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饿了么”的全职骑手2017年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能力出众的“单王”月收入甚至可达3万元,这已远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者的月均薪资。据报道,2018年富士康工人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更何况普通制造业工厂根本拿不出富士康这么高的工资。结果就是:人往高处走,制造业则招不起人。

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26—30岁之间,35岁以下占近70%。富士康27万名员工中,30岁以下的员工占到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2012年,年轻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不能吸引年轻人是对制造业的致命打击,一个失去年轻人的行业将会如同一潭死水。

不妨参考一下美国的情况。1970年后,美国传统制造业所在的“铁锈八州”人口增量严重放缓,反倒是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三州人口激增。“加德佛”三州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此次人口大迁移,其实是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结果,被称为“服务业革命”。因此,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国式服务业革命中的一个具体场景。

(摘编自吴晓波《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

材料二:

制造业工厂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完善,从根本上削减了工厂对普通工人的用工需求。根据对国内2000家企业的调研,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

受疫情影响,今年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但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2.0。尽管如此,收入相对普通劳动力岗位较高的技工,依旧很难成为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从一个基层劳动者的角度看,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课程,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行业之外的工作。

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新经济下的新兴服务业更能吸引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更重视工作性价比、岗位尊重、工作环境等因素,工厂要想留住年轻人,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提升。

(摘编自赵一苇《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办?》)

材料三:

最近,“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外卖送餐骑手剧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那些“宁愿……也不……”式的思维,其实还是受另一个非市场的价值标准支配着,这种认为去工厂高于当骑手的价值取向是那么令人不安。

然而,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过程。工业生产用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生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价值倒挂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那种“给6500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当然,个中原因并非仅仅是用工者付酬问题,更多的是整个市场价格信号体系以及税收、劳工保护、社会管理等体制性问题,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理由所在。跳出“宁愿……也不……”式思维,才能找到工业生产用工荒的症结。

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作为新业态的组成部分,外卖送餐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前景看好,社会效益也同样很好。不能将这种市场现象与用工荒对立起来,进而做出损害外卖行业发展以补救工业生产用工荒的蠢事。

在经济发达国家,城市街道或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中,快递车辆几乎抬眼可见。流通产生价值,流通实现价值。外卖送餐骑手是物流行业的劳动力,物流业是工业生产的延伸,是工业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外卖送餐行业发展迅速,说明其找准了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极大地扩容了餐饮市场空间,既提升了市场效率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数据显示,仅美团外卖一家的日订单就达2400万,维系着360多万家商户和60万外卖骑手的生计,三成骑手月收入5000元以上,此外去年还有200多万兼职外卖骑手从平台获得了收入。这样的市场规模,吸引那么多“宁愿”的年轻人,奇怪么?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为什么有人惊诧于年轻人宁愿送外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富士康中年轻人的比例看似和外卖行业中年轻人的比例差不多,实际上,前者相比2012年数据已经下降。
B.调研显示,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不超过两成,其他的岗位必须使用人工,所以才出现了用工荒。
C.技工的薪酬相对于普通劳动力岗位虽然高一些,但培训的成本也比较高,看似投入产出比太低,因而难以吸引年轻人。
D.外卖送餐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看好,社会效益也很好,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其实是很正常的选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听任“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现象危及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壮大。
B.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没有借鉴作用。
C.高技能人才依然紧缺,制造业工厂应该花更多的经费和精力去培养高级技工。
D.只有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才能解决工业生产用工荒的问题。
3.下列对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在文中无据可依的一项是(       
A.将有更多的普通劳动力转向现代服务业。
B.工厂通过自我提升能够重新吸引年轻人。
C.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D.市场配置资源使制造业劳动力价值提升。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原因作了分析,请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对这一问题所持的观点。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
B.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
C.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
D.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攘臂意思是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攘”与《离骚》“忍尤而攘诟”的“攘”字含义不同。
B.裂地意思是划分土地,“裂”与《琵琶行》“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裂”字含义相同。
C.荣名指美名、美誉,“名”与《陈情表》“不矜名节”的“名”字含义相同。
D.相敝意思是共同消亡,“敝”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将田单久攻聊城不下,将士死伤累累。齐国谋臣鲁仲连便写了一封书信,成功说服燕将撤兵回国。
B.鲁仲连在信中为燕将指出了两条明路:一是归国报效燕王,功成名就;二是投奔齐国,安享富贵。
C.管仲虽然兼有篡逆、怯懦、受辱三重过失,但后来却掌握齐国政权,匡正天下,成为五霸之首,名扬四海。
D.鲁仲连以管仲、曹沫的事迹为例,告诉燕将: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立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2)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2022-12-0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桃花源记

