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示长安君

王安石[宋代]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1060年(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临行前与妹妹话别,写下了这首诗。多年来,王安石仕履匆匆,其妹也随夫远宦,两人离多会少,此番又是短聚,也不知后会何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议论起,写自己在年少时就将离别之情看得很重,而到年老时,即使是相逢,也会引起悲伤的情感。
B.作者与妹妹三年来匆匆一聚,马上又要去遥远的辽国,诗人情感此时转为惯帐,话题切入对分别后的思考。
C.与妹妹分别时,对于后期何日能再次相会的问题,作者以“雁南征”作回应,透漏出作者渴望归期的迫切之情。
D.整首诗没有用典,而是把人们常见的家庭琐事融人诗句中,语言质朴自然,但字里行间中蕴含着诚挚的亲情。
2.诗歌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餐桌上的乡愁

王胜华

①我跟父亲要一幅画,准备挂在堂屋里。父亲说,十字绣店里摆着一幅松鹤长城图,十分壮观,要能拍了画下来就好了;我说,我想让一些乡物入画,不管山水花鸟、鸡猪牛羊、碓磨犁耙……只要源自故乡就行。

②在村小读书的时候,一到秋收,苞谷便一篮接一篮从地里背回来,堆在堂屋里。当粮架下再次洒满金色阳光的时候,一身白毛的大公鸡便领着母鸡在粮架下捡食被老鼠糟蹋下来的碎玉米了。白公鸡很绅士,从不与母鸡争食,就是已经叼上嘴的食,也要轻轻地放回到母鸡面前。母亲就满满地捡上一盆嫩玉米棒或者洋芋,倒在碓窝里冲细,拌到正在煮沸的猪食里去,老屋便散发出浓烈的猪食味。

③这味一直一直往远处飘去,原先垛木房里安睡着的猪们便骚动起来。母亲最听不得她精心服侍的鸡、猪、牛、羊饿得“闲翻天”,她宁愿自己挨饿,也决不会让鸡猪牛羊饿着,要是猪不肯吃,她便撒一点面,或撒一点盐,想方设法让猪吃完槽里的食。她一边往热气腾腾的猪食里泼洒着冷水喂猪,一边做饭,当猪吃饱了不再哼唱的时候,母亲叫吃饭的声音就从家门口传了出来,钻进父亲的画室,走进我们的校园,飘向爷爷的荞坡麦地,我们就像母亲咯咯的鸡群,飞快地往家里赶。揭开甑盖,或是金粉一样的玉米饭,或是荞花一样的荞面疙瘩饭,或是珊瑚一样的麦面疙瘩饭,或是珍珠一般的白米板……菜桌上,不管是萝卜,地莲花、荞叶、洋芋、白菜,我们都吃得很香。

④生物圈是何其相似!母亲就像她饲养的那只大白公鸡,总让我们先吃饱。

⑤走出一直放在手心里的山村,到遥远的州府读书,电铃声渐渐替代了母亲的声音。虽然路途遥远,好在不出两三个月,父亲都来看我一两次。隔着千山万水,父亲身上的气息是我感知故乡的唯一来源:如果父亲秋天来了,他身上准挂着几缕玉米胡须,肩膀上的灰尘一定留有母亲拍打过的手印;如果父亲春天来了,他的鞋袜里定是裹挟着新鲜的麦粒,背囊里一定装有母亲做的麦粑粑;如果父亲夏天来了,他的裤脚便高高挽起,新鲜的泥土沾齐他的脚踝;如果父亲冬天来了,他的发梢定然是故乡的残霜初雪……也许是父亲对故乡用墨过重的原因,他一来,整个州城便有了故乡的味道;只要父亲往我床边一坐,一股山里农民身上特有的汗息在我的宿舍里经久不息,以至父亲走远了,我还能透过这股汗息获感父亲荷锄握笔的艰辛,以及故乡母亲调和的味道。

⑥我怕失去母亲的味道,然而我还是失去了;我怕失去故乡的气息,然而故乡离我渐行渐远;我怕失去父亲的汗息,然而父亲下城来的次数一月比一月少了,故乡的味道、父亲的气息,越来越弱。

