盛唐风骨,盛唐诗歌之所以为盛唐诗歌,也就难以想象了。

唐代社会衰败的到来,特别是安史乱起之后,政局的突然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了不同的心理反响。像杜甫那样,同情生民疾苦,系念朝廷安危,一片忠心,一腔血泪,遂在创作中走向写实,于“世上疮痍”中成为“诗中圣哲”。文学思想从盛唐的倾向于理想主义转变为杜甫的倾向于写实,当然与战乱引起的杜甫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有关。但不久,另一部分士人便表现出了另外的倾向,他们在突然到来的大战乱面前表现出了出世的心理状态。“时艰方用武,儒者任浮沉”,他们原先那种渴望立致卿相、建立不世功业的理想,被安史之乱和继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外族入侵、战乱连绵的政局一扫而光,他们感到生不逢时,在剧烈动荡的生活面前,表现出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他们失去了自信心,沉湎于对开元、天宝盛世的回忆之中,而对现实生活采取了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这便是大历至贞元中这一段时间诗坛的背景。这时的诗人们的感情天地,比盛唐诗人们实在要狭小得多。他们已不再追求清刚壮大的气概,而是追求冷落寂寞的境界,追求冲淡与韵味。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造成诗歌思想的这种转变。而诗歌思想的这种变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标志着唐代诗歌繁荣的第一个高峰的结束,转入一个过渡期,等待着第二次繁荣的到来。

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它的智囊们,才仿佛从不知所措的心绪中惊觉起来,产生了一种渴望挽救唐王朝的衰落、渴望中兴的强烈愿望。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改革主张,永贞革新自不必说,韩愈的反佛老、裴度的平淮西,以至白居易在《策林》中提出的对政治经济问题的种种见解,都是这种改革愿望的反映。只要看看柳宗元的那种执着求实的精神,看看他那些政治见解;看看韩愈反佛老的那种坚决的义无反顾的态度,就可以知道当时渴望改革的思潮是多么强烈。尽管政见不同,但希望朝廷强大起来、幻想中兴却是一致的。正是士人的这种改革精神,这种重又振奋起来的心理状态,才给贞元末至元和的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如果要简单地描述贞元末至元和年间文坛的总的风貌的话,那么可以用一句话加以大致的概括,便是:充满革新精神。诗歌上“讽喻”说的提倡,散文上“明道”说的出现,为革新精神在文学上的反映固不待言;诗歌思想上韩、孟之尚怪奇,李贺之追求瑰丽斑斓,也无一不充满革新精神。正是这种革新的精神,促使中唐诗坛出现了众多创作个性极其鲜明,彼此之间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方法差别极大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派,出现了唐代诗歌的第二次繁荣。可以说,唐诗的第二次繁荣,与此时士人的改革精神关系至为密切。

随着改革的失败,中兴成梦,士人心理又起了变化。虽仍惦念王朝盛衰,时存希望,而又明知衰败之无法挽回,繁华已成陈迹。这种矛盾的思想状态,使此时士人的视野转向对历史的回顾与思索,转向闺阁庭园,给诗歌带来细腻的情思与技巧。唐诗最后一个高潮的特点,同样是与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唐代文学思想的变化与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里文人普遍地走入仕参政的道路,文人的命运往往和政局的变化关系至为密切。他们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也就随着政局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情趣、审美理想,当然也影响到他们的文学思想。他们的创作很自然地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反映了他们的追求。政局的变化、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创作倾向的变化、文学思想的变化,常常是很敏感地联系在一起的。

(摘编自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世”指投身到社会中去,“出世”则与之相反,指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
B.“写实”在文中指据事直书、真实地描绘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与“理想主义”相对。
C.“时艰方用武,儒者任浮沉”大意为时世艰难,武将获得重用,儒生却备受冷遇。
D.“智囊”比喻足智多谋的人,在文中指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出谋划策的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代士人的心理状态中,可以看出唐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局的关系,政局变化间接影响到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
B.盛唐和转折时期是唐诗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大家辈出,诗人先是充满豪雄气概,渴望建功立业,后来士人心态大为改变。
C.贞元末至元和年间,士人强烈的改革精神和振奋的心理状态给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诗坛百花齐放,重新出现了繁荣局面。
D.晚唐初期,士人的视野转向闺阁庭园和对历史的回顾与思索,诗歌的总体成就虽稍逊前两个阶段,但仍然出现了一些大家。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群星璀璨的晚唐诗坛中,李商隐尤为杰出,他在诗歌的高度表现技巧和诗歌感情的幽微隐约的表达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B.安史乱起后的杜甫忧国忧民,怀有一片忠心,一腔血泪;另一部分士人却不知所措,失去信心:这是他们诗歌思想境界不同的重要原因。
C.中唐时期很多诗人都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在艺术风格、表现方法上差别极大,这种“百花齐放”的现象,有助于诗歌的繁荣。
D.政局变化常常影响文人的命运,影响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因此,古代文人应自觉远离政治,专心一意从事文学创作。
4.唐代政局对唐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产生过哪些影响?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说明。
5.假如你准备撰写一篇古典文学论文,你从本文的写作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2023-05-20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次元是当下社会存在的一个亚文化族群。早期的动画、漫画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上说,各种虚拟世界的卡通、动漫,电子游戏及其相关的核心产品与衍生产品都可以归为二次元的范畴。

