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3)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孟子:名轲,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3.在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谈起人口增多的话题,目的是想通过人口的增多,增强国家的实力,可见其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B.面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委婉指出他与邻国诸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能使人口增多。
C.针对梁惠王的心理,经过一番谦恭礼让的蓄势以后,孟子趁势提出了“王道”主张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在孟子看来,人口增多的根本措施是施仁政,也就是让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0-21高一下·全国·课时练习
文言小题-非选择类 | 较易(0.85) |
2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
①无以,则
②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是以君子庖厨也
足以察秋毫之末
,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
士臣
秦楚
固不可以敌固不可以敌固不可以敌
⑨从而
⑩五十者可以帛矣
2021-03-20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帮帮帮(统编版必修下册)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 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情近而畅乎A远B察一物C而贯乎D多E治一物F而万物不能乱者G以身本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11-29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选自《孟子》有删节)

【注】①饔飧:早餐为,晚餐为。②甑:瓦制的炊具。③爨:炊。④瀹:疏。⑤济、漯、:河名。⑥汝、汉:河名。⑦淮、泗:河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天下而路也            率:带领
B.荡荡乎民无能        名:名声
C.五谷不,禽兽逼人     登:成熟
D.岂为农夫哉               厉:损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固不可耕且          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B.治人者食             不拘
C.然后中国可得食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D.欲耕,得乎             有稿暴,不复挺者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内容来看,陈相、许行都推崇滕君,认为滕君能与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B.第二段孟子与陈相的一问一答,孟子采用的方式是“请君入”或者叫“诱敌深入,一举攻克”,最后让陈相不得不接受“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道理。
C.第三段提到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前者指劳力”,后者指“劳心”。“劳心者”指管理社会的人,“劳力者”指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D.孟子一方面说“劳心者治人“治人者食人”,一方面又列举尧舜禹等圣人忧民的事例,这样说并不矛盾,孟子旨在强调“劳心者”“治人者”必须把天下的事情办好,而不是指可以任意鱼肉百姓。
2020-03-18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训练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故?则冠履不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为。何不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                  辟:通“僻”,偏远
B.由是则可以辟而有不为也 患:担心
C.则冠履不手足之贵也        若:你
D.万事莫于义                      贵:贵重
2.下面各句+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所恶有甚死者   万事莫贵
B.不用也             
C.何不             必不
D.舍生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3.下面有关【甲】【乙】选段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B.【乙】文用“冠履与手足”“天下与身”的取舍,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C.【甲】【乙】两文中的“义”是指为朋友而坚守的“道义”,而今天我们所说的“义”是指“正义”,两者截然不同。
D.【甲】【乙】两文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说理清楚透彻,很有教育意义。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2020-08-12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单元 第7课 兼爱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取材于《孟子·公孙丑上》)

(乙)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苑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取材于《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营窟:洞窟。②闲:捍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自者也                                贼:偷窃
C.邪说暴行又                         作:兴起
D.不吾言矣                            易:改变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坏宫室为污池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其心
C.人有是四端也                            天下生久矣
D.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昔者禹抑洪水天下平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认为,哀痛、怜悯之心是仁的萌芽,是“不忍人之心”的表现。
B.甲文中,孟子否定了“怵惕恻隐之心”产生的三种原因,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C.乙文中,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一书意在警戒杨朱、墨翟这样的乱臣贼子。
D.乙文中,孟子认为自己是为了承续圣人的功业而不得不跟人辩论,并非好辩。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5.请从甲、乙两文中各选1个运用比喻的句子,简析其论证效果。
2021-11-03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世遂敬称老师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经》,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
C.处士,指那些本来有很高的才能,但因为官场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D.禹,后人称其为夏禹、大禹,是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传说其治理过洪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2021高一下·全国·专题练习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 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惠王自称晋国。③耨:锄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B.“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D.“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赋税、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021-06-1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项训练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糜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栓,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B.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C.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D.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   臣子之不孝君父(《墨子·兼爱》)
B.邻国之民不加少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逍遥游》)
C.鸡豚狗彘之畜   迩之事父(《论语·阳货》)
D.填然鼓之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乐”与“贤”是紧密相关的,君主首先需修养德行,而后才有感受这种快乐的可能。
B.孟子对梁惠王的“尽心”说不以为然,但“以战喻”却含蓄地表达了对梁惠王开疆扩土的赞许。
C.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从农、林、畜、牧、渔、教化等方面明确了施政的举措。
D.孟子认为梁惠王未认识到“民不加多”的本质,“罪岁”只会使“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景破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结合文本内容,归纳孟子的治国理念。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三)

梁惠王曰:“晋国【注】,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俄,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春秋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分。这里梁惠王称“晋国”是按旧称,实指魏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B.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C.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D.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墨翟。
B.千乘,古代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千乘”代指大诸侯国。
C.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诗》,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为中国文学总集之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因饥饿而死。
C.虽然文王用了百姓的力量来兴建高台池沼,可百姓却非常高兴。孟子讲这个故事,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D.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因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所以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020-03-29更新 | 199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必修3 第三单元综合拓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