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8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书喜

【南宋】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
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
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D.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
(3)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0-07-09更新 | 9153次组卷 | 37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6月阶段性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2020-07-08更新 | 10190次组卷 | 52卷引用:天津市东丽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4 . 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复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亦以《春秋》。此圣人心,不顾世人之是非也。柱厉叔事莒敖公,莒敖公不知,及莒敖公有难,柱厉叔死之。不知我则已,反以死报之,盖怨不知之深也。豫让谓赵襄子曰:智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烈士义夫,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也。行无坚明之异,才无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此乃众人之心也。圣贤义烈之士,既不可到,小生有异于众人者,审己切也。审己之行,审己之才,皆不出众人,亦不求知于人,已或有知之者,则藏缩退避,唯恐知之深,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或有因缘他事,不得已求知于人者,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于妻子之前,此乃比于众人,唯审己求知也。

大和二年,小生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可与进,业可与修,喧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小生迩来十年江湖间,时时家事一抵京师,事已即返。尝所谓喧而誉之为知己者,多已显贵,未尝一到其门。何者?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默默藏缩,苟免寒饥为幸耳。

昨李巡官至,忽传阁下旨意,似知姓名,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阁下为世之伟人巨德,小生一获进谒,一陪宴享,则亦荣矣,况欲异日终置之于榻席之上,齿于数子之列乎?无攀缘丝发之因,出特达倜傥之知,小生自度,宜为何才可以塞阁下之求,宜为何道可以报阁下之德。是以自承命已来,审己愈切,抚心独惊,忽忽思之,而不自知其然也。

若蒙待之以众人之地,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亦庶几异日受约束指顾于簿书之间,知无不为,为不及私,亦或能提笔伸纸,作咏歌以发盛德,止此而已。其他望于古人,责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伏恐阁下听闻之,求取之异,敢不特自发明,导说其衷,一开阁下视听。其他感激发愤,怀愧思德,临纸汗发,不知所裁。某恐惧再拜。

(选自唐·杜牧《投知己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圣人       操:持
B.于妻子之前       形:表现
C.齿于数子之列乎       齿:排列
D.伏恐阁下听闻之       过:过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我者天乎                  还也
B.此烈士义夫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时时家事一抵京师            洎牧谗诛
D.非小生所堪任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B.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C.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D.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认同的做法的一项是(     
①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   ②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   ③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   ④未尝一到其门
⑤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   ⑥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④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孔子、柱厉叔、豫让三人为例,提出“知”与“不知”的问题,引起下文的论述。
B.作者参加进士考试时受到推誉、被众人引为知己,之后十年间转徙江湖,行文中不无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提到“藏缩退避”“默默藏缩”,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积极作为的退缩心态。
D.文章是作者写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崔郸的书信,表达了感激之意,但态度不卑不亢,言辞得体。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恐知之深,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
(2)其他望于古人,责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
7.作者与众人“知”与“不知”的区别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2023-02-07更新 | 29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天津语文真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以下三幅图均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请从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指出其所涉及的人物和相关情节,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黄河

卓然

我知道黄河,是父亲和母亲告诉我的。

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夜间睡觉的时候把耳朵贴在枕头上,静静地听,可以听到黄河的涛声。秋虫唧,夜凉如水,我和弟弟妹妹伏在枕头上听黄河。似乎确有一阵又一阵涛声如歌传来,一忽儿澎湃交响,一忽儿宛若丝竹,隐约如春雷,又像冬天的风。

父亲曾不止一次带我们到山头上去看黄河。怕山不够高,父亲就把我们轮流架在肩膀上,说那样就一定能够望到黄河。天色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者褐色的带子,一忽儿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漭无际,浑沦不清。这时候,父亲会很自信地指着那条涣漫而神奇的影子对我们说:“看啊,那就是黄河!”

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也不是黄河的涛声,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道,我远居于太行深处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喜欢黄河、向往黄河?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想引来黄河水,滋润儿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要问一问父亲的。父亲听了,厚地笑了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厖。”父亲的话似乎只说了半截,他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他为什么那样喜欢黄河;也没有说清楚,我们的祖祖辈辈为什么“都是这样的”。

我能够理解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是生活在我们藿谷洞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慢慢告诉我的。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在简陋的小四合院中,在望得见河汉的草棚里,在老屋的土炕上,在村边的老槐树底,无不有祖祖辈辈用自己灵巧的或者笨的双手,以剪纸、面塑、泥塑、石雕、木刻、布艺、瓦器、陶瓷,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女人会剪一对黄河鲤鱼,剪一朵开在黄河岸上的腊梅花儿,贴在小屋的墙上,贴在暖烘烘的炕头上,贴在匀着春光的窗户上,贴在家里的缸缸罐罐上。看上去都是富贵,感觉到都是安详,都是那么情深深而意重重,都是那么纯真而质朴。那其中的一剪一刀、一弯一铰,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

最让人心动的,是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民歌。风尘仆仆的黄河儿女,站在黄土高坡上,顶着西北风,可着嗓子吼: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厖”“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厖”

“桃花你就红来杏花你就白厖?”

