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______________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美国0.6小时,中国0.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仅有12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少得可怜的数据告诉我们: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很少主动承担家务。______________,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新被忽视和______________。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棘手的问题。家庭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能帮助孩子们赶超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成长的基石才能一层层夯实。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______________。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理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披露             久而久之             概念化             共鸣
B.透露             长此以往             概念化             共识
C.透露             久而久之             边缘化             共鸣
D.披露             长此以往             边缘化             共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能帮助孩子们越过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B.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技能,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C.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技能,却能帮助孩子们赶超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D.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3.“劳动”历来受到中华民族的重视,下列与“劳动”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芣苢》是《诗经》中的一首劳动诗,“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B.我们形容劳动之辛苦,常用“夙兴夜寐”一词,该词出自《诗经》的卫风《氓》,《氓》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C.《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一位劳动能手,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但还是遭到了婆婆的刁难,最终被遣归。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的庐江府。
D.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一句中的“有事”,指外界的战乱,而归乡后的陶渊明则“或植杖而耘耔”,过着闲散的农耕劳动生活。
20-21高一下·全国·课时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分之日可以死                              意洞
B.使之西面                                 汝幸而
C.当亦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吾幼,以及人之幼
D.故能其德                                     不忍独其身
2021-07-30更新 | 965次组卷 | 9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小松

杜荀鹤(唐)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南轩松

李白(唐)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诗借物写人,寓意深长,前两句侧重写小松,后两句侧重写世人对小松的态度。
B.“清风”两句写“风因松而见其盛,松因风而见其劲”,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C.两首诗中多次出现“凌云(霄)”字眼,诗人借此表达同样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
D.李诗中“生”“染”“凌”“上”等一系列动词极有表现力,使诗歌语言极有气势。
(2)两首诗的松各有什么特点?
(3)“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照要求作答。

野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琴台:此处代指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写草堂周围的野望之景,用“柴门”“澄潭”“贾客船”等意象,勾画出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
B.“长路”承接颔联“贾客船”而来,将思绪由眼前之景引向大江南北、漫漫长途。
C.“片云”用以自喻,写出了诗人在成都西郊生活的惬意闲适,借云抒情,深婉含蓄。
D.尾联中的城阙、秋色、画角声,都浸染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
(2)诗中的“野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3)请简析“城阙秋生画角哀”一句在诗中的作用及蕴含的情感。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品质,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___________。他如此让人着迷,(     )人们读到他的几篇诗词文章,便会疯狂地爱上他,从此(     )。爱他有很多理由,甚至连他的名号东坡,都会觉得比那些少陵”“半山”“山谷要亲切。在宋代,种田是文人所(     )的,而苏轼却在黄州的东坡乐此不疲,并获得了东坡的雅号。还有人说,他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意境,到了赤壁,便想起那一夜的     ,到了海南,便想起那一晚的天容海色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以至   一发不可收       不齿   清风明月
B.以至   一发不可收拾   不齿   天朗气清
C.以致   一发不可收       不耻   清风明月
D.以致   一发不可收拾   不耻   天朗气清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他诗人在这些方面,苏东坡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B.在其他诗人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C.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D.苏东坡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他在密州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
B.选文中的“少陵”是指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他在成都时写了《客至》诗,又在流寓夔州时写了《登高》诗。
C.选文中的“半山”是指王安石,号半山,也称临川先生,代表作有《桂枝香·金陵怀古》和“临川四梦”等。
D.选文中的“山谷”是指黄庭坚,作有《登快阁》一诗,该诗开篇自称了却官事的痴儿,有些许自嘲、兀傲之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深巷里的老墙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蘩,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蘩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肄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取材于梁衡同名散文,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既是一种艺术,其美是有层次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是作者的主观境界,是别人无法替代创造的。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观念……第三个层次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冷静的思索,使读者在经过一番景的陶醉、情的激动之后,静思其中之理,并悟出宏观之道。

