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诗近百年的最大教训之一是在诗体上的单极发展,一部新诗发展史迄今主要是自由诗史。自由诗作为“破”的先锋,自有其历史合理性,近百年中也出了不少佳作,为新诗赢得了光荣。但是单极发展就不正常了,尤其是在具有几千年格律诗传统的中国。考察世界各国的诗歌,完全找不出诗体是单极发展的国家。自由诗是当今世界的一股潮流,但是,格律体在任何国家都是必备和主流的诗体,人们熟知的不少大诗人都是格律体的大师。比如人们曾经以为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写的是自由诗,这是误解。就连他的著名长诗《列宁》,长达12111行,也是格律诗。诗坛的合理生态应该是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的两立式结构,双峰对峙、双美对照。

自由诗急需提升。自由体诗人也要有形式感。严格地说,没有形式感的人是根本不能称为诗人的。西方的“诗”字源于古希腊,原意是“精致的讲话”,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与之相似。自由诗是舶来品,它的冠名并不科学。并没有自由散文、自由小说、自由戏剧,何况以形式为基础的诗呢?凡艺术都没有无限的自由,束缚给艺术制造困难,也正因为这样,才给艺术带来机会。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局限中的无限,艺术家的才华正在于克服束缚而创造自由。当自由诗被诠释为随意涂鸦的诗体的时候,它也就在“自由”中失去了“诗”的本性。自由诗是中国诗歌的一种新变,但是要守常求变,守住诗之为诗、中国诗之为中国诗的“常”,才有新变的基础。提升自由诗,让自由诗增加对于诗的隶属度,驱赶伪诗,是新诗“立”的美学之一。

格律体新诗的成形是另一种必须的“立”,近年在艺术实践和理论概括上都有了长足进步,除了必须是诗(绝对不能走唐宋之后古体诗的只有诗的形式而没有诗的内容的老路)这个大前提外,格律体新诗在形式上有两个美学要素:格式与韵式。格式和韵式构成格律体新诗的几何学限度。所谓格式,就是与篇无定节、节无定行、行无定顿的自由诗相比,格律体新诗寻求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诗体。可以预计,随着艺术探索的进展,在将来的某一天会有较多的人习惯欣赏和写作的基准格式出现,而这正是格律体新诗成熟的象征。说到韵式,现代汉语的“十三辙”是比较公认的断诗韵锨,使断诗押韵有了依据。布韵方式就很多了,各有其妙。

格式和韵式是相互支持的,是诗的节奏的视觉化和节奏的听觉化。王力先生在《文学评论》1959年第3期上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他说:“仅有韵脚而没有其他规则的诗,可以认为是最简单的格律诗。”

这话讲得不对。自由诗领军人艾青先生就在1980 年新版的《诗论》里加上了一句话,自由诗要“加上明显的节奏和大体相近的脚韵”。自由诗不少都有不规则地松散地押韵,但这些没有格式的诗还是自由诗啊。

在诗体上双极发展,漂泊不定的新诗才能立于中国大地之上,才能适应民族的时代的审美,在当代诗坛上充当主角,毛泽东的“以新诗为主体”的诗学主张才能真正实现。

(摘编自吕进《重破轻立,新诗的痼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诗作为“破”的先锋,有历史的合理性,为新诗赢得了光荣,其成就超过了格律诗。
B.自由诗被解释为一种可以随意涂鸦的诗体的时候,就失去了“诗”的本性,而急需提升。
C.自由诗是中国诗歌的一种新变,近百年中也出了不少佳作,但它已退出了世界的潮流。
D.格律体新诗寻求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诗体,格律体新诗的成形是新诗美学确立的标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列宁》的例子论证不少大诗人都是格律体的大师的观点。
B.文章把古希腊对“诗”的理解和孔子对“诗”的理解进行类比,论证自由体诗人也要有形式感的观点。
C.文章在阐述格律体新诗在形式上的美学要素时,分别从格式和韵式两个有联系的角度进行论证。
D.文章有破有立,先批驳王力的观点,再引用艾青的话佐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有韵脚的诗不是自由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体的单极发展是新诗近百年的最大教训之一,中国新诗发展史主要是自由诗的历史。
B.自由体新诗和格律体新诗双峰对峙、双美对照,这种两立式结构才是诗坛的合理生态。
C.艺术无绝对的自由,束缚给艺术制造困难,束缚自由诗的内容,才能创造机会,产生佳作。
D.格式和韵式是诗的节奏的视觉化和节奏的听觉化,这二者是格律新诗成熟的两个要素。
2022-07-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汇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启蒙是乡土文学影响乡村的最主要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启蒙。从鲁迅开始,疗救大众、启迪民智成为乡土书写的最主要目的。作家们书写乡村的主要方式是展示乡村的黑暗和愚昧,进而呼唤和激发其觉醒。这当中并非不包含作家们对乡村的关注和同情,但毫无疑问批判是最基本的主题,且这种批判的重心不是在现实,而是在深层的乡村伦理文化。鲁迅曾明确表达了《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我虽然已经试做,但终于自己还不能很有把握,我是否真能够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作家们的创作目的是让社会大众认识到乡村问题的根本症结在其文化伦理,所以,改变乡村的关键和根本,是以现代文明对乡村文化进行改造和取代。可以说,思想启蒙引领着中国乡土小说创作,主导着其基本方向。