“三十三棵荞麦九十九道楞厖”

每一首歌,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命的根。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祖祖辈辈才活得自信,活得风光,活得滋润,活出精神。

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我决定去寻找黄河,去体验黄河,去寻找和体验属于我们祖祖辈辈的黄河。

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黄河。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已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

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

然而,毕竟是站在高处,毕竟是俯视黄河,我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慌与愧疚。因为从我脚下流过的黄河,有一点瘦弱,有一点卑微。我感觉我轻慢了黄河,渎了黄河。于是,我决定走下太行山头,走到黄河边上,去亲近黄河,去拥抱黄河,去拜黄河。

时间正是晚秋,我循着曹操走过的羊肠坂徒步下山。几处残痕,几若断肠,被秋风裹在山坡上,被稀疏的荒草半掩半埋,给人一种瑟瑟发冷的感觉。石崖上,“古羊肠坂”四个老字还在,放眼望去,满目沧桑。秋风劲厉,掠过枯黄的衰草,发出尖细的哨鸣,我似乎听得见曹操在沉吟:“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淅淅沥沥的秋雨,把曹孟德口中吐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打得又湿又冷。羊肠坂逼,弯弯曲曲,难道,羊肠坂也在寻寻觅觅,寻找魏武当年的鞭影?

我又在寻找什么呢?

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欣赏那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黄河之水。漪流回澜,总是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

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太行山高,太行自古天下脊,黄河说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很少会有人在我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再种粟,重整桑梓。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母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金黄色。

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那么有韧性。像一张又一张弓,发出一支又一支岁月无法阻挡的响箭,风雨无法销蚀的飞

浩浩汤汤的大河,在带走泥沙的同时,是不是也带走了苦难,带走了软弱,带走了屈辱和卑怯?

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桥影如虹,游人如织,笑声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呢?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黄河。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曲曲,寻寻觅觅,原来黄河在寻找自己的锦绣前程厖

(选自韩小蕙编《2021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jī)唧          (qí)波          (hān)厚
B.笨(zhuó)       (kàn)        (ào)
C.亵(dú)          (yè)          (zè)
D.粟(shū)        (zhé)        (zhān)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时候,母亲让我听黄河,父亲指给我看黄河,像祖辈一样,把黄河根植于儿女心中,这为后文我寻找黄河、体验黄河做了铺垫。
B.藿谷洞的人们用剪纸、泥塑、民歌等艺术形式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寄寓祥和之意,反映出他们对当时苦难生活的不满。
C.作者由羊肠坂古道走近黄河畔,也走“进”黄河史。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带来灾难,但黄河儿女以巨大的刚性与韧性重建家园。
D.文章引用曹操的诗句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出远行的我急切盼望归家的羁旅怀乡之愁,为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和历史厚度。
E.文章以我对黄河的理解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深为线索,在时空的切换中,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深厚的情意和深沉的思索。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已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
4.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说明。
5.纵观全文,作者通过记写黄河抒发了哪些情感?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立春之日的一片雪花中拉开帷幕,在(     )的早春时节挥手道别。中国言必信,行必果,为世界奉献了一届(     )、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在开、闭幕式上,观众们目睹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震撼场景,感受了冰雪五环破冰而出的唯美意境,欣赏了冰鞋划过冰面的轻盈曼妙,见证了折柳寄情与中央光束联动演绎的浪漫缱绻……全新科技美学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打造出空灵而又壮观的视觉盛宴。一场冰雪运动的盛会,也是一次精神力量的(     ):从攻克尖端技术难题的科研团队,到挥洒汗水的冬奥场馆建设者;从助力冰雪运动推广的农民滑雪队,到热情迎接四海宾朋的志愿者……无数人的默默奉献,共同成就了奥运盛事。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意义,      ,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取材于《人民日报》、新华社的相关报道)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花团锦簇   简约   焕发B.花团锦簇   简朴   勃发
C.草长莺飞   简约   勃发D.草长莺飞   简朴   焕发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在于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而且在于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
B.不仅在于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而在于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
C.不仅在于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而在于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
D.不仅在于不断刷新纪录、超越自我,而且在于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
3.下列与文段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言必信,行必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都出自《论语》。
B.“欣欣向荣”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木欣欣以向荣”。辞,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C.“黄河之水天上来”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都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D.“折柳寄情”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柳”与“留”谐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真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候变暖可改变植物、传粉者的物候,并破坏物种之间已有的互作关系。随着温度的上升,许多植物的物候期会提前,有些则会延迟;同样,气候变暖也可能导致传粉动物(例如昆虫、候鸟、哺乳类)的出现或迁徙时间提前或者延迟。但传粉动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比植物更加敏感,这可能导致植物和传粉者间物候匹配性发生改变。最近数十年来,气候变暖导致伊比利亚半岛的传粉昆虫物候比其传粉的植物开花物候显著提前,这使得传粉昆虫与其原有授粉对象之间的互作机会显著降低。