(节选自梁衡《掌握这三个层次,写出优质有深意的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洇(yīn)染,皴(cūn)法,酒肄(sì),芊芊(xiān),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字形书写都正确。
B.文章先整体描述墙的变化与特点,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的细部刻画,点面结合,详略相宜。
C.文章第④段中介绍了植物学“打方”的方法,是为了突出生长在墙体上的植物的丰富多样。
D.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
E.结尾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
2.请简析第③段中学画的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的原因?
3.本文④⑤⑧段,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花草、苔藓等植被,对此你如何理解?
4.文章围绕“墙”展开叙述,请结合文本概括“墙”的特点。
5.请依据文本二中“哲理之美”的观点简析文本一中作者借“老墙”表达的哲思。
2022-04-09更新 | 44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沙堆里的城隍

梁衡

2021年9月,我到陕北采风,听说靖边县正在出土一座城隍庙,便立马赶到现场。

全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在榆林一带被当地人轻松地叫作“边墙”,听起来就像两户人家之间的一堵短墙。沿长城的县都被冠以“边”字:靖边、安边、定边。远在天边有人家,墙里墙外胡汉两大家。边墙战时为军事工程,平时为通商口岸,类似现在的海关。亦军亦民,忽战忽和,千百年来恩恩怨怨,可谓一道奇异的风景。

为适应这种状况,明代沿榆林一线的边墙修了36个堡子,既是藏兵御敌的工事,又是开关互市的场子。慢慢地,堡子里聚集了人口,变成了一个小城镇,于是要请一尊神来主事,最实用的神就是城隍。现在正挖掘的这个堡子名“清平堡”,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周长不到两公里,里面也设了个城隍。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堡子渐为风沙所埋,现沙面上已固化为耕地、草坡、灌木林,间有大树,城隍爷就埋在下面。

一般古墓、古城的挖掘是平地挖坑,考古人员要十分小心地沿台阶层层下探。遇有重要处,为防踏毁文物,还要搭吊板俯身悬空作业。这次只需将沙堆层层剥开,就渐渐露出了庙墙、院落、廊房、殿宇,就像意大利从火山灰中挖出了一个庞贝古城。我们从容地迈步进院,穿堂入室。

最可看的是北边的正殿,城隍爷端坐高台之上,文人而一身戎装,双耳垂肩,白脸红唇,身威而面慈。他宽袍大袖,右手握拳支膝,左手微张成接物状,目视前方。廊下的武士则高鼻深目,昂然挺身,一看就是个胡人,作狰狞状以驱恶鬼。这些塑像,或坐或立,并没有全部露出沙外,考古人员只是大概地清扫出他们的轮廓,为防风化正准备以塑料蒙面处理。我们正赶上将蒙未蒙之时,难得一见的佛光乍现的这一刻。

凡神都是人造的,因此习惯上总要拿一个现实的人来做躯壳,就像写小说要有个原型。比如关公被推举来作财神,秦琼、尉迟恭被选来作门神。至于城隍的替身,并无统一规定,由当地百姓自己选举产生,一般都是品学兼优、政绩卓著、可以信赖的人物。比如杭州城隍就是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其天地正气足以保民永远平安。那么,这座长城脚下的明代小城堡,该选谁来任城隍呢?这一线史上最出名的人物要数范仲淹。

北宋与长城外的西夏长年对峙,屡遭败绩,守边武将已畏敌如虎,皇帝就把文臣范仲淹派去带兵。范保家卫国真是赤子忠心,他带着自己16岁的长子,亲自上阵,一夜之间筑起了一座土城。又大刀阔斧地改革兵役制度,重用本土将领,连打了几个胜仗,终于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宋仁宗说,有范仲淹在前线,我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范长年在这里风餐露宿,枕戈待旦,有他那首著名的《渔家傲》为证:“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他彻底实践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思想。至今还坐在这个小庙里。我仔细端详眼前的这尊城隍,他方脸圆腿,一个冬瓜式的面型,还真像史上留下的范公画像。

