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01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

(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34日)

材料二:

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

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禅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316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医的经验对此次新冠肺炎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中药“清肺排毒汤”的调理,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
B.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消耗上的平衡,人生病往往就是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破坏平衡,从而形成疾病。
C.中医的修心养性观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治心修养”可看作是对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继承。
D.把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传统文化观和医道观相结合,加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情防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就能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2.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鱼生火,肉生痰,萝卜青菜保平安。”B.“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C.“春捂秋冻,无病无痛。”D.“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3.以上三则材料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2023-09-0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一个是士大夫的文学传统,一个是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材料二:

宋词是词艺术的发展高峰。《中国文学史》指出:“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同时,宋代唱词业十分发达,唱词表演和消费广泛存在于茶馆、酒肆、勾栏瓦肆等商业性场所,职业唱词人数众多,分布范围很户。众所周知,宋代文人词的发展既是一个“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雅化”的过程。早期的文人词,如李白、白居易的词作,都自觉不自觉地用文人的话语来仿效民间的词调,在词中蕴含了文人的思想情趣。宋代文人更是常将诗的创作规范嫁接到词的创作之中,从而实现词的“诗化”。同时,又往往用作诗的话语体系来作词,从而实现词的“雅化”。不过,这些文人词一般并不适合民间演唱,尤其不适合商业演出。就美学产业而言,一首词在市场上要获得听众认可,必须反映主要目标受众——市民阶层的自身生活,体现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追求。一般文人词由于不适合商业演出、不具商品属性,被排斥在美学产业之外,而不讲究措辞雅致和结构精妙,但贴近市民生活、俚俗风趣、追求柔美听觉效果的词作反而能够在市场上广泛流行。不过,并非所有宋代文人皆抛弃了词本身“俗”的底色,例如欧阳修、周邦彦等的一些词作。这些词作无论在创作时是否以商业演出为目的,从传播路径来看,演唱这些词主要是唱词业的商业行为,因而这些词具有了商品属性。