⑦母亲走后,一向硬朗的父亲突然不利索起来,好几次,画笔从他的手里掉落到了地上……

⑧少年不识愁滋味,故乡的风物,母亲的味道,父亲的汗息,都曾伴我一路壮歌,而今已成我不倦的乡愁。

⑨我跟父亲要画,不因为父亲是少有的画家,他的画在若干年以后将升值。我意不在收藏,只想不经装裱,就这样赤裸地将故乡风物挂在我这城市一隅的堂屋里,让它在我这城市的家里添进一抹故乡的色彩,刮进一缕故乡的煦风,洒下故乡山前山后那两三点雨,飘入故乡一片灿烂的阳光,融进故乡杂乱的鸡鸣犬吠、鸟语花香,像母亲做饭那样,在我每日两餐的饭菜里揉进一点故乡的味道。

(选自《西部散文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公鸡很绅士,从不与母鸡争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公鸡以人性,写出了动物之间的和谐场面,反衬出人们的丑陋。
B.作者写自己的母亲精心照料饲养的家禽、家畜,母亲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鸡猪牛羊饿着,这是母亲纯朴人性的反映。
C.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内容上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疼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D.本文选取具体的浓烈乡土味道的事物,如“苞谷”“白公鸡”“猪食”等,充满生活气息,语言通俗又典雅,融叙事、抒情于一体。
2.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我们都吃得很香”的表达效果。
3.有人认为可以删去第⑨段,有人认为不可。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22-08-16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均阳舟中夜赋

陈与义

游子不能寐,船头语轻波。

开窗望两律,烟树何其多。

晴江涵万象,夜半光荡摩。

客愁弥世路,秋气入天河。

汝洛尘未销,几人不负戈。


【注】这首诗作于宋高宗建炎二年八月。时金兵南下,中原大乱,形势危急。陈与义饱经兵乱流离之苦,离开均阳时作此诗抒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写游子因战乱漂泊他乡,夜不能寐,独坐船头向诗人诉说内心忧愁。
B.“开窗”以下四句写诗人打开窗户望见的树木、江河、月光等景象,为下文的抒情进行张目和蓄势。
C.第七句写漂泊在外的游子怀乡的愁思充满了人世间的道路,第八句写秋色好像进入了银河,写出了秋色之重。
D.“客愁”以下四句以抒情为主,诗人受景物的触发而浩然长吟,伤时的感慨、失意的怅叹融二为一。
2.学者左继红说:“陈与义的诗篇不论写景还是抒情,往往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结合本诗,试分析此观点。
2022-08-16更新 | 41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学艺

聂鑫森

夏日炎炎,四十岁出头的尤子良,从湘东炎陵县尤家村,来到贵州黔西南州万峰林脚下锦霞村,一眨眼就七天了。

这地方山美水美,到处好风景。虽是盛夏,却凉气沁肺,来旅游的人很多。锦霞村曾是贫困村,这几年发达了,成立了各种专业化合作社,又挂靠旅游公司,办起农家饭店、酒店、旅店、土产店,贫困村的帽子已经摘掉。

尤子良不是来旅游,也不是来跑生意的,就为来这里考察一家卖“淡家蛋炒饭”的小店。报纸上报道:掌门人叫淡云天,领着全家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天要卖出蛋炒饭两三百份,周末和假日上千碗,去年收入过了百万元,纯利润三十万元出头。尤子良所在的尤家村,也风光秀丽,土特产种类繁多,也是旅游线上的一个节点。国内外来观光的人络绎不绝,不过都是匆匆过客,充饥最受欢迎的饭菜,既可口又能节约时间的是蛋炒饭,十块钱一份,物美价廉。可尤子良在自家店试过卖蛋炒饭﹐似乎并不让人青睐。

“淡家蛋炒饭”硬是好吃,油晃晃、金灿灿的,看相好,香气浓,有嚼头。尤子良吃了很多碗蛋炒饭,还是不知奥妙在哪里,蒸好的饭怎么能炒得颗粒分明?蛋怎么能包住所有的饭粒?他在小店人少时,有意无意地问过头扎长巾的老汉淡云天,淡云天笑一笑,不做声。又问是否可让他到厨房去看看?淡云天说:“饮食安全长天大的事,外人是不能去的!”

尤子良发现淡云天喜欢喝酒,每晚九点过后,一个人到小酒店消遣。他也在这时候去,有意和淡云天共一张桌子。明天要离开这里了,他想碰碰运气。他向淡云天点点头,热情地说:“淡老板,你也好这一口?”