我仔细研读出土的碑文,“设官,以治于治之所及;设神,以治于治之所不及,上天为民虑者深且切也!”“治之所及”是什么呢?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现实的方方面面。“治之所不及”是什么呢?就是各人心中所想,他们的世界观。这才是一片无边的天地,一段巨大的潜在力量。一念之善,春风化雨;一念之恶,翻江倒海。所以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总是让人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而在古代中国,遍布于城乡的城隍,就是这种道德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你不能不说这是古人的伟大发明,且能寓教于美,托人塑形,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于民,流传于后。你看那些泥塑人物多么生动,600年仍衣带如水,神清目明。城隍不只是劝人行善,还导人审美,亦是一尊美神。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周长两公里的堡子只是小小的一个点,但它是长城、塞外、沙漠的交集,代表着一种地貌,一种气候,一段自然生态的轮回。你只要看看脚下被深埋着的这一座城、一座庙、一个神,就知道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沙尘肆虐。当地传统说书中有一个代表作《刮大风》:“风婆娘娘放出一股风,刮得天昏地暗怕死个人。刮得那个大山没顶顶,刮得那个小山平又平。千年的大树连根拔,万年的顽石乱翻滚。刮得碾盘掼烧饼,刮得那个碾轱辘滚流星,哎呀呀好大的风。”远的不说,40年前我在这一带工作时,一夜醒来,风刮沙壅都推不开门。下乡采访,起风时一片昏暗要开车灯。可是现在呢?高处一望,绿满天涯,蓝天如镜。新华社2020年发文,宣布横跨长城内外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消失。来前,我曾拜访已70多岁的治沙英雄牛玉琴。她一嫁到这沙窝深处,便在家门口一棵棵地栽树,直到栽出一片绿洲,因此被请去联合国作报告。当地人戏称她“种树种到联合国”。这样的治沙人,一代一代数不清有多少。

600年啊,城隍在深深的沙土下做了好长一个梦,直到有一天考古队员把他轻轻推醒,他朦胧中看星汉摇落,旭日东升,浩浩乎绿海无垠。

(2022年1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点明作者闻讯赶赴城隍庙发掘现场一事,接着宕开一笔,写了“边墙”和堡子的由来以及城隍的设置,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
B.清平堡地处北宋与西夏对峙的前线,既可藏兵御敌,又能开关互市。当地百姓之所以选范仲淹来任城隍,是因为他使边防巩固,人民安居。
C.作者写城隍庙廊下的武士:高鼻深目,盎然挺身。这是为了突出其胡人的特点,暗示当时边地平静,强调汉人已经彻底平息边患。
D.作者细节描写,“握拳支膝”“作狰狞状”“金腰带上的云纹”等描写,使城隍爷和众文武形象鲜明生动。
E.作者引用《渔家傲》一词的目的是,再现范仲淹驻守边关的生活情景,渲染出战争给北宋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
2.文章引用《刮大风》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在古代,城隍庙遍及全国各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4.体会题目“沙堆里的城隍”的精妙之处。
5.梁衡在《梁衡理性散文选》自序中说:“散文美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第二层是抒情的美,第三层是哲理的美。”请结合文本,从情感的丰富性、真挚性和深刻性是三个角度分析本文的抒情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背上的少年

王若冰

少年想逃走,他为此做了足足半年的准备。

阳光照在大地上,红土地便色彩缤纷起来。少年觉得自己的体温正在火速地上升,他的脸很烫,汗很快就淌下来。他用手胡乱地抹了一把,手上立刻黏糊糊,湿漉漉,他觉得整个身体都被太阳烤得失去了知觉。

少年听到一声野马的嘶鸣,而后是逐渐清晰的马蹄踏在沙土上的声音。少年望着远方。在葱郁的树林里,树林中间的草地上,是野马的天堂。它们奔跑在草地上,它们驰骋在树林之间。少年抬头看看天,光线在树叶之间,在马与马之间,在树与草之间来回跳跃,形成了一道道斑驳、灿烂而又奇特的光景。

那一瞬间,少年的心立刻就灿烂起来。

少年又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不由得有些伤心。

这时,一辆越野车停在了离他十几米的土石路边。很快,车上走下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他冲少年招招手,用典型的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说:小伙子,你好。这里离加油站多远?

少年用手指了指西边,说:在那个路口的拐角处。我不知道究竟有多远。

中年人的脸上浮现出一缕忧虑,说:哦,真糟糕,我的车要没有油了。

中年人很沮丧地摇头叹息。

少年问:你要去哪里?

中年人说:我要穿过中部沙漠,到达尔文去,我边走边看,游玩而已。你,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少年说:我的家在这里。

中年人说:那么你的家人呢?你爸爸妈妈呢?他们有车吧?他们有没有多余的汽油?

