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进,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②东坡,在湖北黄州古城东,苏轼在此筑雪堂五间。③縠(hú)纹,比喻水波细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他回家时仿佛已是三更时分。
B.家童早已睡熟,鼾声如雷,苏轼反复敲门而无回应,他只好独自倾听江声。
C.苏轼感慨身在宦途,身不由己,但他依然想要忘却烦恼,专心于建功立业。
D.苏轼静夜沉思,豁然有悟,他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大自然中。
2.这首词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是谁

程多宝

2022年之夏,我们一时难以穿越到1934年的秋冬,满怀崇敬地向你倾诉。那是一个风云动荡的多事之秋,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军委迫不得已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一次史书上叫作“长征”的战略转移。

1934年的秋冬,蒋介石企图利用湘江天险和40万大军,把离开中央苏区的8万多红军消灭在湘江一带。

面对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和参谋长刘伯承下达的“阻击追敌,掩护红八军团顺利渡过苏江、泡江”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你丝毫没有退缩:人在阵地在!坚决完成任务!

时间如此紧迫,军情十万火急,你早已做好思想准备:为了民族大义慷慨赴死,在所不惜……

你醒了,如此艰难,如此疼痛。

艰难地睁开眼睛,蒙眬间你看到的是,那一丛丛干枯的树梢在弥漫的枪声中渐渐地往后躲闪。如果没了剥削与压迫,这世上该是多么美好!可是……你的身子几乎不能动弹,搭在几名国民党士兵肩膀上的那副担架,如一条破船般颠簸前行,时不时地给你来一个趔趄似的摇晃。

你猛地想起来了,这天是1934年12月18日。就在几天前,你率领的一支所剩无几的队伍好不容易突破重围,又一次遭到国民党地方部队的暗算。精疲力竭的你组织队伍绝地反击,却因被罪恶的子弹击中腹部而昏迷。醒来后,你知道自己不幸成了俘虏。

堂堂红三十四师师长,怎能成为敌人的阶下囚?你想挣扎,你想反抗,你想与敌人同归于尽,你却一样也做不到。遍体鳞伤的你动弹不得,腹部的致命重伤让你只能任人摆布,好在“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犹在耳畔。

一阵阵疼痛袭来,你又一次昏死过去。

这一路走来,29岁的你正青春蓬勃啊!自从信仰共产主义之后,你的人生如凤凰涅槃般灿烂辉煌:20岁入党,22岁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来又参加了中央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斗,从一个为队伍送菜的菜农,成长为“一心为穷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红三十四师师长。

历史不会忘记,1934年11月26日拂晓,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湘江战役打响了。突破敌人在湘江沿岸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成为中国革命必须闯过的危急存亡关头。11月27日,你率部布置防御工事,阻击尾追之敌,保证全军西渡湘江。鉴于重担之艰巨、责任之光荣,组织最终选择了你率部担任全军后卫:“若是不幸被敌人截断,可返回湘江,在当地发展游击战斗。”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你深知,阻击敌军就是为中国革命争取时间。轰炸机如蝗虫飞舞,阵地被炮群一寸寸炸毁,衣服与肉体被弹片撕裂,连续几场白刃格斗不分昼夜……你的红三十四师处在湘、桂、中央军三路包围之下,尽管6000多人经过一次次恶战只剩下几百名将士,却像钉子般用血肉筑成钢铁阵地,整整阻击敌人四个昼夜。

11月30日清晨,你接到红军主力已顺利渡过湘江的消息,决定率部撤退之时,却发现已深陷敌人的包围圈……

西渡之路何其艰难,好不容易突出重围,你却因为腹部中弹,一大堆肠子溢出腹腔……

那种疼痛,刻骨铭心!要么疼得昏死过去,要么痛得撕裂醒来。

伴随那种没完没了的颠簸,以及刀割锯截般的疼痛,你的身体仿佛被拦腰截成两段。你咬紧牙关,硬是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你勉强睁开眼睛,看到树梢间几只惊恐的鸟儿没命地躲闪;耳中听到敌人一路放肆的狂笑,他们要押着你去领赏钱……