“酒是好东西,我喜欢。”

“我就爱吃你们家蛋炒饭,绝妙。淡老板真是好手艺!”

“我瞄清楚了,你一连吃了好多天。”

“我们有缘,让我请你喝个酒表示谢意,好吗?”

“你太客气了。”

尤子良让服务员端来两大碗水酒,一碗半斤,还想叫一碟猪头肉、一碟花生米下酒时,淡云天说:“要下酒菜、吃压酒饭的,不是真正爱酒的人,我是!”

“其实,我也是。”

两个人端起酒碗碰了一下,咕噜喝了一大口。

淡云天问:“我怎么称呼你?”

“姓尤名子良。”

“你说话带着江西湖南的口音,贵乡是哪里?”

“是湖南东边的炎陵县,与江西井冈山搭界。炎陵县有炎帝神农氏的陵墓。”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更是我们种田人的老祖宗,了不起啊。我听说那块地方穷得很……对不起,冒犯了。”淡云天赶忙端碗喝了口酒。

“老哥,你说得一点没错,我住的尤家村就是个贫困村,从前粮食不够吃,土特产变不出现钱,有的人家衣服都不齐整,婆婆、媳妇共一条长裤,谁出门谁穿。现在,扶贫见了成效,开始好起来了。”尤子良说着说着,眼睛就湿润了。

淡云天长叹了一口气,说:“我们村也是贫困村,我们是一根藤上的苦瓜,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来,借你的酒,我敬你!穷不怕,就怕没志气,苦不怕,就怕没精神。老弟,你说是不是?”

“是!”

酒劲上来了,他们的脸都泛红了。

尤子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锦盒,打开来,里面是一枚炎帝纪念章,还有一张炎帝陵免费观券。

“老哥,你崇敬炎帝,我送给你。欢迎你得便时来炎帝陵参观,这张免费参观券,也是送给你的。”

“谢谢老弟的厚礼!”

淡云天接过来,从盒子里拿出系了红绳子的炎帝纪念章,小心地放到桌上,站起来双手合十,恭恭敬敬揖拜后,再把纪念章挂到脖子上土,这才高高兴兴坐下来。

“老弟,你是来旅游的?”

“不是。”

“我看也不是。要玩耍的,住个一两天就走了,是来做买卖的?”

“也不是。”

“你确实不像个买卖人。一不去看合作社,二不去与人接头、聊天,来做什么呢?”

“想偷学点本事,好回去赚钱。”

“哈哈,我早看出来了,你东问西问的,隔山打虎,有个啥子用?你想学蛋炒饭,这技术是到成都拜师学来的。”

尤子良低下了头,双手尴尬地搓来搓去,小声说:“我也想拜师,怕你不同意,只好偷学,请原谅。”

淡云天喊服务员再上了两碗酒说:“不要收他的钱,都记在我的账上!”

尤子良说:“这怎么要得!”

“你端碗酒先让我喝,算是拜师酒。我喝了,你再喝,好不好?”

尤子良赶快站起来,先向淡云天鞠了三个躬,再双手端碗,低下头递过去。淡云天接过碗,仰脖干了个底朝天。尤子良再接过空碗放到桌上,然后把另一碗酒喝尽。

淡云天拉着尤子良坐到他身边,小声说:“蛋炒饭的饭,要隔夜蒸好,饭粒冷了,才分得开。蒸的饭,粘成一团,只会越炒越酽巴。蛋不是先炸熟了再倒到饭里去炒,都成形了,怎么能和饭粒融合在一起?要先在锅里下油,油热得冒烟了,下盐,倒入隔夜饭,炒得饭粒在锅中起跳,放油,再炒、蛋黄蛋白要先在碗里搅好,再倒进锅里,锅铲子翻炒一阵,蛋炒饭就可以出锅了。弟,江湖一点诀,只怕不肯说。我说了,这有什么奇巧的?”

“谢谢淡师傅的教诲!”

“说了不算,还得看我怎么动手。到我的店里去,升火热灶!”

