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1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化的本质是一种文明新形态的生成,由于工业化进程肇始于西方社会,部分人误认为现代文明等同于西方文明。世界各国迈上现代化进程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

反观资本主义现代化实践,无论其发展历程还是现实进展,都映射了西方国家现代化理论模式的诸多弊端。资本主义文明源自血腥的暴力掠夺,即通过对广大亚非拉地区的殖民统治,积累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桶金。资本主义文明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依靠武力维系。西方国家借助工业革命取得的生产力发展成果,通过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武器,促成资本主义文明的生成与扩张,并以此维护其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王今,诸多弊端已经暴露,且愈演愈烈,造成严重的失序问题,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对立的生态危机,阶级对立与贫富分化加剧的社会危机与拜金主义盛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消解的精神危机等。

面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带来的种种失序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开启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创建。但苏联的解体,引发世界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向的担心、怀疑和否定。进入21世纪,中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树立起世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武力和掠夺实现并维系的现代化道路模式,革除了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现代化文明面临的系统性危机,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又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迈向现代化的新选择,进而为人类文明的品质提升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范式建构与路径选择》)

材料二:

我们已经进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马克思主义没有在它的出生地资本主义土壤中开出绚烂之花,反倒在贫瘠落后的东方国家生根发芽、苗壮成长,开辟出一条恢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重申: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革命斗争把马克思主义的种子、社会主义的种子播撒下去之后,这种子就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成为中华文化中的新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目标、唯物论、辩证法思想、民本观念等方面有高度契合性,这为二者相互融通提供了重要的学理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壮大提供精神养分,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提供肥沃土壤。因而两结合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过程,而不是你吃掉我,或者我吃掉你。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和必然选择。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一个国家的治理制度与其民族的历史和文比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就必须把中国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质上也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不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增强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够以中华文化历代传承的文明智慧为基础,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摘编自贾淑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逻辑及建构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式现代化“国强必霸”的道路,而是一条高质量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
B.中国推动“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将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迈向现代化的新选择。
C.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水乳交融,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多方面有高度契合性。
D.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又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文化基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式现代化,但材料一侧重论述其理论基础,材料二则侧重论述其实现的途径。
B.资本主义现代化违背国际正义、依靠武力维系并引发了各种系统性危机,因此难以被其他发展中国家复制。
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一不可,只有两者水乳相融,方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D.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概念被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融合。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C.黑格尔谈美学时提到:“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D.恩格斯曾说:“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
4.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华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等来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构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类对难以预测的命运走势充满不安和焦虑,而电影恰可以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来呈现这种好奇、不安和焦虑。于是,科幻电影成为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息息相关的重要电影类型。电影学界由是将科幻电影定义为:“一个将科学的或技术的预设跟想象性的推测结合在一起的电影类型。”

科幻电影的生产,是能将科技、文创、人才等多元、多维度的资源网络化连接的综合产业,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娱乐等多方面实力的综合体现。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相关文件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当前,中国科幻电影正试图构建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并且寻找到独特、先进的价值基石和文化精神内核。就拿《流浪地球》来说,它构建了一个相对严谨的科学世界观:遭遇重大灾难的未来地球,人类社会规则有哪些变化?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自救?而这些自我设问的背后,是深层次的人文意识和环保情怀,也是中国积极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体现。过去,人们习惯观看外国灾难片,这些影片多通过绝地孤胆式的英雄模式传达所承载的文化理念。今天,中国也终于拥有了这样的重磅影片,来传达我们对于全球气候、和平发展等重要议题的话语和态度,表达我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和责任。

(摘编自郭海燕《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可期》,《光明日报》)

材料二 :

《流浪地球2》人工智能组科学顾问崔原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他说自己小时候看得最多的是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在那些片子里,角色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外国面孔,偶尔有一两个中国人出现,也是反派。“这样的片子看多了以后,当时谁会觉得中国人能拯救世界呢?”

2017年,中国科协启动科学影视融合项目。2020年,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成立。同年8月,国家电影局与中国科协共同发布《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科幻十条”。科影融合自启动以来,就承担着展现真实科研工作与科技成果的责任。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独行月球》《三体》《流浪地球2》等影视项目中出现了一批专业的科学顾问,大国重器更是在近几年中国科幻影视剧中频频亮相。外骨骼机器人、空间站、“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致力于引力波探测的天琴计划、即将发射的巡天望远镜……硬实力的发展为软实力的增长保驾护航,中国科幻的底气,正来自大国重器的实力。

同时,科幻又给予了想象力最广阔的空间,是对未来的预言。

比如对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梁文杰来说,刘慈欣作品中的“太空电梯”就有一种巨大的诱惑力,“所有火箭技术的根本性问题就是化学能推进效率太低,航天器复用性程度不高,太空电梯是一种跳出盒子的思路”。但要建成太空电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大难点在于缆绳的制造,制造缆绳的材料必须拉伸强度高、可大规模生产、耐干扰、质量轻。其中一种被寄予厚望的材料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中国石化发了条“喊话”《流浪地球2》的微博,认领了这一前沿技术——此前吊起港珠澳大桥的高科技材料正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它的直径只有0.5毫米,相当于5根头发丝的粗细,但强度是钢的18倍,承重力可达到35公斤。在这条微博的评论区,网友们炸了锅:原本以为是科幻,没想到国家队悄悄地准备把一切变成纪录片!

