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1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当代语境中研究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我们必须统筹思考节日的传统延续与现代更新、物质精进与精神富足、本土经验与外部智慧、生活实践与文化建设这几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与现代文明方向接轨的、有利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持的节俗内容与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复兴应尊重民俗生活逻辑和一般文化逻辑。传统节日的复兴和重建作为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重要事业,应在顺应民俗生活传统和文化传承逻辑的基础上运作。传统节日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但是对传统节日的资源开发和遗产保护进行评估,我们应以它是否满足民众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作为重要标准。传承于生活和实践中的文化才是最鲜活和温情的,也只有依靠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行动,才能给文化带来最持久的生命力。近现代以来的文化震荡已多次带给我们警醒:民俗生活和文化传统切忌大破大立,必须对文化改造保持审慎态度。重建和复兴传统节日的前提是尊重民俗生活逻辑和一般文化逻辑,对蕴藏于传统中的文化积淀、生活惯习、情感需求有深刻思考,对当代社会结构、组织方式、生活样态、文化局势有清醒认知,坚持精耕细作、久久为功的建设理念,我们才能在现代节日文化建设过程中真正理解节日生活的魅力,以及它参与社会生活的潜力。

传统节日复兴应重视精神核心建设。节日并非可有可无,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自己的节日体系和节日文化,这是因为节日具有凝聚精神、凝聚群体的作用。对于国家而言,全民共享的节日文化是传承民族历史、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对于民众而言,周而复始的年节体系在无形而漫长的时间河流上形成稳定的世俗生活框架,人们可以对时间富有期待、作出计划,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在传统节日之中重温传统、积蓄力量,回归群体、获得慰藉,同时也以超越日常的体验调剂世俗生活。当代社会,我们更加需要节日的滋养。一方面,社会的分化及价值的多元化需要稳定的节日结构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匆忙而焦虑的日常生活需要温情的节日予以抚慰。所以,重视节日的精神建设,为民众提供精神的归属,是传统节日复兴和重建的根本方向。

传统节日复兴应有效传承和更新节日传统。传统节日复兴重建过程中,我们应有效传承和更新节日传统,以实现当今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传统节日文化的激活与再生。首先,有丰富象征意义的节俗纪念物和身体力行的仪式行为作为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重视。节俗纪念物具有鲜明的节日标识性,对于烘托节日气氛、满足物质享受、促进社会交往有重要意义。节俗仪式也有助于辅助人们在沉浸体验中激发节日情感,满足精神享受。利用和更新节俗纪念物和节俗仪式是传统节日的当代建设应该开拓的两个方面。其次,传统节日的主题与性质需要结合时代需要进行完善。传统节日多为家庭节日,随着社会交往模式的变化,当今社会比较重要的人情关系,如同事、恋人、朋友、同学、邻居等往往缺乏节日表达机会,我们的节日可以适当向社区和社会延伸,以孕育更有公共属性和公共精神的共享节日空间和节日主题。

(节选自萧放、贾琛《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变革》,《社会治理》2020年第7期)

材料二:

提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中秋节一定是其中最隆重和重要的节日了,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21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遍布全球五大洲的45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23家驻外旅游办事处以网站和新媒体平台为依托,以文化和旅游为纽带,联动举办了欢乐春节”“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等活动,通过云端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传递到世界各地。

农历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2021年春节期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旅游办事处以传统文化为舟,以数字内容为楫,通过寰宇同春——欢乐春节主题虚拟展和《春之序曲——民族音乐会》《情境冰秀——冰上杂技艺术晚会》等一系列融交互性、体验感和趣味性的线上项目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节庆文化魅力,传递和谐团圆健康的理念,诚邀各国民众共享欢乐、祥和的中国新年。

欢乐春节线上活动在世界各地带来了温暖祥和的节日气氛。众多网友表示,希望疫情结束后可以亲自到访中国,寻找他们曾在云端看到或听过的美好记忆。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活动涵盖《2021中法中秋线上音乐会》等10余项精品项目,当时一经推出,在法热度持续攀升,获得观众和网友们的广泛赞誉。

据了解,由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旅游办事处联动举办的2021年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活动,通过线上演播、虚拟展览、在线游览、互动体验、云端课堂等方式,为境外公众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云端聚会。

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把世界各国人民的心连在了一起,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摘编自李荣坤《邀世界人民云端共度中国节》,《中国文化报》2021年11月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语境中研究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要统筹思考多种概念的关系,建设节俗内容与节日文化。
B.传统节日复兴应尊重民俗生活逻辑和一般文化逻辑,重视精神核心建设,有效传承和更新节日传统。
C.年节体系能形成稳定的世俗生活框架,也能协调社会分化及价值的多元化,还能给民众温情的抚慰。
D.丰富多彩的“云端”节日活动,把各国人民的心连在一起,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俗生活和文化传统切忌大破大立,我们应对文化改造保持审慎态度,这是近现代以来的文化震荡带给我们的警示。
B.节日具有凝聚精神、凝聚群体的作用,几乎所有人类文明在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本民族自己的节日体系和节日文化。
C.传统节日复兴重建中,只要有效传承和更新节日传统,就能实现当今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节日文化的激活与再生。
D.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旅游办事处,通过“云端”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传递到世界,使众多的网友希望到访中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传统节日复兴”的一项是(     
A.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驻外旅游办事处举办“欢乐春节”“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活动。
B.端午节时,企业举办将粽子扔到江河中的活动,以表达对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纪念。
C.河南卫视在春晚播出《唐宫夜宴》、端午播出《洛神水赋》、中秋播出《广寒宫》节目。
D.重阳节时,一些单位组织员工登越秀山、花塔、光塔,在高处朗诵古诗,弘扬传统文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语言特色。
5.班级将要举办一次“复兴传统节日,共度元宵佳节”的文化活动,请你设计两个活动项目,并结合材料说明设计理由。
2023-03-1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变化得那么快,他们就发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我认为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实际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后,中华文化该怎么办是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也是谈论文化自觉首先要面临的问题。