他们走出小酒店,月圆在天,月光泼下一地的盈盈银水,仿佛还有清亮的水波荡动的声音,很好听。

(选自聂鑫森《驱贫赋》,有删改)

文本二:

小小说离不开“故事”这个重要元素,但我力图在“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在有限的篇幅中,避免仅仅演绎一个“故事”,而是努力去开掘第一书记、扶贫干部、村干部和农民身上的文化气质,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进行融汇和对接,让“故事”陌生化,让人物更鲜活,小说语言,则力求隽雅且具有诗意。

(节选自《聂鑫森小小说集<驱贫赋>出版不仅仅是一个“故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欲擒故纵,“怎么能炒得颗粒分明”“怎么能包住所有的饭粒”这些疑问句起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
B.“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外人是不能去的!”这句言不由衷的话,表明淡云天对尤子良寻常言行的警惕,可见其为人的谨慎。
C.尤子良请淡云天喝酒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子良的虚情假意、工于心计与淡云天的胸无城府﹑慷慨厚道形成鲜明对比。
D.小说遣词造句,质朴通俗。诸如“嚼头”“啥子”“要得”“酽巴”等口语词的运用,亲切自然,透露出明显的地方乡土气息。
2.有人认为小说(文本一)写到倒数第二段,情节已经完整,可以收笔;末尾一段是蛇尾,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是怎样将“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融汇对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2-08-16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红牺牲的这一夜,又有十个不屈的战士同时被活埋了。

囚房里冷清清,只剩下道静和小俞两个人了,她们互相摸索着,紧紧地把瘦削的手指握在一块儿,好像两个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互相偎依在一起。

“林姐姐,现在就剩下咱两个啦,我,我,……我只有你一个亲人啦!”

小俞抱住道静的头痛哭着。她哭林红,也哭自己明白这世界上的事太晚了。虽然她才只有十六岁,但是地却惭愧自己过去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

“小俞,好妹妹,不要哭啦!”道静含着满眶热泪在黑暗中温存地抚摩着她的头发,“记住这一夜,永远记住这一夜!永远记住郑姐姐的血……“

林红一死,不知不觉地,道静竟自动代替了她的任务,对于小俞,她怀着母性的也是同志的感情,把教育她、关怀她的责任担负到自己的肩上来。

但是,道静的身体太坏了,她成天昏昏迷迷地倒在污脏潮湿的木板上,极度的贫血和恶劣的饮食,以及烙伤的地方化着脓,林红死后,她几乎也要死去了,幸而那个女看守还不错,时常替她弄来点面汤或鸡蛋汤;又找来狱医替她诊治:小俞更是细心热情她照护着她:终于使她青春的生命又活了下来。

林红牺牲后的第五天,道静她们的囚屋里又抬来了一个女病囚。这是个三十岁左右圆脸微胖的女人,脸皮黯黄,肌肉松弛,可是嗓门却很响亮。她刚一睡到床上,就冲着小俞——小俞正用惊异的眠色望着这个新来的难友——亲切地问道:“小妹妹,你十几了?这点年纪也被捕,真是……”

道静微微睁开眼皮,看见小俞正在热诚地回答她:“十六岁了。大姐,你为什么到这个地方来的?”

“闹革命呗。你为什么吃的官司?——共产党吗?”她把头转向道静,又和颜悦色地用同样的话问她。

道静心里起了疑问:这个人不像做革命工作的人,如果是普通犯人,为什么把她弄到这个地方来?……

道静无力地摇摇脑袋没有答话,小俞却替她答道:“这位小林姐姐受刑很重。前几天我们屋里有位郑瑾——她太好啦,叫他们处死了。小林姐姐一难过伤更重了!……”小俞天真地还要说下去。道静咳嗽一声轻轻说道:“小俞,给我一口水喝,”小俞住了嘴赶快下床从一个破旧的洋瓷缸里倒了一杯水递给她,道静侧着头用手接杯子的时候,用尽所有力气捏了一下小俞的手,并且使了个眼色。小俞明白了,脸突然一红,轻轻点点头。

那个女人继续问起小俞。因为这个女孩子年纪又轻又好说话。

“小妹妹,这个屋子真好,真安静。”她仰着头点起了一根香烟,看着青烟袅袅飞上黯黑的低矮的屋顶,她扭头对小俞笑着:“我从东头的女监房来的,饿得受不住了,那儿闹绝食已经三天啦,你们早就知道吧?”