为何那么多人痴迷二次元文化?细究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无法自拔,其实是不愿面对充满竞争和纷扰的真实世界。二是寻求认同的心理需求。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族群往往要通过对亚文化的集体消费,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感知个体存在的价值。

二次元文化的盛行,于资本市场可能是利好,但对文化领域是喜是忧,则需要时间的验证。当下二次元文化的各类活动主要是在互联网这个场域完成的。新媒体不仅为二次元作品提供了便利宽广的展示平台,还为网络一代找到了同好聚集、思想碰撞的交流空间。在这种环境下,二次元逐渐跳脱了孤立的虚构故事空间,超越了动漫的艺术形式,形成涉及人群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时尚潮流。然而,由于互联网对海量内容的筛选、监管和把控不甚严格,使二次元文化落入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窠臼。

随着主要受众群体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破壁交融的进程将逐渐加速。为了更好地获得年轻人的认同,我们应当通过参与创作或评论引导的方式影响二次元文化,指引其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鉴于此,国产二次元作品,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提倡的要素。二次元这种创作传播方式,须在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上有所倾斜,这样才能为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对接打下基础,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开辟更多维度。二是从注意力经济转向情感力经济。动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国产二次元作品却更多地流于肤浅的无厘头搞笑,或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堆砌俊男美女、宏大场景。试问,如果没有充分的情感张力,又怎能与观众深度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理性思考呢?三是取材于现实,靠生活质感打动观众。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次元文化唯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更加震撼人心,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宋磊《面对二次元潮流主流文化不应缺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二维图像构成的、画面是一个平面的艺术作品就称之为“二次元世界”。
B.亚文化族群通过集体消费“二次元世界”,从而不断强化着彼此间的认同感。
C.事实已经证明,二次元文化的野蛮生长和良莠不齐对文化领域来说忧大于喜。
D.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其原因是受众年龄的增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二次元问题从解释概念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可谓层层递进。
B.文章基于对二次元文化的隐忧,最后提出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办法。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侧重点就在于剖析了二次元文化受到追捧的两大原因。
D.虽无例证和数据,但文章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也同样使读者信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青少年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那么二次元文化或许就没有这么火爆兴盛。
B.互联网只有对海量内容加以筛选、监管和把控,才能使二次元文化健康发展。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二次元文化,是提升二次元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
D.二次元文化只有回归现实,脚踏大地,才能引发共鸣,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2023-05-0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高三砺锋培卓检测(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C.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C.“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22更新 | 380次组卷 | 40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通常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千余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书院在历经辉煌、困顿和沉寂中发展着,至今仍然活着的书院——岳麓书院就是其中的典范。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园之中,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自北宋创始,历宋、元、明、清各代,兴学不变。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直至湖南大学,均因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其千百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千百年来始终坚持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高扬爱国务实、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倡导实事求是、学贵力行的治学精神,秉持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姿态,培养和熏陶了大批人才。以近代中国为例,先后涌现了以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领导者,以谭嗣同、熊希龄等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志士,以黄兴、蔡锷等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以杨昌济、范源濂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以何叔衡、蔡和森、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

目前,岳麓书院已经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努力推动岳麓书院的全面现代复兴,将其建设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文化地标。

当下,尽管书院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尽管岳麓书院已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很多书院正在被新建或复修,但它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现在的书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而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应有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这是发展理念上应该明晰的。

(摘编自范玉刚《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蕴蓄》,岳麓书院网站)

材料二: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是古代东亚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书院历史非常悠久,其间之形制、规矩多有变化,所以要综括地谈它的精神并不容易。