同时,宋代文人词之外还存在着众多民间词作。基于市场特质分析。宋代民间词主要用于唱词业的商业演出,是市场上的流行商品。

材料三: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加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传统的词学研究而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在诗、文、笔记等领域成果更多。
B.虽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是在宋词研究中应借助外部因素间接探索它。
C.外部研究和外缘研究侧重点不同,后者的研究意图是要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D.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也是一种批评。
2.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3.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对于宋词的探究,但有点是相同的,都肯定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B.材料一通过论述告诉读者,要了解宋词,走进宋词的世界,就要去做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的考据工作,阐明文学本质。
C.材料一论述了马里扬所著书籍的学术价值、出版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等,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D.材料三论述了词的发展,词最初是配乐的歌词,主要以娱乐为目的,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尊体之说。
2023-09-0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丑,秦王世民遣右武卫将军王君廓攻轘辕,拔之。王世充遣其将魏隐等击君廓,君廓伪遁,设伏,大破之,遂东徇地,至管城而还。先是,王世充将郭士衡、许罗汉掠唐境,君廓以策击却之,诏劳之曰:“卿以十三人破贼一万,自古以少制众,未之有也。”世充尉州刺史时德睿帅所部杞、夏、陈、随、许、颍、尉七州来降。秦王世民以便宜命州县官并依世充所署,无所变易,改尉州为南汴州,于是河南州县相继来降。刘武周降将寻相等多叛去。诸将疑尉迟敬德,囚之军中。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言于世民曰:“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世民曰:“不然。敬德若叛,岂在寻相之后邪!”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之金,曰:“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辛巳,世民以五百骑行战地,登魏宣武陵。王世充帅步骑万馀猝至,围之。单雄信引直趋世民,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世充兵稍却,敬德翼世民出围。世民、敬德更帅骑兵还战,出入世充陈,往返无所碍。屈突通引大兵继至,世充兵大败,仅以身免。擒其冠军大将军陈智略,斩首千馀级,获排槊兵六千。世民谓敬德曰:“公何相报之速也!”赐敬德金银一箧,自是宠遇日隆。敬德善避槊,每单骑入敌陈中,敌丛槊刺之,终莫能伤,又能夺敌槊返刺之。齐王元吉以善马槊自负,闻敬德之能,请各去刃相与校胜负,敬德曰:“敬德谨当去之,王勿去也。”既而元吉刺之,终不能中。秦王世民问敬德曰:“避槊与夺槊,孰难?”敬德曰:“夺槊难。”乃命敬德夺元吉槊。元吉操槊跃马,志在刺之,敬德须臾三夺其槊;元吉虽面相叹异,内甚耻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B.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C.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D.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丑,古代纪时法的一种,即用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来记录时序。
B.行台,指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行台左仆射,官职名,在唐初位同宰相。
C.槊,古代冷兵器,用上好的金属锻造而成,属攻击性武器。主要种类有马槊、步槊、杂槊。
D.《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其体例跟《左传》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君廓屡次设计击退王世充部下将领,得到高祖的充分肯定,认为自古以来还没有率领区区十三人打败一万人的以少胜多的先例。
B.当诸将怀疑尉迟敬德有叛离之心将其囚禁起来后,李世民力排众议,认为他并无反叛之心,下令将其释放,并请入内室,赐其黄金。
C.当李世民带五百骑兵行视战区地形之时,王世充仓猝率军而至包围了他,尉迟敬德掩护李世民突围时单骑避槊,如入无人之境。
D.尉迟敬德与齐王李元吉比试长矛,顷刻间三夺李元吉手中长矛。李元吉虽然脸上一副惊叹诧异的样子,内心却深深地感到耻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王元吉以善槊自负,闻敬德之能,请各去刃相与校胜负。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请简要分析屈突通、殷开山主张斩杀尉迟敬德的原因。
2023-09-0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影像史学”,是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首创的概念。他认为,影像史学是以视觉影像和影片的方式来传达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台湾学者周梁楷将海登•怀特的观点引入中国后,译为“影视史学”,并将影像史学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他认为,凡是视觉影像,静态平面的照相和图画,立体造型的雕塑、建筑、图像等,从远古的岩画,到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化多媒体,都属于影视史学研究的范畴。复旦大学张广智先后发表《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3篇讨论影视史学的文章,对影视史学展开系统研究。他指出,“一切视觉影像材料,倘能传达某种历史理念,在我看来,从宽泛的意义上而言,当是影视史学的题中之义”。姜萌则提出:“影视史学,主要由历史纪录片和历史专题片组成……至于充斥荧屏的‘历史剧’,并不是‘影视史学’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丹林《影像史学的新实践》)

材料二:

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实际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响。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合。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主要还是历史影像,即历史纪录片和历史照片。而西方图像研究,特别是视觉文化研究所指的视觉材料,范围却广泛得多,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告、景观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涉及当代文化的各个领域。这些视觉产品又可通过摄影等技术手段转化为供学术研究的影像。受西方图像研究理论的影响,体现在影像史料整理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向,是史料边界的不断拓展和扩大。它不仅体现在影像本身对于传统史料边界的拓展和扩大,在影像领域内部,其边界也不断延伸,而不同发展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兴起,近40年来,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广泛的发掘,出版的影像资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此外,网络媒体也公布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综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张冠李戴、解读错误的问题较为突出,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不在少数。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缺乏学术目的,为图像而图像,甚至于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但目前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影像出版呈现火爆之势的背后,是学术研究的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究其原因,除了对影像的意义认识不足,更主要的是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操作原则,面对作为异质的影像史料,无论是解读还是书写,历史研究者尚无法像对待文献材料那样游刃有余。而目前被国内学者引入的西方图像学理论,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跨学科性,其核心是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其理论难免庞杂,历史学所具有的学科特性,又使得历史学者在面对这些理论时往往显得无从下手。

(摘编自刘萍《中国影像史学研究任重道远》)

材料三:

运用影像呈现历史的方式,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文献形式,但在利用影像呈现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的局限性,也会影响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第一,影像的制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影像是摄影者通过摄影机、取景框架拍摄的产物,截取了外部世界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的真实。更为重要的是,摄影者是带着主观情感去记录和创作的,不自觉地加入了个人的成见、观念、理解和价值观。在影像素材的选择、拍摄手法的设定、故事结构的方式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影像制作者的主观意识。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与轴心国都拍摄了不同的战争影像,用来证明自己在战争过程中的“正义性”。这类影像素材拍摄的是同一场战争的情形,但被不同阵营因为不同的目的加以制作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往往反映了不同的主题思想。