这也促使我想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一些问题,如个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问题等,以利于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入。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摘编自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材料二:

在孔子标举诗教之前,诗早已被赋予社会功利与个体审美的社会功能。《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讲究讽谏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如《大雅》中《卷阿》和《烝民》就运用了讽喻手法,至于《小雅》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等则致力于情感的直接抒发。古代还有采诗、献诗、诵诗等民间社会习俗或惯例,而大臣或贵族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往往运用诗歌来寻求讽谏效果、达到自己意见被采纳的目的。也就是说,诗歌已经被普遍地用来产生观风俗,知得失的社会作用了,而且这种运用已成为一种社会传统。同时,春秋时代在政治、外交等礼仪中重视以诗言志、赋诗以观其志。《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从此处的以知郑志可见,诗言志已成为一种诗学原则了。通过赋诗表达意愿、主张和志向,代表了春秋时代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最通行和直接的认识。可以说,春秋时代引《诗》、赋《诗》的实践及诗言志论的提出,为后来诗教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实践依据和社会传统支撑。

依托这种周代社会实践和社会传统,面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了以为中心、以克己复礼为手段、以西周社会秩序及伦理规范为理想范式的儒家学说。诗教,正是他的上述主张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兴于《诗》’,便是个小底;‘立于礼,成于乐’,便是个大底。‘兴于《诗》’,初间只是因他感发兴起得来,到成处,却是自然后恁地。这三方面既可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历时态要素,代表君子成人的三阶段或三环节,也就是孔子要求通过吟咏《诗》而感发兴起,通过习而树立人的规范,最后在的陶冶中成人;不过,也可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共时态要素,它们缺一不可,共同发挥作用,助力君子的成人大业。

孔子还善于在自己的从游式教学中实践这种诗教观。《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与儿子孔鲤的对话:‘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提出的兴、观、群、怨正是孔子的诗教观的集中表达。是指《诗》的兴发感动力量(叶嘉莹语);是指《诗》对社会状况的认知效果;是指《诗》在人际交往中的融洽作用;是指《诗》具有下层对上层的讽喻和抒愤的效果。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指以诗为的社会礼仪制度服务。孔子希望通过诗教为社会培养出温柔敦厚君子。孔子和儒家的诗教观为后世历代所发挥,朱熹《吕氏诗记序》指出:其教实被于万世。

可以说,这种诗教传统看到了诗(广义而言艺术)所拥有的柔性感召的力量,远比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来得温柔敦厚”因而实际上蕴含了丰厚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从而为现代文化软实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基础。由诗教观引申而有风教、乐教、文教等思想观念,体现了诗教传统在中国古代的强大影响力。

(摘编自王一川《诗教: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思想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转型已不仅仅是“人口较少民族”的个别发展问题,而是更加突出地成为全人类必须面临的共同问题。
B.在提倡诗教前,春秋时代的诗歌就已承担起讽谏达情的社会功能,“诗言志”也成为一种诗学原则,规范着个体的情感表达。
C.朱熹认为君子成人的三阶段,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先以“兴”奠定成人的基础,再通过“立”与“成”实现成人的目标。
D.从游式的教学方式是孔子诗教观的生动实践,倡导不以硬性的道德约束,而以柔性的感召力量培养“温柔敦厚”的君子风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拥有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应先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特长,再发挥其在世界文化中的作用。
B.调研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困境,是为还原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一般过程,并调整其发展趋向。
C.历史研究既是文化自觉的路径,又是中西文化比较的前提,可以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以便进一步发掘继承、提炼应用。
D.同时把“兴”“立”“成”视为君子成人的历时态和共时态要素,更能立体多维地认识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综合效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张岱年认为:“惟有取信‘文化的创造主义’而实践之,然后中国民族的文化才能再生;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国民族才能复兴。”
B.严复提出:“居今言学,断无不先治旧学之理,经史词章,国律伦理,皆不可废。诸公既治新学之后,以自他之耀,回照故林,正好为此。”
C.章太炎认为:“国家立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以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两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也。”
D.梁启超指出:“确信我国儒家之人生哲学,为陶养人格至善之鹄,全世界无论何国、无论何派之学说,未见其比,在今日有发扬光大之必要。”
4.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6字箴言,在促进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加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重要启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思想传统,我们应如何发挥其重要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插花是一门古老的生活艺术。从最初的赏花、摘花、赠花、佩花、簪花,一直发展到后来的盆栽、插花。这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发展以及人化自然的一种审美呈现。文人花道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结晶。它将插花这一生活艺术的审美格调推向极致,为生活美学树立了实践的典范。

早在2000多年前,《诗经》中便记载有青年男女手持兰草游玩嬉戏、互赠芍药示好的情景,如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这些文字记载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运用花草装饰人体、舟车及厅堂,赠花传情,奉花祭祀,并赋予花草以精神象征意义,从而借助自然之美来表达至诚的情感与美好的愿望。

