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而至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上》)

材料二: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子,信乎?”曰:“然。”曰:“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者,禹也。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取材于韩愈《对禹问》)

【注】①启:禹的儿子。②丹朱:尧的长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历年A多B施泽于民久C启贤D能E敬承继禹之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材料一中“有诸”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中的“诸”意义与用法相同,与材料二中“禹传诸子”中的“诸”不同。
B.与,给予。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和《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词义均不同。
C.“舜荐禹于天”,是中国上古时期在位君主生前将统治权让给他人,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的体现。
D.致,送达。与《孔雀东南飞》“何意致不厚”和《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词义均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禹的时代道德衰败,禹把天下传给儿子而没有传给贤人,孟子认为传位给谁取决于上天的意愿。
B.孟子认为,益辅助禹的时间短,给予百姓恩惠的时间也不长,他们的儿子贤明与否,非人力所能做到。
C.有人认为禹的贤明不如尧、舜,韩愈认为尧、舜传位给贤明的禹,是想让禹找到可以统治天下的地方。
D.材料一结合史实集中阐述观点,材料二主要借助问答形式逐层推进,以孟子难找合适解释自圆其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2)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
5.对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孟子和韩愈都持肯定态度,但给出的理由不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韩愈给出的理由。
2024-06-0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材料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而充之矣D若火之始然E泉之始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衣”,与《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中的“王”用法相同。
B.甲文“未之有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
C.乙文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与甲文中“仰不足以事父母”的句式不同。
D.乙文中的“贼”,与《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描述“王道”景象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B.甲文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王道乐土客观上也利于百姓。
C.乙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乙文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人具有“四端”的重要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试概括甲乙两文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2024-04-24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王不,吾何以助                       豫:视察
B.为我作君臣相之乐                       说:同“悦”高兴
C.天子诸侯曰巡狩                           适:刚刚
D.畜君者,君也                              好:爱护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B.师行而粮食
C.流连荒亡,为诸侯忧D.从兽无厌谓之荒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B.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C.文章紧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D.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2017-06-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枣庄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1·福建宁德·一模
4 . 阅读下面《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②;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②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2016-11-18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2011年山东省梁山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无恒产而有心者    恒心:守道不变的善心
C.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2.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此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二者的关系是在施的基础上有”。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其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2017-10-1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洿:深
B.王道之也始:开端
C.申之以孝悌之义:正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指代老年人
2.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B.
C.D.
3.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这段文字,谈论的核心是如何行王道,但无意中也涉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先民的朴素的环保思想。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2016-11-1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东临沂兰陵县四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11-12高一上·山东济宁·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坏 、凶恶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动词,击鼓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义而死焉者也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谋动干戈于邦内
C.申之孝悌之义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D.邻国民不加少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对全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4.翻译下列句子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011-12-28更新 | 804次组卷 | 1卷引用:11-12学年山东济宁梁山二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