不能让敌人的阴谋得逞!威逼利诱倒不可怕,不能成为敌人反动宣传的筹码,更不能给党组织以后的营救增添困难——眼下,只有趁敌人松懈之时自我了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可是,除了意识上是清醒的,你已经没有一点气力以身许国。连日的饥饿早已让你疲惫不堪,身负重伤特别是腹部中弹之后,因为流血与感染,流出体外的肠子一时难以复位……

电光石火般的一个闪念,你想到了疼痛的核心所在——这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肠子。那一瞬间,你决定了一生的去留。

你把双手伸进腹部的伤口深处,一下,又一下……你仿佛成了一个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使尽全身残存的气力,终于生生地绞断了自己的肠子,当场壮烈牺牲。

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牙齿早已咬破了嘴唇。

那些抬着你领赏的愿望落空的敌人,一个个惊慌失措,有人对着你冷却的躯体肃然起敬:中国工农红军,这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

有人说,牺牲之后的你,化作了一只鲲鹏,一路追寻着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你们这支队伍这么一走啊,有个外国记者还给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地球上的红飘带。

又有人说,早些时候,你的名字叫陈树春,因为有了革命理想,最后改名为陈树湘。

长征路上,不知出现过多少个你。

你究竟是谁?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一丛丛干枯的树梢在弥漫的枪声中渐渐地往后躲闪”描述了战斗时的情景,烘托了战斗的激烈。
B.小说把时间写得特别具体,既表现了拖敌时间之久,也突出了当时的紧张局势和红军战士勇敢善战。
C.小说在交代湘江血战的细节时,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陈树湘师长的生平,避免了文章叙述的单调性。
D.陈树湘师长为了不让敌人的阴谋得逞,趁敌人松懈之时,以极大的毅力绞断了自己的肠子,当场壮烈栖牲,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两段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了紧迫的形势,点明了主要人物。
B.小说引用“五岭逶迤……”一诗,更加突出了红三十四师湘江阻击战的历史意义。
C.“有人说……二万五千里”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赞美了陈树湘师长的美好形象。
D.小说结尾处用歌词回答“你是谁”,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烈士的赞美之情。
3.有人说,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小说三要素与虚构性。请结合文本对此做简要分析。
4.文章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主体,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武关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①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杜牧由宣州赴长安任左补阙,途经武关时,吊古伤今,感叹时事,写下了这首《题武关》。②郑袖,楚怀王宠妃。郑袖劝楚怀王不杀张仪,导致楚怀王客死秦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生动形象。
B.“一笑怀王迹自穷”,是诗人对楚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更有对楚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
C.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还在,抒发作者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
D.最后一联,作者洋溢着对当今天子如此神圣、四海为一家、天下为统一的自豪之情,看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
2.结合全诗,赏析诗歌的颔联。
2022-11-15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特,巴西宕渠人,其先廪君之苗裔也。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特少仕州郡,见异当时。元康中,特随流人如将入于蜀,至剑阁,箕踞太息,顾眄险阻曰:“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同移者咸叹异之。

水雨将降,年谷未登,流人无以为行资,遂相与诣特。特乃结大营于绵竹,以处流人。时益州刺史罗尚贪残,为百姓患,而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尚频为特所败,乃阻长围,水作营,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与特相距。

太安元年,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改年建初,赦其境内。于是进攻张征。征依高据险,与特相持连日。时特与荡分为二营,征候特营空虚,遭步兵循山攻之,特逆战不利,山险窘逼,众不知所为。罗准、任道皆劝引退,特量荡必来,故不许。征众至稍多,山道至狭,唯可一二人行,荡军不得前,谓其司马王辛曰:“父在深寇之中,是我死日也。”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特议欲释征还涪,荡与王辛进曰:“征军连战,士卒伤残;智勇俱竭,宜因其弊遂擒之。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特从之,复进攻征,征溃围走。生擒征子存,以征丧还之。