道静心里陡地一动,忍不住问道:“绝食?哪儿绝了食?啊,听说啦!就是!那些人怎么这么傻啊,”

“对啦!那些人真是傻得要命。”女人高兴地侧过头来盯着道静。“就是那些不在共产党的,也跟着共产党闹起绝食来。他们喊什么反对国民党的秘密逮捕啦,秘密处死啦,又反对什么卖国不抗日啦……嘿,还是咱们这屋子里清静——他们闹,叫他们闹去吧。“她又把头转向小俞笑道,“小妹妹,有人给咱们这屋里送过小条吗?听说关在这儿的三四百人一齐绝了食,就是用秘密传条来商议的。”

道静着了急,正想怎么回答这个女奸细,小俞这孩子抢先说了话:“你问的正对!我们正想打听打听是什么人出主意要绝食的!我们没看见小条——他们为什么不给我们送一个看看?真糟糕!”

“哦,傻妹子,你们不可靠,所以那些共产党才没有给这屋里送条来。活该咱们吃几天饱饭!陪着她们,她们强迫我也饿饭,可受不了啦。”伪装囚犯的女奸细饿极了,来到这儿再也掩饰不住她那丑恶的真面目。

突然,小俞变了脸。她瞪着眼睛盯住那女人,狠狠地向那虚肿的脸上呸了一口唾沫:“呸,你这臭女人!真正不要脸!真没骨头。这么馋嘴!你怕挨饿,上这屋来也白搭,我们也就要绝食啦!”

那个女人愣住了,道静望着小俞那机灵、气愤的面孔,脸上浮上了浅浅地看不出的微笑。沉了一下,她对女奸细说道:“谢谢你来给我们送了消息,不然我们也要变成罪人了。”

她把眼睛转向小俞,坚决地用几乎是命令的口气说道:“小俞,咱俩不能再延迟,从现在起咱们不要再吃任何东西啦!”

小俞点点头。忽然扑簌扑簌掉下眼泪。她一边掉泪,一边对道静小声说:“林姐姐,我听你的!郑姐姐死了,我什么都听你的——听你的话好吗?”

那女奸细脸孔转向她俩,盯住她们,好像不认识她们似的,仔细听着她们的每一句话,看着她们的每一个动作。

(节选自杨沫《青春之歌))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语言颇具个性化,如“记住这一夜,永远记住这一夜!永远记住郑姐姐的血……”铿锵有力,突出道静对敌斗争的坚定决心。
B.“污脏潮湿的木板”“黯黑的低矮的屋顶”,这些对囚房环境的描写,虽着不多,但也揭示了斗争环境的艰苦,从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
C.小说善于将人物的特点置于具体的矛盾冲突之中来表现,比如道静对女奸细的戒备心理和言语上的交锋,充分展示了其沉着冷静的特点。
D.小说中在处理人物的主次关系上,一反常态,将涉世不深的小俞放在主人公的位置上来重点刻画,这样就更能达到突出小说主题的效果。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红等战士的牺牲,既表明了敌人的凶残,也使道静在斗争中变得愈发坚强。
B.道静白动担起照顾和教育小俞的重任,说明她的革命责任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C.新来的女病囚在言谈举止上毫不掩饰,这让道静很容易就识破她的奸细身份。
D.小俞面对女奸细的表现明显缺少斗争经验,这也使得道静对她难免有些担心。
3.道静在与小俞对话过程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在情节安排上,女奸细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向延安

石钟山

赵大刀和十几名青年学生一同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革命根据地——延安。那时,从全国各地投奔到延安的进步青年不计其数,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人们奔着那亮光,前赴后继地涌去。

他们的第一站是西安,那里也有八路军的办事处,到了西安,延安也就不远了。一路上,日本人和伪军设了许多道封锁线,日本人早知晓了延安在中国的影响,他们要封锁中国的红区,不让抗日的烽火蔓延。铁路两旁的交通要道,也立起了鬼子的炮楼。想通过敌人一道又一道的封锁,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从武汉办事处出发时,他们被编成了几个组,毕竟十几个人在一起,目标太大了。有时他们也会化整为零,分头行动。路线是办事处的人早就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的交通员接应,那些交通员就像在进行一场接力赛,一站站地把他们传递下去。

赵大刀和赵果分在了一组。赵果的样子有些瘦小,穿在身上的衣服大了一号,看着像个稻草人。赵大刀一看见赵果就笑了,在赵果瘦弱的肩头上捣了一下道:你小子长成这样,还想当八路,能打动枪吗?