思想启蒙之外,政治启蒙也是很重要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乡村破产的景象。茅盾等左翼作家希望以此为契机,以文学的方式来唤醒农民,呼应现实的革命潮流。这一时期,作家在创作中更多地展示乡村的现实艰难和疾苦,积极书写那些具有反抗意识的农民,将“躁动”“变革”作为书写的核心。茅盾的“农村三部曲”、王统照的《山雨》、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思想启蒙乡土文学与政治启蒙乡土文学存在一定差别。前者的重心在文化,而后者的重心在现实。前者对乡村社会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后者对乡村社会的批判是选择性的,其中也包含部分的肯定——对于已经初步觉醒的农民(主要是青年农民),以积极而正面的态度书写其精神和行为。同为政治启蒙乡土文学,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也有差异,如茅盾的《春蚕》的叙述基调沉重压抑,而叶紫的《丰收》则表现出激情和鼓动性。

当然,思想启蒙文学与政治启蒙文学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一致性。比如,在叙述姿态上,它们都是由上到下的俯视方式,作家们基本上是站在乡村之外来看待和书写乡村的。这些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意图色彩。作品中虽然有现实,但因其主要是为某一思想观念服务的,故缺乏对乡村现实真实全面的展示。另外,艺术表现方式都是现代方式,与农民的阅读接受习惯有着较大距离。这些作品虽然以启蒙为目的,但其潜在读者对象并非是乡村社会的农民,而是具有现代文化的知识分子。

启蒙乡土文学之外,另一种影响乡村社会较深的是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其主要特点是直接书写乡村现实运动,并试图以文学的方式影响和促进这一运动,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七年文学”(1949年至1966年的中国文学)。这一时期的中国乡村正在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的生活和观念都受到影响。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观念和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他们不再居于乡村之外,而是直接投入到乡村现实之中,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现实运动进行宣传和鼓动,从而深度介入乡村变革。比如,周立波、赵树理等很多作家都在现实生活中落户于乡村,真正深入到生活第一线。在思想观念上,作家们具有强烈的现实介入意图。如柳青的《创业史》就体现了与时代思想的高度契合:“写社会主义思想如何战胜资本主义自发思想,集体所有制如何战胜个体所有制、农民的小私有制。”在一定程度上说,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与政治启蒙乡土文学具有一致性——希望以文学来感召农民、启迪农民、呼应现实。但是,它们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直接深入乡村内部,全面细致地描写乡村现实运动,也较广阔地展现了乡村生活场景;叙述的主要基调不是批判,而是肯定和赞颂;以农民为潜在读者,在文学形式上更为贴近农民的阅读习惯,生活气息相当浓郁。

(摘编自贺仲明《乡土文学与乡村现代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启蒙是乡土文学影响乡村的主要方式,从鲁迅开始,疗救大众、启迪民智成为乡土书写的主要目的,作家对乡村不再同情,而是批判。
B.思想启蒙乡土文学对乡村社会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政治启蒙乡土文学对乡村社会的批判是选择性的,如对青年农民的部分肯定。
C.思想启蒙乡土文学和政治启蒙乡土文学的作家们使用的艺术表现方式都是现代方式,所以其作品缺乏对乡村现实真实全面的展示,缺乏现实。
D.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以“十七年”文学为代表,作家直接投入乡村现实,期待通过作品对现实运动进行宣传和鼓动,深度介入乡村变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鲁迅对《阿Q正传》创作意图的表述,是为了论证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目的是思想启蒙。
B.文章辨析了思想启蒙乡土文学与政治启蒙乡土文学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论证较深入,具有思辨性。
C.文章举茅盾、王统照等人作品的例子,论证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农民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D.文章将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与政治启蒙乡土文学进行对比,论证了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等左翼作家希望抓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破产的契机,以文学的方式来唤醒农民,呼应现实的革命潮流。
B.茅盾的《春蚕》对乡村社会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叙述基调沉重压抑,而叶紫的《丰收》表现出激情和鼓动性。
C.“十七年”时期,周立波,赵树理等作家都在现实生活中落户于乡村,他们的创作观念和方式有较大改变。
D.柳青的《创业史》属于现实介入型乡土文学,叙写了集体所有制如何战胜个体所有制和农民的小私有制等内容。
2022-07-2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元日立春

