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澜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鹦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致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囿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褒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注】①爵:通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A臣闻之曰B削株C无遗D根E无与祸F邻G祸H乃不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畜,文中是“积蓄、储备”的意思,与《苏武传》“马畜弥山”中的“畜”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B.三晋,在文中是韩、赵、魏三国的合称。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所以后人称为三晋。
C.朝,文中指“使……朝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的“朝”用法不同。
D.固,指“使……牢固、稳固”,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得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得民心之道在于施仁政。民众归附于仁君,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是必然的趋势。
B.韩非子以齐国为例进言,齐国在强大的时候,威服四方,但最后却因一次战斗失败而破灭,论证了战争胜负对于一国的重要性。
C.秦国攻打楚国,几乎要灭掉楚国之时,却退兵与楚国讲和,错失成就霸业的良机。同样的事情又在攻打魏国的时候再次发生。
D.韩非子认为秦国本来可以早就一统天下,但前后三次错失称霸天下的机会,追究其原因,韩非子归结为秦国谋臣的不作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2)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5.《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指兵士)。”请据此对两则材料的核心观点做简要评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卷三》)

材料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三: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节选自《墨子·尚贤上》)

1.材料三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出需断处的字母。
故古者A圣王之为B政C列德D而尚贤E虽在农与工F肆之人G有能H则举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指“只”“仅仅”,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恶,意为“讨厌、憎恨”,与成语“深恶痛绝”“恶衣恶食”中“恶”词义相同。
C.就列,指“担任职务”,与《论语·季氏》中“陈力就列”的“就列”意义相同。
D.章,同“彰”,彰显,与《四子侍坐》中“端章甫”的“章”意义和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家语·卷三》中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却巧妙地让子贡得到了答案。
B.《孟子·告子上》中孟子用对“鱼”和“熊掌”的选择为喻,引出对人生选择的论述。
C.墨子认为把爵位、俸禄等授予贤人,是因为贤人的才德,更希望贤人做事成功。
D.墨子列举“尧举舜”“禹举益”等古人的事例告诉我们,要让贤人有机会建功立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
(2)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5.三则材料都围绕“贤者”进行阐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

其A为B气C也D至E大F至G刚H以I直J养K而L无M害N则O塞P于Q天R地S之T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与《灿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一样,都是古汉语中的谦词。
B.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方六七十”的“方”意思不相同。
C.朔望,指朔日和望日,分别指旧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有时也指每逄朔望朝谒之礼。
D.疏,古籍注释体例之一,类似体例还有传、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年纪还小的时候,从早上到晚上不停地读书,父母曾经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
B.英宗想在宫内的整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还保证了粟米的供给。
D.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问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
(2)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
5.古人“名”与“字”多可互训,吴师道在《归田类稿序》中说:“故滨国文忠张公,名养浩,字希孟,庶儿学孟子者?”请结合材料概括吴师道这样说的原因。
2023-05-15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四模(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在对待父母过错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_______(不超过4个字)的原则,可见他反对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儒家所提倡的“孝”的含义。
2022-06-16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2022学年高三5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读。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余,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五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
其A为B气C也D配E义F与G道H无I是J馁K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恶乎长”与《灿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一样,都是古汉语中的谦词。
B.“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与“留待作遗施”(《孔雀东南飞》)中的“遗”意思不同。
C.“张灯窃读”与“窃为大王不可取也”(《鸿门宴》)中的“窃”意思相同。
D.“毋负张公”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中的“负”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年纪还小的时候,勤奋读书,父母曾经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
B.英宗想在宫内整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
D.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不曾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5.古人“名”与“字”多可互训,吴师道在《归田类稿序》中说:“故滨国文忠张公,名养浩,字希孟,庶几学孟子者?”请结合材料概括吴师道这样说的原因。
2023-08-24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曰: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曰:敢问其所以异。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行潦:路上的积水。潦,雨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B.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C.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D.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的“辞”与《鸿门宴》“卮酒安足辞”的“辞”含义不同。
B.一体,四肢叫作“四体”,一体就是一条胳膊或一条腿;在本文中是比喻的说法。
C.“治则进,乱则退”与“治之于未乱”(《<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治”含义相同。
D.“得百里之地而君之”中的“君”与《兼爱》中“故亏君而自利”的“君”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认为孟子在说辞和德行两方面都擅长,已经达到圣人的标准了,孟子说孔子尚且不敢自居圣人,何况自己。
B.公孙丑问孟子是像子夏等人一样有“一体”,还是像冉牛等人那样具备了孔子的形体而不如孔子那样高大,孟子却没有继续这个话题。
C.孟子认为伯夷、伊尹与孔子虽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使诸侯来朝的能力,而且不会做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辜之人。
D.宰我、子贡、有若都是不愿迎合他人的人,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称颂孔子,孟子借他们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赞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
(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5.孟子认为伯夷、伊尹和孔子三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3-07-15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而受;于薛,馈五十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熙,辞曰:‘馈。’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节选自《孟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由A此B观C之D君E不F行G仁H政I而J富K之L皆M弃N于O孔P子Q者R也S况T于U为V之W强X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仁由义”与“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两句中的“由”字含义相同。
B.“求也为季氏宰”与“家君作宰”《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宰”字含义不同。
C.小子,文中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现在则常用于对人轻慢或戏谑的称呼。
D.镒,与“钧”同为古代重量单位,但比“钧”小,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方法便是满足百姓的愿望,不做百姓所厌恶的事。
B.孟子主张远离自暴自弃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那些抛弃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的人都是可悲的。
C.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察他神色有异,于是拿孟子当初教导他的话表示质疑,孟子说按理已到了王者兴起之时,自己就是这个王者。
D.当初在齐国,齐王赠金孟子不接受;后来宋国和薛国赠金,孟子却接受了。这令陈臻感到困惑,认为孟子的做法必定有一种是错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5.孟子接受宋国和薛国的馈赠,却拒绝齐王的馈赠,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8-24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8 .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