中年人的目光满含期待。

少年说:我们家没有汽车。

中年人惊讶地说:没有汽车?那你们不出去吗?你们不去购物买食品吗?

少年说:我们住在山洞里,我们在森林里会找需要的食物,我们不需要出去。

中年人仔细地看看少年的脸,说:对对,我忘记了,你是土著,这是你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可是,外边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你还这么小,难道你还要继续像你的祖父辈一样,在山洞里过完一辈子吗?你真的不想出去吗?

中年人说了再见,坐上车,又摇下车窗探出头对他说:我要去看更美的世界了,年轻人。然后,车一下开出很远。少年望着车渐渐消失,他觉得似乎失去了什么。那匹枣红色的野马看到他,嗒嗒地走过来,用头蹭了蹭他的脸。少年将脸贴在枣红马的脸上,无声地流泪。几声清脆的鸟鸣划过天际,少年拍拍马,一跃而起,跳到了马背上。

枣红马一声长鸣,带着少年朝红土地奔驰。

少年的眼前浮现出很多画面:他从出生就一直居住的山洞,父母和他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在山洞中生活起居,生活得很原始。少年记得有几次,有人来让他们去生活更方便一些的村庄住,他们说那里有学校,孩子们可以上学,有超市、加油站、医院等。少年听得津津有味,但是父母却一口拒绝了。父母说:不去,这山林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世界,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为什么要离开呢?少年望着父亲那张黑黝黝的脸、那一头卷在一起的乱糟糟的头发,又看看母亲,母亲的头发也打着卷儿,黏糊糊地披散在头上。少年很迷茫,少年就想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少年爱山林树木、野马与草原。但是,少年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如野草一般在心头滋生、疯长。

枣红马奔驰在草原,又来到红土地上,一直向南而去。少年骑在马背上,思绪随着马蹄声飞得越来越远。

那天,少年很晚才回到山林,回到山洞里,他看到一家人已经横躺竖卧地在山洞里睡着了。少年却睡不着,他不知道中年人是否找到了加油站,他在想外边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一夜,少年睁着双眼,一直到洞外射进丝丝缕缕的光。

天亮后,少年离开了山洞,离开了山林。

少年骑上枣红马,一路向南。枣红马奔驰了一程又一程,少年历经磨难,彻底走出了山洞,来到了墨尔本,在这个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色彩缤纷的城市里,开启了另一段生活旅程。

20年后,那个马背上的少年在墨尔本活出了一片新天地,娶妻生子,住起了别墅。偶尔,与妻子、儿女讲起山林里的时光,他总是能听到一阵嗒嗒的马蹄声在耳边响起。

儿子此时已如彼时的少年,他说:爸爸,你小时候的生活可真幸福啊!

已经是中年的他一愣,问:为什么?

儿子说:山林里多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树有鸟有草原,有各种动物,还有那么多野马,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

儿子满脸的羡慕。

他一愣,耳边再次响起嗒嗒的马蹄声,仿佛那匹枣红马正在向自己跑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8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马背上的少年”为题,既点明了小说主人公,又给人带来遐思,让人联想到少年的雄姿英发。
B.文章开头独具匠心,“为逃走做半年准备”既自然引出下文,交代少年出走的原因,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中对山林之景的描绘,既呈现出少年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与后面儿子所说之语形成了鲜明对比。
D.本文多次出现了“枣红马”这个形象,它与少年关系密切,既是少年逃离山林的方式,又是其情感载体。
2.小说中画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少年”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9 .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充满羁旅怀乡的思绪,是东汉中后期士子们远离故乡的现实写照。
B.王勃《滕王阁序》、苏轼《赤壁赋》、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全都是记人、记游的名篇。
C.《琵琶行》是唐代的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作者的人生遭际。
D.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重点批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等文风问题。
2022-02-19更新 | 42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注】①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②鲸饮未吞海:化用了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诗句。③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④蕞尔:微小。⑤扶头:指饮酒。
(1)下列对本词的解说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题目中的“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做诗词。
B.上阕中词人用“冰雪”“百川”比喻自己的胸怀,用“吞海”“剑气”寄语着壮志。
C.下阕中“浮”“迥”“幽”等词描绘了月光浮动、天空高远、景色清幽的画面。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细腻柔美,抒情真切动人。
(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之词豪”。请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