吴琚

彩仗鞭春,椒盘迎旦,斗柄回寅。拂面东风,虽然料峭,终是寒轻。

带花折柳心情,怎捱得、元宵放灯。不是东园,有些残雪,先去踏青。


【注释】①彩仗鞭春:以彩仗鞭打春牛,以期农事顺利。②椒盘:用盘进椒,饮酒时取椒置酒中。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序词指以时令节日、民俗风物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词作。“元日立春”中“元日”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B.上阕前三句极力渲染新年伊始、新春到来的喜庆气氛,展示了淳朴的民俗民风,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C.上阕后三句描写春风微寒,其中暗含着词人对寒冬终逝,春天已至的喜悦,为下阕抒写春兴作了铺垫。
D.本词是一首快词,语气急促,情感热烈。全词清新别致,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节序词的特点是“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宴乐之同”。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2022-07-2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文语境中,文明一方面可指文化,另一方面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文化则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也就是说,文明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成果。人的社会实践本身的丰富性,使得从多重视角区分文明成为可能。例如,从时间而言,文明可以区分为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从载体形式而言,可以区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从生产方式而言,可以区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这些划分当然可能有所交叉,体现的正是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辩证统一。其中的显著特,点则是文明的实践性与人类历史的实践性相一致。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文明话语阐述上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各种文明之间能够发生交流与互鉴的现实前提。

在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中,作为社会实践成果,文明的一切进步(即社会生产力的任何增长),例如科学、发明、劳动的分工和结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辟、机器等,都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相应地,唯物史观的文明话语,是通过分析人的社会实践如何演化,探讨如何摆脱剥削压迫、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文明状态。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和人类交往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突破阶级、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人本身的自由发展。

与文明概念密切相关的是社会、国家和阶级的概念。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是为了缓和社会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社会作为人的集合体,其本身划分为阶级(即人对人的剥削),也就是生产的积累和发展使得社会分配出现了差别,这不仅是文明产生的基本前提,而且也是国家出现的基本前提。文明作为人类不同社会群体的实践产物,突出特,点是在人的生产和交往的复杂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各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不断再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也是各种文明核心价值的凝聚和增值。

在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中心的变迁转移、文明实体的盛衰兴亡时有发生。纵向来看,文明发展的阶段性建立在生产和交往的历史阶段性之上,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化具有基本的一致性。横向来看,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掀起的世界文明交往大潮,充斥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国家对封建农业文明国家的剥削掠夺,以及工业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斗争。

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是社会生活状态的日益复杂。对于现代文明而言,最重要的现实基础是工业生产力和国际交换形成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导致的世界市场的存在,意味着商品生产的普遍化,劳动力也成为商品。但是,人之为人,不应被异化、商品化。人类文明的可贵之处,在于保有反思和自新的勇气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人运用唯物史观不断深化对人类文明的具体认识。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自然体现,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实践模式。这是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摘编自董欣洁《唯物史观的文明话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的实践性与人类历史的实践性是一致的,这一特点让不同文明之间发生了交流和互鉴的活动。
B.根据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只要突破阶级、地域等限制,就可以真正地实现人本身的自由发展。
C.国家与文明这两个概念关系非常密切,国家出现和文明产生的基本前提都是生产的积累和发展。
D.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状态,人类不应该被异化,人类文明要保有反思和自新的勇气与实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文明进行分类,能系统地呈现文明的具体类别,有助于阐释文明的内涵。
B.文章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从社会和国家两个角度论证了缓和社会冲突的具体方法。
C.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论证了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中心和文明实体都是不断变化的。
D.文章介绍了唯物史观的文明话语,既有相关理论阐述,又有发展实践分析,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按照不同标准划分而成的文明类别之间有交叉,能体现人类历史的纵横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B.文明是人类实践的成果,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核心价值的凝聚和增值。
C.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化基本一致,是因为文明中心变迁和文明实体兴衰不时发生。
D.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人结合自身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实践模式。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蜀茶法