但中国插花技艺形成审美传统,现在只能追溯到佛教的供花。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影响了士人阶层,促成文人插花艺术的兴起。譬如庾信即有盘花待客之诗: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插花艺术更是发展为新兴市民阶层的普遍雅好,甚至贩夫走卒都受到熏陶影响。从宋朝开始,插花与挂画、点茶、燃香被文人雅士视为生活四艺,几已可与传统文人四艺(琴、棋、书、画)分庭抗礼。

有明一代,以瓶花为代表的文人花道达到巅峰。插花已成为文人韵士雅居必不可少的清供,是攸关个人性情的风雅癖好。如陈继儒在《小窗幽记》所讲,瓶中插花,虽是寻常供具,实关幽人性情,若非得趣,个中布置,何能生致!由于文人的推崇,中国传统插花技艺与理论突飞猛进,中国文人花道由此进入鼎盛时期。其标志便是张谦德《瓶花谱》等花艺著作的问世。可见,插花在明代文人眼中不是一件普通的装饰技艺,这里面包含了植物花卉、文物古董乃至室内设计的知识修养,也蕴含了清雅脱俗的审美理念与花道技法,它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关乎生活情趣与修身养性的艺术。

明代文人的花道与书画美学理念内在相通,其追求的美学兴趣重点都在天趣生动。书画讲究气韵生动,而这一境界非妙品难以企及,插花却不然,奇花凡草天机活泼,援之入室,自成生机。生命的活泼是插花真正的艺术精神。书画妙品难得,瓶花却可随时插换,这也是它得到普通士子喜爱的原因。另外,它不像书画品鉴单纯限于一个被静观的艺术对象。实际上,插花艺术始终处于和人的互动之中。且不论选花、折花、配器、择水、造型作为插花创作过程需要人的艺术实践投入,后续的摆放、养护皆需要人的参与。所以,插花是融入家居生活实践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质也是一种生活行为艺术。

这种将美的创造与欣赏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为平淡的生活注入一种创造性与仪式感,从而改变了生活的形式、韵律和节奏,为日常生活增添了风神气韵。同时,插花是共享的艺术,它能将身边人都带入一种生活艺术审美的空间氛围中。这种持续不断的氛围熏陶,本质也是一种审美参与,它会在无形中丰富所有参与者的审美经验,并提升其审美品位。

(摘编自张俊《花道,自然美的人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插花是一种历史悠久,从审美角度呈现了人类文明发展与人化自然的生活艺术。
B.文人花道将插花这一生活艺术的审美格调极致化,树立了实践生活美学的典范。
C.在宋朝,插花作为“生活四艺”之一,几与传统“文人四艺”成分庭抗礼之势。
D.在明代,文人花道的发展达到巅峰,其表现是插花已成为文人雅居必备的清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以阐明文人花道在宋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特点之别。
B.文章引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言论说明文人花道在明代是与文人性情相关的风雅癖好。
C.文章以时间为顺序阐述了文人花道的发展,其中重点论述了其在明代鼎盛的表现与原因。
D.第五段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插花的艺术特性,进而提出了插花是一种生活行为艺术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花道在明代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文人们对运用花草的理念较之先秦时期的人来说区别不大。
B.如果为了追求生活的创造性与仪式感,我们可以学习并实践插花这一融入家居生活的艺术形式。
C.因为插花艺术从创作到后续过程始终处于和人的互动中,故而插花艺术不是一种被静观的艺术。
D.要提升身边人的审美品位,就应通过插花将他们带入生活艺术审美的空间氛围中,不断的熏陶。
2023-03-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石狮市永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湿地?湿地就是清波荡漾的河流、烟波浩瀚的湖泊、金黄无垠的稻田、野生动物聚集的沼泽地以及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

湿地可以将过多的降雨和来水存储、缓冲,然后逐步放出,发挥着蓄洪抗旱的功能;湿地所拥有的大量水面及其水生植物可以使周围地区的酷热降温,空气湿度增加;湿地植被可以完全防止水土流失,在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湿地可以防止海水入侵,防止土地盐碱化;湿地蓄水层的水是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与地下水互为保存和补充;我国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约有一半生活在湿地中,湿地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无法代替的;湿地植物能够对污染物质进行吸收、代谢、分解,起到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

(摘编自郑北鹰《我们不能没有湿地》)

材料二

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对湿地生物有着强烈影响,如湿地污染会导致湿地水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在我国两次湿地调查期间,水鸟种数减少了39种;有些不合理的筑堤修坝等人为水利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阻断了水生生物的迁徙通道,增加了洄游性鱼类以及江豚等动物灭绝的风险。

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围垦和占用。此外,破坏性捕捞、放牧和养殖,导致湿地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使得物种日趋单一,严重影响湿地的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旅游业的非理性发展、非法捕猎和人为捡拾鸟蛋等行为,也直接造成湿地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减少。

(摘编自崔丽娟《保护湿地,给野生动植物一个安稳的家》)

材料三

湿地生态系统的入侵生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发生范围广。如此看来,呵护湿地这一“地球之肾”的生物多样性,无疑需要付出更多的行动和更大的努力。

我国现行的动植物检疫法和卫生检疫法等只针对已知特定有害生物进行检疫,农业法、种子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尚未明确涉及如何防范外来生物入侵,因此,我国缺乏统一的防止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应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外来物种引入者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管理生物引种过程。