对《流浪地球2》“喊话”的,还有中核集团、中国建筑集团、中国石油等60多家央企。“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中国科技与中国科幻的故事,成为这个春天里最振奋人心的事件之一。

(摘编自王秦怡《“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环球人物》)

材料三:

从《三体》到《流浪地球》,从文学表达到影视化呈现,观众能从中感受到中国式科幻包裹的那份浪漫与温情。这些作品无论是从技术实现还是精神内核,都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对于未来中国式科幻行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国的科幻创作者在实现想象力跨越的同时,也在尝试建构中国特色的科幻话语与叙事体系。他们描绘的是自然与人的复杂关系,却不囿于现有的科学发现成就,而是内蕴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以宇宙为尺度观照地球,从而表达果决的英雄主义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呈现出宏大叙事的史诗美感。在对待科技与人类社会的态度方面,他们更关注的是处于宇宙极端环境下的中国人,行为方式、生存逻辑、价值取向与道德抉择的转变。

在这个叙事体系之下,人们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式科幻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的情感。这情感在《流浪地球2》中,是刘培强对家人的爱与呵护,是图恒宇对女儿的思念与付出,更是张鹏那一句“中国航天飞行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大义面前,舍生取义,无怨无悔,令人动容。一个个亲切的画面勾勒出中国人的群像,每一张面孔背后都有一颗中国心。正是这颗中国心,赋予了影片特有的质感与温度,拉近了中国式科幻与观众的距离。

(摘编自杨宇良《中国式科幻的文学艺术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电影”在电影学界中的定义为:一个将科学的或技术的预设跟想象性的推测结合在一起的电影类型。
B.“科幻十条”指的是国家电影局与中国科协共同发布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简称。
C.“喊话”在材料二中的意思是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与原本有一定距离(即关系原本不太密切)的对象进行对话。
D.“叙事体系”在材料三中指的是,将中国人作为叙事主体,描绘他们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及其对极端环境的挑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质量的科幻电影能实现科技、文创、人才等多元、多维度的资源网络化连接,体现的是国家科技、文化、娱乐等多方面实力。
B.在中国启动科影融合的大背景下,《独行月球》《三体》《流浪地球2》等影视项目有了专业科学顾问和大国重器的加持。
C.中国石化生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拉伸强度高、可大规模生产、耐干扰、质量轻,为“太空电梯”的缆绳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D.《三体》《流浪地球》从技术实现到精神内核,都对未来中国式科幻行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当前中国科幻电影正试图寻找到独特、先进的价值基石和文化精神内核,材料三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这个问题。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体现了我国对科幻电影发展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从材料二来看这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科影融合的发展。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使用了《流浪地球2》作为论证事例,材料二侧重的是精神内核层面,材料三侧重的是电影科技层面。
D.综合三则材料来看,我国科幻电影不论是在科技硬实力还是价值软实力上都实现了长足发展,尤其今昔对比很令人振奋。
4.评论家说“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给中国科幻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请结合文本材料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影响。
5.相对于好莱坞大片,中国的《流浪地球2》有着很明显“中国烙印”,请结合文本材料分析说明。
2023-05-31更新 | 27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虚拟数字人将传统之美与科技之美有机融合,打造出全新的IP形象。由于众多虚拟数字人取材于传统文化,所以其外在形象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比如,“天妤”的设计以传统飞天和唐代女俑为灵感,她衣袂飘飘,妆造典雅。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观众得以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亲密接触”。

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并非易事,既需要技术支撑,又需要文化打底。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研究、整理、应用、传播的过程。比如,为了让“苏东坡数字人”贴近苏东坡的原貌,中华书局在容量超过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进行海量搜索,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关键词精准抓取到一批涉及苏东坡容貌形象的古籍文本数据。同时,又通过图像搜索技术,抓取了由宋至清涉及苏东坡的100余幅画作,从而初步形成对于苏东坡容貌形象之“古籍真实"的把握,然后再由权威专家进行系统校验,确定下来超写实“苏东坡数字人”的每个细节。由此观之,“苏东坡数字人”的设计制作过程,完全是一次对苏东坡主题古籍文献、艺术作品整理和研究的过程。由于这种整理和研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所以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数字人要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效发挥作用,可以始于颜值,但最后还是要终于价值。传统文化领域是应用数字人比较多的领域,且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数字人最大的魅力,不是研发运用新技术,也不是对网文、网游等传统业态的改变,而是为原本高度依赖人和现场空间的传统行业在生产、传播、消费场景及价值实现等方面带来无限想象力和可能性,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关系的认知。

数字人让大量文化瑰宝重新“复活”,以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走进烟火生活,焕发青春活力。可是,数字人建设毕竟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其中,内容生态是制约数字人发展的最大瓶颈。虚拟世界中的“你我他”需要现实生活内容作支撑,需要“故事”来引流。唯有如此,数字人才能既拥有好看的“皮囊”,又拥有丰满的“灵魂”。比如,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只有容貌形象的“物理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实现“精神真实”。为此,中华书局专门建设了“苏东坡专题数据库”,并陆续开发了多个维度的“苏东坡主题知识图谱”。依托数据标引体系,将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翻译成彼此关联的数据网络,并将其放进“苏东坡数字人”的脑中,从而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下一步,中华书局将加强对“苏东坡数字人”的人工智能训练,以为其“赋魂”,从而让“苏东坡数字人”真正像苏东坡一样去认知、思考、表达、行动,最终实现苏东坡在数字世界的“复活”。数字人的产生和应用,是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俞国林、王建《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

材料二:

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是中华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也是当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进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然而,如何平衡古籍的文物性与文献性,既做好古籍的修复保护、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又能使古籍上的文字走出故纸尘封、与更大范围的读者和研究者见面,是古籍工作者一直以来面临的一大难题。

所幸的是,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为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行路径。利用扫描、微缩等技术手段,让古籍的原始面貌以数字化的形式完整清晰地保留下来,有效避免了人为移动或翻阅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损伤,大大方便了阅览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可借助AI技术,对古籍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字符识别和录入,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以及各类知识库,实现全文检索、文本比对、自动标点、数据分析等功能。这些技术应用在提高整理研究效率的同时,还拓宽了相关人文领域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古籍挖掘利用的方式手段。