蜀道诸司,惟茶马一台,最为富盛。茶之课利多寡,与夫民间利疚,他邦无由可知。予记《东坡集》有《送周朝议守汉州》诗云:“茶为西南病,忙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注:“二李,杞与稷也。六君子,谓思道与侄正孺、张永徽、吴醇翁、吕元钩、宋文辅也。”

初,熙宁七年,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经画买茶,以蒲宗闵同领其事。蜀之茶园不殖五谷,惟宜种茶,赋税一例折,钱三百折绢一匹,三百二十折绸一匹,十钱折绵一两,二钱折草一围,凡税额总三十万。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于是宗闵乃议民茶息收十之三,尽卖于官场,蜀茶尽榷,民始病矣。知彭州吕陶言:“天下茶法既通,蜀中独行禁榷。况川峡四路所出茶货,比方东南诸处,十不及一。诸路既许通商,两川却为禁地,亏损治体,甚于斯。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佐、杞、宗闵作为敝法,以困西南生聚。”佐罢去,以国子博士李稷代之,陶亦得罪。侍御史周尹复极论榷茶为害,罢为湖北提点刑狱。利路漕臣张宗谔、张升卿,复建议废茶场司,依旧通商。稷劾其疏谬,皆坐贬秩。茶场司行札子督绵州彰明县,知县宋大章缴奏,以为非所当用。稷又诋其卖直钓奇,坐冲替。一岁之间,通课利及息耗至七十六万缗有奇,诏录李杞前劳而官其子。后稷死于永乐城,其代陆师闵言其治茶五年,获净息四百二十八万缗,诏赐田十顷。

凡上所书,皆见于国史。坡公所称思道乃周尹,永徽乃二张之一,元钧乃吕陶,文辅乃大章也,正孺、醇翁之事不著。

(节选自洪迈《容斋三笔》卷第十四)


[注]榷:专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
B.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
C.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
D.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税一例折输”与“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输”字含义相同。
B.“亏损治体,莫甚于斯”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C.“佐坐罢去”与“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两句中的“坐”字含义不同。
D.知县,官名。宋制,多派造中央官员知(主持)某县的行政等事务,简称“知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考证了蜀茶专卖的有关史实,揭露了当时蜀道茶马台一些官员借实行茶叶专卖盘剥茶农的相关内幕。
B.李杞凭朝廷“经面买茶”的授权之便,在蜀地创设官办机构,蜀茶全部由官场专卖,给茶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C.蜀茶专卖制度实行以后,很不得人心,先后受到彭州知州吕陶、侍御史周尹、利路漕臣张宗谔等人强烈抨击。
D.本文为苏轼《送周朝议守汉州》一诗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背景资科,有助于读者对该诗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茶之课利多寡,与夫民间利疚,他邦无由可知。
(2)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
2022-07-2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计划在浙江青田举办首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这将是青田承办的首个国际性会议。

2022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浙江青田希望通过承办这次大会实现“十四五”期间青田农业农村工作全面提挡升级并全方位展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

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功申请成为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衣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稻鱼共生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一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捕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青田稻田养鱼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青田县志》曾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金秋八月,家家“尝新饭”。一碗新饭,一盘田鱼,祭祀天地,庆贺丰收,祝愿年年有余。

悠久的田鱼养殖史还孕育了灿烂的田鱼文化,青田田鱼与青田民间艺术结合,派生出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青田鱼灯舞。每逢喜庆节令,青田的村民们都要进行鱼灯舞表演,青田鱼灯舞已广泛传播至海外青田籍华侨华人社区,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

(摘编自《首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拟七月举办》

材料二:

活态保护是农业遗产区别于其他遗产的最大特点,农业遗产保护的对象是经历千百年自然演变和人为选择而形成的传统作物和传统畜禽。其中的优异品种需要进行活态保护,需要年复一年地耕种牧养。农业遗产可以不断收获农牧产品,不断向市场供应优质食品。这些都是农业遗产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是农业遗产需要保护的核心内容。