二年,建平太守孙阜已次德阳、特遣荡距阜。罗尚遣大众奄袭特营,连战二日,众少不敌,特军大败,收合余卒,引趣新繁。尚军引还,特复追之,转战三十余里,尚出大军逆战,特军败绩,斩特及李辅、李远,传首洛阳。在位二年。

(节选自《晋书·李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B.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C.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D.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征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剑阁,位于四川省北部,是蜀地的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B.“流人无以为行资”与“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两句中的“无以”含义相同。
C.“特乃结大营于绵竹”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的句式不同。
D.“缘水作营”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特见识非凡,异于常人。他年轻时在州郡为官,当时的人都称其与众不同,后经过剑阁时,同行的人更为他的非凡见识而感叹。
B.李特赈济施舍,关心百姓。将到雨水季节,谷物还未成熟的时候,流民无法筹集路费,就相互结伴到李特那里去,李特安置了他们。
C.李特沉毅果决,颇有见识。先前与罗尚对阵多次击败对方;与张征相持数日凶险异常,部下劝其退位,李特不答应,后果然打败张征的军队。
D.李特治军严整,但寡不敌众。其部队受到百姓的拥护,他自领益州牧第二年,罗尚率大军来袭,并击败李特的军队,最终李特兵败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
(2)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
5.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罗尚和李特采用的治民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项链上的“自由星”

李健

二十年前,江洋大盗巴克在偷一颗价值上千万美元的钻石“自由星”时失手,被关进了监狱。

今天,巴克出狱了。他迫不及待地拿着先前打听到的地址,来到一幢别墅前。分别了二十年,不知道儿子是否还记得他……开门的青年先是愣愣地看着他,沉默了一会儿,随后一把抱住他,眼泪夺眶而出:“爸爸,你回来了就好。”巴克哽咽着说:“维尔,我答应你,一定不再去偷……”父子俩抱头痛哭……

维尔每日出去工作,巴克努力做好一切的家务,尽心地照顾着儿子的起居。

一天深夜,维尔看见父亲竟然在整理以前的盗窃工具!巴克干咳了两声,说:“孩子,上次失手是我这一生中最大的耻辱。前些天,老朋友罗里说他打听到‘自由星’的下落了,这次我一定能成功,我发誓这是我最后一次……”说话间他的眼里闪出了一丝奇光。

维尔愤怒地叫道:“可是爸爸,你答应过我要重新做人的!”

巴克说:“维尔,这是我洗刷耻辱的唯一机会,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偷到‘自由星’更重要了。”维尔沉默半天,陷入了沉思。

几个星期后,罗里告诉巴克,“自由星”将要被镶嵌到一条项链上,正是行动的好时机。恰巧这天维尔对父亲说自己要外出几天,再三叮嘱他不准出门。巴克觉得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可是,老巴克苦思冥想了两天也没想出什么妙计,最后他决定铤而走险,无论如何都要试一次。

吃过晚饭,巴克鬼使神差地第一次走进了维尔的书房,想给儿子留下一封信。巧的是那间房间平时都是锁着的,今天却开着。走进屋子,老巴克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儿子的书架上堆满了关于珠宝知识的工具书,墙上还有一张装裱考究的证书。巴克凑上前去,细细读那张证书,不由大吃了一惊,儿子维尔竟然是伦敦最好的一名珠宝镶嵌师!不知为什么,巴克的内心突然有一种坐立不安的感觉。就在这时,楼下的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

巴克跑下楼,接起电话里面传出他的老朋友罗里的声音:“巴克,是你干的吗?”巴克愣住了:“我干了什么?”

罗里急急地说:“‘自由星’呀!那个富商请了一位镶嵌师把‘自由星’镶嵌到项链上,可是镶嵌师离开后,那颗钻石变成了赝品!那个小偷一定是在镶嵌过程中将钻石掉了……”

放下电话,巴克的额头已渗出一层汗珠,他愣了一会儿,疯了似的穿上外套,冲向大门,这时,一头撞上了一个人——维尔。

巴克一把将儿子拉进了屋子,然后死死关上了门:“你这几天出去都干了些什么?你,你偷了‘自由星’?”