也就是从那时起,赵大刀发现赵果这孩子爱脸红,不管说什么话,都先红了脸,两只眼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赵大刀就用两只大手,爱抚地摩掌着赵果的头说:你小子,不是当兵的料,我看唱个歌、跳个舞啥的还行。

赵果听了,自然又红了脸道:我能行,不信咱们到了延安比比看。

赵大刀就笑了,笑过了,就拍着胸脯说:兄弟,我可是老资格了,当年在苏维埃,我参加过的战斗数都数不过来。

这时,他又想到湘江边无名高地的那一战,一个连的弟兄壮烈牺牲的场面,他不再说话了,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涌动。战友们永远地留在了无名高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觉得他是代表着十三连的弟兄们,一起在寻找主力部队,他经常做梦,每次都会梦见阵亡的战友们,站在他面前,一声声地问他:连长,我们啥时候归队呀,我们想红军主力呢。

每次做这样的梦,他都会流下热泪,从梦里哭到梦外,醒来后,他就呆呆地望着天上的星星,在心里铿锵地说:弟兄们,放心吧,我一定带着你们归队。

一路上,赵大刀的心情兴奋而又迫切,他不断地催促着身后的赵果,跟上他的脚步。赵果看样子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气喘吁吁,小跑地跟着这十几人的队伍。赵大刀不时地停下来等赵果。在这之前,赵大刀早就把赵果身上带的干粮和一个布包背在自己身上,就是这样,他还要不停地等赵果。

赵大刀就说:兄弟,要不我背你一程吧,你的小身板,我看快不行了。

赵果人小志气高,他听赵大刀这么说,小脸又涨红了,汗珠晶亮地挂在额头和鼻翼上,他赌气地说:大刀哥,别小瞧人,我行。

赵果自从认识了赵大刀,就一直把他喊作大刀哥。因为俩人都姓赵,彼此间就多了一份亲近。赵大刀称赵果兄弟,要么就叫他一声“一家子”,赵果爽快地答应了。

几日之后,赵大刀就了解了赵果的一些情况。赵果在投奔延安前是汉口一家师范学院的学生,别看他长得小,每次的抗日游行,他都是组织者之一呢。在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大学的进步青年诗社,油印小报宣传抗日的思想,还被警察抓去过。

赵大刀听了赵果的经历,就伸出手指头在赵果的鼻子上刮了一下:你个小鬼,还不简单啊。

赵果也向赵大刀打听红军队伍上的事。跟着赵大刀一起出发的学生们,这时已经知道赵大刀曾经是红军的连长,对他都是一脸的敬仰。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赵大刀的话就收不住了。每次休息的时候,赵大刀都会声情并茂地给他们讲述红军和苏维埃。讲这些时,他似乎又看到了满眼的红旗,还有那一张张生动的笑脸。他一遍遍地描述着,似乎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思念。他又讲到了湘江西岸无名高地上的阻击战,还有他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学生们倾听时都噤了声,一脸的崇敬与肃穆。

赵果是个感情脆弱的孩子,赵大刀每次讲到十三连六天六夜惨烈的阻击战时,他都会流泪,眼泪顺着脸颊无声地流下,然后“吧嗒吧嗒”地掉在了地上。

赵大刀一见赵果的眼泪,心就软了,有一股温暖的东西在他身体里弥漫着。赵大刀冲赵果说:兄弟,等到了延安,我找到部队后,你就给我当通讯员吧,那样咱们就不会分开了。

赵大刀无疑是这十几个人的精神领袖,他有时走在队伍的前面,有时走在最后。过敌人的封锁线时,他总是率先冲过去,把赵果带到安全地方,然后再回来接其他的人。一趟一趟的,总是有惊无险。这里的交通员早就摸好了情况,有时还打通了伪军,那些伪军不过是鬼子的走狗,给当官的塞几块银元或是点鸦片,伪军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朝天上胡乱放上两枪,装模作样地从炮楼里追出来,然后骂骂咧咧地回去向日本人交差去了。

即便是这样,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没参加革命前,无数次地把革命的浪漫想象过了,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单调而又惊险,革命的过程是用一双脚,一步步地走过来的,这也就有了许多的艰辛和苦难,甚至是流血和牺牲。这是青年学生在参加革命前没有想过的。