我国农业遗产的传统动植物种质资源是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长期选育形成的,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水稻是我国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历代传承下来的品种资源最为丰富。古籍文献记载的水稻品种超过5万种。目前已经进入国家级农业遗产名录的项目中,60%以上的都可看到水稻的身影。南方的梯田遗产都以水稻作为保护对象的主体。小米即粟,也是我国最早培育出来的粮食作物,在农业遗产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许多与北方旱作有关的遗产项目都包含粟的优良品种。

动物遗产资源主要采用活体饲养的方式保存。畜禽品种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堪称世界畜禽种类最多、品系最丰富的国家。传统品种数量最多的是猪和鸡,猪有98种,鸡有89种。其他的依次是马匹(62种)山羊(53种)、黄牛(51种)、绵羊(44种)、水牛(29种)、鸭(28种)、牦牛(12种)和骆驼(6种),这些畜禽遗产品种大多在原产地饲养。一批优质品种在市场开发和育种利用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我国在畜禽遗产方面所形成的独特资源优势与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多民族的文化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摘编自《农业遗产的种质资源价值》)

材料三:

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农业发展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轮种套种、保墒防旱、稻田养鱼、生物灭虫、桑基鱼塘等传统农耕技术使农田能做到常用常新,确保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闯入,特别是化肥农药、除草剂、催熟剂等西方工业产品技术一系列问题已频频出现。我们并非不加选择的排斥一切现代工业给传统农耕文明带来的影响,但严酷的现实告诉人们,我们真的有必要对现代工业文明给当下农业带来的上述后果进行必要的反思。否则,当下农业很可能就会像是一个吸食了毒品的瘾君子,表面上看精神抖擞,但实际上病入膏肓,已经失去了起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今天我们发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目的就是想通过这样一项工作,将祖先所创造出来的传统农业文明以活态形式传承下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

(摘编自《为何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B.水稻是我国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在古籍文献记载的水稻品种中,60%以上的已经进入国家级农业遗产名录的项目。
C.我国动物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样、品系丰富,主要采用活体饲养的方式保存,畜禽遗产品种大多在原产地饲养。
D.今天发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为了将祖先所创造出来的传统农业文明以活态形式传承下去,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青田稻田养鱼,水稻与鱼类共生,实现了生态的良性循环,摆脱了这一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对优异的传统作物和传统畜禽进行活态保护,必须年复一年地耕种和牧养,难以进行有关的市场开发和育种利用。
C.我国的很多农业遗产都以保护传统动植物种质资源为核心内容,例如南方的梯田遗产都以水稻作为保护对象的主体。
D.与轮种套种、保墒防旱、稻田养鱼等传统农耕技术相比,化肥、农药、除草剂、催熟剂等西方工业产品技术不利于短期增产增收。
3.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哪些价值?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国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原因是西方思想在五四时代占统治地位以及儒学衰落的结果。国内有学者则认为:“1917年十月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中国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极为难得的历史契机。前者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归为西方思想,后者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归为革命思想,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是成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传教士、海外留学生、无政府主义者、民主主义者以及共产主义者等不同的知识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都有所接触,对其界说也比较含混。所以,要传播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真正将其视为科学,那是有一个选择的问题,有一个谁来担当传播者的问题。因为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译介的内容也多是零散、片段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一般还仅被视作西方现代学术思潮或流派中的一种,能主动自觉地担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者的角色,那是需要眼光、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支撑的。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历史亦证明,在那个觉醒与选择的年代,担负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忠实传播者职责的,正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有文论史著作已指出;‘五四’前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起了先锋的作用。这个判断无疑是准确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五四运动确实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这其中许多早期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立下了不朽功劳。他们强调文艺必须面向平民、面向现实、面向革命,可谓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党纲就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党的初心和使命,直接决定和影响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态度。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起先锋的作用?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原则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乃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现实需要的一致性,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念和文艺追求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高度吻合。换个角度说,是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会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找到自己的文艺宗旨和价值目标,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会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帮助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获得艺术解放和美学权力的思想武器,其他政党、团体和学派是不会也不可能这样去做的。中国共产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的先锋的作用,是历史的选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帮助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等人,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宣传,多是从唯物史观出发,阐明文艺的社会阶级属性,呼吁文艺要为民主革命服务,要求文艺反映劳动阶层的生活,强调进步文艺家要投身于革命,提出建立革命文学,主张共产党要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精髓和主脉的。同时,比较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是随着‘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才开始进入中国的。周扬说,革命文学运动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旺盛起来的,这个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破天荒的伟大运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在当时诚然还未能大量直接地被译介过来,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还不够完整系统,论述也不免有些模糊和粗糙。但这些主张毕竟是从‘五四’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现实要求出发提出来的,也是他们把刚刚学得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新文学建设上来的尝试,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董学文《中国共产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外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分别归为“西方”思想和“革命”思想,作者认为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是成立的。
B.历史亦证明,在那个觉醒与选择的年代,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担负起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忠实“传播者”的职责。
C.除了中国共产党人,其他政党、团体等根本不会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帮助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获得艺术解放和美学权力的思想武器。
D.不能因为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还不够完整系统,论述也不免有些模糊和粗糙就否定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得以传播最主要的原因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B.引用周扬的话是为了说明文艺家要投身于革命,就需建立“革命文学”,主张共产党要“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
C.作者条理清晰、思维缜密,多角度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忠实“传播者”。
D.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丰富,论述严谨,说服力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让我们认识到应善于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B.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面起“先锋的作用”,那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C.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确实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准备上立下了不朽功劳。
D.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之路,实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找到的一条救国救民之路。
4.请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需要哪些条件?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待书一样预备下四份纸笔,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迎春又令丫鬟炷了一支“梦甜香”。原来这“梦甜香”只有三寸来长,有灯草粗细,以其易烬,故以此烬为限,如香烬未成便要罚,一时探春便先有了,自提笔写出,又改抹了一回,递与迎春。因问宝钗:“蘅芜君,你可有了?”宝钗道:“有却有了,只是不好。”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你听,他们都有了。”黛玉道:“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黛玉也不理。宝玉道:“我可顾不得你了,好歹也写出来罢。”说着也走在案前写了。李纨道:“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宝玉道:“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众人都道:“自然。”于是先看探春的稿上写道是:

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大家看了,称赏一回。又看宝钗的是: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说着又看宝玉的,道是: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才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不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李纨道:“从此后,我定于每月初二、十六这两日开社,出题限韵都要依我。这其间你们有高兴的,你们只管另择日子补开,那怕一个月每天都开社,我只不管。只是到了初二、十六这两日,是必往我那里去。”宝玉道:“到底要起个社名才是。”探春道:“俗了又不好,特新了,刁钻古怪也不好。可巧才是海棠诗开端,就叫个海棠社罢。虽然俗些,因真有此事,也就不碍了。”说毕大家又商议了一回,略用些酒果,方各自散去。也有回家的,也有往贾母王夫人处去的。当下别人无话。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文本二:

海棠社只有八个成员,共雅集了两次,但在这弥漫着阳春白雪和骨肉亲情的氛围中,在评谁为第一的关键问题上就形成了三个派别。第一派是李纨、迎春、惜春三位社领导组成的诗作水平略逊的中间派,他们在诗社中和稀泥、搞折中。第二派是宝钗和探春的“含蓄浑厚”派,力挺宝钗摘冠。第三派是黛玉和宝玉组成的“风流别致”派,此派在第二次雅集时又加入了湘云,他们呼吁黛玉夺魁。激烈的桂冠之争至少反映出三个问题:宝钗与黛玉文采相当,矛盾是他们关系的主线,这一矛盾有着不可调和性,所以部分《红楼梦》续书让宝钗和黛玉同嫁宝玉,绝对不符合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宝钗与黛玉这两个人物倾注了同样的感情和笔墨,并无明显的抑扬。对人的亲疏好恶,决定着对诗的亲疏好恶,也就是所谓的“人品重于诗品”,竟然也成了海棠社这个远离利禄社会的文化沙龙的评诗标准。