古籍数字化工作依旧任重道远。与存世古籍体量相比,现有的数字化规模还存在巨大差距,数字化成果的共享开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古籍从修复保存到研究整理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十分紧迫。

(摘编自年旭《古籍数字化,让更多人共享经典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众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天妤”外在形象的打量观赏,得以直观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
B.传统文化类数字人的设计制作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应用性”,比纯学术研究更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C.中华书局依托数据标引体系,为“苏东坡数字人”凝神赋魂,从而实现了苏东坡在数字世界的“复活”。
D.借助AI技术,搭建古籍全文数据库,能提高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效率,推动古籍数字化进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但是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虚拟数字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物我世界的认知。
C.“苏东坡数字人”的制作和应用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汇聚与共享。
3.下列选项、不属于“古籍数字化”的一项是(     
A.输入网址、轻点鼠标,飘逸俊秀的汉隶代表作《曹全砷》书法便可跃然眼前。
B.云南省图书馆在网上发布宋刻宋元明递修本《北齐书》,人们得以一睹珍版古籍真容。
C.京剧领域的“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现身梅兰芳大剧院,与台下观众深情互动。
D.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全息虚拟人“苏轼”与观众跨越古今话诗词。
4.材料一中作者两次列举“苏东坡数字人”的事例,试分析其意图。
5.《人民时评:让古籍与数字化时代共振》一文指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深入挖搁古籍的当代价值,就能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如何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蚂蚁如今被分成19个亚科。到目前为止,在所有昆虫群体中,它们表现出的适应多样性最令人印象深刻。这是蚂蚁在其约1.2亿年的进化史中进化而来的。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单个蚂蚁的脑容量可能已经被拓展到了极限。当个体进化达到一定程度,进化线就会转而在社会组织方式上发展出优势。行军蚁、编织蚁、切叶蚁的惊人壮举并非源于单个群落成员的复杂行为,而是众多同巢“工友”共同协作的结果。如果你想观察一只游离于其群落之外的蚂蚁,这只蚂蚁的表现会令观者大失所望。游离于群落之外的蚂蚁根本就不是蚂蚁。

(摘编自伯特·霍尔多布勒《蚂蚁的社会》,有删改)

材料二:

不管蚂蚁将来是否成为蚁后,都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的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工蚁会服侍在蚁后的周围,接住产下来的卵,并立即搬到孵化房进行孵化。卵会在几天之内孵化出幼虫,幼虫初生运动能力很弱,需要由工蚁来搬动或喂养。幼虫蜕过几次皮以后,逐渐成熟就可以化蛹了。多数的蚂蚁幼虫会在茧里面羽化成为成虫。由于运动能力差,幼虫在结茧的时候需要工蚁的协助。工蚁要用巢土帮助它搭建出一个空间在里面吐丝结茧。等茧子做好后,工蚁还要将茧子打扫干净。蛹期是一个长长的休眠,幼虫已经有了蚂蚁成虫的形态。蛹期结束后,刚羽化成形的成虫要从茧子里出来时,外面的工蚁要把茧子给撕破,然后为它清洁身体,这只新的蚂蚁才算是诞生了。从此,新工蚁就开始承担家务活了。蚂蚁世界里在前线冲锋的是一些老残蚂蚁,一些蚂蚁甚至老到很难找到归巢的路了,但它们依然为巢穴战斗着,风烛残年的它们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实现着对群体的价值。

   

(摘编自冉浩《蚂蚁之美:进化的奇景》,有删改)

材料三:

研究显示,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蘑菇体和负责处理气味信息的细胞在工蚁里丰度极高,这意味着工蚁倾向于嗅觉感知和处理复杂信息,拥有灵活的行为策略;雄蚁大脑的细胞组成趋势与工蚁相反,这与它仅担负交配职责而完全不参与蚁巢其他工作的行为相关;处女繁殖蚁和蚁后具有中间形态的大脑,意味着它们具有相对全面的行为模式。在处女繁殖蚁交配后转变为蚁后的过程中,视叶细胞类群的丰度降低,多巴胺细胞及其下游神经肽细胞丰度增加,一类具有神经保护功能的胶质细胞丰度也显著增加。这揭示了蚁后成熟过程中调控生理、行为发生剧烈变化的神经机制,大脑细胞类群的变化和神经环路的重塑决定了其职责功能的转变及寿命的极度延长。

(摘编自《蚂蚁社会分工的神经机制被揭示》,《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二中蚂蚁“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蚂蚁的生活方式是在其约1.2亿年的进化史中进化而来的,与此相关,在所有昆虫群体中,蚂蚁是最能适应多样性生活环境的。
B.蚂蚁的脑容量拓展到极限后,进化线就会转移到社会组织方式上,从而在蚁群不同类别的蚂蚁大脑中出现不同的细胞组成趋势。
C.蚂蚁的“完全变态发育”要经过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并不一致,其中时间最短的阶段是卵的孵化过程,最长的阶段是蛹期。
D.不同的细胞丰度、细胞组成趋势、大脑形态、大脑细胞类群,会影响到蚂蚁的分工、行为模式,甚至影响职责功能及寿命的变化。
3.为什么说“游离于群落之外的蚂蚁根本就不是蚂蚁”?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来,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CPT爆火出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黄民烈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泛用性极强的ChatGPT已成为AI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如何与AI共生是每个人都将可能面对的问题。