“你不是一直想得到它吗?”维尔从怀里取出一个小盒子放到桌上,说,“爸爸,既然你这么放不下‘自由星’,我就替你把它带来了。我知道,以你现在的身手去偷的话,一定会被再次抓住,而这一次,我们或许再也见不到了!”

巴克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儿子,你怎么这么傻!为了一颗钻石,你把自己大好的前途都毁掉了……”

维尔却满不在乎地说:“爸爸,你不是说,没有什么比这颗钻石更重要的吗?现在,它是你的了,你不想看一看吗?”

巴克嘴唇哆嗦,用颤抖的手打开了桌上的小盒子,一点没错,项链上缀的正是他日思夜想了二十年的“自由星”!可是他的心里却一点兴奋的感觉都没有,他看着这颗钻石,不由老泪纵横:“二十年前,为了这颗‘自由星’,我离开了你,想不到二十年以后,我们刚刚在一起,为了这颗‘自由星’,你又要离开我了,这都是我的错啊!让我替你入狱吧,我去警察局自首……

维尔静静地看着父亲,过了片刻,他说:“好了!爸爸,我在说谎,我没有偷‘自由星’。我是被人请去镶嵌‘自由星’了。我恳求那位富商让我用自己所有的资产和名声做抵押,拥有它一个晚上,他答应了。”说着,他拿起了这条镶嵌着“自由星”的项链,“当然,还要谢谢你的老朋友罗里,他帮我一起撒了一个善意的谎。我这样做,只是为了不再离开你,爸爸!”

巴克呆呆地站在那里,嘴唇哆嗦着,终于,他一把抱住了维尔,用颤抖的声音说:“好儿子,今天我才懂得,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钻石珠宝,不是‘自由星’,而是我们两个能够在一起!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获得了自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克二十年没能尽父亲的责任,他努力做家务、照顾儿子,说明他内心有愧疚。
B.巴克出狱后迫不及待地去找多年未见的儿子,为了弥补多年的亏欠,他坚持要偷“自由星”。
C.刻画巴克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神态描写“嘴唇哆嗦”,突出了人物当时的心情。
D.维尔故意“满不在乎地”说自己偷“自由星”的事情,是想借此唤醒巴克的内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2.关于文中“罗里”这一人物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里虽没有出场,却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小说情节的展开和深入离不开罗里这一人物。
B.罗里认为,自由星将要被镶嵌到一条项链上,这正是行动的好时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罗里给巴克打电话说,镶嵌师在镶嵌过程中将钻石换成了赝品,既照应前文,又为后文作铺垫。
D.罗里是为小说中塑造的主要人物服务的,作者运用了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方式对其进行描写。
3.小说善于铺垫设伏,故事情节高潮迭起,试结合文本分析作品中的伏笔设置。
4.作品把珠宝命名为“自由星”,试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的视角观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即流露出比《春秋》的拟《春秋》动机,其后因单篇流布,多有亡逸。西汉元成年间褚先生仿《史记》体例补写亡篇,可视为最有代表性的“拟《史记》”创作,故而后世多有将杰出的史书比拟为《史记》的现象。而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此后,其他文体中拟《史记》批评现象层出不穷。散文领域,韩愈曾评柳宗元的文章为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到宋代,苏轼评价欧阳修记事似司马迁。唐宋八大家多有被比拟为司马迁的现象。后来,元代杨维桢《吊谢皋父》中称谢皋羽文似太史公。明代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以《史记》为旗帜,相关文论更是将拟《史记》批评发挥到极致。到清代,姚莹将姚鼐也拟作司马迁。由此可见,拟《史记》批评作为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观念,对文学创作与审美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外作品。近代黄遵宪评价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曰:叙述茶事甚详,而抉剔弊窦,曲尽情状,如太史公《货殖传》。