《红楼梦》中的诗社除海棠社外,还有后来的桃花社等,从前到后也有不少作诗、评诗的描写,但都不及海棠社这样剑拔弩张、锋芒毕露,海棠社评诗集中展现了大观园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入地研究海棠雅集,对于了解大观园中微妙的人际关系,对于了解红楼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甚至对于了解曹雪芹的诗学思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节选自陈霞、杨桂华《海棠诗社的桂冠之争》)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海棠诗社,通过典型场景片段写众人咏白海棠各言志趣,展现了大观园中黛玉、宝玉、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B.这是《红楼梦》中海棠诗社的第一次雅集,行文上体现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结构特征,起了照应和伏笔作用。
C.选文重点表现了黛玉创作诗歌时构思专注、才思敏捷。黛玉一挥而就前用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D.诗社雅集不仅反映了《红楼梦》中大观园文化生活的风雅,也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文中的诗歌中多有暗示和隐喻的成分。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两次海棠雅集进行了综合分析,按照评谁为第一的立场将与会的人物划分为三个派别,这让文章的层次显得更清晰。
B.宝钗和黛玉的艺术才能各有千秋,作者认为曹雪芹对于两人倾注了同样的情感和笔墨。本文作者也并没有将宝钗、黛玉分高下。
C.《红楼梦》中的作诗和评诗情节,丰富了作品内容,也提升了全书的文化品味。其中,海棠诗社及桃花社的情节都是典型情节。
D.海棠雅集集中展现了贾府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对海棠雅集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作品表现的人际关系、人物形象。
3.大观园也可说是“青春王国”,园里有青春的美好,试结合文本一进行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海棠雅集评诗“剑拔弩张、锋芒毕露”,文本一中哪些情节体现了这种情形?请简要概括。
2022-07-19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清兵学是我国古典兵学发展史的最后一环,担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在特殊的内外际遇之下,兵学在明代晚期和清代晚期都迎来了空前发展的繁荣期。不同类型的兵书纷纷诞生,仅就数量而言,明清兵书毫无悬念地占据着历史之最。

历史进入明代之后,兵学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更有质量的兵书大多诞生于明代中晚期。这一现象的出现,多少与明廷当时面临的外患有关。如郑若曾编撰《筹海图编》,就海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结合抗倭战争之需总结海洋战法。明代中晚期的兵书,大多关注海防问题,这对传统兵学形成了很好的补充。

在明代,造船技术、兵器技术,尤其是火器技术,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造船技术的进步,一度给了国人拥抱海洋的机遇。火器技术的提高,则推动了兵学理论发生改变。随着火器种类的不断增加,明军开始设立专门的火器部队,战法也围绕火器而制订。因此,军事学术、战术思想及建军思想等,都在快速地发生变化。明代兵书中也有不少围绕火器而展开,如《火攻挈要》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传统兵学发生转型和变革。

还需要看到的是,军事地理研究也在其时获得重视并取得重要进展。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通过对区域地理的研究并结合军事历史的深度分析,揭示了兵要地理研究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也将军事地理研究推向了高峰。这一论题得到了清代学者的持续重视,就此产生了灿若群星的地理学研究专家。

明清时期,文人论兵的传统得到了延续。文人论兵不全是书生之见和纸上谈兵,未可轻易否定。因为文人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准,他们探研兵学和著述兵书的思辨性和思想深度等,都不容忽视。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著名学者,都曾因为各种原因研究兵学,对古典兵学的发展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明清时期较为出色的兵书,如《投笔肤谈》《武备志》等,大多属于文人论兵之类的作品。它们的结伴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明清兵学的总体水平。

虽然明朝末期,传统兵学不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局面,也一度获得转型的契机。遗憾的是,这一发展进程意外地因为封建王朝的更迭而瞬间被打断。在经过大大小小的拉锯式战争之后,文化相对落后的后金军打败了明军和起义军,也随即打断了传统兵学迈向转型的进程。入主中原之后,清统治者对于中原兵学表现出极度的不屑,康熙本人便多次摆出胜利者的姿态,带头贬损中原兵学,斥之为纸上谈兵,无益于事。种种铁腕政策的推行,推动着传统兵学走向衰落。到了晚清时期,西方列强陆续入侵,已经处于落后局面的清廷依旧以天朝上国自居,致使清军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丢盔弃甲。与此同时,人们也渐渐发现传统兵学已然落伍并难堪大任。

当时西方列强不仅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同时也在部队编成、战争观念和战略战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此后,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清政府大力建设海军,大量译介和引进西方兵学著作。虽说总体成效不大,但也深刻刺激并强力推动着中国传统兵学的转型,近代化的军事变革也开始由理论层面逐步走向实践层面。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传统兵学竟然就此被动地迈入转型期。西方列强在军事和文化上的全面入侵,刺激并推动我国传统兵学的转型。这是悲哀和无奈,同时也是鞭策与警示。