第二,20世纪后半叶,数字技术在历史真实与影像真实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合成的影像开始进入物质生活和精神领域。数码相机的诞生,以及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应用,使摄影技术摆脱了过去严格的操作程序,不再需要暗室冲洗,而是将照片电子化,从相机的显示屏上就可以马上看到所拍摄的照片效果。通过数字化的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图片和影像都能做到“移花接木”“以假乱真”。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伪造”历史并不是一件难事,影像史料记载的“历史”可以通过后期处理改写。

第三,与传统的史学著作不同,影像史学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也更为广泛,这就决定了其局限性可能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成为长盛不衰的热点。虽然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对探求历史真相有所启发,但个别影视作品为追求收视率而“戏说”历史,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掺杂在一起,误导了观众的历史认知。

(摘编自郭蔚然《影像史学与传统史学相辅相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我国学者关于影像史学的言论不一致,就影像史料的范围而言,周梁楷的最大,其次张广智,再其次姜萌。
B.因为西方影像史学和图像研究理论所涉领域不完全重合,所以国内影像史学的研究范围就不断拓展和扩大。
C.国内搜集整理的影像史料存在不少问题,需整理者提升学术功力,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不追求商业利益。
D.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导致目前国内出版的大量影像史料的史学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有人认为影像史料既有平面的又有立体的,既包括远古的岩画又包括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化多媒体。
B.材料一作者列举海登•怀特及我国学者关于影像史学的言论,主要是想让读者认识到中外对影像史学认识的分歧所在。
C.制作者的主观意识渗入影像素材的选择、拍摄手法的设定、故事结构的方式等方面,影像的制作就有了主观性。
D.材料三的作者认为伪造历史、“戏说”历史都是影像史学可能出现的弊端,这是其在“求真”方面局限性的表现。
3.下列说法能作为论据来阐述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存在局限性的观点的一项是(       
A.公共视频监控的视域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该视频通常只能提供一个局部的或片段式的影像记录,而不太可能提供事件的完整影像。
B.不同于传统史学基于档案文本的史料选取方式,影像史学的史料来源主要是近现代拍摄的影像资料、历史照片等。
C.以影像为载体来呈现历史,可以激发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影像化历史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D.影像史料往往未经后人加工,在利用过程中剔除了文献加工时参与者的主观性,更容易反映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影像史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3-09-0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必令远近戍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吾惟恭以待命。”既拜护军,后又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曰:“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性爱鹅,甚以为乐。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尝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又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朝廷不复征之。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B.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C.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D.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伯,指父亲的堂兄。“从”意为“堂房亲属”,类似表达还有“从弟”“从叔”等。
B.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后指代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的“庙堂”意义不同。
C.东土,顾名思义,是指东方的国土区域。在文中,是指王羲之任职的会稽地区。
D.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日落时光照在桑榆的树端,故代指日暮,可引申为人的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幼时少言,后成大器。他长成后擅长书法言辞,深受族内长辈和朝中人士器重。
B.王羲之性情真挚,不慕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应允,在殷浩劝说下才为官。
C.王羲之关心朝政,胸怀家国。多次口头劝说殷浩北伐无果,最后一次则写信再相劝告。
D.王羲之生性天真,喜好山水。辞官以后,他游山玩水,渔猎取乐,朝廷也不再征召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5.王羲之为什么要反复劝阻殷浩北伐?试结合全文简要作答。
2023-09-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隐逸文化理论的构建上儒道两家有同也有异。孔子所倡导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老子的“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儒家也好,道家也罢,对人生的遭遇都采取乐安天命的态度。孟子云:“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与庄子的“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得就闲”的思想是相通的,与这种进退自曲、明哲保身的思想是一致的。隐逸逐渐由个人的处世哲学扩展到群体的生活方式,由个人的随意行为演化出群体的人生理论。

