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因河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 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史称东西二周。秦始皇消灭“二周”统一了国家,故曰“吞二周”。
B.“先王”,“先”,可以指“祖先,上代的人”,也可以是“尊称死去的人”。这里泛指秦以前的帝王。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黔,黑色。
D.“城池”,城墙和护城河。“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意思是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以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概括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叙述为主;文段(二)分析秦王失国的原因,以议论为主。
B.作者认为秦之所以失天下,主要原因是攻守之势异,而“取与守”没有“不同术”。
C.这篇《过秦论》讲究铺陈渲染,行文又多用骈偶,琅琅上口,虽然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
D.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并讲求细节的准确真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D.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C.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D.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3.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11-27更新 | 185次组卷 | 34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八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1025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03067版,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B.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杜甫离世前一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抑后扬的艺术效果。
C.“老病南征日”,意为因病而不能上战场,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
D.“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那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荆轲刺秦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王方柱走                            还: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        比:并,列
C.愿大王少假借                         假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疑其有改悔,复请之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而卒惶急无击轲
C.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                                 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3.从这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千家双井茶送子瞻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注】①双井茶是黄庭坚老家的一种名茶。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苏轼任翰林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在京任职,家乡捎来一些茶,他马上想到分送给好友苏轼品尝,并附上这首情深意切的诗。②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森宝书:森然罗列着许多珍贵的书籍。③云腴:茶叶。④硙(wèi):亦作“碨”,小石磨。落硙: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⑤“独载”句: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五湖:太湖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把翰林院说成是不受人间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那里宝书如林,森然罗列。
B.颔联“旧居士”中的“旧”字,写出了此时虽然人物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二人依然是老朋友。
C.颈联精心研磨后,细洁的茶叶连雪花也比不上它,送上美茶彰显诚意,望朋友能够笑纳。
D.全诗构思巧妙,由高雅的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进入送茶之事,托物言志,点明题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妙手仁心吴孟超

吴志菲

肝胆春秋半个多世纪,吴孟超的手,改写了肝脏外科史上一项又一项记录。这双手,还让多少人重燃对生命的希望。

这是一双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称为“国宝”的手!

1949年,吴孟超毕业于同济大学,同年进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当上外科军医。1954年,在他工作后的第5年,第二军医大学聘请了裘法祖来做兼职教授。吴孟超终于有机会跟在这位“中国外科之父”身边,学习裘法祖“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氏刀法。

1956年,当吴孟超转为主治医生开始独立工作时,裘法祖指点他说,中国的肝胆外科还是一片空白,值得去研究。而当时,我国的肝癌患者占到了全世界的40%,是肝癌的高发国家,但国内的肝胆外科却是一片空白,肝胆手术始终因为出血量大、患者容易死亡而成为外科手术的禁区。

从医不久的吴孟超那时正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几乎没有多少犹豫,他把手术刀指向禁区:就是要到这个没有路的地方闯一闯,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

起初,由于在学校并没有学过相关的课程,吴孟超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渐渐地,他迈进了肝胆外科的大门。为了使中国医学界了解肝外科的基础知识,吴孟超花了大量心血收集资料,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肝外科译著《肝脏解剖入门》。

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吴孟超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五叶四段”的理论运用至今,指导了国际上数量最多的肝脏手术,被评为建国以来我国肝脏外科领域的首项重大成就。

不久,吴孟超又一个挑战迎面而来:肝脏手术中,止血技术遭遇难题。吴孟超经过思考、探索、反复试验,创新的火花在吴孟超脑中迸发。他根据自来水阀门的原理,创建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止血技术:给作为肝脏供血“总闸门”的第一肝门安上控制装置。

