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桥【注】拂。迫胁于乱时,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诗》曰:“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此之谓也。恭敬而逊,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也,以顺上为志,是事圣君之义也。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纳之,是事暴君之义也。若驭朴马,若养赤子,若食馁人。故因其惧也,而改其过;因其忧也,而变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谓焉。《书》曰:“从命而不拂,微谏而不倦,为上则明,为下则逊。”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臣道》)

材料二: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青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樽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节选自《孟子·君臣之道》)

【注】桥:通“矫”,纠正。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也A为臣B谏则不C行D言E则不听F晋泽不下G于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指处境艰难,与《赤壁赋》中“羡长江之无穷”中的“穷”词义不同。
B.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与《劝学》中“以为轮”的“”用法相同。
C.是,形容词,正确,与《琵琶行并序》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是”词性不同。
D.视,指对待、看待,与《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中的“视”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君主分为“圣君”“中君”“暴君”三类,根据不同类型的君主分别陈述了相应类型的为臣之道。
B.想要改变暴君就要注意方式方法,学会利用不同情境对其进行不同的规劝,这样就能直接把自己的意愿实现。
C.臣子离开的时候,君主把他捆绑起来,使他去的地方困顿不堪,立刻收回他的封地,这样就会使君臣相仇。
D.相较于材料一荀子的文章,材料二孟子的文章语言平易近人,简洁生动,更易于读者理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端志而无倾侧之心。
(2)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
5.两则材料都在谈论“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2024-01-1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者也                                 贼:小人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
D.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安定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A.欲治其国者,先其家B.而学于师
C.迩之D.就有道而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海,四方之海,即“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文中即为此意。
B.孺子,儿童、幼儿。古代也可以指天子、诸侯的继承人。本文指前者。
C.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D.乡党,这里指同乡。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与孔子并称“孔孟”。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C.“泉之始达”的“达”是“流通”,文中指泉水涌出。这里的“达”与“达则兼济天下”的“达”意思相同。
D.忍人,狠心对待别人。这里的“忍”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是“狠心”的意思。
5.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所以其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B.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C.《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D.《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2023-10-0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材料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中“之”的意思不同。
B.王道,儒家的政治主张,指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相对。
C.庠序,指古代等级最高的学校,后用来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置,指设置、建立,与成语“置之不理”中“置”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他认为发展生产并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劝国君仁爱百姓方能使百姓归附。
C.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于是向孟子询问破解之法,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D.孟子认为各国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各国诸侯的反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5.孟子的论辩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3-3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有删节)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B.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C.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D.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异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国君的自称还有“孤”“朕”等。
B.“河内”“河东”分别指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与今天的泛指不同,古时的“河”大多专指黄河;“江”大多专指长江,“江阴”,就是长江南岸地区。
C.“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庠序”是地方乡学。
D.“诗书”这里指是儒家的典籍《诗经》和《尚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尚书》,又称《书经》。《诗经》《尚书》与《乐经》《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比起别的国家的君王在治理国家方面更加费尽心力,但是他的国家却不见人口增多,所以他感到疑惑。
B.孟子主张统治者要行“仁政”,也就是行“王道”。行“王道”有两个阶段,一是顺应自然,满足人民基本生活保障;二是要大力发展生产,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孟子的主张在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C.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崇尚武力,靠战争来扩张土地,追逐利益的时代,注定了孟子的以德治天下的主张并不受统治者的待见。虽然这样,孟子却能践行自己的人格主张,做到“穷则独善其身”。
D.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连用排偶句,气势充沛;在内容上举例子,摆事实,如为了驳斥统治者“涂有饿殍”却归罪年成不好时,摆了“刺人而杀之”归罪武器的事实,说服力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1-12-1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持国之难易: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无日;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事之弥烦,其侵人愈甚,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虽左尧而右舜,未有能以此道得免焉者也。譬之是犹使处女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虽为之逢蒙视屈腰挠腘若卢屋妾由将不足以免也。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

故明君不道也。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于朝,百事齐于官,众庶齐于下。如是,则近者竞亲,远方致愿,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挥,而强暴之国莫不使,譬之是犹乌获与焦侥搏也。故曰: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此之谓也。

(选自《荀子》,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为之A逢蒙视B屈腰C挠腘D若卢屋E妾F由将G不足H以免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约定而畔无日”与“畔主背亲”(《苏武传》)两句中的“畔”都同“叛”。
B.三军,古常指上、中、下三军或者左、中、右三军,现指海、陆、空三军。
C.趋,意为奔赴,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的“趋”意思相同。
D.于,介词,相当于“到”,与《师说》中“于其身也”的“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奉强暴之国来保住自己国家这一方法是不可取的,讨好是难以让强暴之国满意的。
B.英明的君主会制定法律来规范官员,公平处事,使全国上下一心,攻打别国使其臣服。
C.孟子认为古代的王以怜悯之心体恤百姓,并施行怜悯百姓的政策,这样治理国家就很容易。
D.人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要是不充实它们,就连对父母尽孝都会很困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弥烦,其侵人愈甚,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7 . 易子而教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则不祥莫大焉。”

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行也(情势)B.以正不行(行不通)
C.古者子而教之(交换)D.责善则(离开)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译:您用正理正道教育我,可您的行为却不符合正道。
B.父子相夷,则恶矣。                  译:父子之间互相伤感情,便很可恶。
C.古者易子而教之。                    译:古时候互相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
D.本文论述了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应交换孩子来教育的教育方法。
2022-03-1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选段。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③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


下列各项中,对所选语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看来,君子应当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
B.孔子认为,仁就在自己的身心上。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更在于别人。
C.在孟子看来,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有所不同。
D.孟子认为,君子践仁存礼,是一个基于仁和礼的人,是懂得爱与敬的人。
2020-06-13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治事        佚:通“逸”,安逸,轻松
B.六马之离      乖:违背,分散
C.则僻矣         疾:生病
D.必其故         原:追溯本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万民叛道         必知乱所自起
B.责民所不为        爱人爱其身
C.莫善乎道御之        壹是皆修身为本
D.恻隐之心,仁之端   此天子气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都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2023-10-2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二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就是魏惠王。魏国都城在大梁,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B.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王道,以仁义治理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D.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020-10-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