虽然隐逸思想有着消极的一面,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他们能用局外人的姿态和眼光来观察现实,显得更为冷静、理性、深刻;由于他们的地位接近平民百姓,因而他们考虑问题时也更加贴近平民。更重要的是,隐逸思想给世俗中失落的文人指明了一条心灵栖息之路。有的人曾把中国文人同西方文人的生活经历做一些比较,指出西方文人更难走出困境。

孔子、庄子的隐逸思想给后世中国士大夫们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和仕途上失意的时候找到了一条退路。士大夫们不用离群索居,与世隔绝,而是只要做到不为名利所累,就可以过一种高雅而超脱俗世的生活。        

(摘编自《孔庄隐逸文化论》,有删改)

材料二:

据法国媒体报道,终南山现代隐士半数为女性。为什么愈来愈多的女性要当隐士?

据悉,今年在广州辞去高薪工作的刘景崇(音)打算彻底独居,“我觉得(城市)生活就像永无止境的圆圈,追寻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车子……但最终不知要去哪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有多少人为了欲望而迷失自我,迷失心灵。找个可以归隐的地方重新思考,重新定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很可能是许多隐士的愿望。出世的生活,是为了平衡身心,获得心灵的宁静。

女性更重视身心的修行,更重视丰富灵魂的生活。女性所受到的情感困扰要高于男性,渴望心灵倾诉往往是女性的特点。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丰裕,炫耀物质生活成为许多人的追求。但一些人感到物质生活挤占了人的情感与灵魂空间,物质正在物化人的灵魂世界,于是一些渴望灵魂生活的人,逃避物质对人精神的奴役,走向终南山清修。重视身心修行,而又热爱家庭的女人,偶尔去清修几天,会收获心灵的通明。

(摘编自搜狐网《中国深山女隐士为何越来越多》,有删改)

材料三:

“蛰居族”这个术语,为日本心理学家斋藤玉城所造。他在1998年撰写的《社会退缩——无休止的青春期》一书中组合了该词语,通常可用来指蛰居现象或采取该种行为的人。如今,最普遍的标准是物理意义上的隔绝、社交回避持续6个月或更久。

在日本,有50万人像当代隐士般生活着,他们被称为“蛰居族”。他们从社交中彻底抽身,通常连续数年闭门不出。人们一开始觉得该现象为日本独有9但近年来,韩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也出现了此种案例。

(摘编自《日本当代垫居者的困境》,有删改)

材料四:

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可以分为政治型隐士、宗教型隐士和生活型隐士。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虽然隐居者不能算是典型的隐士。自然文学的作者们是隐士,或当过隐士,比如梭罗、惠特曼、巴勒斯、缪尔等。

东西方隐士们并不是目不识丁或能力欠缺的凡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他们并不是不能做官发财,而是不愿过那样追求名利的人生。出世与入世只在自己的内心选择,且有选择的权利和余地。他们都对繁华尘世感到深深厌倦,不喜欢过社交过于频繁、被俗事缠身的生活,想要寻找世外桃源避世隐居,同时在精神上步入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隐逸净土。他们都热爱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来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所以这些隐士们安静恬淡,舍弃了对物质享受的追逐。

西方的隐士们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牵绊。所以他们不拒绝名声,往往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影响社会的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这些隐士们会把自己的隐居生活写成书籍,这就是“自然文学”。在美国,“自然文学”是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完全可以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学相媲美。美国人踏上北美大陆时就开始了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的隐士们主张“天人合一”,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率真环境中解读人生的“真意”。但“欲辩已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写作较少,主要修身养性,力求自身精神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喜悦。而且中国的隐士们虽然也享有极大的声望,但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认为为人所识并不值得称道,宁愿做一枝无人知晓的空谷幽兰。东西方在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大相径庭,东方隐士多纯粹为了远离喧嚣而出世,属于个人主义;西方隐士多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属于功利主义。