传粉者与植物间的物候不匹配,使花资源供应短缺,可获得的有效花粉资源减少,导致传粉者种群数量下降;相应地,植物因缺乏合适的传粉者而导致传粉失败,其通过有性繁殖产生的个体的数目会急剧减少,并可能最终导致植物群落衰退。

(取材于肖宜安等《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植物——传粉者网络的研究进展》)

材料二:

将全球温升稳定在一个给定的水平意味着全球“净”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大致下降到零,即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汇之间达到平衡。这一平衡通常被称为中和或净零排放。由于目前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大部分是CO2,因此在各国提出的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中也常用碳代指温室气体。各国提出的与中和相关的目标表述主要包括四种:气候中和、碳中和、净零碳排放和净零排放。

净零排放与气候中和的定义并不完全等同,这是因为气候中和是从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出发,而净零排放则是从排放角度进行定义,零排放与零影响之间并不等同。首先,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并不等同于气候净影响为零。虽然温室气体排放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最大贡献源,但并非唯一来源。其次,气候中和并不必然要求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有研究表明,稳定的短寿命温室气体排放并不会导致新的气候影响,因此气候中和只要求短寿命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稳定而不必要求其达到零排放。

(取材于邓旭等《何谓“碳中和”?》)

材料三: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增加天津、重庆等城市作为新一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天津市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引领消费升级,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数字人民币是由央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由指定机构参与运营并向社会公众提供兑换和流通服务。

数字人民币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安全可靠等特点,是绿色低碳的货币工具和支付工具。而现金管理成本较高,其设计、印制、调运、存取、鉴别、清分、回笼、销毁以及防伪反假等环节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业界普遍认为,数字人民币有条件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取材于《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等)

材料四:

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虽然手机支付的交易笔数和金额均高于现金交易的笔数和金额,但是我国对流通中现金的需求量依然巨大。

(取材于《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传粉动物,植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它们会提前物候期以适应环境。
B.气候变暖会导致植物和传粉者之间的物候匹配性降低,这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C.碳中和是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汇之间达到的平衡,即净零排放。
D.短寿命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不会有新的影响,也不会对动植物的物候造成影响。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下列与“数字人民币”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与现金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可以安全使用。
B.相比现金,数字人民币可降低印制、运输、防伪等管理成本,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C.数字人民币是绿色金融的重要抓手,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D.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手机支付越来越普遍,但中国流通中现金余额仍呈增长趋势。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气候变暖,全球植物的物候期会提前或延迟,生物多样性将遭受系统性破坏。
B.净零排放目标达成的过程有助于保护环境,且有利于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C.数字人民币将很快取代流通领域的现金而成为便捷高效、安全低碳的支付工具。
D.人民币数字化在减少碳排放、改善动植物间物候、促进种群繁衍方面意义重大。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少时尤苦贫,革带,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尝作新襦,积钱累月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载                                 令:美好
B.革带                                     敝:破旧
C.藜藿                                     厌:满足
D.毋使仓有告                           匮:缺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辱先人                              夫夷近,则游者众
B.积钱累月能就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有陷于危辱之地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D.贫穷至廉耻不顾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
4.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陆游所说“常成于困约”的一组是(     
①东徙渡江,夷于编氓             ②终身未尝为越产
③旧庐一椽不可加也                 ④革带敝,以绳续绝处
⑤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             ⑥沦于市井、 降于皂隶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④⑤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游缅怀了旧时家风,针对当时有族人贪图享乐的现象,表达了对家风难继的忧虑。
B.叶氏家训告诫族人应该节制欲望,谦逊恭谨,修身养性,以利于守家治生。
C.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
D.陆文借祖先的实例阐明家训的主旨,叶文通过假设来论说不善治生的危害。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
(2)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7.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
2020-07-09更新 | 3374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缒而出
A.越国以B.既东
C.常以身蔽沛公D.范增数项王
2021-09-23更新 | 1927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