传统书院有讲会,讲会有高度的仪式性。不是一上来就开始演讲,演讲前要焚香,要击云板,要歌诗。歌诗非常重要,因为儒家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还有祭祀,每次讲会前,主持人都要先到孔子像前上香,上香后才开始讲会。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讲会的仪式性。其次还有会约,极细密。如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规约》一类。每个书院在具体运营过程中,还有非常多、非常细的规范,包括怎样吃饭,怎么缴费,每个月聚几次,是朔望集,还是每个月初三初七聚会,每次聚会多少时辰等。这些规定非常详细,否则群体生活便难以进行。

书院精神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疑、问难、辩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学术上本来有的传统,书院继承和发扬了它。那么,这个传统从哪儿来的呢?从汉代的讲经来!当然先秦诸子不用说了,儒家的师弟子之间也是互相辩论的。但汉人讲经学时,把这种辩论的精神制度化了,演讲时规定要安排一位质疑者。这个传统在南北朝期间又扩大了。皇帝也常出来讲经,由大臣问难。到了宋代,这种风气在书院中也得到了体现。所以书院讲会在制度上要设一名质疑者,目的就是用跟你相反的道理和你辩论,以追求真理。

讲会之外,书院山长(院长)还要讲学。这跟讲会不太一样,主要是本门内部的讲习,讲自己的学问。书院山长大概一两个月讲一次,平常并不讲,那么平常书院是怎么学习的呢?是自学!就是你自己学习。书院有个方向,告诉学生应该遵从什么,有个精神上的导引,这些都由山长提点。自己学、自己下功夫,学到某个地步,老师才给个指引或做个印证。书院基本上不考试,你做学问是为自己做的,你学问好不好你自己清楚,我考你干什么呢?你为了考试来蒙混我,有这必要吗?而且也没有年限,你要读几年就读几年,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书院。自学自律,为己之学,这种精神贯穿于书院中。

另外,还应注意书院的社会性。书院对外另有宣讲,属于社会性的讲学。这种面对社会的讲学,旨在教化,目的是要让社会风俗更为淳美。古代书院的山长们在这方面颇有表现,有很多故事。如清代诗人施闰章(愚山)主持一个书院,有天来了两兄弟,写了状子到书院告状,要争祖产。愚山说:我这里是书院,是讲学的地方,不是衙门,你们要告状,需到衙门去,但既然来了,那我们也不妨聊聊。就让两兄弟坐下来,跟他们谈兄弟友爱之道,结果讲得这两兄弟相拥痛哭,当场就把状子烧了,回家去了。

最重要的,贯穿在书院内部的是一种礼的精神或敬的精神。礼的外在是一种典礼、仪式,内在是一种敬的精神。这礼或敬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第一,表现在祭祀上。书院必有祭祀,祭祀是书院非常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今天的大学里荡然无存。没有祭祀就是没有学术传统,没有学术的传承。我们很多大学只纪念政治人物,立了一堆铜像塑像,但是大学自己学术本身的师承,什么时候祭祀了?其次是斋。书院有斋,我们平时讲心斋、吃斋。斋是什么?是用行动来表现一种对事物恭敬的态度。像祭祀时要斋戒沐浴,要斋心。所以,斋舍不只是回去睡觉的地方,你主要的学习、主要的实践功夫都是在你的斋房、你的书斋里体现的。你大部分的时间并不是到讲堂上听讲,仍是在书斋里自己用功。还有敬师。现在很多学校,老师进教室讲课,学生起来敬礼都不会;下课,学生一哄而散,也不懂得要跟老师敬礼,没有任何仪式。没有礼的精神灌输其中,想要学生守规约,必然引起反弹。

书院属于私学,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但它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事业,其功效也影响于整个社会。

