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00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1116日晚,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正式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化盛宴正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据了解,《中国地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继《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之后,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和其他几档文化类节目一样,《中国地名大会》让传统文化、地名文化教育再度成为“热点”,引发新一轮“全民猜地名”的热潮。

《中国地名大会》节目聚焦的“地名”,既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又饱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通过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的交互碰撞,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弘扬民族文化。

(摘编自《探索综艺化学习新模式》)

材料二:

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场“全民猜地名”的热潮。专家表示,地名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载体。解读地名活动受到持续关注,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尝试。

关于地名的来源,浙江舟山群岛地名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员王建富认为,一个地方的地名,可能源自当地最典型的自然特征,也可能来自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来自地方的人文特色、生活习俗、精神追求、希冀向往等。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认知,都有可能投射到小小的地名之中。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我一直认为,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比如,走在深圳的地名里,就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走在南京的地名里,就是走在六朝古都2000多年的时光长河里。”胡阿祥这样看待地名的含义。

在王建富看来,地名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往往还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作为一名在海岛基层工作了30年的老地名工作者,王建富工作之初正值两岸通邮起步之时,他发现很多去台老兵寻亲的信件因为是请人代写的,信封上的地名常常出现错误。但如果把信封上写的用相近的方言翻译,基本还是能找到对应的正确地名。“可见,一些去台老兵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又已离家数十年,但故乡的名字仍然牢牢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王建富说,“地名成为游子赓续根脉最重要的线索。”

“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解读地名热潮的基础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他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地名“玉门关”为例指出,很多人知道玉门关这个地名,但有关东汉时期军事家班超与玉门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我们看似在解读地名,实际上是在解读地名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们的情感。”康震说。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安也表示:“地名是文化化石,其中积淀了最深沉、最为社会公认、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文化共识。大家热衷于解读地名,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周尚意看来,解读地名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我是谁”“我从哪儿来”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对于如何更好地增进文化自信也有启发借鉴意义。“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找到传统文化的‘烟火味’,就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坚定全社会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全民猜地名”为何火爆》)

材料三: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火爆荧屏,越来越多的“跟风”节目也纷纷涌现,各种主打“朗读”的节目和“大会体”节目出现在各大电视台,观众对这类节目的审美疲劳也开始出现。

“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最难的就在于,它不像娱乐类综艺节目那样有很多国外成熟模式可以借鉴,另外,文化类综艺节目对观众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像娱乐类节目那样具有先天的亲和力。”一位文化类综艺节目制片人说,“但所有文化类节目都面临的困境在于,电视台对节目的收视率考核是很残酷的,在有的电视台,出于对广告收益的考核要求,收视率排名靠后的节目会被直接拿下,一些文化类综艺节目也难以幸免。”

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要走出同质化、低收视的困境,首先还是要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有所突破,让人们印象中“高冷”的文化真正具有观赏乐趣,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参与感。“比如《国家宝藏》就用大众较为喜闻乐见的‘趣闻轶事’视角解读国宝,做到了既有史有据,也生动有趣。”彭侃说。

另外,专家也指出,现有的文化类节目在内容上仅限于字词、成语、诗歌等类型,内容开掘上较为单一,有待于对更宽的文化类型范畴进行开掘。

(摘编自《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首档文化类节目,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文化。
B.目前,中国有1200多万个地名,中国地名包含着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各方面、各角度的认知。
C.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与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安认为,“全民猜地名”的火爆离不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D.娱乐类节目有很多国外成熟模式可以借鉴,具有先天的亲和力,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可能像娱乐类节目一样具有亲和力。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地名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都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B.作为一名地名文化工作人员,王建富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深刻地体会到地名成为游子赓续根脉最重要的线索。
C.《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曾火爆一时,并且在各大电视台上出现了不少“跟风”节目,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D.文化类综艺节目因为对观众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有一定要求,所以往往成为收视率排名靠后的节目,常常会被直接拿下。
3.下列说法中,不能印证地名“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的一项是(     
A.“‘叠嶂路’‘状元路’‘锦城路’等,凝结着历史痕迹,极富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
B.“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C.“去年梅子黄时,带外地友人参观姜堰老街,兴之所至,写下了那首《老家北大街》。”
D.“绍兴市在城中村改造中,要求所有新建小区统一用原来的村庄名字来命名。”
4.材料二大量地引用了不同专家的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请结合《中国地名大会》的成功经验简要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应如何提高收视率。
2023-09-2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15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宣布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启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

