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明君民之产 制:规定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之 刑:做榜样
C.焉有仁人在位,民而可为也! 罔:同“网”,陷害
D.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慎重办理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者折枝 放辟邪侈,无不
B.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怵为戒
C.五亩之宅,树之桑 臣神遇而不以目视
D.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刀刃新发于硎
3.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技经肯綮之未尝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D.夫子何哂由也?
4.请结合节选文段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析孔子和孟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各是怎样的状态?
链接材料: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5.孟子的政治主张并未被当时的君主所采纳,但却受到当时的君主的普遍优待,据《史记》记载,孟子还是离开诸侯国,做出了与孔子一样的选择,退而教授生徒。
请结合下面两则材料内容,分析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没有被战国时期君主采纳的原因,以及反映了孟子哪些形象特点。

材料一:

(孟子)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

材料二: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2020-07-07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乱也。(《兼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君子之为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比较分析“兼爱”与“仁爱”的不同点。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取材于《孟子·公孙丑上》)

(二)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明主之治国也,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向内
B.无让之心                      辞:推让
C.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D.其当宜                              案:根据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
B.贼君者也                    当罚者
C.人有是四端也                 先王治国也
D.非恶其声而                 若火之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如果能够扩充他们,便足以安定天下。
B.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
所以法令明确而赏罚规定得当,君主就尊显而且不出奸臣。
C.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
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D.不为惠于法之内。
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②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5.比较选文(一)和选文(二)的治国主张有何不同。
2021-11-10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有是四端也
A.若火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
C.人皆有不忍人
D.治天下可运掌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023-10-2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一六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有不忍人之政矣       斯:这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所以:用来……的
③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④无恻隐之心       恻隐:怜悯
⑤自者也       贼:盗贼
⑥贼君者也       其:他的
A.①⑤B.②③C.③⑥D.④⑤
2.请将画线句译为现代汉语。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3.“理足气盛”是孟子文章的重要特点,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2024-03-11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取材于《孟子·公孙丑上》)

(乙)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苑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取材于《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营窟:洞窟。②闲:捍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自者也                                贼:偷窃
C.邪说暴行又                         作:兴起
D.不吾言矣                            易:改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坏宫室为污池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其心
C.人有是四端也                            天下生久矣
D.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昔者禹抑洪水天下平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认为,哀痛、怜悯之心是仁的萌芽,是“不忍人之心”的表现。
B.甲文中,孟子否定了“怵惕恻隐之心”产生的三种原因,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C.乙文中,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一书意在警戒杨朱、墨翟这样的乱臣贼子。
D.乙文中,孟子认为自己是为了承续圣人的功业而不得不跟人辩论,并非好辩。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5.请从甲、乙两文中各选1个运用比喻的句子,简析其论证效果。
2021-11-03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三)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晋国:指魏国,文中梁惠王为魏国国君。②比:替。③耨(nòu):锄草。④制:同“掣”,拿。⑤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躲在自己君王后面的。
C.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
D.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当时的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因此他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指出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并不神秘高深。
3.判断下列句中加点“以”字所属的义项,将其所在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空格中。
攻伐为贤             ②何利吾国
③壮者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④使不得耕耨养其父母
义项(1)介词,“凭,靠”。(2)介词,“在……时候”。(3)介词,“把”。(4)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
序号
4.孟子建议梁惠王施行仁政,具体措施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3-10-1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十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古诸侯国名。②旄倪:老人和幼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仁者谓之贼            贼:伤害、毁弃
C.五旬而               举:攻取
D.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
2.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B.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C.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
D.《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
C.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D.《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023-10-2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0 . 阅读《齐桓晋文之事》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1.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保民而王,莫之能                       御:抵御,抵挡
B.王见之,曰:“牛何?”                 之:去,到
C.何可废也?以羊                           易:替换
D.若无罪而死地                                 就:然后
2.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识有             诸:之乎?B.是心足以       王:称王
C.百姓皆以王为   爱:吝惜D.,诚有百姓者   然:然而
3.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齐国虽小,吾何爱一牛?        褊:狭小
B.彼知之?                                恶:怎么
C.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怜悯
D.则牛羊何焉?                         择:选择
2020-03-2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