ChatCPT因何成为AI界新贵?ChatCPT引领AI领域的新风潮,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泛用性更强,仅靠其本身就可以完成翻译、编程等专业任务。它最大的特点是通用任务助理。它可以在一个模型内完成极多开放任务,在生成任务、上下文理解、安全伦理方面也有相当好的表现。技术进步则是ChatGPT泛用性显著增强的重要原因。相较于主要基于规则学习的第一代和第二代聊天机器人程序,以ChatCPT为代表的第三代聊天机器人程序在技术上有着显著进步:以Transformer为基本架构的大模型为其技术底座,结合了大量数据和算力优化。ChatCPT的出现是AI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人机无缝交互时代的来临,其可能再造搜索、推荐、手机助手等信息获取形式,对信息产业和AI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ChatCPT面临哪些争议?ChatCPT已针对法律、道德等问题进行优化,其表现也比同行更好,研发者收集高质量人工反馈数据时,把涉及安全性和道德的问题作为ChatGPT的重要部分设计进去了,再通过强化学习,ChatGPT就学到了安全回复的能力。不过,ChatCPT仍面临道德问题。例如,若用户要求ChatGPT作出违法举动,就会遭到拒绝;但如果用户借口创作小说要求ChatGPT提供违反法律的建议,就可能得到答案。

ChatGPT推出后,其强大的文字撰写能力得到了学生群体的青睐,被用作完成论文。迄今为止,美国、英国等国多所高校已明令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ChatCPT。美国《科学》杂志近期也发表声明,称不接受使用ChatCPT生成的投稿论文,ChatGPT也不可以作为论文合著者出现。使用ChatGPT完成作业或学术论文的问题之一是侵犯版权。但不能因噎废食技术可以继续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对问题进行针对性治理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未能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全球科技鸿沟问题至今仍然存在。AI作为尖端科技,也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在此领域进行大量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不公平问题。

ChatGPT前路漫漫。AI威胁论是否危言耸听?ChatCPT推出后,其具备的各种专业功能不断被发掘出来。AI工具的普及将降低自由撰稿人、游戏制作者等职业的门槛,带来更多自由职业的机会。有观点认为,程序员、翻译、客服等岗位最终都可能被AI取代。未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用户生成内容及专业生产内容进行更深入地结合后,一些职业的淘汰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与AI共生是每个人都将可能面对的问题

此外,科幻作品中的Al威胁论常包含一个重要因素——愈发强大的AI终将寻求消灭或取代人类。科幻作品中的反派AI形象都具有自我意识,但现实中的AI目前既没有自我意识也没有自主决策能力。现阶段,AI所有能力的来源都是人类提供的数据和反馈。ChatGPT这类系统是典型的机器属性,仅为满足人的信息需求或完成任务而存在,并不具有人格、情感、风格等。

(摘编自张焕迪《AI界新贵出圈:ChatGPT揭示何种未来?》)

材料二:

ChatGPT火爆出圈,AI模型新突破。CPT的全称是GenerativePre-trainedTransformer,即预训练语言模型。简单来说,在这个模型中,一个人和它交流越多,它就会更懂那个人。ChatGPT采取了升级训练方式的办法,利用人类反馈的知识,对模型进行强化修改,同时对原有数据略作改良,优化语言模型,对AI的回答方式及答案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更新,实现了计算机数据与人类知识的突破性结合。ChatGPT可通过自然对话方式交互,也可完成生成文本、自动问答等复杂语言任务,在各类AI文字处理的任务中表现出色,体现出较高的实用价值。

ChatCPT应用场景多点开花,社会效应显著,未来可期。除去聊天对话、文本生成、自然语言处理等常见应用场景,未来ChatGPT将被应用于更广泛的场景,比如传媒、电商、教育、金融、医疗等,同时语言处理能力也将更加强大、响应速度更加迅速。

为应对ChatGPT的爆火,谷歌计划推出对话人工智能服务。谷歌带有人工智能功能的搜索引擎将很快问世。微软一直计划将ChatGPT整合到旗下产品中。微软还可能会将ChatGPT整合到Word、PowerPoint、Outlook和其他应用程序中,方便用户。百度确认将发布文心一言。百度计划在今年3月推出以百度文心大模型为基础的AI聊天机器人服务来抗衡ChatGPT。项目名称为文心一言,英文名为ERNIEBot,预计3月份完成内测向公众开放。百度表示,自己具备ChatGPT的相关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了数十年,百度已经具备跨模态、跨语言的深度语义理解与生成的能力。

(摘编自金融界网站《ChatGPT平地惊雷,AI热潮来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的泛用性因技术进步显著增强,仅靠其本身就可以完成翻译、编程等专业任务,这是它引领AI领域的新风潮原因之一。
B.在未来社会,当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用户生成内容及专业生产内容进行更深入地结合后,一些职业的淘汰是不可避免的。
C.ChatGPT可通过自然对话方式交互,完成生成文本、自动问答等复杂语言任务,但只有在特定AI文字处理的任务中才表现出色。
D.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数十年,百度已具备跨模态、跨语言的深度语义理解与生成的能力,百度确认将发布“文心一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聊天程序ChatGPT火爆出圈,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B.在CPT这个预训练语言模型中,一个人和它交流得越多,它就会“更懂”那个人。
C.未来ChatGPT将因其更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传媒、教育等传统领域。
D.谷歌带有人工智能功能的搜索引擎将很快问世,谷歌以此积极应对ChatCPT爆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尼尔逊:“人工智能是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
B.温斯顿:“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
C.潘云鹤:“人工智能进化到了第三阶段,知识工程很快被深度神经网络替代。”
D.中国院士戴琼海:“当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格局。”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目前已有多家企业有意愿加入百度“文心一言”。请结合材料谈谈百度“文心一言”吸引多家企业加入的原因。
2023-04-17更新 | 38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西北农牧交错地带,气候波动,粮食产量也跟着波动。以前,人们不断开垦宜农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但是,这种平面垦植行为又反过来促成风卷泥沙。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尤为重要。