汪曾祺

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优先权。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这样说的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粱录·茶肆》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

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一气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

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代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的兵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删砍一次,不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摸了摸,似乎有点棱。但一切竹竿似皆不尽浑圆,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方竹不同——那是真正“的角四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趴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写几个字,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

红桃曾照秦时月,

黄菊重开陶令花。

大乱十年成一梦,

与君安坐吃擂茶。

作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有删改)

【注】①无怀氏:一作“亡怀氏”,传说中我国远古时期部落名。相传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文本二: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摘编自张延国《古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之比较——兼汪曾祺散文的意义和限度》)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同题散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虚幻的,而本文所写的桃花源则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B.文中写到桃花观里的牌匾和方竹亭前的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C.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以桃花为线索,但行文又不受这一线索的束缚,而是挥洒自如,纵横驰骋。
D.作者时而着眼生活的实景,时而倾吐内心的感受,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表达灵活多变,内容紧凑自然。
2.文本一为什么用了较多笔墨写吃擂茶?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本二,从选材和叙述两个角度对文本一进行举例分析。
2022-12-03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传统历史小说中,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是严肃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传统历史小说的基本写法,已有历史定论或详细记载的史实不能虚构,只能在小的人物故事上发挥适度想象。网络历史小说有以正史为据的贴近传统历史小说的作品,但更多是偏想象虚构,在确保不偏离历史走向的前提下,凭借天马行空的虚构和恣意的想象,去建构和叙述历史中关于人、关于家国与时代、关于奋斗与梦想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历史小说是一种表达情绪的小说,与真实的历史相比,书写个体的情感变化、生命逻辑、人生轨迹更重要;与严谨的从史料出发的历史小说相比,总结历史经验让位于书写丰盈的生命感,读者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人物的真实感扑面而来,从人物身上见到自己内心的渴望与冲动,见到面对艰难险阻时个体的犹豫与徘徊,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历史小说是对“五四”新文学以来“人的文学”的另一种回归。

网络历史小说以想象力激活了历史小说的活力。它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一些网络小说中,常以生活细节与人际关系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寻常百姓的生活,谴责战乱中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历史野心家。很多历史小说创作者有很好的历史学素养,对历史有清晰而严谨的研究。他们穿越历史烟云,以现代观念重新激活历史,演绎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故事,以有网感趣味的故事叙述赢得了读者,实现了历史小说的创新。

网络历史小说还传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文人情趣”,如很多小说对古代风俗、人情、历史知识的详尽介绍,对魏晋风流式的清谈、雅趣的历史考据,对宫廷服饰、中医、茶道的细致描绘等,让小说多了些古雅,可读性也更强。

在对网络历史小说的价值进行理解的同时,也应看到网络历史小说存在诸多问题:以个人成功为故事线的爽文写法,增加了小说的白日梦性质,一味沉溺于“爽感”,导致作品内容缺乏深度和力度;有些小说的故事想象完全脱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作品失去了以史为鉴的意义与价值;故事跟风模式化,缺乏创新,如“技术碾压流”风行,主角或依靠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以及对历史的了解,打败对手。这些问题影响了网络历史小说的艺术品质与社会价值,限制了网络历史小说的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网络作家并未接受专门的训练,他们的历史修养与写作功底不足以支撑以“严肃历史”为基础的写作,只能借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弥补自己创作能力上的不足,过分追求爽感容易导致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偏移。外部原因主要是很多读者喜好网络历史小说,他们对网络作家如何处理历史题材并不在意,只要作品能满足其阅读心理期待与猎奇心理,就会被读者接受,形成稳定的读者群。

历史给了网络作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网络作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网络作家的历史修养与写作功底,直接关系着作品的逻辑性、文学性、细腻度、创新性。对于众多网络历史小说作家来说,需要不断提升学养,以正确的历史观去处理历史题材,“爽感”要为“历史感”让路,提升作品的艺术品相与思想内涵,让网络历史小说既传得开又叫得响。