(摘编自熊剑平《继往开来的明清兵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兵学在我国古典兵学发展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数量较多,类型丰富。
B.明代中晚期遭遇了海防外患,使得兵学家们都能结合具体战争对海防战法进行总结。
C.明清文人延续论兵传统,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都曾做出独特的贡献。
D.中国传统兵学理论多,实践少,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全面入侵推动了其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紧扣论点,指出明清兵学在古代兵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又点明其历史使命。
B.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从明清兵学的发展状况、特点以及传统兵学的转型等方面进行阐述。
C.文章对明清兵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进行阐述时,先指出结果,再揭示其中的原因。
D.文章结尾将西方与清朝的军事力量和兵学研究进行比较,既客观理性又富有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快速发展的军事学术、战术思想等也反推了造船和兵器技术,而国人征服海洋的机遇正是这一反推的结果。
B.兵要地理研究在军事地理研究中有重要地位,清代延续了明代对此论题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更大的研究成果。
C.明清时期的文人在探研兵学和著述兵书的思想深度等方面不容忽视,完全颠覆了人们脑中文人论兵是书生之见的认知。
D.明朝灭亡,传统兵学迈向转型的进程被打断;而清统治者对传统兵学的不屑等,推动着传统兵学迅速走向衰落。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宗咸平三年正月甲午,益州戍卒作乱,推王均为首。初,神卫卒赵延顺戍益州,以都虞候王均董福分领之。福御众有法,所部皆优赡。均好饮博,军装悉以给费。至是,兵马钤辖符昭寿与知益州牛冕大阅于东郊,蜀人趋观之,二军衣服鲜敝不等,均众由是惭愤,而昭寿亦骄恣侵虐,军士素怨之。是月朔,戍卒赵延顺等为乱,杀昭寿。牛冕缒城而去,惟都巡检使刘绍荣冒刃格斗,众寡不敌,亟见杀。叛卒见均,即拥之为主,均遂僭号大蜀,改元化顺。帝时幸河朔,闻之,以户部使雷有终为川峡招安使,李惠、石普并为巡检使,给步骑八千,往讨之。

二月癸亥,雷有终等至益州。贼出攻砦,有终击走之。

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有终缘堞而坠,得免,李惠死之,官军退保汉州。益州城中民奔迸四出,为贼党追杀,或囚絷之,支解族诛以恐众。又胁民之少壮者为兵,给军装令乘城,与旧贼党相间。有终署榜招之,至则署其衣袂,释之,日数百人。

冬十月甲辰,有终复至益州。均走还城,遂撤桥塞门。有终与石普进屯于城北,分造将校攻城三面,贼出战屡败,然王师每薄城,辄会雨,城滑不能上。有终命为洞屋以进,均亦对设敌楼以相拒,有终遣卒楚之,贼复筑月城以自因。有终令卒蒙毡,秉燧以入,大败之,均夜与其党突围而遁。有终疑有伏,遣人纵火城中。均既走,焚仓库而去。己丑,有终遣杨怀忠追均,及之,大败其众,均缢死,怀忠取均首及僭伪法物,降其党六千人,诏进有终、怀忠等秩,牛冕儋州。四年十二月丁未,诏:蜀贼既平,除追捕亡命,余诖误之民,并释不问。讹言动众者,有司斩以闻。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蜀盗之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B.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C.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D.丁卯/均开城门/伪遁/有终等帅兵入城/号令不肃/官军竞剽掠贼/闭关发伏/布床榻于路口/官军不得出/因为所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B.“招安使”是朝廷设置的官职,“招安”指招降,是对统治者劝诱武装反抗者归降的一种说法。
C.“月城”是指围绕在大城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用以掩护城门,有抵御之用,也称为瓮城。
D.“流”是古代刑罚之一,指将犯人强行迁徙到荒远地区。文中牛冕因受此刑罚而变成流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昭寿和牛冕于东郊阅兵引来蜀人围观,两军军服的好坏差异招来王均等众人的愤恨,加上符昭寿的骄纵肆虐导致益州之乱爆发。
B.雷有终两次到益州平乱,第一次屡战屡败,官军退居汉州,第二次三面攻城、修建洞屋、让士卒蒙毡乘燧进入城中,终于打败王均。
C.王均败逃,雷有终派杨怀忠乘胜追击,王均走投无路自缢而亡,杨怀忠取了王均首级和其被拥立为主而僭用的法物,益州之乱结束。
D.蜀贼之乱平定之后,雷有终等人得以升职加薪,皇帝下诏追捕在逃戍卒,释放其他受牵连的老百姓,杀掉造谣惑众的人,以示惩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胁民之少壮者为兵,给军装令乘城,与旧贼党相间。
(2)贼出战屡败,然王师每薄城,辄会雨,城滑不能上。
2022-07-1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