(摘编自龚鹏程《书院何为·书院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岳麓书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继续在人才选拔、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B.宋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因为先秦儒家的师弟子之间也经常辩论,且到汉代,讲经问难已成为规定。
C.古代书院有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规约》一类的会约或规约,会详细地规定书院的各种章程,来保证书院的生活秩序。
D.古代书院不考试,学问的修习全在内心,学习的方式以自学为主,山长会隔些时间进行讲学,并适时启发提点学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千百年来培养了大批教育家、改革者、革命家等人才,这与其教育理想和治学精神符合时代需求密切相关。
B.现在的岳麓书院已经可以做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格局逐步完善,有望成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文化地标。
C.书院里有斋舍,斋舍可用来作休息场所,但斋舍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它是学习与实践的主要场所,另外“斋”还包括恭敬的含义。
D.今天的书院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家长选择让孩子进入书院的国学班就读,不再到传统的学校学习,应予支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书院精神的一项是(     
A.明代大儒刘宗周的《证人社会仪》记载,书院讲会皆由司会主持,司会宣布讲会开始,敲云板,童子歌诗;再敲云板,才能开讲。
B.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曲阜孔庙都会举办大型祭孔仪式,包括开城、开庙、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等。
C.唐代孔颖达年轻时去听人家讲经,执经问难,不断追问,结果把主讲人问倒了,致其下不了台,甚至恼羞成怒,孔颖达仍不罢休。
D.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一场关于心学和理学的学术论辩,两人率弟子各守阵营,过程精彩绝伦,带有浓厚的学派争鸣色彩。
4.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书院”下一个简要定义。
5.古代的书院精神对现代教育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二进行总结。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工业遗产,是指在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存,包括作坊、车间、厂房、矿区等生产储运设施和与之相关的生活设施、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等物质遗存,以及生产工艺知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非物质遗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尚存工业遗产近千处,主要形成于几个重要阶段:一是古代手工业时期;二是清末洋务运动和民国民族工业时期;三是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行业覆盖煤炭、冶金、机械等基础行业和国防军工领域;四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的三线建设留存下来的工业遗产。从分布时期看,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工业遗产占比约三分之二;从行业领域看,原材料领域工业遗产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装备制造、消费品领域工业遗产占比均超过五分之一。

(摘编自刘坤《让工业遗产不再沉睡》,《光明日报》2019年5月12日)

材料二:

工业遗产再生类型表

再生类型特点
持续型不改变工业设施原有用途
复合型一段时间不使用的工业设施与新的工业设施共同启用,将场地恢复原有功能
转变型现用途与当初的用途完全不同,此类型是再生过程中较为常见的
活动型在短期活动或演出中使用

(摘编自余文婷等《韩国抱川艺术谷工业遗产更新的探索》,《工业建筑》2019年第5期)

材料三:事实上,艺术与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遗存的改造利用密不可分。在国外,美国纽约S0HO、美国洛杉矶酿酒厂艺术村、英国伦敦克勒肯维尔创意园,都是典型代表;在国内,北京798艺术区、上海M50创意园、云南昆明创库艺术区、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都是在艺术家的推动下使工业设施逃过被拆除的危险,成为最具活力的艺术区。工业遗产和遗存本身也从工业生产空间蜕变成艺术生产空间。工业厂房、工业景观不仅是艺术展现的背景,甚至本身就是艺术品,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在如何改造旧建筑的问题上,上海在中国处于前列。上海市区内既有以田子坊为中心的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艺术和商业区,也有像八号桥那样由旧厂房建筑改造而成的小型现代文化社区。这些项目保留了旧工业建筑特有的气息,如厂房中木质地板、立柱及相关建筑结构被使用过的历史痕迹,将粗糙的裂痕、斑驳的锈迹甚至是不能擦除的油漆的印迹裸露出来,显得古朴而时尚。设计师常常巧妙地将现代建筑特有的简洁和材质质感结合在一起,让人在明晰的对比中既感受到旧工业建筑原本的味道,也能感受到当代时尚。

孙继伟曾主持了上海青浦新城建设及朱家角古镇开发,并建设了一系列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他认为,工业遗迹促进了城市、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样也激发着工业建筑的再创造。这种多样性是需要精心呵护的,政府在城市规划和管理过程中,不要认为整齐、一刀切就是好,要让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去发挥、去创造。

(摘编自李亦奕《工业遗产的蜕变与重生》,《中国文化报》2019年6月23日)