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是对苏轼之论的深度解说,而其实质则侧重的是杜诗的诗史价值。

诗文之外。其他文体作品中拟史记批评也层出不穷。小说领域,明代金圣叹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的重要观点。将《水浒传》拟作《史记》进行叙事、写人等文法方面的评点,其后清代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戚蓼生《石头记序》将《红楼梦》与《史记》比拟,称《红楼梦》殆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聊斋》以传记体叙小说之事,仿《史》《汉》遗法,一书兼二体。

此外,辞赋领域,宋代罗大经将《赤壁赋》与《伯夷列传》类比。戏曲领域,明代韩邦奇最早将关汉卿与司马迁并举;可见拟《史记》批评在戏曲领域同样影响深刻。

拟《史记》批评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观念,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正如清代尤侗在《艮斋续说》中评价诗歌领域的拟《史记》时所言,杜诗似《史记》,不但为太史公增价,并为工部雪冤矣杜诗似《史记》的论题,对《史记》与杜诗的经典建构皆有价值。不同文体领域共有的拟《史记》批评反映了《史记》传播的广度与文学影响的深度。不同文体在文学功用,接受群体、审美特征等方面皆有区别,而不同领域的拟《史记》批评都将《史记》视为重要的文学经典而树立,反映出《史记》在不同维度的经典化过程。同样,依赖拟《史记》批评,不同文体寻找到彼此间的共通之处,从而为文体之间相互渗透与学习提供了可能,进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体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

材料二:

中国小说传统源远流长,丰厚博大,拟史化倾向无疑是中国小说传统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所谓拟史化,即注重小说与历史的依存关系,把小说看作是历史著作的变种,强调小说补史之阙的作用。

这种拟史化倾向早就被中国古代学者们揭示出来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所谓稗官,即为记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官,可见小说的诞生即与史录有关。刘知几在《史通·杂述篇》直接把小说与历史著作类比,强调小说与正史参行的功能和小说家的史家身份。

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与西方小说有着迥然的差异。西方小说产生较晚,但它的源头是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而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文学经验的《诗学》是后来西方古典文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圣经。这里的是文学的统称,更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史诗和戏剧)的特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西方的叙事文学(包括后来的小说)一开始就是强调与历史著作相区别的,他们把文学(包括小说)看得比历史著作更高级、更有价值,都认为文学(小说)比历史更真实。这恰恰与中国的传统相反,中国把历史著作看作是校准小说的墨绳,中国古代小说家的终极目标是补正史之阙

中国古代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风行而逐渐式微了,以至当代人对此几无印象。在今天提出和梳理中国小说传统并不是出于狭隘的复古倾向,也不是要发泄浅薄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对当下在中国日益膨胀以至泛溢的虚构化小说稍加矫正。虽然中国传统小说的拟史化倾向并不见得值得我们全部肯定,但它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自觉的艺术担待,对历史真相和生活真谛的不懈探究,值得今天好高骛远的作家们认真镜鉴。