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是比较稳定的,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是主要问题是地面缺水,降水在地面不能保持。所以,沙漠化地区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综合考虑水资源利用问题。

在沙漠化地区,如果有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层饱满,可采用地下井吸水,管道输运的措施。高处有水,就挖坎儿井。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由地表开挖许多竖井,挖到含水层,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联,形成地下渠道,这在新疆地区被大量应用。坎儿井一般沿山坡向下挖掘,渠头水位高,水顺势流入地面渠沟再进行灌溉。坎儿井中的水是在地下渠道中流动的,蒸发损耗量小。

节水灌溉也是沙漠地区常用的有效措施。喷灌和滴灌技术是节水的,它与地面灌溉相比,要节水30%-70%,所以被广泛应用。

(摘自徐长发《中国治理沙漠的方法与成就》)

材料二:

驱车驶入腾格里沙漠,可见滚滚黄沙之上覆盖着一层工整的“鳞甲”:数千块光伏面板纵横排列,将丰富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宁夏的沙漠中,这样的光伏电站日益增多。近年来,东部科研机构和宁夏的能源企业联合攻关,不断突破新能源消纳技术瓶颈,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目前,科技合作已成为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引擎。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山海情”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当前,东西部协作深入推进,呈现出发展资源共享、特色优势互补的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点。东部为西部提供科技创新资源支持,将促进西部实现跨越提升,有助于弥补发展短板、缩小地区发展差异。

东西部科技合作,需要以互惠互利谋长远。近年来,宁夏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实施近1100项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由当地企业与东部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防洪减灾工程技术助力宁夏守护黄河安澜,选育的大豆新品种和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为宁夏粮食增产增收再添保障,奶牛乳腺炎防治技术新进展提升了宁夏畜牧业经济效益……在合作中,来自东西部的企业和科研人员聚焦产业发展瓶颈,致力于以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水平,成效显著。实践表明,发挥东西部各自比较优势并形成合力,从应用着眼、从实际出发,就能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研创新,以才为先。宁夏一方面将“政府引才”与“企业引智”紧密结合,以多种方式架起“人才入宁”桥梁;一方面树立灵活的引才用才观念,提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周末工程师”“候鸟式专家”等方式吸引东部科研人员参与研发创新。近年来,宁夏一些企业在上海、杭州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就地引才开展技术合作,在计量箱、传感器等领域取得成效,研发出推动宁夏本地产业发展、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区外研发、区内转化”的人才使用方式,让引才用才更加多元化,为推动东西部协作高效运行、行稳致远注入了正能量。

东西部科技合作,直接效应在于技术创新,长远目标在于“授之以渔”。换言之,西部地区在合作中既要“借力”取得技术突破,又要“借势”完善创新机制,实现自身科创能力的提升。今年3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科技支宁”,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对宁夏来说,这是一次宝贵机遇。唯有进一步在经费保障、人才待遇、科创环境、机制改革等方面出实招,才能吸引东部科技资源持续向西部汇集,进一步推动宁夏重点产业提质增效,系好系牢“山海情”的科技纽带。

科技蕴含发展潜力,协作开启美好未来。腾格里沙漠的光伏面板向阳运转,犹如东西部科技合作的实践,为推进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带来源源动力。面向未来,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东西部科技合作,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塞上江南”的发展动能必将更加充沛。

(摘自张文《系好“山海情”的科技纽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尤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
B.沙漠地下水是比较稳定的。因为砂层厚,所以具有一定的“隔热”性,水得以在地下保存。
C.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一般沿山坡向下挖掘,渠头水位高,可直接灌溉。
D.因为喷灌和滴灌被广泛使用,所以它们是沙漠地区常用的节水措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合作已成为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引擎,西部发展离不开东部技术支持。
B.东西部科技合作,需要互惠互利,围绕产业需求,以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水平。
C.对宁夏来说,唯有在经费保障、人才待遇、科技环境、机制改革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推动宁夏重点产业提质增效。
D.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能够推进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为落实《浙江省•四川省深化东西部协作“十四五”规划》,浙江省作家协会与四川省作家协会将进一步加强两地文化深度交流合作,推动本省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B.贵州通过强化与中关村等产业创新力量的合作,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全国第一。
C.“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
D.宁夏煤业公司煤制油项目,是该公司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团队协同攻关的结晶,首创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工艺,实现了煤间接液化的高油品收率和高能量利用效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是如何围绕论题展开论述的?
5.结合材料,简要回答西部地区要长久发展,应如何做?
2023-04-1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蕴藏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随着亮相兔年央视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的“出圈”,大美中国色点燃了时下的“色彩新潮流”,也体现出以悠远、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

中国色的“出圈”,近年来其实有迹可循。周杰伦流行歌曲《青花瓷》里唱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爆款电视剧《延禧攻略》带火的“延禧色系”温柔又高级,那正是浓淡皆宜、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的一整套中国传统色系。在全国多地巡演上百场的舞剧《只此青绿》,用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中那抹独特的青绿色,唤醒了中国人的审美体验。

大众对于中国色的追捧,甚至跨越千年,对接时下的日常生活。频频卖断货的国风口红,其郎窖红、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慧。兔年新春,“小红书”上热搜的去处,很多都指向雍容大气、年味满满的宫墙红,北京的故宫、杭州的德寿宫、上海的广富林、成都的武侯祠等皆如是。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看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一方面,一批高质量影视文艺作品、文博艺术展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无不塑造了以国色为基调的安宁典雅、蕴藉丰厚的审美,润物细无声地释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身处快时代,越来越多善于内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直入人心的。”审美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彩,成为中国色最耐人寻味之处。