检验检疫是防御外来生物入侵的首道关口。随着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有害生物随物资及运载工具出入境的风险越来越高,及时掌握入侵物种动态,健全、加强检验检疫制度,构筑严密的防御体系,是阻止外来生物侵入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关键。

治理湿地外来生物入侵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要加强对入侵物种生长特性、风险评估、科学治理和跟踪监管的方法研究,创新技术手段,探索长效治理和防控机制,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入侵情况反复,打好防范外来生物入侵“保卫战”。

外来生物入侵尤其是湿地生物入侵问题涉及面广,其防控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针对各类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有关部门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的认识,特别是出境旅容、科研人员和涉外工作人员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意识。

(摘编自杨舒《呵护湿地,防控外来生物入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没有湿地,是因为湿地植被可以完全防止水土流失,湿地蓄水层的水与地下水互为保存和补充,湿地植物能够起到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等。
B.仅仅将野生动物聚集的沼泽地理解为湿地,是不准确的,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及我们熟悉的烟波浩瀚的湖泊、金黄无垠的稻田也是湿地。
C.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条件的筑堤修坝等人为水利工程,使得水生生物的迁徙通道被阻断,从而导致了洄游性鱼类以及江豚等动物的灭绝。
D.我国只针对已知特定有害生物进行检疫的动植物检疫法和卫生检疫法等,可以说,难以全面防范种类多、数量大的外来生物入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湿地发挥着蓄洪抗旱的功能,可以使周围地区的酷热降温,空气湿度增加,可以防止海水入侵,防止土地盐碱化,保持生物多样性。
B.我们对入侵物种生长特性、风险评估、科学治理及跟踪监管的方法研究必须给以加强,因为治理湿地外来生物入侵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C.破坏性捕捞、放牧和养殖,外来物种入侵,旅游业的非理性发展、非法捕猎和人为捡拾鸟蛋等行为,都是造成湿地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
D.重视提升出境旅客、科研人员和涉外工作人员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意识,自可消除有害生物随物资及运载工具出入境的风险。
3.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2023-03-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新世纪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新兴事物,数字货币的试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了“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目前央行在深圳、苏州、上海、成都、雄安及未来的冬奥场景等地进行数字货币试点,未来将继续通过不断测试优化和完善相应功能。

央行的数字货币拥有政府信用背书,是法币并能利用交易留痕大数据来追踪洗钱等金融犯罪活动。我国微信和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手段比较发达,但国家仍致力于探索数字货币研发与推广,走在了世界前列。2020年深圳罗湖发放1000万元数字货币红包和苏州“双十二”购物发放2000万元数字货币红包,都是很前沿的探索。

在安全性、便捷性、金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数字货币必要性得到了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启了数字货币研发工作。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201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在全球66家央行中,80%的央行开始研究和测试数字货币,较2018年上升10个百分点。其中,40%的央行进入试验阶段,10%的央行进入数字货币测试阶段。

我国推出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发展、居民日常实际支付需要和反洗钱等政策有着极大帮助。首先,数字货币对我国经济良好发展起到重要助力作用。作为电子化人民币,数字货币能满足央行随时计算社会流动现金量的需求,有助于更好地制定货币政策、避免货币超发。其次,数字货币更为便捷,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实际支付需要。一方面,数字货币不同于纸币,更便于存储,使用寿命更长,不用担心假币风险;另一方面,在移动支付当道的今天,一些网络信号较弱的偏远地区和数字弱势群体无法享受智能终端支付的便捷,可见电子支付包容性较低。数字货币则不然,双离线支付手段可以免去对网络的依赖,操作简单,即便不使用智能手机也能完成支付,有很强的普惠性。

过去,人民币以纸质形式出现在支付交易中,数字人民币则是将人民币电子化,和纸质人民币具有同等效力,数字人民币和现有支付软件有什么区别呢?央行曾表示,如果把微信和支付宝比作钱包,那么数字人民币对应的是钱包中的内容。在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大家仍然可以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只不过钱包里增加了央行货币。数字人民币将省去在各个网络平台绑定个人账户或者线下办理多张银行卡等不必要的麻烦;支持匿名支付,大大提高支付安全性,保护个人隐私;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它使跨境支付变得更加方便,将降低过去跨境交易中的手续费,提升跨境交易和支付清算速度。

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字人民币和纸币将长期并存。数字人民币是中国在金融创新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它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相契合,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选自颜色《数字货币将如何改变日常生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货币的“数字”特性,决定了在没有网络信号的地区自然不能使用数字货币。
B.虽然数字货币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毋庸讳言,数字货币将和纸质人民币长期共存。
C.央行在各地进行数字货币试点说明数字货币还不成熟,使用时可能会有较大风险。
D.无论是纸币,还是数字货币,都能利用交易留痕大数据来追踪洗钱等金融犯罪活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比较数字货币与微信、支付宝的不同,让人们增加了对数字货币的认识。
B.文章介绍世界66家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工作的进展情况,说明数字货币面世指日可待。
C.文章对数字货币的优越性及数字货币是怎样改变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进行了论述。
D.文章从央行避免货币超发和满足居民支付需要两方面阐述了数字货币的优越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是世界各国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B.越来越多的国家研发数字货币是因为其有安全性、便捷性、金融稳定性等特点。
C.央行发行的纸质人民币和数字货币,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同等效力。
D.随着数字货币应用的普及,数字货币取代微信和支付宝应该是早晚的事情。
2023-03-1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新世纪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为什么要睡觉

①吃饭、睡觉,这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可有谁想过,人为什么要睡觉?