两者在不同的地域和文明中的“不约而同”,则反映出人类向往自由和亲近自然的本性,而这恰是后工业时代人们弥足珍贵,求之不得的,也正是现代隐士文化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中外隐士文化对比》,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儒家和道家对人生遭遇都采取“乐天安命”的态度可以看出,两家在隐逸文化理论的构建上是一致的。
B.隐者考虑问题时更加贴近平民,正是因为他们的地位接近平民,他们可以用局外人的姿态和眼光来观察现实。
C.作者认为孔子、庄子的隐逸思想给中国文人提供了困境中的退路,因而中国文人比西方文人更容易走出困境。
D.找个可以归隐的地方重新思考,平衡身心,获得心灵的宁静,重新定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许多现代女性的愿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女性要当隐士,与女性重视丰富灵魂的生活,受到的情感困扰要高于男性,渴望心灵倾诉,有一定的关系。
B.日本心理学家斋藤玉城组合了“蛰居”这一词语,并提出普遍标准:物理意义上的隔绝、社交回避持续6个月及以上。
C.西方隐士大多具有超常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虽然重视个体的价值,却不拒绝名声,多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因而相较于东方隐士更功利。
D.现代隐士文化的重新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人类对自由心灵的追求及亲近自然本性的忽视,这一现象值得当代人深思。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能体现西方隐逸情怀的一项是(     
A.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注:簪笏,比喻官员或官职)
B.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依有几人。
C.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D.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4.请简要梳理材料四的行文脉络。
5.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认知,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分析隐逸文化的当代意义。
2023-09-0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注]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


【注】解:解州,地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B.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C.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D.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进士第:考中进士。进士,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
B.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设置的粮仓,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低价格进行出售。
C.列候:设置一系列侦察哨所。候,斥候,即侦察兵或侦察哨所。王维《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的“候骑”就是指骑马的侦察兵。
D.耆旧:年高望重者。耆,六十岁以上的人,古人对年龄的称呼还有: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括知识丰富,才华出众。在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而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天文仪器。
B.沈括直言进谏,见解独到。 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填塞私井,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列候加警”等花费将会使官府得不偿失。
C.沈括镇定自若,据理力争。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从容应对,凭借口辩之才取得了最终胜利。
D.沈括博学善文,涉猎广泛。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
(2)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5.黄嵬之争中,请分条概括沈括取得谈判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023-09-0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公元688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对曰:“文学蕴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狄仁杰,谥号“文惠”,追赠梁国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B.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C.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D.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审核刑狱的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B.籍没,登记家产,加以没收,但家眷不在籍没之列。常作为对重罪者的严厉惩罚。
C.宿直,就是值夜班。古代官署在休沐之日和夜间为了应对突发事变、守护机关和处理紧急公文,多有一套轮流值班的工作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其所育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秉性耿直,敢于据理力争,甚至有时当面顶撞武则天,武则天也常常能接受他的意见,甚至迁就他。
B.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要出使远方,但他的母亲年老病弱,狄仁杰就向长使蔺仁基提出请求,要求自己代替他去。
C.狄仁杰断案公正严谨,权善才、范怀义误伐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了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罪不该死,于是皇帝就免了他们二人的死罪。
D.狄仁杰做官的时候,十分重视提拔人才,可谓不拘一格,他所举荐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都成了有唐一代著名臣子。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
(2)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5.范仲淹评价狄仁杰:“克当其任者,唯梁公之伟欤!”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
2023-09-0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这首诗的题目“越中览古”来看,这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古迹所写。
B.锦衣:华丽的衣服,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文中指战士得胜之后,穿着华服得意归来的样子。
C.“只今惟有鹧鸪飞”感慨如今的越王宫残破荒废,只有鸟儿乱飞的凄凉。
D.这首诗歌讽刺了越王勾践得胜归来后的骄奢淫逸和纵情寻乐。
2.本诗歌历来为人称道,请对其表达技巧进行简要分析。
2023-09-0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B.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C.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D.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指山的南面。
B.《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是风、雅、颂,共300篇,故称“诗三百”。
C.天子,指皇帝,是古代中国臣民对帝王的尊称,是古代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D.《太史公书》又称为《史记》,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20岁时南游江淮,登会稽山,视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孔子教化的遗风,学习乡射礼节。
B.司马迁秉承父志,继承祖业。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同意。
C.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受刑入狱,对天子心怀怨恨,奋发图强,写出了史学巨著。
D.司马迁的巨作深受后人称赞。他的外孙平通侯杨陈述司马迁的著作得以公布,王莽时,封司马迁的后人为史通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2023-09-0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