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要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在具体资源配备上,强调3个一流和1个优先,即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在培养模式上,《意见》既提出了可单独编班、小班化、导师制等横向上的具体方案,又提出了探索纵向上本硕博衔接培养,要求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允许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在科教协同育人方面,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公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综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0年1月15日)

材料二:

自主招生更着眼于招生,它让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获得了降分照顾,拥有了深造的机会。但该政策也出现诸如掐尖大战,招生学科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有些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问题,受到诟病。

与以往自主招生选拔的定位不同,强基计划跳出招生的狭隘范畴,展现了新时代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更精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体现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同心同向。

新出台的强基计划则完全聚焦于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日前,华为负责人任正非就多次谈到,华为能在 5G 等关键通信技术上取得突破,主要就是靠华为的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以及120位化学家。近年,华为从全球大规模引进了基础科学领域的一流人才,为华为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1月16日)

材料三:

应该说,改革走到这一步是漫长教育链条传导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逻辑自身的演进使然。小学、初高中的教育改革结果,必然要落实在高招中。强基计划作为一项高考改革政策,必将双向发力,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协同,形成教育改革的合力。

强基计划向下连接着中学教育阶段,作为中学教学效果的新的评价机制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强基计划引导中学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升学导向上,中学要适应强基计划施行的新的录取规则,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加大力度开展学科竞赛的培训活动,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主动对接大学强基计划的培养目标,让学校成为大学其中某一特色的生源基地。

强基计划向上衔接高等教育阶段,与加快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加强科技创新等改革政策相衔接,引导大学深入探索创新型、战略型人才培养方式。36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各展所长、竞相发布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振奋人心的景象。比如,清华大学精准对接强基计划,新成立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五大实体书院,作为该计划的人才培养单位,负责人才培养和管理。对强基计划学生,北京大学提出全面落实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开展多渠道国际交流,实施全面素质培养等措施,改革创新力度引人瞩目。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7月13日)

1.下列对“强基计划”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基计划”是我国教育部2020年推出的立足基础学科的招生改革计划和人才培养机制。
B.“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在选拔定位、培养方式上有所不同,完全避免了自招出现的弊端。
C.“强基计划”是一项事关中学和高校的高考改革政策,能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D.“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共36所,它们各展所长、竞相发布特色培养方案,景象振奋人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校在实施“强基计划”时,要在具体资源配备、培养模式、科教协同育人等方面,注意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统筹。
B.“强基计划”衔接高等教育阶段,可以把高校招生与拔尖学生培养、“双一流”建设、科技创新等贯通衔接起来。
C.中学未来的发展,需要改变评价学生的机制,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以便加强学科竞赛培训,成为大学“某一特色”的生源基地。
D.清华大学成立五大实体书院、北京大学全面落实导师制等培养方案,是大学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战略型人才的一种方式。
3.我国实施“强基计划”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3-09-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3 . 在“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一句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分别指什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做人要自知。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字,有其深意。什么是是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就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要求__________。

②认识自我的困难就在于之复杂。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一是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二是隐私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三是背后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部分;四是潜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前两种可以说是浅层次的,易于认识的,绝大部分的盲点则在于后两种。自我感觉良好,时常沉溺于自我迷恋幻觉中的人,是因为不知道背后的我,总将当面的恭维和逢迎视为全部的评价;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者,则失落于有潜在的我。

③认识自我的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分辨烦恼,不要被无谓的烦恼遮蔽,影响了自我的判断。有心理学家对烦恼进行了数字化分析,认为人们的烦恼中,有40%属于杞人忧天,30%是为了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既定事实,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想,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说,我们心中有92%的烦恼都是自寻的。

④清除自我认识中的盲点,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开拓。当然,即使到了生命结束的时刻,我们都无法穷尽自我,但是时时警惕自我、激励自我仍是十分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不枉为人,不虚此生。人类不断成长,是因为能不断认识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而认识自我则是人生自觉的起点,人生永恒的主题。