1.下列工业遗产的再生,不属于转变型的一项是(     
A.伦敦克勒肯维尔的废弃工业仓库变为艺术场区。
B.湖北黄石大冶铁矿现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C.鞍山红旗拖拉机厂成为电影《钢的琴》取景地。
D.上海“八号桥”由老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遗产是指在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包括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
B.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工业遗产,行业主要覆盖煤炭、冶金、机械等基础行业和国防军工领域,占比约三分之二。
C.纽约SOHO、上海M50创意园等艺术区的成功表明,将工业遗存改造与艺术设计联系起来是工业遗产改造的途径之一。
D.工业遗产的再生可以传承工业历史遗产,引领当下的产业转型与能级提升,建设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融合多元的城市文化。
3.工业遗产的改造应坚持哪些原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4-0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经典中国画教科书《芥子园画传》,以独特的画学—画法—画技—画谱结构,使对书自习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对《芥子园画传》多种传世版本以及受其影响的名家作品的不断展示,追求还原初貌的四色印刷本逐渐增多,新编本不断出版,美术界再掀芥子园热。热潮背后,是当下对艺术传统的再发掘、再认识,是为当代艺术创新筑牢文化根基的新尝试。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芥子园画传》作为习画门径的工具性,却忽视了其图像形式的影响力。相比较而言,明末清初几部著名画谱,如《顾氏画谱》类似历代名家作品集;《唐诗画谱》不侧重传授画技;《十竹斋画谱》只提供书画图示,并没有多少文字阐述;而《芥子园画传》则图文并茂、技艺结合,梳理艺文脉络,化繁杂于浅显易懂。由此可见,《芥子园画传》面对的群体更为广泛,它可为初学者、普通读者、业余艺术爱好者、识字工匠等,提供文人性的审美品位、绘画图样、主题以及画艺技巧的学习样本。可以说,《芥子园画传》在艺术教育、传播上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在国外,《芥子园画传》同样影响深远。在朝鲜,绘画主流呈现南宗文人画至上倾向,与《芥子园画传》的影响不无关系;在日本,《芥子园画传》助推了南画的发展,在翻刻过程中,其版印技术和调色法甚至对日本浮世绘产生影响;在欧美,《芥子园画传》成为普通人了解中国绘画的重要窗口。从图像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传播角度来看,《芥子园画传》版刻的山水、花鸟样式以装饰意趣淡化了图像的叙事性,这有助于消解外国人士因叙事绘画带来的文化隔阂,拓展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诠释空间。

广泛的影响力和图像形式背后,是中国画的创作观和理法体系。自古以来,文以载道的道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所在,这也使传统文人画更强调抒情写意,注重画理和技法的总结。如果单纯以西方式的内容与形式来解析文人画,势必很难把握它的内涵精髓。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芥子园画传》以短版彩色套印技术实现了图像精细化表现。它以草虫、翎毛、梅兰竹菊以及山水等画科、样式来建构体系,实现样式程式的集大成,将文人画的高逸之品转化为人人可依据口诀上手的平凡雅趣。其图像形式既不是宫廷华贵之风,也不是木版年画朴素之风,而是呈现雅俗共赏之趣味,满足了明末清初以来广大民众对绘画的研习与欣赏需求。

民族艺术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艺术传统连接着文化的精神命脉。在这方面,《芥子园画传》可谓中国画传统的微缩景观。创作上,上穷历代,近辑名流,汇诸家所长的《芥子园画传》,其画谱图像既不是编者凭空臆造,也不是刻板复制。这种自不宜作刻本观,更不宜仅作画谱观也的画面,恰是创作者在对某一经典风格、样式、图式理解基础上摹写加工,进而赋予恒定母题以新的审美趣味的创新探索。应该说,其平衡了规范与灵活,有序而不僵化,组织得相当艺术。程式化的笔墨技巧,作为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艺术表现方式的高度概括,不仅向大众传播了中国画技艺,也传播了中国文化特质,以及文化创造、文化传播的艺术立场。这种艺术立场,方是《芥子园画传》之于今天的另一重价值与意义。

