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节选自《红楼梦》的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问题。

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她是两姨姐妹,论亲戚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她是才来的,岂有为她疏远你的?”

(1)这段话是贾宝玉和_______说的,“论亲戚她比你疏”中的“她”是指_______
(2)为什么宝玉会说出“论亲戚她比你疏”这样的话来?请用《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的概念解释。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句流畅,③书写清晰,④不少于80字。
2023-05-20更新 | 4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二模(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剖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弱肉者,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忱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表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后秦患可                纾:解除
B.秦无异也     视:审视
C.彼岂不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逆:预先
D.乎战国     迄:至,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强食弱肉者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诚知易也             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C.而齐、魏之师已秦出矣       且尝晋君赐矣
D.则六国无术自存乎       竭忠尽智事其君
3.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4.下列6个句子,编为4组,全部属于李桢观点的一项是(     
①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②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③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       ④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战!
⑤则六国无术以自存             ⑥焉独存,虽王可也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李桢在继承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述,即如果接受孟子的建议,六国不但可以保存,甚至可以称王。
B.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自身实力强大以外,还得益于有利的地形和上天的帮助。
C.作者认为六国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因此想要寻求长久的合纵,相互扶持,是很难实现的。
D.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论证过程中先破后立,以说理为主,用例以概括性为主,语言简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
7.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凌万顷之茫然
A.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B.崖限当道者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1-22高二下·全国·课时练习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4 .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刘夙婴疾病
余扃牖
B.臣险衅,夙遭闵凶
微贱,当侍东宫
C.臣不胜犬马怖惧
进退,实为狼狈
D.州司临门,急星火
零丁孤苦,至成立
2022-03-12更新 | 796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蓟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虎年央视春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刷爆朋友圈,10亿网友直呼惊艳。它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将绘画与舞蹈(       )的审美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者以绚烂之姿,(       )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只此青绿》备受瞩目的原因,__________。宋人并重理想与现实,特别是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为后世所追慕。既有以苏轼、李清照等为代表的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学作品,又有礼学、茶道、书法、绘画等不同文化艺术领域,带给我们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灵感。而《只此青绿》对《千里江山图》创造性地转化,则为我们呈现了“宋朝之美”的全新打开方式。

相比以往传统文化题材剧目(       )的局面,近年来国风类的剧目广泛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孔子》《杜甫》《诗经·采薇》等多部舞剧、话剧、音乐剧,演出场次不断增加,传统文化正在以各种样式回归。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统文化剧目成功圈粉,促进中华文化“活”起来、“富”起来、“流”起来,为文化自信灌注生气,使其拥有底气、熠熠生辉。

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殊途同归             勾勒             阳春白雪
B.异曲同工             勾勒             曲高和寡
C.异曲同工             描绘             阳春白雪
D.殊途同归             描绘             曲高和寡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用今人视角映照古意,推动宋代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再现了宋代生活美学。
B.是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用今人视角映照古意,推动宋代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再现了宋代生活美学。
C.是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用今人视角映照古意,再现了宋代生活美学,推动宋代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D.是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用今人视角映照古意,再现了宋代生活美学,推动宋代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号香山居士,婉约词派代表。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叹命运悲苦,情调感伤,语言清丽。
B.孔子,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了《诗》《书》《礼》《易》《御》《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C.《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民歌,雅为祭祀乐歌,颂指宫廷正乐。
D.“求木之长者……”出自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奏议”,内容多为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
6 . 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
B. 宝钗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到:“莫失莫忘,仙寿永昌。”莺儿说这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C. 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倍感伤心,不禁感怀身世,于暮春时节扫起落花,埋在土里,称为花冢,写下了抑郁不平之气的《葬花吟》。
D. 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泼辣能干的探春,怯懦的迎春,孤高的妙玉,温顺世故的晴雯,忍辱吞声的尤三姐,敢于反抗的尤二姐和袭人等。
E.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
2023-06-03更新 | 4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4-15高二上·山东淄博·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死地 就:走向B.挟太山以北海 超:超过
C.,然后知长短 度:丈量D.无恒产而有心 恒:长久
2021-05-31更新 | 974次组卷 | 8卷引用:天津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列《念奴娇·赤壁怀古》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比喻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
C.雄姿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千古风流人物(放荡不羁)
D.遥想公瑾当年(回忆)                                故国神游(原来的国家)
2023-10-19更新 | 40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五十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1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 . 甲戌本《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条脂批:“作者是欲天下人来共哭此‘情’字。”脂砚斋认为曹雪芹“因情提笔”,写这部小说是“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揭示了《红楼梦》小说的悲剧性。悲剧可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你认为《红楼梦》可以归于哪一类?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情节陈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