创新之路延伸到21世纪,吴孟超带领学生开展的肝癌信号传导、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相继投入临床,并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肝癌术后5年的生存率,从50年前的16%,一举飞跃到48.6%。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他“杰出成就奖”。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因身高仅有162厘米,差点无缘手术台的小个子,日后竟然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肝胆外科大师之一。而今,源于吴孟超的肝脏手术方式,被称为“吴氏刀法”,直到现在,仍被广泛使用。

神奇的手一次次让生命的希望重新点燃。

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而肝脏外科的医生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吴孟超说,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是衡量一个医生是否具备医生资格的基本标准。医生只有敢于承担风险,才能在救助病人时不瞻前顾后、顾虑重重。

2004年,82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同事偷偷劝吴孟超,说别人都不敢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

他为一名仅4个月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患者年龄最小的纪录;他还和学生一起成功地进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镜下肝瘤切除手术……如今,慈眉善目的吴孟超可以抚掌而笑了:中国人站在了世界肝胆外科的最前沿。

200517日,就在进京领奖的前一天,84岁的吴孟超还为一个病人切除了恶性肿瘤。从1956年挺进肝胆外科领域以来,吴孟超用手术刀为13600多个肝病患者切除了痛苦,创造了世界医学界的无数个奇迹。这个精力充沛的老人,至今仍然奋战在手术台上,保持着每年200台以上手术量的神奇纪录。

(节选自《科学24小时》有删改)


【相关连接】吴孟超,我国著名肝脏外科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享有“杏林神刀”、“神州第一刀”、“中国肝脏手术之父”和“破解肝脏‘密码’的人”之美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孟超的一双手改写了肝脏外科史上一项又一项记录,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称为“国宝”。
B.吴孟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肝胆外科大师之一,享有“中国外科之父”的美誉,其“吴氏刀法”直到现在,仍被广泛使用。
C.肝胆手术一度是外科手术的禁区,而吴孟超敢为天下先,硬是在这个禁区闯出了一条新路来。
D.肝胆春秋半个多世纪,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大医风范,令人敬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吴孟超在肝脏外科领域实现了很多个“第一”,这源于他不惧挑战的气魄、潜心钻研的精神和反复实践的毅力。
B.吴孟超创造性地提出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被评为建国以来我国外科领域的首项重大成就。
C.对于风险太大的手术,有的医生劝其为了“晚节”选择回避,可见这些医生不仅医术不佳,而且医德低下。
D.无论是完成我国第一部肝外科译著《肝脏解剖入门》,还是为一名仅4个月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都彰显了吴孟超的高尚医德风范。
3.2012年2月3日,吴孟超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谈谈吴孟超令我们感动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文章概括并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称得上经典的纪录片,除了具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共性之外,还因题材与类型的不同,在触动观众的手段与方式上各有侧重。从新的维度探寻这些“有影响的影像”的力量之源,不仅能更好地把握纪录片创作规律,更能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

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为历史人文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尽可能广阔的地理空间里获取影像,并在尽可能久远的时间维度里观照文明,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是此类纪录片获得成功的奥秘所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与1983年播出的《话说长江》,时间上穿越上下几千年,空间上纵横几万里。20多年后,带着“新视角”“新发现”的《新丝绸之路》和《再说长江》相继亮相荧屏,以时空对话的方式再一次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究其原因,这类凸显空间广度、时间跨度的作品内蕴着无穷张力。丝绸之路、长江作为空间存在是静态的“不变”,而社会发展则是动态的“变”,“变”与“不变”的时空交织创设了影像表达的无限可能性。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关注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或社会发展进程,以进行时的方式书写“正在发生的历史”,讲述日常生活中普通个体或群体的故事。故事的主体是“人”,核心在于“冲突”,“冲突”背后凸显的是人的“情感”。此类纪录片主要采用“日常叙事”策略,强化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捕捉与表达,在文本上倾向于追求简单、平实、生动。“日常叙事”中的“冲突”不同于戏剧化叙事的剑拔弩张、跌宕起伏,它生长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传统等多维复杂的关系中。正因为记录的是寻常你我,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存境遇与命运,作品构成了一种召唤结构,实现了与观众的共情,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感染力。