追捧中国色时,我们应当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单从视觉上看,众多中国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胡建君指出,中国色的独特性其实更在于色彩观念承载的文化内涵。只有置身于文化史上,中国色彩艺术方能获得完整的意义。原来,有别于西方三原色的分类法,中国古色遵循的是“五色观”。这种色彩观念结合“阴阳五行说”等要素逐渐整合发展而来,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可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 天地万物之气象。

“中国色”网站收录的中国色多达526种,丰富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其中很多颜色颇为微妙,呈现出含蓄而清雅的高级感。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在《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一书中揭秘了384种中国古色的由来。例如,“苍莨”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月白”是月光洒下的一片青白,“窃蓝”是立秋之起色、秋天晴空的一点蓝,“海天霞”是海霞灿烂里云朵和天空被染上的那层浅红。由此可见,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古往今来,中国色也从流转的自然定格在器物、绘画和建筑中,让更多的人得以捕捉这样的美感。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包含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对此,马未都在《瓷之色》 一书中有过详述。盛唐最神秘的瑰宝——秘色瓷,是唐朝皇亲贵戚专用瓷器,如美人罩上面纱,其工艺至今是谜。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中,就有“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秘色之青。

(摘编自范昕《大美中国色,绽放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赤、黄、青、黑、白。在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色” 的概念。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春秋时期,将五色与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

春秋战国,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民间色彩和宫廷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大胆夸张;宫廷色彩奢侈豪华,以富贵为美;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脱俗,以典雅为美。

道家哲学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道家的哲学思想在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这种色彩观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 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赤”,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春过年用大红纸写对联: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表示地位身份,等等。

(节选自崔向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色的分类结合中国古代哲学观念“阴阳五行说”等要素提出了“五色观”,与西方提出的“三原色”分类之说不同。
B.中国色多达526种,其中很多颜色含蓄而微妙,但从视觉上来看,这些颜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C.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启蒙阶段,并推动着“目观为美”的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发展。
D.中国水墨画的出现是中国哲学的一次选择,是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对部分色彩放弃是符合科学色彩学精神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中国色的出圈来谈文化自信,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爆、日常生活的对接、顺应天地万物的智慧等角度来论证,让人信服。
B.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著书揭秘中国古色的由来,以大量例证充分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中的颜色有着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
C.材料二中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论证,揭示出古人对色彩内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
D.两则材料均提到了中国色的“五色观”,材料一 以此强调中国色与西方色分类的不同,材料二以此来强调中国古色的哲学内涵。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的一项是(     
A.京剧中的“唱白脸”“白脸奸雄”等,说明“白”这种颜色可以象征奸邪、阴险。
B.古人认为黄色为土,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象征中央,故将黄色确定为天子的服色。
C.黑色代表庄重肃穆,还能给人威严、高贵之感,在古代常成为祭祀大典的主色调。
D.“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将美人脸色与桃花色比较,相映成趣,成为千古绝唱。
4.马未都《瓷之色》 一书中曾描述过景德镇的一种瓷器,在洁白如玉的高岭土上施以透明釉,让其白里透白,对此,马未都评论道,“声名远播的永乐甜白釉,妙在一个‘甜’字”。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评论的理解。
5.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见黛玉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了,便张罗着让王熙凤为她换窗纱:“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贾母在“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四样颜色的“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换上了。你认为,黛玉心里会接受这种新换的窗纱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2023-04-12更新 | 319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科学家泰勒斯就在观察中发现,琥珀经过毛皮、丝绸摩擦后可吸引一些轻小物体。泰勒斯认为,琥珀之所以具有这种性质,是因为摩擦使它具有了和天然磁石一样的“磁性”。尽管后来科学家证实了琥珀的这种性质和天然磁石的磁性截然不同,但人们还是将泰勒斯视为有历史记载的静电实验第一人。

我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道:“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意即当人梳头或脱衣时,会由于摩擦产生小火星,同时还伴有轻微的响声,这在当时可谓是对静电现象最详尽的描述了。

(摘编自科学网《静电的发现者们》)

材料二:

在对电现象的早期研究中,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首推英国医生威廉•吉尔伯特,他在文章中说:“随便用一种金属制成一个指示器……在这个指示器的另一端,移近一个轻轻摩擦过的琥珀或者是光滑的磨擦过的宝石,这指示器就会立即转动。”他通过大量的实验驳斥了许多关于电的迷信说法,并且发现不仅摩擦过的琥珀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且其它物质如金刚石、水晶、硫磺、硬树脂、明矾等也有这种性质,他把这种性质称为电性。1660年,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他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物体,用干燥的手掌摩擦干燥的球体使之停止可获得电。盖利克的摩擦起电机经过不断改进,在静电实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   赵凯华   陈熙谋   《电磁学》)

材料三:

凡容易得失电子且电阻率很高的材料都容易产生和积累静电。如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过程;大面积的摩擦;在压力下接触而后分离;在挤出、过滤时与管道、过滤器等发生摩擦;在混合器中搅拌各种高电阻率物质;高电阻率液体在管道中流动且流速超过 1m/s,液体喷出管口或注入容器发生冲击、冲刷或飞溅时;液化气体、压缩气体、高压蒸汽在管道中流动和由管口喷出等。任何物体所带的静电若没有外来补充,总是会消散的。改变外部条件可以影响静电消散的速度。静电消散有两种方式——中和、泄漏,前者主要是通过空气消散,后者主要是经过带电体自身消散。