⑤认识自我之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说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起始和前提。

⑥孔子十分重视刚健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种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即是刚健的生动表现。在他看来,刚健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健,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他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周易》上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⑦在物欲张扬、精神式微的今天,强调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有现实意义。人应当充分认识自我,立志高远、积极进取,敢于面对现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于迎接挑战。

(选自冯之浚《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有删改)

1.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既不要沉溺于自恋幻觉,也不要自卑自感。
B.我们要时时警惕,不要杞人忧天。
C.我们要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
D.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迎接挑战。
2.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个“我”:①公开的我;②隐私的我;③背后的我;④潜在的我。下面四种表现,与四个“我”的顺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小赵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在人前的爱说爱笑只是掩饰自己孤独胆小的一种方式罢了。
b.在一次电脑程序设计大赛中,小钱获大奖。老师们认为他获奖有侥幸的因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尚需提高;但小钱却沾沾自喜,不听老师劝告,从此不再努力。
c.小孙身体素质好,是同学和老师公认的运动健将,他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为班级赢得荣誉。
d.小李在升学填报志愿的过程中与家长发生严重分歧,最后小李去了调剂计划中的专业,双方都非常失望。但谁也没想到,他却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A.cabdB.acbdC.bcadD.dabc
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聪明的做法;但要了解自己也是很难的。
B.烦恼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自我的判断,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先要消除烦恼。
C.认识自我是我们人生“自觉”的起点,同时它也将始终伴随着人生的历程。
D.孔子非常重视并提倡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和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2023-09-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在国内外都被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部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2023-09-20更新 | 613次组卷 | 30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狂放的举止是魏晋文人个性活动的表现之一。在魏晋之前,历史上也不乏狂士,但他们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达到沟通道统与势统的目的。如传说中的箕子向纣王进谏不从,而披发佯狂。那位以谲谏著称的东方朔,也有狂人之称。

到了魏晋,由于门间士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这个阶层代表的士族文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而作为其主体意识表现的个性精祌和行为也就不断膨胀。狂放作为其主体意识和个性精神的表现得到社会高度认同,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其中竹林名士又具有代表性。不过,与历史上狂放活动的文化内涵不同,竹林名士的狂则完全是脱离功利约束的自由之狂。他们在对现实失望和抛弃社会责任感以后,便以狂放的行为来表现他们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世说新语•任诞》)礼教要求人们循规蹈矩,温文而雅,刘伶却非按相反的标准来塑造自己。因为那些被汉儒奉为至圣的礼教,在魏晋文人眼里不过是一堆粪土和尘垢囊。因为魏晋的统治者往往借维护礼教之名来屠杀异己,孔融和嵇康均以违反礼教的罪名获罪致死。其余的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这成为魏晋文人精神上极度痛苦的根源,但人们承受痛苦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不超出痛苦的极限,他们便以饮酒来麻醉自己。他们愈是痛苦就愈是以酒浇愁,从而愈能显示出个性。政治上的绝望,把刘伶带入醉的境界;而酒精的刺激,又使他把自己视为世界的异己,使他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他那篇传世名文《酒德颂》,更是集中表现了他的傲岸绝俗的个性精神。