(摘编自张浩文《中国古代小说拟史化传统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史”批评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文学观念,影响范围较广。
B.“拟史”批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儒家文化的宗经重史思想,后来历代文学批评家加以丰富与发展。
C.在散文领域,“拟《史记》”批评对文学创作与审美有重要影响,在诗歌、小说、辞赋、戏剧领域也影响深远。
D.近代以来,中国小说“拟史化”倾向受到了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而衰落,说明它在新时代已经失去了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体部分按照历史顺序,充分论述了“拟史”批评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状况。
B.不同文体可依赖《史记》建立“拟史记”批评,再依赖“拟《史记》”批评找到共通之处。
C.班固解说小说的诞生的例子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与“拟史化”倾向关系十分紧密。
D.材料二末段既点出中国传统小说“拟史化”倾向的不足,又指出其价值,具有辩证思维。
3.下列选项,不符合“‘拟史’批评”的一项是(     
A.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谈到“今王实甫《西厢记》为传奇冠,北人以并司马子长”。
B.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曰:“此书即史家列传体也,以班、马之笔,降格而通其例于小说。”
C.姚莹在《识小录》中曰:“惜抱轩诗文……文品峻洁似柳子厚,笔势奇纵似太史公。”
D.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柳州罗池庙碑记》等文章称颂柳宗元的文学贡献和政绩。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拟史”的相关内容。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你班将举行“杜甫似司马迁”交流会,请结合材料一和杜甫的诗歌风格列出你的发言稿的要点。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国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B.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C.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D.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诏,汉代征士未有正官者,均待诏公车,其特异者待诏金马门,备顾问,后遂以待诏为官名。
B.郡县,古代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
C.明主,贤明的君主,一般是指臣子对国君的称呼,文章中叔孙通认为当时的君主秦二世是贤主,所以称他为“明主”。
D.尉,古代官职的一种,多为武职,如县尉、都尉、卫尉、太尉等。也指军衔名,在校官之下,如尉官、上尉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有过人的才智,但性格为人方面不能秉公执政,而专事阿谀,见风使舵,通过叔孙通和秦二世的对话,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
B.文中多处运用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叔孙通的弟子暗骂叔孙通以及叔孙通的答话,把一群鄙儒投降刘邦后,迫不及待地捞官做的性格活画出来。
C.秦二世认为,自己已经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所以秦二世听说有人造反就很生气。
D.叔孙通善于变通,当他知道汉王非常讨厌自己穿的一身儒服,就换了服装,穿上短袄,而且是按楚地习俗裁制的,汉王见了很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2)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
5.根据文本,简要分析叔孙通的弟子暗地里骂叔孙通的原因。
2022-11-13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文化为何能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这与中国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及其形成的独特优势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这种独特优势。

崇尚善治。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开展了丰富的政治实践,积累了深刻的治理经验。国家治理是中国人高度重视的经世之学,推行善治、知人安民则是一以贯之的政治追求。例如,强调正已修身、为政以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施行仁政、政得其民的思想,对改善百姓生活、恢复和发展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治理理念,至今仍能给人以智慧启迪。

以民为本。中国历史文化自古就高度重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尚书》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总体而言,儒家学说十分重视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强调人民满意与否直接关系到天下安危,主张务令(百姓)家给人足,庶几教化可兴,此万世治平之基也。可以说,以民为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世代相传并历久弥新。

改革创新。将中国古代社会视为停滞、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守旧,是近代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偏见和曲解。事实上,改革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创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周易》中已有变易的思想。《汉书·礼乐志》载: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近代以来,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变革更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主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将中国人数千年的变革精神、创新激情升华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文化人。中华民族自古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礼记·祭法》云: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等景象,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与建设确立了标杆,即道德高度发达、人民充分自律,这也成为后世统治者的共同政治理想。通过对百姓实施教化,进行道德培训和规范,以文化人、安社稷而定天下,是古代中国为政施治的基本途径。

协和万邦。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爱非攻等理念,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在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以协和万邦为交往原则,以天下大同为追求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鉴往知来。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历史,善继善述。自先秦时期起,中国人就开创了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的传统,《尚书》《左传》《国语》等经典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历史叙事。以《史记》《汉书》为龙头的二十四史,比较完整地记述了古代中国盛衰隆替的轨迹。记述历史的目的是鉴古知今,用历史思维、历史智慧启迪未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历史名句,述往事、思来者的治史情怀,是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借鉴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人民具有鲜明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

上述这些方面,只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但足以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的历史文化,浩瀚而宽广、博大而精深,既铸就也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和风范,是弥足珍贵、足以垂之久远的精神财富,是伟大中华民族拥有坚定自信的底气所在。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

材料二: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不仅是国家的政策目标和文化期待,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这与当下火爆出圈的国风文化浪潮息息相关。国风文化火起来,需要挖掘我国宝贵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它对于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国风文化是一种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彰显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中式审美特色、突出中华历史文化偏好的现代文化形式。国风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它通过新奇的创作手法和符号修辞策略,将音乐、服饰、造型、场景等传统民族文化符号与青年文化、流行文化符号进行提取、编织、组合,并以青年惯用的符号传播和互动模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和广泛传播,成为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