②在睡眠原因的推测中,比较著名的有能量保持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睡眠只是用来保存能量的方式。1975年,美国神经科学家伯格提出睡眠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基础代谢率,使获得的能量得以保存,并且恢复白天丢失的能量。动物是从慢波睡眠中开始进入冬眠状态的,其慢波睡眠的特点与人类睡眠高度相似,提示睡眠可能和冬眠现象有着共同的目的——保存能量。

③但目前,反对这种观点的呼声非常高,一个相反的观点认为睡眠大约可以节省5%-10%的能量,最多不超过15%,节约的能量非常有限,恢复和保养可能过于粗糙和简单。甚至有人说睡一晚只能帮人类节省约110卡路里,仅相当于一个热狗面包的热量。这说明,除了帮助节约能量,睡眠对人类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意义。

④与能量保持理论不同,还有人提出了睡眠的功能论。这一派学说认为,睡眠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比如“记忆巩固”,不少睡眠剥夺实验显示,睡眠会影响长期记忆的巩固。

⑤睡眠对记忆具有保护和巩固的作用,良好的睡眠对于第二天的再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神经成像等技术手役,人们发现了记忆在睡眠中得到保护的更多细节。在睡眠过程中,白天编码的记忆信息会进行重激活,重新播放一遍。这些记忆信息的重激活与睡眠过程中特有的脑电波密切相关,包括纺锤波、慢波等。

⑥这几年来,“突触稳态说”异军突起。“突触稳态说”认为,突触作为神经元间信息的传递通道,在人清醒的时候,新信息不断输入大脑,为了适应信息传递的需求,突触活动不断增强。但是突触不能无限活跃,否则将再没有空间来形成新的记忆。而睡眠期间由于和外界刺激的相对隔绝,突触在这段时间得到充分休息,突触的相对回缩为新一天接受信息的输入、学习新事物做准备。为了解释睡眠和记忆巩固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提出了“系统巩固假说”。该假说认为,记忆的巩固,主要依靠前额叶和海马区的配合来完成。海马区负责临时储存白天形成的新记忆,而睡眠过程中,前额叶则把临时储存的记忆分配到全脑去。

⑦此外,关于人类为什么要睡觉,还有恢复与修整功能论、身体免疫论等推测。上述理论分别从代谢、免疫等角度来阐述睡眠的功能。恢复与修整功能论认为睡眠使得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整和恢复;而身体免疫论发现,睡眠可以提高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水平,认为健康的睡眠可以帮助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和再生免疫功能等。

⑧关于睡眠的原因,每个理论都有一些合理的地方,但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明。

1.下列关于“人为什么要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睡眠的能量保持理论认为睡眠和动物的冬眠现象一样,都是用来保存能量的方式。
B.睡眠的功能论认为睡眠不仅能保护和巩固记忆,良好的睡眠对第二天的再学习也有重要作用。
C.睡眠的“突触稳态说”认为睡眠能让神经元信息的传递通道“突触”休息,为新一天做准备。
D.睡眠的系统巩固假说认为,睡眠时前额叶会把海马区白天临时储存的记忆分配到全脑。
2.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题目既点明对象和说明内容,也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高度”是程度很高的意思,准确地说明睡眠和冬眠的相似程度。
C.第③段运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睡眠节约的能量有限。
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通过对不同理论和学说的介绍说明了“人为什么要睡觉”。
3.下列各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是(     
A.美国神经科学家伯格认为睡眠能够降低基础代谢率,保存能量,恢复白天丢失的能量。
B.白天编码的记忆信息的重激活与人类大脑中特有的纺锤波、慢波等脑电波有密切关系。
C.恢复与修整功能论认为睡眠能让白天工作疲倦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整,并恢复记忆。
D.睡眠能提高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水平,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功能。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对美的看法,既有异,又有同。所谓,即儒、道、佛各家相通相近、殊途同归、末异本同之处。中国古代对美的普遍看法大抵有如下数端:

一是以为美。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不带价值倾向的客观认识,可视为对美本质本然状态的哲学界定。从东汉许慎将释为一种味,到清代段玉裁说的五味之美皆曰甘,文字学家们普遍将美界定为一种悦口的滋味。古代文字学家对的诠释,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味的普遍认识。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听到优美的《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老子本来鄙弃欲望和感觉,但他又以为腹不为目圣人的生活准则,并把自己认可的大美——叫做无味,且以之为至味

二是以为美。这可视为中国古代对美本质当然状态的价值界定,其中寄托了中国古代的审美理想。中国古代美学认为,美是一种快适的滋味,这种滋味,主要不在事物自身的形质,而在事物所寓含的人化精神。这种精神既可以表现为审美主体审美观照时情感、直觉、意念的即时投射,所谓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刘勰),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客观化了的主体精神。梅、兰、菊、竹,因为符合儒家的君子理想,所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钟爱的对象。山、水、泉、林,因为是清虚恬淡的理想之境,所以成为道释之徒、出世之士心爱的栖身之所。古人主张:文以意为主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方东树)。中国古代由此形成了趣味说。,即意趣趣味,即意味趣味说凝结了中国古代这样一种美本质观:有意即有味。