另一位竹林名士阮籍,其狂放和醉态也近于刘伶,而其个性的社会批判意义则更加突出。《礼记•曲礼》规定叔嫂不能通问,他却偏偏和嫂子聊天儿,并宣称:礼岂为我辈设也!按常礼,母丧不食荤,可他在母丧期间却啖酒肉,神色自若。礼教规定男女授受不亲,阮籍却总和邻妇饮酒,并醉卧其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当王恭问王忱: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忱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就连司马昭也承认: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如果留心,可以发现这些文人的个性表现在反礼教的同时很注意不因之致祸。可以设想这种至慎,需要多少酒精的麻醉,是以多少痛苦为代价所作出的忍耐,这对他们的个性,又是何等严酷的戕害!宗白华先生说: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持权位的恶势力。……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摘编自宁稼雨《说说竹林名士的狂放风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魏晋文人的狂放不同,魏晋之前的“狂士”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来达到与势统沟通的目的。
B.魏晋的统治者往往借维护礼教之名来屠杀异己,因为那些被汉儒奉为至圣的礼教,在魏晋文人眼里不过是一堆粪土和“尘垢囊”。
C.竹林名士的狂是个性精神的体现,是脱离功利约束的自由之狂,是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
D.魏晋文人的狂放既有反礼教的一面,又有“至愤”的一面,根源都是稍神上的极度痛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魏晋之前的“狂士”说起,引出竹林名士的“狂放”风气,也巧妙地将两者作了对比。
B.文章举孔融和嵇康之例,是为了与刘伶和阮籍形成对比,证明魏晋文人的真性情。
C.文章论证了竹林名士“狂放”的表现和原因,肯定了他们争取人生真道德的努力。
D.文章结尾引用宗白华先生的话赞扬了魏晋文人对人生真意义的追求,总结了全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门阀士族经济实力的增强,导致文人主体意识的增强,也进一步导致狂放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
B.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这也是他因政治上的绝望而纵酒放达的表现。
C.纵酒既是部分魏晋文人内心痛苦的表现,又进一步显现出他们的个性,可以说他们饮酒的程度与其痛苦以及个性显现的程度成正比。
D.“至慎”的表现是阮籍等人面对魏晋统治者屠杀异己而做出的自保与忍耐,其中隐含着个性的痛苦压抑。
2023-09-1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赛,不若见诗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B.《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C.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D.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D.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B.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C.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D.“诗意栖居”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2023-09-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6252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GE0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2IGS0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自20196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了“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 。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白2019527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为了攻关,科研人员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奋斗在一线,很少有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刻。他们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祖国的北斗事业。

(捕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21颗卫星。
B.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分。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D.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B.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
C.由材料二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不仅为中国,也为全球提供服务。
D.从文中可知,“北斗精神”指的应该是自主创新、团结协作、顾全大局、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等可贵的精神。
2023-09-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传统的意义大小是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决定的,认识和理解达到哪里,传统的意义才能到达那里。只有不断激活传统,使之成为后人创新的源头活水,才有资格如屈原般无所愧怍地吟唱帝高阳之苗裔兮

意法论就是一个值得激活的文学批评传统,它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意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出现在明代,而从创作论转移到批评论,则到清初才出现。文学作品中的就是由所指代表的内容,而就是由能指代表的形态。在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就创作而言,诗人要透过以完美地呈现;就批评而言,读者要从能指把握其所指。它强调不可以将内容和形式强行割裂,反对完全以内容为评判作品优劣的主要依据,而将形式的功能视为若有若无,这就是意法论的基本含义。虽然这一概念出现得较晚,但蕴含了这一意涵的不同表述可谓由来已久。

这样一个概念意味着什么呢?它至少意味着,或者说内容和形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对于今天的大部分人来说,经过百年以来现代学者的层累涂刷,其心目中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认识恐怕不出以下印象:要么是言志”“载道等空洞的判断,要么是神韵”“肌理等含混的名词,再不就是如王夫之的价值观:情为至,文次之,法为下。但王夫之的话有其特别的针对,即反对法则主义,并非一概否定的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当时王室藏书分作六略,也就是六类,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五类都是根据其说什么也就是其内容划分,唯独诗赋略是根据其怎么说也就是其形式划分:不仅如此,赋类之中的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和杂赋,也还是从如何结撰成篇的视角所作的区分。中国目录学史上首次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无论是整体分类还是细部分类,形式的重要性已经有所显现。齐梁时代的刘峻,将文学作品分作形文”“声文情文,而区分非文的标准是(俪对)和(音律),是文学形式的因素。至于载道的意思,其含义不是对于的否定,而是一种提升。如果我们再重新检讨《尚书·尧典》中诗言志的提出,或许也能得到新的认识。诗言志谓诗歌说什么,而从歌永言无相夺伦都是怎么说神人以和”“百兽率舞则是音乐的效果,这些都取决于音乐表现上的和谐,感动人神百兽的秘诀是在怎么说。这么看来,强调说什么言志”“载道,其实也包含了对于怎么说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总体脉络中,意法论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同等重要,就很容易得到理解了。