国风文化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彰显,它的本质特征和优势就在于通过新奇思维和创意方式,激活、重述和再现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同时我们应当明确,国风文化火起来的根本价值指向在于使传统文化活起来

当下青年具有爱表达的特性,他们极具个性、参与性和时尚性,具有探索精神,乐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从而掀起国风热潮。而国风热的背后,是国风文化能够满足青年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慕、对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追逐和对社会正能量的追寻,能够实现青年对民族身份的自我呈现、对民族文化自信的热切表达、对民族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期许。

由此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活起来是国风文化火起来的必然趋势。国风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时尚化重构和生活化传承,实现了文化底蕴、现代思维和创意形式的统一,将发展文化产业与保护传统文化生态、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形成了有机对接,这既为开拓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也借助前沿科技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寻得了时尚的传播介质,开辟了大众化叙事策略,创设了新的发展空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都必将促进传统文化进一步活起来

(摘编自人民网《创新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滋养并为其走向未来提供强大动力的是中国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传统。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协和万邦”为原则,以“天下大同”为目标来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
C.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自信和底气,它来源于我们拥有的浩瀚而宽广、博大而精深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D.通过新奇思维和创意方式,激活、重述和再现传统文化的国风文化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彰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务令(百姓)家给人足,庶几教化可兴,此万世治平之基也”,是为了论证儒家学说十分重视改善百姓生活。
B.近代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历史文化存在偏见和曲解,他们将中国古代社会视为守旧、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停滞。
C.中国人民善于鉴古知今,用历史思维、历史智慧启迪未来,他们“述往事、思来者”,具有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
D.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的国风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形式,它体现中式审美特色,突出中华历史文化偏好。
3.中华民族自古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人、协和万邦。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论据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劝学》)
B.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C.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5.根据材料,谈谈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2-11-13更新 | 26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这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卢德运动。而到了1920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并创造出Robot(机器人)这个词后,人与机器之间的矛盾便上升为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矛盾。从此之后,西方主流科幻作品中塑造的智能机器,使几乎无一意外地被视为对人类具有威胁的存在。《2001 太空漫游》中的哈尔9000”、《沙丘》背景故事中的人权巴特勒圣战,再到《终结者》系列中的天网……

人类为什么不能信任智能机器(机器人)?这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因为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与现实世界中的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恰佩克在《罗素姆万能权器人》中使用的Robot”一词,源自捷克语中的Robota(奴隶),究其原意,指的是一种有血有肉的人造生化人,而Robot”后来在人们脑海中变成了铁皮机器怪物,则要拜20世纪初美国平民社区中通俗杂志的封面及插画所赐。所以,科幻作品中的智能机器从源买上看就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替代品而存在的,如果再深入一步,在西方国家普遍的宗教文化氛围中,造人是上帝的特权,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源自神性的智慧。而人类如果也要造人,就是对神的僭越和亵渎,遭到造物的反噬,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天谴。

但现实中的人工智能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在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就提出了数学机械化的思想。英国数学家罗素在希尔伯特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三卷本(数学原理)。书名与牛顿的不朽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同名——如果说牛顿的《数学原理》把机械的世界转化为按物理定律运行的数学世界,罗素则把这个数学世界再转化回由算法控制的机械世界,并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世界,即今天我们追求的智能世界。换言之,现实中的人工智能只是一个为了达成设定目标而运转的机械系统,其智能只体现在通过算法的优化和设备的升级上,把需要人工干预的程度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实现机器对人的替代,就如同阿尔法狗与人类棋手对弈时,完全不必理解围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和精神内核,只要赢得比赛的最优解就可以了。至于比赛过程中人工智能给予人类棋手的压迫感,只不过是人类棋手个人的情绪投射而已,与人工智能本身无关。