(摘编自陈经纬《网络历史小说:“爽感”为“历史感”让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历史小说不能对已有历史定论或详细记载的史实进行虚构,只能在小的人物故事上发挥适度想象。
B.网络历史小说大多偏想象虚构,偏离历史走向,凭借天马行空的虚构和恣意的想象建构和叙述历史故事。
C.网络历史小说书写个体的情感变化、生命逻辑和人生轨迹,具有丰盈的生命感和强烈的真实感。
D.有些网络历史小说常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寻常百姓的生活,以生活细节和人际关系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将网络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进行比较,突出了大多数网络历史小说偏想象虚构的特点。
B.文章从“表达情绪”的功能、“以人为本”的宗旨、“文人情趣”的彰显这三个角度对网络历史小说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论述。
C.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样,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重点分析了网络历史小说的特点,然后指出网络历史小说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表明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网络历史小说对魏晋风流式的清谈、雅趣的历史考据,对中医、茶道等的细致描绘,体现了“文人情趣”。
B.以个人成功为故事线的爽文写法,导致网络历史小说内容缺乏深度和力度,使创作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C.网络历史小说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网络作家未接受专门的训练,缺乏足够的历史修养与写作功底。
D.很多网络历史小说作家都需要不断提升学养,以正确的历史观处理历史题材,这样就能增强其作品的逻辑性。
2022-12-0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梁园吟(节选)

李白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宋中十首(其一)

高适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注】①枚马:指汉代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先以反诘语气感慨一代名王梁孝王的宫室已成陈迹,接着悲叹昔日上宾枚乘、司马相如业已作古,不见踪影。
B.高诗开篇力赞昔日梁孝王门下兴盛之极,策士门客富于才智,与李诗起笔情感基调极为相似,都是在讴歌古人。
C.李诗“舞影”二句将绿池、汴水等永恒的事物与易于消歌的舞影歌声相对举,将人世飘忽之意表现得十分浓足。
D.高诗一“唯”字串起篇末十五个字,与诗歌前两句的内容形成了今昔之间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这两首诗同为咏叹梁园的怀古诗,除了今昔对比,两首诗还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2-11-25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康太守

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注】①这是王维在武昌江边送康太守赴江西临川上任时写的送别诗。②粉堞:女墙。③康乐侯: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宋书·谢灵运传》:“(灵运)袭封康乐公,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城楼下面是青苍色的长江水,江边是傲然矗立的黄鹤楼,点明送别之地的开阔。
B.三、四两句写黄鹤楼的朱栏和城墙的女墙挨得很近,美丽的景色把江水映照得更加清碧悠长。
C.末两句用典,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祝福,希望康太守像谢灵运那样,在任上除旧布新,取得政绩。
D.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描绘景致。
2.古代送别诗中连用地名叙写行程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往往也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本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022-11-18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骨碌碌转着两个灵活的眼睛,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小孩仍旧凝视着四围的暮色,却不能不跟着她走,而且用甜的语声问起来:好老人家,你家里一共有几口人?

一个儿子,帮别人放羊去了,媳妇孙女都在前年死了。前年死的人真多,全是一个病,不知道是什么那气?

好老人家,你到什么地方去来?

我有一个侄女生产,去看了来,她那里不能住,来回二十多里地,把咱走坏了。

让我扶着你吧!小孩跑到前边扶着她,亲热地仰着脖子从披散着的长发中又打量地。村上有多少人家呢?

不多,七八户,都是种地的苦人,你怕有人害你么?不会的。到底你是怎样跑到这里来的?告诉我,你这个小红军!她狡猾地闪着无光的老眼,却又很亲热地用那已不能表示感情的眼光抚摩着这流落的孩子。

甭说那些吧。他也笑了,又轻声地告诉她,回到村子里,就说我是捡来的一个孩子算了。老人家,我真的替你做儿子吧!我会烧饭,会砍柴,你有牲口么?我也会喂牲口……

牲口,小孩子回忆起那匹枣骝色的马来了,多好的一匹马,它全身一个颜色,只有鼻子当中一条白,他常常去摸它的鼻子,望着它,它也望着他,轻轻地喷着气,用鼻尖去触他,多乖的一匹马!他喂了它半年了,它是从草地得来的,是政治委员的,团长那匹白马都没有它好。他想起它来了,他看见那披拂在颈上的长毛和垂地的长尾,还有那……他觉得有一双懂事的、爱着他的马眼在望着他,于是泪水不觉一下就涌上了眼睑。