三是以为美。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当然状态价值界定的另一种形态,也是中国古代以为美的具体化。这当中寄托了更明显的道德理想。儒家以道德充实为美,如孔子说道斯为美,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汉代的赵岐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道家也以道德充实为美。《庄子》有一篇《德充符》,明确把美视为道德充满的符号,个中描写了不少形体畸形而道德完满的至人”“神人。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希声”“无形”“朴素均是无为”“自然的道德形象。

四是同构为美。这是中国古代对美的心理本质的认识。人性爱同憎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这些是同构为美思想的明确说明。它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文化系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与人、物与我为同源所生,是同类事物,它们异质而同构,可以互相感应。《淮南子》说得好:天地宇宙,一人之身。这种感应属于共鸣现象,是愉快的美。其实,在中国古代以为美、以为美的思想中,已包含主客体同构为美的深层意识。儒家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尽心而后知天(孟子),天心(董仲舒),天理吾心,天地之美正是主体之美的对象化,因而呈现出某种同构状态。道家认为,大道至美。道体虚无,要把握到虚无的道体,认知主体必须以虚无清静之心观之,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可见,道家所认可的至美之道,都是主体空无之心在客体上的同构。

五是中国古代尽管以、以为理想美,但并没有否定物体形式的美。,在古汉语中有文饰美丽之义。以为美,就是中国古代关于形式美的思想的集中体现。的原初涵义是交文错画(许慎)之像,即形式之纹理或有文理之形式。因为这种特点的形式给人赏心悦目的愉悦感,所以产生了的衍生义。中国古代以为美,体现了古人在偏尊道德美、内容美的同时,亦未完全忽视文饰美、形式美。在对待文饰美、形式美的态度上,重视礼教的儒家表现出强烈的好文传统。由于儒家思想是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好文成为汉民族全社会的传统风尚。

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以文为美,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普遍看法。它构成了中国美学美本质观的整体特色。然而,仅仅注意到上述整体风貌上的特点还是不够的。深入进去看,中国古代美学在对美本质的看法上还呈现出一定的学派差异,它们主要体现为儒、道、佛的差异。

(摘自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以“味”为美的美学观点,与“美”字的本义有关。
B.老子崇尚“至味”,和他鄙弃欲望、感觉的倾向是矛盾的。
C.文人喜欢写梅兰竹菊,因为它们符合儒家的“君子”理想。
D.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之美和主体之美呈现出某种同构的状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味”为美和以“意”为美的差异体现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是否有价值倾向。
B.中国古代的“趣味说”认为美不在事物的形质,而在于其所寓含的人化精神。
C.儒家和道家都提倡以道德充实为美,且他们所说的“道德”的含义是一致的。
D.中国古代对美本质的普遍看法涉及到美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了辩证精神。
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审美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说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体现了以“道”为美的观点。
B.《淮南子》中“物类相同,本标相应”体现了重视文饰美的倾向。
C.司空图提出的“美常在咸酸之外”体现了以“味”为美的观点。
D.邵雍说的“花妙在精神”体现了以“意”为美的观点。
4.作者说:“中国古代美学在对美本质的看法上还呈现出一定的学派差异”,请从文中举两个例子说明。
5.本文提出了五种对美的看法,这五种看法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具体分析。
2023-03-10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年12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THUSSAT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

草莓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水果,但长期以来价格较高,尤其是春节期间提前上市的就更贵了。草莓的价格不菲有很多原因,除去人力、大棚、育苗等常规成本,还有经过土壤熏蒸等特殊环节带来的成本。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同一块土地种植草莓三年后,再种时植株便不易成活,这就需要换一块土地,重新搭大棚、做土壤熏蒸等前期准备,成本自然就会增加。

在一块田地上连续栽种同一种作物,生物学上称为连作。像草莓这样在同一块土地连作时出现植株成活率、品质、产量降低的现象,叫连作障碍

作物产生连作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多数植物对营养物质具有选择性,连作会导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但这可以通过选择性施肥来弥补。除此以外,作物不能连作的原因还有:化学危害,微生物危害与虫害。大多数情况下,微生物与虫害产生的原因都是由于它们对某种农作物具有专一性,连作导致它们极剧繁殖,从而抑制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然而,化学危害的问题,则是作物自作孽了。某些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代谢出一些自毒性物质,从而抑制了下一年该种作物过度生长,生物学上称为自毒作用。因自毒作用产生连作障碍而造成产量过低的作物有草莓、人参和三七。

关于自毒作用,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它是化感作用的特殊类型。所谓化感作用,实际上是植物间以及微生物间关乎生存的一种手段。因为想要在生存中占据主动,就必须让别人退出竞争舞台,利用自身代谢出的化学物质作武器是一种常见手段。这种抑制性的化感作用普遍存在,例如燕麦和小麦之间就存在竞争,燕麦可以释放莨菪亭等化学物质抑制小麦的生长。