(摘编自吕俊霞   胡雪梅《静电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泰勒斯发现琥珀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这与天然磁石具有磁性是一样的。但后来经科学家证实,这种观点是违背科学事实的。
B.关于物体摩擦产生火星和响声这一静电现象,《博物志》“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是最详尽的描述。
C.吉尔伯特发现,摩擦后的金刚石、水晶、硫磺、硬树脂和明矾等具有与琥珀同样的电性,这些物质都能在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
D.在吉尔伯特对电现象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盖利克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物体来获得电,并由此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
2.下列选项中,属于从源头做起预防静电的一项是(       
A.面粉厂在研磨面粉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此时可利用静电除尘装置及时消除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粉尘。
B.车辆行驶时,轮胎和地面摩擦产生静电,若在制造轮胎的橡胶中添加导电材料可及时将产生的静电导走。
C.使用刚出厂的新纸印刷,可将铁丝的一头捆在吸纸护栏上,另一头接地,也可以采用在压印滚筒上擦水的方法。
D.加油站储油时,为避免液体在容器内喷射和冲击,将油管延伸至容器底部或接近底部,并将流速限制在1m/s以下。
3.静电实验为科学研究工作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儒学的“表层”结构,指的便是孔门学说和自秦、汉以来的儒家政教体系、典章制度、伦理纲常、生活秩序、意识形态,等等。它表现为社会文化现象,基本是一种理性形态的价值结构或知识——权力系统。所谓“深层”结构,则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态度、思想定势、情感取向;它们并不能纯是理性的,而毋宁是一种包含着情绪、欲望,却与理性相交绕纠缠的复合物,基本上是以情——理为主干的感性形态的个体心理结构。这个所谓“情理结构”的复合物,是欲望、情感与理性处在某种结构的复杂关系中。它不只是由理性、理知去控制、主宰、引导、支配情欲,如希腊哲学所主张;而更重要的是所谓“理”中有“情”,“情”有“理”,即理性、理知与情感的交融、渗透、贯通、统一。我认为,这就是由儒学所建造的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只是一种理论学说,而已成为某种实践的现实存在。

这个所谓“深层结构”早已有之,即人们常讲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等,只是没有重视表、深层的复杂关系及结构罢了。当然,所谓“深层”“表层”的区分并不容易。这里只能大体点明一下。

那么,什么是这个“深层结构”的基本特征呢?我以前论述过的“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仍然是很重要的两点。它们既是呈现于表层的文化特征,也是构成深层的心理特点。将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我近来常讲的“一个世界”的观念。这就是儒学以及中国文化所积淀而成的情理深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即不管意识到或没意识到、自觉或非自觉,这种”一个世界”观始终是作为基础的心理结构性的存在。儒学以此而与其他文化心理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相区分。自孔夫子开始,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文化并未否定神(上帝鬼神)的存在,只是认为不能论证它而把它存放在渗透理性的情感状态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儒学之所以既不是纯思辨的哲学推断,也不是纯情感的信仰态度;它之所以具有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又有尊重经验的理性态度,都在于这种情理互渗交融的文化心理的建构。儒学不断发展着这种“一个世界”的基本观念,以此际人生为目标,不力求来世的幸福,不希冀纯灵的拯救。对相信菩萨、鬼神的平民百姓,那个神灵世界、上帝、鬼神也仍然是这个世界——人生的一个部分。它是为了这个世界、人生而存在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安宁、消灾祛病、求子祈福而烧香拜佛,请神卜卦。

由于儒家的“一个世界”观,人们便重视人际关系、人世情感,感伤于生死无常,人生若寄,把生的意义寄托和归宿在人间,“于有限中寓无限”,“即入世而求超脱”。由于“一个世界”,人们更注意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知其不可而为之”。由于“一个世界”,儒学赋予自然、宇宙以巨大的情感性的肯定色彩:“天地之大德日生”,“天行健”,“厚德载物”……这种充满积极情感的“哲学”来支持人的生存,从而人才能与“天地参”,以共同构成“本体”。此即我所谓的“乐感文化”。由于“一个世界”,思维方式更重实际效用,轻遐思、玄思,重兼容并包,轻情感狂热,此即我所谓的“实用理性”。至于这个“一个世界”的来由,当然并非始自孔子,而是源远流长,可能与远古黄河流域自然环境优越,人对“天地”产生亲近、感恩、敬重而非恐惧、害怕从而疏离的基本情绪有关。

由于是“一个世界”,便缺乏犹太——基督教所宣讲的“怕”,缺乏无限追求的浮士德精神。也由于“一个世界”,中国产生了牢固的“伦理、政治、宗教三合一”的政教体制和文化传统;“天人合一”成了公私合一,很难出现真正的个性和个体。总之,于“一个世界”的情理结构使情感与理知没有清楚划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混为一体,也就开不出现代的科学与民主。

(节选自李泽厚《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有删改)

1.下列对儒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还是一种作为某种实践的现实存在。
B.由于存在情理互渗的文化心理建构,儒学兼具道德功能与理性态度。
C.儒学以此际人生为目标,不希冀纯灵的拯救,却并不否定上帝鬼神的存在。
D.儒学的来由与远古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对“天地”的亲近感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论述了儒学具有“表层”与“深层”两种结构及“深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B.理性的“表层”与感性的“深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儒学“情理结构”的复合态。
C.“实用理性”源于“一个世界”观,强调韧性奋斗,注重涵养人性、寻求理性人生。
D.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开不出科学与民主,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世界”的情理结构。
3.下列名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一个世界”观点的一项是(       
A.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请从“乐感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3-2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高二语文】【期中考】-184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文学发展史角度看,雅文学比较明显地吸收、化用俗文艺的素材与技巧大概从屈原的“楚辞”作品开始。其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也标志着文人向民歌学习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到了唐代,唐传奇与新乐府运动所产生的作品显示出雅文学对俗文学的兼容性逐步增强。以唐传奇而言,这一种体裁的作品大都出自士大夫之手,语言典雅、文采斐然;其实不少作品含有民间故事传说的成分。换言之,民间口头文学为唐传奇提供了不少素材。唐代以后,俗文学迅猛发展,士大夫对俗文学的存在视而不见者固然有之,也有一部分人如唐传奇、新乐府的作者那样采取兼容的态度。事实上,唐五代以降,起源于民间的词的创作逐步兴盛,它的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比较接近口语,更便于表达幽深委婉的情思。士大夫借用这种俗文学的形式写自己过去没有写过的私人活动和内心体验,这是文学思想上的一次解放。尽管他们在词里所写的生活或有格调不高的问题,但就“文学即人学”的命题而言,他们以俗为雅的词作,比起他们注重“载道”的文章来,更富于文学的意味。