(张伯伟《意法论:中国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有删改)

材料二:

意法论的提出者是清初杜诗学者陈之壎。其《杜工部七言律诗注·注杜律凡例》云:

诗,意与法相为表里,得意可以合法,持法可以测意。故诗解不合意与法者,虽名公钜手,沿袭千年,必为辨正。

意法论是指诗意与诗法并重,两者互为表里,体现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与前代学者运用以意逆志法时特别强调读者之的主体性原则不同,清代学者有意识地把以意逆志法纳入到文本的--即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进行探计。陈计《戏》之德此书,谓其长处即在能以意递志。从之塘注社《几例》来看,他认为要达到理解诗《亦即作者之》。必须从诗入手,二者相为表里,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不但不能得作者之意,亦不能得作者之法,并且坚信这是杜诗解意最为重要的原则。

意法进行诗解是陈之壎《社工部七首诗律注》遵塘的主要原则,卷一《题张氏隐居》注云: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曲。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麇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前四句教入山之情与景,后四句写张隐之高,章法井然。曰润道馀寒,曰石门斜日,虽公自述所历所到,而山居幽渺,便为下杏迷二字地。乘兴二字,蒙首二句来,香迷二字,梦次二句来,木句,蒙不贪二句来,意法层次如此。

陈之壎着眼于此诗的章法意:此诗从总体上看为四句分截,前四句叙入山情景,后四句赞张氏品格之高。从畑处看,第七句以乘兴”“杳然分别照应首联和领联,木旬则与联关合。由诗法入手将诗中的层次缕清后,诗意便自然显示无遗,之壎将此称之为意法

由以上例子不难看出,之壎解诗的关注点在于章法意法之间的浑然一体:章法、联法层次的丰富性与诗人感情的曲折变化相一致。这与其《注杜律凡例》中所说的意与法相为表里,得意可以合法持法可以测意这一诗学阐释的方法是一致的。

(刘重喜《杜诗学视角下清初学者意法论诗学理论和方法》,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意义取决于后人对它的认识和理解,而不仅仅是传统本身。
B.激活传统,使之有利于创新,是我们为自身传统而自豪的必要条件。
C.明代及以前“意法论”不是一个批评概念,但此意涵在汉代前已存在。
D.现代学者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存在空洞、含混、反对法则主义等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及中国目录学史上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意在证明古人意识到作品形式的重要性。
B.材料一头为,“意法论”这一概念意味着古代“说什么”和“怎么说”具有同等重要性。
C.清代学者将“以意逆志”提升到新阶段,强调读者“意”的主体性和“法”形式性互为表里。
D.材料二陈之壎解诗的着眼点与其提出的诗学阐释的方法是一致的,都强调诗意和诗法并重。
3.下列选项中的文本阐释没有运用材料中所说的“意法论”的方法的一项是(     
A.解读《答司马谏议书》时,要注意王安石的回信之所以简短有力,不仅因为北宋积贫积弱、改革势在必行,还因为变法得到皇帝支持,王安石信心十足,将反对派视为保守、苟且、不恤国事。
B.解读《陈情表》时,要结合作者从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本图仕宦”的心理,对朝廷知遇之恩的感念为行文思路,以及“圣朝”“伪朝”“贱俘”“至陋”的语言,可以解读李密的心曲。
C.《蜀相》从首联开始就不断蓄势,服务于主题:对诸葛亮的景仰缅怀和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例如,用“丞相”而非“蜀相”,表示尊敬,“寻”字表明专程探访,遣词用字均为主题服务。
D.解读《谏逐客书》时,要注意文章在回顾历史时强调外来人才的贡献,而写当代时则强调外来之物的优点,这种“互文”结构不仅论证了“逐客”之非,也有利于避免秦王的猜忌。
4.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及“意法论”,请分析二者在侧重点上有哪些不同。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意法论”对你的阅读与写作各有哪些启示。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宋;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 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文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文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4.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
5.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
2023-08-24更新 | 426次组卷 | 26卷引用: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