我喂过牲口的!我喂过牲口的!他固执地、重复地说了又说。

呵,你是个喂牲口的,你的牲口和主人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你却落到这里!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照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了。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印迹。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他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就藏在了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人……后来才遇着了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了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上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看见那些围着他的人脸上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瘪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呼!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张起来。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着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角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敞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我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你们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不少人在心里替孩子捏了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冷冷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了起来。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去了,有的便走开了。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再也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比吗?我们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连长的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睛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角星浮漾着,渐渐地升高,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太婆最初不知道孩子的真实身份,却仍能坚持带他回家,在危急关头拼命保护他。
B.老太婆关心、爱护小红军,乡亲们送馍和羊毛袜子给他,说明党在陕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面对大家的盘问,小红军说的一番话体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和对红军的热爱。
D.连长最终被小红军抗日的决心和不怕死的精神感染,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放了小红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对话中交代故事背景,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刻画人物形象。
B.小说通过写东北军连长对小红军态度转变等情节使小说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C.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红军从红军队伍中走散后的茫然无助的心情。
D.小说在叙事节奏上紧张明快,始终将人物置于强烈的矛盾冲突中,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3.请结合文本,分析小红军这一人物形象。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的丰富内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夜【注】

巴金

将近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夜晚,在山城里听说是因为修理锅炉全市停电。早晨下过一阵雨,下半天气候骤然转寒,冷风一阵一阵地吹过城市上空,赶走了摊头的顾客。电石灯的臭味随着风四处飘送,火光孤寂地打着寒战。

一辆人力车经过阴暗、寒冷、荒凉的市街,到了一所大楼的门前。从车上走下来一个装束入时的女人。她夹着手提包走进弹簧门去。她用手电光照路,走过了黑洞似的过道,上了二楼,又走上三楼。

在一间屋子的门前她站住了。她兴奋地敲着房门。

没有应声。她看见房内有亮,门上没有锁,心里想屋子里不会没有人,也许他们睡着了,她便用力再敲两下。

哪个?屋子里一个女人的声音问道。这个声音似乎是她熟悉的,但是她又说不出是谁的声音来。我,她顺口答应了一个字。

门开了,射出一道微光。她瞥见方桌上燃着一支蜡烛。开门的也是一个女人,脸背着光,她认不清楚是谁的脸孔。

找哪个?开门人惊讶地问。

请问汪家是不是住在这儿?叩门人更惊讶地问。

这儿没有姓汪的,开门人回答。

以前不是汪家住在这儿吗?明明是这一间屋,家具也是,叩门人说,她的惊奇更大了。

啊,你是汪太太!请进来坐!今天停电,我没有看清楚,开门人笑着说,她闪开身子,把叩门人让了进去。

方太太,你们不是在二楼住吗?几时搬上来的?叩门人想起开门人原来是住在二楼的方太太,毕竟遇到了一个熟人,她稍微心安一点。房间里的陈设没有多大的改变,就是四壁白了许多,看起来顺眼些。

就是这个月月半,方太太回答。汪太太,啊,我不晓得现在要怎样叫你才好,你不是在兰州吗?几时回来的?

今天刚到的,方太太,我还是从前那样,树生红了脸说。接着她声音发颤地问:方太太,他们搬到哪儿去了?我说文宣他们。

你说汪先生吗?你还不晓得?方太太惊问道。

我的确不晓得。我两个月没有接到他们的信了,树生不安地说。

汪先生不在了,方太太低声说。

他不在了?什么时候?树生身子一动,变了脸色,惊叫道。

就在上个月庆祝胜利那一天,方太太说。树生的身子猛然抖了一下。老太太带小少爷走了。我们这间房子就是老太太让给我们的,家具也是她让的,我们出了一点钱。

树生好像让人迎头浇了一桶冷水似的,她全身发冷,脸色惨白。她呆了半天才吐出一句问话:他们搬到哪儿去了?她连忙伸手擦揉眼睛,一面把脸掉开。

我也不晓得。

他葬在哪儿?我要去看他!树生忘了一切地打岔道。她感到一阵剧烈的心痛,她后悔,她真想立刻就到他的墓地去。

我不晓得,这儿的人都不晓得。棺材是大清早抬出去的。没有人跟去送葬。老太太也没有通知我们。不过汪先生公司里总有人晓得,方太太好心地说,她很愿意给这位客人帮忙,可是自己也知道没有办法。

我明天到公司去打听明白,树生失望地说。她埋下头用手帕揩泪痕。她又问:老太太他们哪天搬出去的?