这样看来,作物们似乎应当选择对其它物种有抑制作用而对本体有促进作用的化学物质才是最智慧的做法,但作物们有时也会把化感作用的枪头指向自身。有的作物在成长过程中会分泌有毒的化学物质,通过影响下一代的发育来抑制过度生长,从而避免了因环境和资源无法承载而造成的物种灭绝。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作物的自毒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自然界中,生长过草莓的土壤,会富含草莓的自毒性物质羟基苯甲酸,由于它的作用,草莓生长分布会相对分散,使其在某一地区内不会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繁殖和生存。这样看来,通过大棚人工种植草莓就需要避免这种现象,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现在已经有一些新的技术可以支持草莓连作八年以上。例如提高土壤的碳含量,从而增加土壤中的菌落数目,以便更有效地分解自毒物质。当然目前这些做法的成本也不低。另外,草莓果实柔软,不易储存,运输、销售中折耗很大,所以草莓的价格也就依然保持在高位上。

(取材于《草莓为何如此金贵》)


(1)根据文意,以下不属于“草莓价格贵”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种植草莓要经过土壤熏蒸等特殊环节。
B.草莓分解自毒物质的能力不强。
C.支持草莓连作的技术成本高。
D.草莓不易储存,带来运输、销售成本增加。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生物学上的连作障碍,削弱了某一区域中单一植物的生长优势。
B.选择性施肥可以消除由于营养物质缺乏、微生物造成的连作障碍。
C.燕麦和小麦之间存在竞争的例子,证明化感作用的抑制性作用普遍存在。
D.具有化感作用的作物通过自毒抑制了生存竞争中其它作物的生长。
E.通过大棚密集种植来增产,会加剧草莓自毒性物质带来的不利影响。
(3)根据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说明“自毒作用”与“自疏现象”的异同。

同一只青蛙生出的年龄相等、共同生活的蝌蚪,在数量过多、密集过高时,发育较早、体型较大的蝌蚪会释放出有毒的化学物质,毒死同群中较小的、发育较晚的蝌蚪,从而保证自身的生存,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自疏现象。

2023-03-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孔子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智慧,而智慧在于致力于考察人事之当否,“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还在于人有忠孝观念,而犬马虽能养却不敬无孝。孔子是从人与禽兽的差别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界定人的内涵和本质的。因为,只有真切深透地把握了人,才能把握“性相近,习相远”,因势利导,使人性日臻完善。这里,孔子的思路极为可贵。他从自然和社会、原生和后天变异两个方面综合考察了人的习与性、远与近。这对艺术创作至关重要。从人的自然性、原生性看,人与人之间具有普泛性,这为艺术引起共鸣和感染提供了艺术视点和基点,如《诗经》中的《木瓜》表现对异性的热恋与好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不仅重视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好意,而且自愿以百倍的好意相报答,这种克已为人的感情,不仅是人的一种情感,更是儒家倡导的一种“仁”的风范。从人的变异性、社会性看,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具有独特性,个别性,这为艺术反映典型提供了多样选择表现的可能,如司马迁《史记》中呼之欲出的形象系列:“鸿门宴”写刘邦的懦怯而机智,项羽的坦率而少谋略,其他如范增、张良、樊哙、项伯等的性格因“习”而相“远”,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儒家对“人”的个体性认识是建立在群体性(“类”“民”“众”“族”“国”等)基础之上的,或者说,重群体轻个体,重共性轻个性,重普遍轻特殊是儒家人学的方法论特点。因此,儒家对人性的认识是从个体出发而超越个体,最终归结为对“民”的把握。

孟子认为,人不仅具有“食色”等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动物亦然),而且富有道德意识。他竭力推崇人的主体地位,称人“上下与天地同流”(《尽心》)。在《公孙丑中》中以一孺子入井,人见之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说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进而,孟子提出了自己对人的发现学:“性善论”。这对张扬人心善良、融洽人际关系,建构理想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艺术化地再现或表现人性美好的东西,给人以精神力量和向往,这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乌云密布之中是投进人心的一束光亮。好人总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将心比心将心换心等由“性善论”衍生的观念就成为民众生存的内在信念。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人的荀子却提出了与孟子相左的观点——“性恶论”。在《性恶》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并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对人性恶的抑制惩除就成了荀子人本论的主要内容。“性恶论”的标举,同样对艺术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它告诫人们不能拘泥于人性中食色等本能存在,即与兽禽相近的恶的一面,而且要看到人性在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中也具有争名夺利、愚昧残暴等恶的一面。这就把人性恶的根源植于人的物欲名利之上,超越了弗洛伊德等从性本能、死亡本能挖掘人性善恶的框架而具有社会审美学的意义,为艺术表现和反映人的复杂性提供了价值参照系,如中国文学对历代暴政苛税征战奴役残暴纵欲等“恶”的批判,构成了一幅民族在逆境中抗争、在邪恶中挣扎、在黑暗中奋斗的历史画卷。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民本主义精神——儒家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认为的人与人之间的普泛性,为艺术引起共鸣和感染提供艺术视点和基点。
B.艺术能够反映典型,是因为从人的变异性和社会性来看,人具有独特性和个别性。
C.“性善论”对艺术化地再现或表现美好人性,给人以精神力量和向往,有积极作用。
D.“性恶论”具有社会审美学意义,这一意义为艺术表现和反映人的复杂性提供价值参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谈孔子对人与禽兽差别的认识,再谈儒家对人性的认识,最后分析“性善论”和“性恶论”。
B.文章举《诗经》中的《木瓜》名句和《史记》中形象系列的例子,证明孔子人性论对艺术创作至关重要。
C.文章引用《公孙丑上》中关于“四端”观点,来证明由“性善论”衍生的观念成为民众生存的内在信念。
D.文章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加以对比,突出二者不同,指出两者对艺术创作都有启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性相近”是基于人的自然性和原生性,“习相远”是基于人的变异性和社会性。
B.儒家人学在方法论上非常看重“类”“民”“众”“族”“国”等群体性,而轻视个体性、特殊性。
C.好人总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将心比心将心换心等“性善论”类观念给人心带来光亮。
D.“性恶论”看到人对名利的欲望,这是对弗洛伊德等从性本能、死亡本能看人性善恶的超越。
2023-03-03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瞭望智库2017年10月1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5年,中国科技创新带来民众获得感的持续提升。获得感既是一种主观感受,也强调一种实在的客观获得。它是全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生动写照。