在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题材类型中,纪录片经历了从权威传达、社会教育到平等交流的语态转变,这在最具中国特色的文献或政论类纪录片中尤为突出。1966年制作成电影胶片的纪录片《收租院》在全国连续放映达8年之久,这部纪录片中“揭露、控诉”的语态与当时观众的心理期待是一致的。1994年播出的《毛泽东》,甫一播出就征服了亿万观众,随后播出的《邓小平》《新中国》等大型文献纪录片,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主要在于它们建构了一种新的话语方式和主流叙事策略,解读历史人物的语态从政党视角向民众视野转变,用百姓视角体悟领袖的宏图伟业,拉近了领袖与人民的距离。

从单一直白的意识形态宣传转向含蓄多元的理念、知识、观点表达,纪录片在思想与观念上的开拓在2005年播出《大国崛起》时达到一个高峰。这部政论片的力量在于它的历史眼光、全球视野与思辨能力,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纪录片的表达语态与思想内涵不断迭代升级。

纪录片视听语言的探索始终与制作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每一次新技术的应用都直接导致纪录片风格、样态的变化。1991年横空出世的《望长城》之所以撼人心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新技术支持下呈现的纪实风格,跟拍、长镜头,尤其是同期声的广泛应用颠覆了纪录片原有的形态。2005年的《故宫》标志着纪录片进入“大片”时代,主要得益于它运用了大量与国际接轨的特殊摄影、电脑特效、动画等技术,重新定义了纪录片的影像标准。近年来,《航拍中国》《大国重器》等纪录片不断以新技术制造影像奇观,一次次冲击着受众的视觉经验。可以预见,随着5G、VR等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纪录片将不断拓展视听审美界域,获得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摘编自顾亚奇《影像与影响:探寻经典纪录片的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些必备条件外,一部经典的纪录片还要能够让观众有所触动。
B.《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与其中折射出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不无关系。
C.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是因为在“日常叙事”中看到了寻常你我的生存境遇与命运。
D.只因为有了新的话语方式和主流叙事策略,大型文献纪录片才产生了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探究了“有影响的影像”在创作上的独特之处,文章分析深入,逐层递进,事例清晰。
B.纪录片的语态转变与传播环境的变化密切相连,文章列举的《收租院》《毛泽东》等作品可证。
C.文章主要从时间与空间、冲突与情感、语态与观点、技术与影像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纪录片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原因。
D.文章在最后一段指出了技术变革对纪录片的影响,着重强调其在视听语言本体方面所起到的重要驱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观众受益于影像表达“变”与“不变”时空交织的张力,能够在《再说长江》等佳作中,看到中华民族厚重雄浑的文明图景。
B.叙事中能看到自己简单、平实、生动的日常和凡人小事中饱含的人间真情与人性力量,所以观众更愿意接受社会现实题材的纪录片。
C.《大国崛起》开拓了纪录片的思想与观念,曾经单一直白的意识形态宣传就此转向了含蓄多元的理念、知识、观点表达。
D.从《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的成功,我们可以预见,5G、VR等技术的普及与运用,将开启下一个“大片”时代。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让制止餐饮浪费不流于一时一事的形式主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广泛共识,进而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该以一种全流程思维来检视那些已经习焉不察的习惯和做法,从而全方位改变浪费的惯性,挖掘各方潜力,堵住餐饮浪费的漏洞。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饭菜在端上桌以前就没有浪费了吗?有统计显示,为了尽可能保证每一天的餐食供应量,许多餐厅在原材料上的浪费率都达到惊人的30%左右。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营者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起有效的客户数据库,甚至优化订餐流程,从而在备货环节尽可能减少食材的浪费。