我记得是十二。她头天搬走,我们第二天粉刷墙壁,第四天就搬进来。楼下那一间,我们先生拿来做会客、办公、讲生意用。啊,汪太太,还没有问你住在哪儿?方太太关心地问。

我暂时住在……朋友家里……我过几天就要回去,树生迟疑地说。

那么你还去不去找老太太他们?方太太继续问道。……

方太太,我走了,你不要出来,她大声说,便拿起手提包朝房门外走。

她刚走出大门,迎面一股寒风使她打了一个冷噤。怎么才阳历十月底,夜里就这样冷!她想道,她觉得身上那件秋大衣不够暖了。门前连一辆车子也看不见。她回头看了看大门和那盏闭着眼睛似的门灯,她轻轻叹了一口气。她不知道现在到什么地方去好。她心里空虚得很。她只想找个地方关上门大哭一场。但是没有办法。她只好慢慢地在人行道上走着。

我会有时间来决定的,她终于这样对自己说。她走开了。她走得慢,然而脚步相当稳。只是走在这条阴暗的街上,她忽然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她不时掉头朝街的两旁看,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灯光会被寒风吹灭。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

19461231日写完 重庆


【注】曾树生因婆媳矛盾离开了家,抗战一胜利,她马上赶回来看望丈夫和儿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曾树生时用了“从车上走下来一个装束入时的女人。她夹着手提包……用手电光照路”意在说明曾树生此时的物质生活状态是不错的。
B.在一间屋子的门前曾树生站住了。她兴奋地敲着房门。没有应声时,她便用力再敲两下,说明曾树生将要回到家时是满心欢喜的。
C.当曾树生从方太太那里得知汪文宣去世的消息时,通过“身子一动,变了脸色,惊叫道”等描写,可以看出此时曾树生内心的震动和悲痛。
D.当得知婆婆带着儿子走了以后,曾树生全身发冷,脸色惨白,说明此时曾树生充满了后悔,而“伸手擦揉眼睛,一面把脸掉开”意在说明曾树生的坚强。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构严谨,如文章开头写到曾树生“走过了黑洞似的过道,上了二楼,又走上三楼”,这为下文写到曾住在二楼的方太太做铺垫。
B.汪文宣死于胜利之夜,这一结尾耐人寻味,一直以胜利作为美好生活曙光的他却在庆祝胜利的那一天死去,这一衬托让人不禁拊掌叹息。
C.小说的细节描写深刻,富有深意,如“她感到一阵剧烈的心痛,她后悔”,表述自然,属于无技巧的技巧,艺术感染力极高。
D.小说结尾写到“怎么才阳历十月底,夜里就这样冷”,这句语言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惨、冷落、荒凉的氛围,衬托曾树生落寞、痛苦的心情。
3.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具有阴暗、寒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这篇小说采用了大量的对话形式来组织全文,请结合文本分析它的好处。
2022-11-16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其欢;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之便于体,膳啖之赚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B.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C.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D.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愿大王无绝其欢”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C.“若使有罪”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不同。
D.“受其币而厚遇之”与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者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后,诸侯都去祝贺,但赵王派去祝贺的使者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通报接见,这让赵王忧心忡忡。
B.在赵王身边的人推荐下,谅毅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秦国,最终谅毅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C.秦王在接到谅毅的献书后,并没有马上接见谅毅,而是派使者告诉谅毅自己的想法,在得到让其满意的回答后才接见了谅毅。
D.谅毅以“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做比喻,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伤了叶阳君、泾阳君的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
5.为什么秦王开始多次拒绝接见赵使?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B.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C.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D.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与“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两句中的“窃”字含义相同。
B.“乘间而谋己故也”与“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季氏将伐颛臾》)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C.“然则向日分兵之策”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向”字含义不同。
D.“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与“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僮蒋士则趁田季安去世、怀谏年幼弱小之际,独揽魏博的军政大权,凭个人好恶调换众将职位,引发众怒,后来被田兴杀掉。
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
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
D.宪宗采纳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
(2)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