(摘自长篇小说《最后的军礼》,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延安这一革命根据地在黑暗的中国所起的“灯塔”作用。
B.赵果“有些瘦小”“爱脸红”“两只眼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却有一定能当好兵的决心,也有杀敌斗争的经验。
C.赵大刀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就有很多话,给青年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红军和苏维埃,一遍又一遍的描述中满含思念。
D.前往延安的路线是办事处的人早就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的交通员接应,这说明红军对前往延安的新生力量的重视。
2.有评论说,石钟山作品中的人物充满了兵趣、兵味和人性的光辉。请结合文中相关人物简要分析。
3.如果将小说结尾“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改写成“这些学生却是临危不乱”,并修改后文内容,原文和改文文学效果哪一个更好?请谈谈你的理解。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郭季鹰

李白

河东郭有道[注],于世若浮云。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耻将鸡并食,长与风为群。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注]郭有道:又名郭泰,山西介休人,东汉末大学生首领,位居“八顾”(指能以德行引导人的八个名士)之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抛开所赠之人,却引入了同姓历史名人郭有道,写法颇为奇特。
B.颈联兼用对比和比喻,表达了以与庸才争禄为耻、乐与高人为伴的志向。
C.尾联紧承上文,将高逸的追求寓于生动的形象,可谓豪气冲天,高耸入云。
D.该诗风格雄奇飘逸,笔法灵活,富有激情,与一般的应酬之作迥乎不同。
2.诗的颔联将“我”与“君”对举来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022-08-03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六月末尾的那一天,部队宿在沙漠边沿的小村。

刚一宿营,团参谋长卫毅就紧急地派出二十多个骑兵侦察员,到方圆二十里去找水。

第一营还算机遇不坏,他们驻的村子下面,有一眼小泉子。宿营后,二三十个炊事员,有的抬着大行军锅,有的提着灌水的葫芦,有的提着木桶,在那里等水。泉眼里麻绳粗的一股水往外流着,炊事员们都眼巴巴地瞧着它。啊,这一股清涂宗的细流系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哩!

夜里一点钟,王成德召开了支部大会,大伙儿研究了怎样通过沙漠的行军问题。

开罢会,王成德困得站下就睡着了。

周大勇望着王成德,只见他脸黄瘦,眼里网满血丝。他说:“你瞌睡?给眼里放辣面子吧!”

“真是穷开心,你总有气力!”

周大勇的脸色黑黝黝的,两道粗黑眉毛下的一双大眼睛,闪着渴望猛烈斗争的光。他那钢一样结实的身体里,像是蕴藏着使用不尽的力量。

王成德看看周大勇,劲头又来了,像是周大勇身上的力量传到他身上了。他说:“大勇!来,咱们把水的问题再琢磨琢磨。”

战士们都睡了,炊事班长孙全厚还在烧水。他烧好最后一锅开水,就把战士们的水葫芦收集起来,一个个地灌满水。过后,他又留了两碗水,给周连长跟王指导员送去。连长跟指导员,趴在灶火台上头顶头睡着了。看样子,大约他们是正在商量事情中间睡去的。他们头边放着一盏小小的麻油灯。

灯焰喋晃喋晃地闪着。

老孙把嘴放在周大勇耳朵边,想喊:“连长,起来喝水!”

可是话到口边,又留住了。他一手端水,一手扶住灶火台子,微微弯下身子望着连长,那种老父亲疼爱子女的感情在他心里浮起来。

老孙的眼光落到周大勇那又黑又厚的头发上,只见那头发上有几根很小很小的草棍。这草棍大约是昨天晚上部队行军中大休息的时候,连长躺在路旁睡觉落上的。老孙像拿绣花针似的,把连长头上的小草,一根一根轻轻地取掉。他还想端来一盆水,亲自给连长把头洗一洗。哦,如今哪里能用水洗头?连长喝水还没喝够哩!一想起水,老孙的注意力又移到自己手里端的那碗开水上了。他鼓起很大的决心,叫了连长一声。

周大勇猛一睁眼,只见自己口边有一碗水。他嘴唇都干得浮肿起来了,真想把这碗水一下倒在口里。

周大勇从老孙手里把开水碗接过来,悄悄地说:“别吭声!让指导员好好休息一阵,给他留点水,到他醒来的时候再喝。我喝过几口水了。我这碗水让连部的两个小鬼喝。”