其实,在希尔伯特之前,作为直觉主义代表的法国数学家庞加莱的数学思想体系,要更具影响力。庞加莱认为:除了逻辑、推理之外,人的作用,特别是人的直觉,在数学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希尔伯特却驱逐了庞加莱数学思想体系中这块神秘主义的领地,这也让人工智能拥有爱情、仇恨、野心之类的人类情感变得毫无必要,事实上,人工智能不需要有人情味,只要让人觉得有人情味就可以了。毕竟,现实中的她们只是作为服务人类的工具而存在的,工具不会压迫人,只有人会压迫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道理恐怕依旧适用。

(摘编自刘健(让电脑更有人情味是人类的一厢情愿?)

材料二:

如何实现从专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既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重大挑战,201610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提出在美国的人工智能中长期发展策略中要着重研究通用人工智能。阿尔法狗系统开发团队创始人戴密斯·哈萨比斯提出朝着创造解决世界上一切问题的通用人工智能这一目标前进,微软在2017年成立了通用人工智能实验室,众多感知、学习,推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科学家参与其中。

借鉴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人机混合智能旨在将人的作用或认知模型引入人工智能系统中,提升人工智能系统的性能,使人工智能成为人类智能的自然延伸和拓展,通过人机协同更加高效地解决复杂问题。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则和美国脑计划中,人机混合智能都是重要的研发方向。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大量研究集中在深度学习,但是深度学习的局限是需要大量人工干预的,比如人工设计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人工设定应用场景、人工采集和标注大量训练数据、用户需要人工适配智能系统等,非常费时费力,因此,科研人员开始关注减少人工干预的自主智能方法,提高机器智能对环境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阿尔法狗系统的后续版本阿尔法元从零开始,通过自我对弈强化学习实现围棋、国际象棋、日本将棋的通用棋类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系统的自动化设计方面。2017年谷歌提出的自动化学习系统试图通过自动创建机器学习系统降低人员成本。

(摘编自谭铁牛《人工智能技术拐点来临 未来将如何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智能机器的矛盾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是由人与机器的矛盾发展而来的。
B.科幻作品中,智能机器可以替代人类完成任务,都以铁皮机器怪物的形象出现。
C.现实中的人工智能在实质上依然只是一个“机械”系统,为了达成设定目标而运转。
D.通用人工智能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研发实践遍布大多数国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宗教文化认为,“造人”是上帝的特权,人类如果去“造人”是对神的僭越和亵渎,会遭到报应。
B.我们所追求的智能世界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世界,其理论基础就是牛顿与罗素的有关著作。
C.阿尔法向可以不理解围棋的历史和围棋所体现的精神,不能主动给予人类棋手压迫感。
D.人工智能对环境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以后,就能够真正出现科幻作品中有情感的“Robot”。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人工智能研究的方向的一项是(     
A.SpaceX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宣布其Neuralink公司的脑机接口技术获重大突破,他们已经找到了高效实现脑机接口的方法。
B.DeepMind公司的模型Gato:一套权重通吃的视觉文本决策任务,既能玩游戏,和人类聊天,又能看图写话,甚至还能在现实环境里控制机械臂。
C.我国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是国际上首个适应症覆盖脊柱全节段和骨盆髋臼手术的骨科机器人,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D.Yann LeCun认为动物的大脑运行着一种对世界的模拟,他称之为世界模型,他已经建造了世界模型早期版本的机器,可以让它进行自主智能识别。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中科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谭铁牛院士以“人工智能:天使还是魔鬼?”为题做报告。你对人工智能持何态度?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中“秋夜”点明季节,“读书”点出主要事件,“二鼓”是读书结束时间。
B.首联感叹那些“碌碌无奇”的“腐儒”都只喜欢那些古人的从不欺骗自己的遗编。
C.颔联意境优美,对仗工整,相映成趣,从室内写诗人夜读的情景,令人倍感亲切。
D.“策策”“冬冬”是象声词,落叶声中显寒意,鼓声催人睡;秋夜深更,情景逼真。
2.有人评论诗的后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