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

①子夏曰:“百工居其肆,以成其事,君子学致其道。”

②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④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⑤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节选自《论语》)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者”指求学的人。
B.“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等,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C.“百工”泛指各种工匠,“肆”此处指工匠们大胆创新。
D.“无以至千里”的“以”与“君子学以致其道”的“以”意思和作用都不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B.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C.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D.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乙文中孔子认为,古人的学习观是自私的,今人的学习观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他人服务。
C.乙文中孔子最欣赏弟子颜回的原因之一是他最好学,具体的表现是他“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意味着颜回能“学以致道”。
D.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甲文认为学习能提升自我,弥补不足;乙文认为学习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手段,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获得“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5.“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请就文体特点简要概括两篇选文不同的言说风格。
2023-06-20更新 | 18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二)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三)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B.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C.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D.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                                          史:虚饰,浮夸
B.以其指之曰                                      策:鞭子
C.阳虎尝匡人                                      暴:欺凌
D.吾命有所                                      制:制度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匡人简子甲士围之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B.颜刻为仆,以策指之曰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子路弹琴                            不仁,如礼何?
D.宋人围数匝                            事父,远事君
4.下列对选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多见于先秦典籍,最初多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崇高,后来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历代儒客文人以君子之道作为行为规范。
B.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实践“仁”的方法,如果“不仁”就谈不上真正“有礼”。
C.《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内容为历代帝王政绩;“世家”内容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D.后两则材料都记叙了孔子被围困的故事,但材料二体现出顺应天命的思想,材料三则体现出孔子对于传承礼乐制度的责任担当。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②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2023-01-16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五羖(gǔ):指百里奚,春秋前期虞国人。后来虞为晋国所灭,百里奚被虏。晋君欲以百里奚为出嫁秦国的女子做陪嫁,百里奚逃走,被楚人捕获。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羊皮(羖)将其换入秦国,授以国政,人称“五羖大夫”。②累绁:古代用来拘系犯人的黑绳,后比喻监狱。③季孟:指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和孟孙氏。季孙氏为上卿,最显贵;孟孙氏为下卿,没有实际职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昭公之二十年”属于王公年次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纪年方法。其中“昭”是国君的谥号。
B.“君君”前一个“君”是名词,后一个“君”为动词,意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后面的“臣臣”“父父”“子子”的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C.“滑稽”言其辞令无穷,变化多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现代汉语中多指现人之言语、动作或者事态让人发笑。
D.“细民”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十》,意思是平民、普通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庶子、庶民、黔首、黎民、布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在鲁国向孔子请教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以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事情启发景公,景公听后对和谐的君臣关系也很向往。
B.季平子和邱昭伯因为斗鸡赌输赢的事情冒犯了鲁昭公,鲁昭公率军攻打季平子,最终昭公大败逃至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
C.景公原本心悦孔子的主张,欲以尼溪田封赏孔子,但是在听取晏婴的进言之后,不问其礼,只给了他季孟之间的待遇。
D.景公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任用孔子,这只是一种说辞,目的是想委婉地打发孔子。孔子于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5.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晏婴反对孔子在齐国推行“礼乐”的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周。”鲁君与之一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B.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C.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与孔子                 适:到,往
B.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诗》可以,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D.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结交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的车辆单位‘辆’”。
B.“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崇高,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也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C.《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孔子评价《诗经》“思无邪”。
D.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春秋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4.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个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应舍利取义。
C.孔子积极倡导读《诗》,他认为读《诗》就算不能实现修身治国之大用,至少也可以达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致知之小用。
D.孟子认为人禽之别在于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如同四肢一般与生俱来,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6.《论语》和《孟子》在论述道理时各有特点,请结合材料乙、丙加以分析。

6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老子四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如何理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2022-10-2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各题。

材料一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论语·宪问》)

材料二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材料三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左传·桓公》)

1.“深则厉,浅则揭”比喻做事情要           ,请举一例说说孔子的哪些言行在论语中体现了这一思想。
2.结合上述材料,试分析孔子“道不行”的原因。
2022-07-26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桐乡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5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8 .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1.(1)从行事的风格来看,《论语·先进》材料中的求与由分别对应《论语·子路》中的            
(2)上述材料都体现了中庸思想,试从《论语》中再找一个能体现中庸思想的语句。
2.作为儒家重要思想的中庸,其实也是一种道德观念。请依据上述材料,简述该如何做到中庸?
2022-06-2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高三二模(5月联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1.材料一和材料二,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分别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学原则。
2.(1)结合前三则材料,概括颜回学习的特点。
(2)第四则材料,有人认为对颜回是似贬实褒,有人认为是明褒暗贬,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
2022-06-29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义乌市2021-2022学年高三5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选出与“夫子哂之”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加以师旅B.由也为
C.子犯请击D.臣固知王不忍也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3.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他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现了孔子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
B.孔子对子路评志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哂之”是因为“为国以礼”而“由其言不让”,态度不够谦虚。
C.冉求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国,说明他既有抱负,又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D.文中写了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问时,孔子又耐心给予解答,说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
4.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简答题: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2022-06-26更新 | 4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