(摘自张烨《重识〈芥子园画传〉》,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芥子园画传》独特的“画学一画法一画技一画谱”结构,便于读者对书自习。
B.近年来,随着新编本《芥子园画传》的不断出版,美术界开始掀起“芥子园”热。
C.中国画的创作观和理法体系是《芥子园画传》具有广泛影响力及图像形式的支撑。
D.《芥子园画传》是中国画传统的微缩景观,因为艺术传统连接着文化的精神命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将例证和对比结合起来,论证了人们忽视了图像形式的影响力的观点。
B.第三段论证了《芥子园画传》在国外的深远影响,援例典型丰富,论证有力。
C.文章从朝代、国家两方面论证了《芥子园画传》在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论证了程式化的笔墨技巧进一步丰富了《芥子园画传》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芥子园画传》图文并茂、技艺结合,梳理艺文脉络,化繁杂于浅显易懂,大大促进了艺术教育和传播。
B.《芥子园画传》版刻的山水、花鸟样式以装饰意趣淡化了图像的叙事性,使之更方便于国际文化的交流。
C.用《芥子园画传》所包含的中国画的创作观和理法体系来综合解析文人画,更容易把握文人画的内涵精髓。
D.在今天看来,《芥子园画传》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用程式化的笔墨技巧传播了文化创造、文化传播的艺术立场。
2023-04-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名称和概念在20世纪上半叶的译介、传播进程,展示出其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样貌。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译著的介绍,在汉文文献中已谈到丝绸之路。自20年代起,在中文相关译作中已采用了“古丝商之路”“蚕丝贸易通路”“运丝通路”等不同的称呼;至迟于20年代末,已开始使用“丝路”“丝道”等译名。从30年代初起,由于斯坦因、斯文赫定等在西北新疆等地探险活动的直接推动,以及中西交通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又与这一时期“开发西北”的呼声与思潮相联系,缘此诸因,经学人的译介引进和报刊传媒的作用,“丝路”“丝道”的名称和概念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为国内学界接纳和采用。最初称谓尚不统一,呈现出命名多样化的状态,之后渐而趋向集中于“丝路”“丝道”的名称。一些学人陆续采用了这一外来的新概念和新名称,尤其是1935年之后,运用这一名称的明显增多,并成为学术表述的一种概念工具。

(摘编自邬国义《“丝绸之路”名称概念传播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丝绸是沿线国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档货物。原产于我国的丝绸,在古代西方国家十分名贵。安敦尼执政时期,中国丝绸几经转手到了罗马,已是贵若黄金。在阿赫门王朝时期,丝绸产品和生丝是波斯与中国商人交易的大宗商品,波斯人采用萨珊传统纺织方式进行再加工,赋予中国丝绸新的活力。在中亚,索格底亚那的商人精通丝绸贸易,公元4世纪时,我国长安等地集聚着不少以经营丝绸为主的索格底亚那商人。为了争夺对中国丝绸贸易之利,公元571年拜占庭联合突厥与波斯发生了一场长达20年之久的“丝绸之战”。

公元5世纪前后,我国茶叶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陆续传入南亚、中亚、西亚,15世纪一经传入即迅速风靡整个欧洲。17世纪以前,中亚和欧洲人日常使用的器皿主要是陶器、木器和金银器。随着中国瓷器的大量输入,西方激起了一股“中国热”。

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炼铁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材料三:

从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贸及社会文化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中国是中亚5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中亚油气资源最大的购买国。

中国的兴起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超过19世纪末美国的兴起,堪比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其原因在于,到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总人口不过2~3亿,西方工业国的出现,造成少数人口居于全人类产业链与食物链的顶端,全世界的资源与财富多为他们所用,极大地扩大了全球的贫富差别。日本以及后来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也没有影响这种世界格局,因为它们的体量太小。而中国的兴起,是相当于现存西方社会两倍以上人口的崛起,它意味着原先为西方少数人享用的全球资源要被新来者瓜分,原先已经存在的财富流动渠道和流向要改变。

(摘编自刘迎胜《丝绸之路的未来——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1.下列对“丝绸之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的名称概念最早源于国外的丝路,它的传播进程展示出其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样貌。
B.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有丝绸之路,如今中国和中亚国家商贸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有了新丝绸之路。
C.在古代,原产于我国的丝绸销往西方国家贵若黄金,波斯人经过再加工后赋予中国丝绸新的活力。
D.我国茶叶曾风靡整个欧洲,17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瓷器的大量输入,在西方曾激起了一股“中国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丝道”的名称概念得以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这与学者的译介引进、报刊传媒宣传等因素有直接关联。
B.丝绸之路的称谓最初不统一,之后逐渐趋向集中于“丝路”“丝道”,并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为国内学界所采纳。
C.古代的丝绸之路一开始就很繁忙,丝绸、瓷器等商品仅从陆路不断输出到沿线国家,珠宝、香料等商品不断进入我国。
D.当代新丝绸之路前景大好,随着中国的兴起,再加上中国本身的“体量”,中国和中亚5国的双边贸易额越来越大。
3.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的例证有哪些。
2023-04-0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新世纪,通俗文学发展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并与网络文学结合,发展出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叙事方式,形成蔚为壮观的网络文学大潮。近年来更借助“网文出海”这一海外传播潮,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当前我国通俗文学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巨大优势。据统计,2019年我国网络文学读者达4.3亿人,网络文学作者达千万之多。如此之多的作者同时进行小说创作,为人类历史所罕见,极大释放了文学生产力;近年来,不仅科幻小说异军突起,“新武侠”方兴未艾,而且网络文学也发展出诸多不同类型,在各种大的类型之下又不断细分,读者阅读的“刚需”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代表性作家作品不断涌现,如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网络小说作家唐家三少、猫腻、天蚕土豆、阿耐等,这些知名作家的出现开创或提升了某一类型的创作,推动了类型文学发展;另外,与读者充分交流互动,并在互动中创造新的文体与新的交流形式。