这份《2012-2017科技创新对人民群众获得感贡献分析报告》,选取制造、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五大领域科技成果,反映科技创新给国人带来的获得感提升。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移动支付也走进了公共服务领域,帮助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让群众至少在缴费环节少跑腿、少排队,甚至一次都不用跑。以支付宝为例,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已有357个城市入驻支付宝城市服务,实现缴纳水电燃气费、刷手机乘公交、在线办理预约挂号等公共服务的移动支付,以前要到执收单位才能办的事,如今足不出户就可完成。

   

近期,多位世界级未来学者聚焦中国,认为中国正成为下一轮科技革命的中心,中国浪潮正在兴起。另一家智库机构智谷趋势研究认为,这一轮中国浪潮的鲜明特点是科技成果惠及普通民众的速度越来越快。其中代表性科技如高铁、网购、移动支付等,都在近期尤其是这5年产生发展,并迅速覆盖数以亿计的人群,影响辐射全球。这也是科技给人民带来越来越强获得感的秘密所在。(摘编自《过去5年,哪些技术最能提升百姓获得感》,人民网2017年10月10日)

材料二:

李克强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十九大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紧扣此矛盾转化,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是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时代方向。科技惠民重在谋划和实施。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战略任务提供支撑,已被科技部列入2018年重点推进的10项重点工作之一。推动科技支撑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已做出具体部署。展望未来,随着国家明确科技投入向民生领域倾斜,科技创新创造的红利,必将更多惠及广大人民,人民群众的科技获得感也将持续稳步提升。

(摘编自《科技投入向民生倾斜让人民有更多科技获得感》,新华网2018年3月5日)

材料三:

硅谷投资人吴军受访时说,过去几百年,中国错过数次科技革命,现在终将落下的课程补上。这是因为中国眼下商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场景极其丰富,而场景和技术是人类科技史的两个轮子,相互激发,彼此成就。

美国的路径是技术驱动新商业场景,中国则是以商业场景的发现和创新倒逼技术进步。如美国先有搜索技术,才诞生谷歌;而中国先有阿里巴巴的电商和支付宝,才催生出引领世界的云计算、移动支付和生物识别技术,成为中国浪潮的缩影。此前几次科技革命,最好的场景和技术都集于一国,而这次两个轮子分道扬镳。专家坚信这波新浪潮将由美中两国并肩引领。

西方未来学家们都提出全球正在或即将经历一场中国浪潮,是因为眼下中国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

首先是人才的集聚。当下,技术精英大规模回国。2014年,中国回国留学生总数首次超过出国人数;2015年,回国人员为当年出国总数的77%。

其次是技术的突破。中国高铁运行5年,客流量大,建设成本低;中国天宫将成为未来唯一运行的太空空间站;中国金融科技弯道超车,去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约是美国的50倍。这些均领先世界。

第三是中国人的便利生活让世界向往。五年前的我们根本想不到今日生活的样子: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四五个小时,是从前的1/4时间;出门不用带钱包,甚至连手机都不用带……

第四是中国的输出能力。每次浪潮都是一场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生活方式的革命。眼下,中国正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对象。印度不少餐馆挂上二维码;越南、老挝都要引进中国铁路技术;此外还有泰国版今日头条、马来西亚版淘宝……这些都让中国游客宾至如归。

此外,中国浪潮有个前几次科技革命都没实现的突破。就是它从一开始就让普通人有明显的获得感。前两次工业革命初期,受益人只是技术拥有者及投资人,普通人很难受益,甚至会因新技术出现而贫困,机器抢走他们的生计,由此导致贫富分化更严重。蒸汽时代和电力时代,英美两国都没摆脱此宿命。而中国浪潮让普通人受益的时间前所未有地变短。

(摘编自《中国浪潮来了!——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8岁生日》,《人民日报》2017年9月2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获得感,既包括民众在物质、经济层面的获得,也包括在精神层面的获得,获得感的提升是全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反映。
B.世界未来学家一致认为,惠及普通民众的商业场景的发现和创新催生科技创新,成为已经兴起的新一轮“中国浪潮”的缩影。
C.人才集聚推动技术革新,科技创新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便利吸引全球目光,引发效仿热潮,带动“中国浪潮”的兴起。
D.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也在通过技术输出和经验共享,为世界人民带来“获得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表可见,广东、北京、山东、浙江四个省市的在科技领域的“获得感”较高,说明相关省市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B.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它对于化解我国当下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有所助益。
C.目前,中国商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场景激发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足以撼动美国在技术创新领域所葆有的国际领先地位。
D.每次浪潮都是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生活方式的革命,但相比于前两次工业革命,“中国浪潮”受益者的范围扩大,受益时间缩短。
3.提升民众的科技获得感需要哪些相关方的共同参与?简述各方所起到的作用。
2023-03-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石狮市永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