老孙照着灯,只见卫生员三牛和通讯员小成挤在一块睡觉。小成枕着三牛的肚子,睡得可甜啦。卫生员三牛还说些什么梦话。小成的嘴在动弹,莫非他梦见自己正在喝水?老孙心疼起来:“孩儿们准是渴得厉害!”老孙想叫醒他们,可又不忍心打扰他们睡觉;不叫醒他们,又怕他们没喝上水身上出毛病。

天将拂晓的时候,周大勇醒来了,揉了揉眼,身子舒展了一下,走出房子。他双臂放在胸前,抵挡寒冷。多怪呀:白天晒得身上流油,晚上像是数九寒天,冷得抽筋。难怪老乡们说这里气候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抱上火炉吃西瓜。

他巡查了一趟哨岗,回来路过伙房,就顺便走进去。

孙全厚坐在火炉跟前,抱住膝盖睡定了。火光把他油渍渍的灰军服,照得发亮。他一阵一阵打冷颤,轻声慢气的在梦中呻唤。

周大勇蹲下去,左手慢慢地搭在老孙肩上,头挨着头,把全身力量集中在耳朵上,听老孙长一口短一口地呼吸。过了一阵,他又轻轻地摸老孙那枣树皮一样的手,摸那浮肿而烫烧的脚……

(有删改)

文本二:

永恒的忆念——抗美援朝六十周年回忆录(节选)

石晓华

很多人应该都读过小学课本上《一个苹果的故事》,说一个小战士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送上来一个苹果,战士们之间互相谦让,谁都不片吃了这个苹果。最后连长起头咬了一小口,战士们才开始吃,一圈下来,苹果还有大半个。

这个故事并不是书本上杜撰出来的,而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真实发生的。

12军35师104团机枪连战士,是吃到苹果的幸运儿之一。他说:“看到苹果谁不想吃,都想吃,我们已经很久没喝到水了,但是不能吃,必须留给最需要的同志,这就是我们的无产阶级的感情。”

12军34师100团通讯员兼理发员的王德君老人,在坑道里被困了十几天时间,晚年他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两天没喝过水,嘴皮子都干了,嘴都肿起来了,眼睛发昏,睁不开,鼻子发炎、喝点水比吃药都好,饿得心发慌,但是枪一响,脑子会忽然变得很清晰。”

抗美援朝老兵马发泉老人回忆说:“白天打一仗,晚上下点雨,第二天早上醒来,看到坑道前面有个小坑,里面都是血水。有个炊事员看到是血水,就用手兜起来吃……血水里面有蛆虫,但是没办法,胃里面实在是烧得慌,就把蛆虫一起吃下去。”

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当时的环境确实如此恶劣。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周大勇见王成德开完会就困得不行,二人便以相打趣,这既表现了行军的艰苦,也突出了他们身上:乐观向上的品格。
B.文本一中借助老孙的视角,描写了周大勇头发上的小草棍,对从周大勇的视角,描写了睡觉时的老孙,构思新颖,引人联想。
C.文本二中《一个苹果的故事》,通过上甘岭战役中的真实经历,突出了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战士们仍旧保留着谦逊的作风。
D.两个文本都写了战争的残酷,虽表现形式不同,但我们都能够透过人物的表现,真切地感受到战士们一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2.文本一中对孙全厚着墨最多,突出了这一人物形象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两个文本都写到了缺水的问题,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诗看,这是一篇对行客的宽慰语和开导话,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
B.首联写相逢的地点和行客的去向,推测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团聚。
C.颈联诗入采用赋笔,直接描写战后城池荒,老百姓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的情状。
D.尾联写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不忍目睹,以此宽慰北归的行客,令人感慨。
2.有人说本诗的颔联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是全诗的关键,对这一说法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2022-07-31更新 | 345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秀道中【注】,自七月二十五昼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衿。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苏秀道中:从姑苏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实写雨带来的感受,由燥热一转为清凉,提示诗人内心喜悦之缘起。
B.颈联实写稻花等,抒发出诗人对秋田久旱逢甘霖,将因此复苏的欣喜之情。
C.尾联直抒胸臆,用“犹”何况”等字启后承前,来升华“喜”之境界。
D.本诗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通俗易懂。
2.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2-07-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汇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