通俗文学要推出经典,走向高峰,需要汲取历史上优秀通俗文学创作经验。具体说来,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创造性和担当精神。

精品意识就是要对创作、对读者认真负责,每一部都倾尽全力去写,争取立得住、留得下。金庸武侠小说一共15部,大多是精品,刘慈欣凭一部《三体》,将中国科幻文学推向世界文坛。现在网络文学创作往往要日更数千字,这使不少作者疲于奔命,顾不上精心构思、细心推敲,与精品追求构成一定矛盾。当年张恨水、金庸等人的小说也是在报刊逐日连载,但他们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金庸小说成书后经历两次精心修改。这种创作态度值得今天的通俗文学作家学习和借鉴。以网络小说创作为例,平台和作者不应一味追求写作速度和数量,而应把创作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外,许多网络小说都会经历实体出版的过程,作者应珍惜这一修改打磨的机会。

创造性就是要有独特发现,并以独特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通俗小说大多是类型化写作,好处在于轻车熟路,有固定模式可循,作者易于创作,读者易于接受,但问题在于缺乏新颖性,读多了难免有雷同之感。类型是通俗文学的重要资产,只有在类型写作中不断进化,通俗文学才能保持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于此,作者的创造性便突显出来。如何突破固有模式,融入个人独特创造,考验着一个作家的本事和胆识。这要求作者既对时代变化保持敏感,又广泛吸取严肃文学创作经验,实现新的文学创造。

担当精神就是要有高远文学追求,承担起文学的社会责任。通俗文学的通俗性、大众性,使其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易于与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联动而形成文化产业链,进一步扩展通俗文学与大众的沟通和连接。这种严肃文学难以比拟的传播力度和广泛性,对通俗文学提出更高要求。如何以通俗方式回应读者需求,同时保持较高的精神格调,对读者有所引领和提升,是通俗文学作者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通俗文学作家应努力创作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作品,力求做到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摘编自李云雷《打造当代通俗文学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通俗文学发展势头良好,优势巨大,已形成蔚为壮观的网络文学大潮,涌现出众多的创作者,引来数以亿计的读者。
B.通俗文学与网络文学结合,发展出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叙事方式,科幻小说已旧貌换新颜,“新武侠”也旧瓶装新酒。
C.为使读者阅读刚需得到满足,通俗文学在各种大的类型之下又不断细分,大类型多则小类型多,小类型多则作家、精品多。
D.作家要想写出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学作品,不仅要博学精专,还要有高远的文学追求,以及文学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使用例证法,举例论述通俗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态势,不仅创作者和读者人气旺盛,而且文学类型不单一。
B.文章在论述精品意识、创造性、担当精神时使用定义法,如“创造性就是要有独特发现,并以独特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C.文章使用比较法,论述严肃文学在传播力度、通俗性、大众性、艺术性、广泛性等方面,都无法与通俗文学相提并论。
D.文章使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论创作者“要有精品意识、创造性和担当精神”,然后具体从三方面去论述对作者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要精心构思,细心推敲,把创作质量摆在重要的位置,不能一味地追求写作速度和数量。
B.通俗文学不但要和其他类型的文学一样追求艺术性、创造性,还要注意通俗性、大众性,使其易于为读者接受。
C.知名作家的出现会开创或提升某一类型的文学创作,他们在与读者互动中又会创造出新的文体和新的交流形式。
D.通俗文学传播力度大,同时保持较高的精神格调,在文学的多元发展中获得发展新空间,严肃文学难以与之相比。
2023-04-0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恺漫画

从日本回来,在潜心译述介绍西洋文艺理论的同时,“子恺漫画”也诞生了。

读的书多了,看的画多了,觉得以前在浙一师时所确信的“师自然”的忠实写生画法,其实与幼年时所热衷的“印”《芥子园画谱》,相去不过五十步。都是“依样画葫芦”。“葫芦不愿再画下去,非葫芦的画不出来”,于是只好“读读书,看看别人的画罢休了”。“我想看看书再画,但越看书越不会再画了。”其实正是在这苦闷时期,一种新的画风已不期然而然地在他的思绪中孕育着了。