在雅文学借鉴、吸收俗文学的同时,俗文学也以雅文学为参照系,不断将雅文学的一些优点化为己有,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达到较高品位。

古代俗文学的产生,正如鲁迅先生所论,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们有感而发的结果(《门外文谈》)。它是下层百姓素朴而感性的人生体验的一种升华,真诚淳厚,质朴灵动,充满着生气与智慧。诸如率真的爱情、痛苦的经历、不平的世道等,均为俗文学抒写、描述的主要对象。因而它无矫饰、去虚伪,天然具备文学如实反映人生的本质特征;我们读古歌谣、汉乐府、六朝民歌、唐代民间歌赋等都会被俗文学清新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爱憎感情所打动。俗文学没有“载道”的“义务”,不受雅文学规范的约束,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和鲜明的“原创”特色。但无庸讳言,俗文学大多出自无名氏的口与手,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文字的粗糙芜杂,表述的幼稚浅露,时有所见,这是客观事实。文学毕竟是语言的艺术,俗文学要为自身在文苑中争一席之地,必不可免地应在俚俗与高雅之间,寻求自身向更高境界发展的空间。

(摘编自董上德《论古代雅、俗文学的互补与交融》)

材料二:

“俗文学”有好几个特质,但到了成为正统文学的一支的时候,那些特质便都渐渐消灭了;原是活泼泼的东西,但终于衰老了,僵硬了,而成为躯壳徒存的活尸。

“俗文学”的第一个特质是大众的。她是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她是民众所嗜好,所喜悦的;她是投合了最大多数的民众之口味的。故亦谓之平民文学。其内容,不歌颂皇室,不抒写文人学士们谈穷诉苦的心绪,不讲论国制朝章,她所讲的是民间的英雄,是民间少男少女的恋情,是民众所喜听的故事,是民间的大多数人的心情所寄托的。

她的第二个特质是无名的集体的创作。我们不知道其作家是什么人。他们是从这一个人传到那一个人,从这一个地方传到那一个地方。有的人加进了一点,有的人润改了一点。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其真正的创作者与其正确的产生的年月的。也许是流传得很久了,也许是已经经过了无数人的传述与修改了。到了学士大夫们注意她的时候,大约已经必是流布得很久,很广的了。像小说,便是在庙宇、在瓦子里流传了许久之后,方才被罗贯中、郭勋、吴承恩他们采用了来作为创作的尝试的。

她的第三个特质是口传的。她从这个人的口里,传到那个人的口里,她不曾被写了下来。所以,她是流动性的;随时可以被修正,被改样。到了她被写下来的时候,她便成为有定形的了,便可以成为被拟仿的东西了。

她的第四个特质是新鲜的,但是粗鄙的。她未经过学士大夫们的手所触动,所以还保持其鲜妍的色彩,但也因为这所以还是未经雕斫的东西,相当的粗鄙俗气。

她的第五个特质是其想象力往往是很奔放的,非一般正统文学所能梦见,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也非一般正统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

但也有其种种的坏处,许多民间的习惯与传统的观念,往往是极顽强的粘附于其中,任怎样也洗刮不掉。所以,有的时候,比之正统文学更要封建的,更要表示民众的保守性些。又因为是流传于民间的,故其内容、或题材、或故事,往往保存了多量的民间故事或者民歌的特性;她往往是辗转抄袭的。有许多故事是互相模拟的。但至少,较之正统文学,其模拟性是减少得多了。她的模拟是无心的,是被融化了的;不像正统文学的模拟是有意的,是章仿句学的。

她的第六个特质是勇于引进新的东西。凡一切外来的歌调、外来的文体,文人学士们不敢正眼儿窥视之的,民间的作者们却往往是最早便采用了,便容纳了它来。

(摘编自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学向俗文艺学习在屈原的“楚辞”作品和东汉的《古诗十九首》都有体现,后者的艺术成就更为突出。
B.起源于民间的词更便于表达幽深委婉的情思,唐五代以后,也有士大夫借此表达过去没有写过的内心体验。
C.古代俗文学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们有感而发产生的,真诚质朴,天然具备文学如实反映人生的本质特征。
D.郑振铎认为,俗文学的特质有好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有瑕疵,不过这些瑕疵的存在有着其客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俗文学是下层百姓素朴而感性的人生体验的升华,且没有“载道”的“义务”,因此文字粗糙,表达幼稚。
B.从相关论述看,在俗文学“俗”的特质是否应该雅化与正统化的问题上,董上德与郑振铎两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C.《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都有民间集体创作的痕迹,并且在民间流传了许久之后,才被文人编定成书。
D.俗文学所拥有的富于想象力、勇于引进新东西等特质,使得俗文学发展到鼎盛之后,正统文学便无法与之比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句子中“载道”的意味最为突出的一项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B.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C.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游园(皂罗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请结合《红楼梦》有关内容,分析它体现了俗文学哪些方面的特质。
2023-03-17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