商场超市同样是节约粮食的重要一环。为了加速商品流通,很多商家都会采取买得越多越便宜的激励手段,并且推出相应的大包装。同样是加速商品流通,比起简单粗暴地推出同一种食品的大包装,将不同食品搭配成促销组合,是不是更有利于杜绝浪费呢?商家甚至还可以推出不同分量的组合套餐,在更多环节上进行精细化管理。

对于个人来说,即便没有感受到粮食短缺之虞,也应该认识到,节约粮食还事关保护地球环境。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让节约粮食与美好生活并行不悖。

(摘编自邵岭《除了餐桌减量,制止餐饮浪费更需要全流程思维》)

材料二

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粮食外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居民食品来源日趋多样化。自2013年以来,居民在其他食品方面的人均消费量已经明显超过在粮食或谷物方面的消费量,并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而粮食或谷物的人均消费量继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8年,其他食品人均消费量比2013年增长了5.3%,而粮食和谷物人均消费量分别下降了14.5%和16.3%。这表明,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加快从吃得饱吃得好升级,粮食安全也将向确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转变。

(摘自邵海鹏《十六连丰后的粮食问题:口粮绝对安全遭遇食品消费结构升级》)

材料三

中国的粮食安全,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换句话说,中国粮食安全当前是有保障的,但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中国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仍将继续,势必将占用一部分农田,如此,就需要我们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进一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来提高土地生产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二是,我们的粮食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尚不相适应。如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不成问题,但细分类目中的优质大米和专用小麦数量存在缺口。由此反应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粮食安全上,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要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对此,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加大市场对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把优质优价落到实处。

三是,未来中国粮食供应对外依存度仍将上涨,我们要持续促进粮食尤其是饲料粮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进一步化解风险。或可向有粮食生产和贸易增长潜力的国家,缓慢释放中国进口增长的信号,使得潜在对象国有空间和时间对中国的需求增长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同时也可避免中国大量进口对国际粮食贸易造成干扰。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摘编自叶兴庆《中国粮食安全是长远问题而非当前问题》)

材料四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由于粮食生产存在波动,粮食消费结构不停变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供需平衡,必须借助进出口贸易来辅以调节,这促进了粮食贸易地位的显著上升。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贸易总额、进口额呈现出较大的体量,出口额相对较小。2018年,我国粮食进口量11555万吨,其中,进口大豆8803万吨,占进口量的76%,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面临技术瓶颈,自给率仅为7.87%,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为保障粮食安全留下了隐患。

粮食贸易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进出口数量上,政治、经济、文化与粮食贸易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粮食是所有产业发展的根基,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操控粮食贸易来扰乱其他国家的粮食供需,从而影响到所有产业,甚至波及到其他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粮食安全与粮食贸易密切相关,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不同的粮食贸易政策会直接影响粮食安全水平,而粮食安全水平的变化又推动了新贸易政策的革新。

(摘编自《我国口粮库存处于历史最充裕时期2020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下列关于我国粮食问题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年以来,我国居民粮食或谷物的人均消费量呈逐年不断下降的趋势。
B.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国要在保障粮食“量”的前提下追求“质”的提升。
C.目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主要由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面临瓶颈。
D.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长远问题,但并非高枕无忧,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到节约粮食,杜绝浪费,要有全流程思维,需要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发力。
B.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已由“吃得饱”升级为“吃得好”,粮食安全已转变为确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
C.手有余粮,心中不慌。保障我国粮食能源安全要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既保产量,又保产能。
D.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粮食贸易政策密切相关,必须借助进出口贸易加以调节来达到供需平衡。
3.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就如何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几点建议。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是(     
A.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理解为词人的孤傲清高。
B.“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这一句在修辞上使用了设问的手法。
C.“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指人的年华逝去。
D.这首词篇幅很短又通俗易懂,但它包含的意思却极为丰富、深刻。因此,我们说它言近旨远,辞浅意深。
2.请鉴赏本词“夜夜人青溪,听读《离骚》去”的妙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