有一次,春晖中学开校务会议的时候,丰子恺对会议的内容茫无头绪,却独自观看“那垂头拱手而伏在议席上的各同事的倦怠的姿态”。回家后用毛笔把这校务会议的印象画了出来,又恐被学生看见了不好,便把画贴在门背后独自欣赏。这幅画引起了他的兴味,从此之后,丰子恺不断地把他平时所萦心的琐事细故一一乘兴描出。

起初作的大批小画,都是由于受到当前景象的感触,觉得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立即画下不可。一旦画出之后,便“得到和母亲产子后所感到的同样的欢喜”。“有时把平日所信口低吟的古诗句也试译出来”,“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并在画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的英文缩写TK。画这些小画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去发表。有一次被夏丐尊发现了,连声赞赏说:“好!再画!再画!”丰子恺受到鼓舞,“心中私下欢喜,以后画的时候就觉得更大胆了”。

是朱自清第一个把丰子恺的画稿拿去发表的。那时,白马湖畔的朱自清与远在北京的俞平伯合办了一个不定期的文艺刊物,丰子恺不仅为这刊物设计封面,还在《我们的七月》上首次公开发表了一幅画,画题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被郑振铎发现,他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感到莫大的兴趣。朱自清到白马湖去,郑振铎便向他打听丰子恺的消息。1925年,丰子恺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这时《文学周报》恰好要用插图,郑振铎便通过胡愈之向丰子恺索画,陆续发表在《文学周报》上,他给这些画冠以“漫画”的题头。从此中国始有“漫画”这名称了。后来郑振铎要求为丰子恺出一个集子,便在一个星期日和叶圣陶、胡愈之一同到江湾立达学园去看他的画。他回到上海后,与叶圣陶、沈雁冰共同挑选,把绝大部分都选进了集子,于1925年12月以文举周报社的名义结集出版。这册最初出版的画集得到朋友们的热情支持,为之作序写跋的有郑振铎、夏丐尊、朱自清、俞平伯等人。夏丐尊在序中赞叹说:“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朱自清说:“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俞平伯在跋中说:“您是学西洋画的,然而画格旁通于诗。所谓‘漫画’,在中国实是一种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憨恣。”

1926年,《子恺漫画》又以开明书店的版本继续出版,并且多次再版。

关于“漫画”这个名称,丰子恺后来这样说:“国人皆以为漫画在中国由吾创始。实则陈师曾在《太平洋报》所载毛笔略画,实为中国漫画之始。”

陈师曾的画究竟是不是中国漫画之始,这有待于学术界研究讨论,但丰子恺的画确实是受了中国画家陈师曾的启发,再加上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画风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西洋画派中,丰子恺最喜爱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尤其是《初步》一画,给丰子恺的创作以直接的影响。

然而丰子恺认为自己的画“不是正式的绘画,只是绘画之一种。至于这种画价值如何,那我自己实在想不出答语。我仿佛具有一种癖瘾,情不自禁地要作这种画”。

朱光潜认为,这位漫画家善于“从纷纭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而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来加以点染。又认为“他的画品就是他的人品的表现。子恺从顶到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丰子恺的漫画创作数量既多,发表的范围又广。由于画材来自现实生活,而且主要来自平凡的劳动大众的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读者遍及工、农、商、学、兵各界。又因为他一生慷慨待人,对于来信来访的读者,不拘职业、身份,有求必应,因此散存在人民中间的画不计其数。

(选自《丰子恺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丰子恺在春晖中学任教时,喜欢把自己平日所萦心的琐事细故乘兴描出,随身携带,随时欣赏,感到非常欢喜。
B.文中引用朱光潜的话,一方面说明丰子恺作漫画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称赞丰子恺艺术家的品质,从他的人品可以看出他的画品。
C.丰子恺为人慷慨大方,而且漫画多表现平凡大众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漫画虽然缺乏浪漫主义热情,但还是得到了各界民众的广泛喜爱。
D.文章叙述了“子恺漫画”由酝酿到诞生到大放异彩的过程,展现了丰子恺执着于绘画艺术的情怀和成名之后仍然保持淳朴谦逊的品格。
2.“子恺漫画”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3.丰子恺画漫画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请简要分析。
2023-03-2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