【注】①由:同“犹”。
1.颜回之“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乡人”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2.“人不堪其忧”的“忧”与“所忧则有之”的“忧”有何区别?请简析。
2022-04-13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2022学年4月高考科目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勿施尔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疑》)

材料三: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

(节选自曾巩《本朝政要策任将》)

【注】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②趣作:加快建设,继续建设。③衄(nù):错误,失误。④拱揖指麾:从容安舒,指挥若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赏无功之人A罚不辜B之民非C谓明也D赏有功罚E有罪F而不失其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所恶勿施尔也”中的“恶”与“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中的“恶”的含义相同。
B.材料二中“其次禁其言”中的“其次”与“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其次”含义不同。
C.讼,意为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为人辩冤、自责等;材料三中“讼其不法”的“讼”有“状告”“揭发”之意。
D.关市,《国语》《周礼》等都有对关市的记载,原指关隘与集市的合称,后指设在边关的交易场所,也指在边关上的通商。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要想获得天下,就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要想得到老百姓支持,就要施行仁德,与民所欲,去民所恶,方能获得民心。
B.韩非《说疑》认为权术是君主用来掌握的,法令是官吏应该遵循的,派官员到朝堂外国境内传达法令给民众,民众才能信服。
C.宋太祖对有人反对郭进在西山超标用材建造府邸直接否定,对有人举报郭进有违法行为就下令让中人把告状者抓起来,交郭进处理。
D.宋太祖任命将领,采取厚以恩宠、待以真诚、崇以威势、略细而求大、位久而求功的方法,因此,养士少实力强、策略少效果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
(2)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
2024-01-25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后稷教民稼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文本二: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良地,非独宜晚,早亦无害;薄地宜早,晚必不成实也。山泽有异。山田,种强苗以避风霜;泽田,种弱苗以求华实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秽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直荡汰不生,兼与草秽俱出。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早谷皮薄,米实而多;晚谷皮厚,米少而虚也。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殖桑麻。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未有能摇其本而靖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节选自《齐民要术》卷一、卷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春B种C欲D深E宜F曳G重H挞I夏J种K欲L浅M直N置O自P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稼穑,种植叫“稼”,收割叫“穑”;“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B.树,文中指种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的“树”意思相同。
C.宜,文中指适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宜深慎”的“宜”意思相同。
D.匪,文中指“不”,其与《诗经·氓》中“匪我愆期”的“匪”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稷教百姓生产劳动之法,栽培的谷物成熟了,百姓便得到了养育。百姓不仅要吃饱穿暖,住得舒服,还需要接受教育。
B.种植庄稼时,百姓需根据田地的肥沃或贫瘠、山田或泽田的情况,选择适合的种植措施,以期获得应有的收获。
C.种植庄稼要顺应四季变化,如果听凭主观情感去做,如同潜入泉水中砍树,只会空手而归;就像逆风泼水,形势艰难。
D.国家是君主的根本,所以明君必须要对天时地利了如指掌,教导百姓耕种收割,指导他们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树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2)早田净而易治,晚者芜秽难治。其收任多少,从岁所宜。
5.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历代重视稼穑的好处。
2023-05-2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考前模拟演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