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材料二】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材料一中的画横线语句与孔子谈到君子修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话)意思是一致的。
2.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言”关系的理解。
2021-10-30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度哉?

(《论语·为政》)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孟子·梁惠王下》)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习惯兴趣等三个方面来考察一个人的。
2.指出孔孟考察人的角度有何不同,并简要评析。
2021-05-20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名校联盟高三3月新高考研究卷语文试题(三)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1.材料一中“躬自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反其仁”中“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君子在人际交往中,应具备哪些品质?
2021-09-1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浙江省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五)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4 . 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 还有成语“    ”也源出于此。
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2022-01-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最后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俗,与道相辅而行。”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偏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含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节选自《庄子·山木》)

材料二: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市南宜僚:楚国人,姓熊,名宜僚,家住市南。②隐约:困穷,穷乏。③无形倨:无,通“毋”,不要。倨:傲慢。④居:守,偏执。⑤方舟:谓两舟相并。⑥张歙:张,撑开。歙,收敛。引申为向岸边靠拢。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也A不怒而今也怒B向也C虚而今也D实E人能虚己F以游世G其孰能H害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极短的时间,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B.大方,广大之境,指大道,现代汉语“大方”的意思多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C.捐,抛弃,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功不唐捐”中的“捐”意思不同。
D.反,返回,与《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中的“反”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南子晋见鲁侯时见他面带愁容,一问才知鲁侯是因为效法先王的做法,恭敬地侍奉鬼神,尊重贤能,身体力行从不放松,但祸乱仍频出。
B.市南子认为鲁侯的做法并不高明,他以狐狸和豹子谨小慎微地生活却被人伤害的例子,来点明鲁国是鲁侯忧愁的原因。
C.市南子认为鲁侯去建德国学习治国理政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鲁侯的忧愁,使他放宽心胸。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节俭”,材料一侧重于减少君王的浪费,降低君王的欲念;材料二侧重于说明生活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这是一种品德修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且不免于罔罗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
(2)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2024-05-2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高新中学,安中高新分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及纣之身,天下大乱,周公武王,三年讨其君,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舂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武王继文王之业,擐甲胄,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节选自《淮南子·要略》)

〖注〗闲服:简服,指守丧三月。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杨墨之道A不怠B孔子之道C不著D是邪说E诬民F充塞G仁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指辅佐,与《答司马谏议书》“游处相好”中的“相”词义不同。
B.躬,亲身、亲自之意,与材料二“禹身执蔡函”中的“身"用法相同。
C.宁静,安定的意思,与“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宁静”意思不同。
D.道,疏通的意思,与《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道”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随武王讨伐纣王,又继承文王的事业,辅佐成王,成就了周朝功业。
B.孟子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即便圣人再次出现,也会认同他说的话。
C.周文王想推翻纣王的暴政,实现王道统治,而太公擅长谋略,适逢其时。
D.孔子教授七十弟子周朝制度,让他们有衣穿,有书读,形成了儒家学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2)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
5.如果《淮南子》的作者读到材料一,他是否会赞同孟子对墨子学说的否定?请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
2024-05-16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

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朱熹)

1.上述材料,贯穿了一个共通的儒家哲学观念,即__________
2.综合三则材料,简析这种哲学观念的特征。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为人子必孝,孝,利亲也。孝,以亲为爱,而能能利亲……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墨子》)


[注]①能能:才能善于。
1.材料一中的“色难”的意思是________,“先生”是指___________
2.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和墨子两人对“孝”的看法的不同之处。
2020-06-1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高三新高考研究联盟Z20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①而后仁。”

(《论语·子路第十三》)

材料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


【注】①世:一世为三十年。
1.在治国理念上,孟子与孔子都主张_____________,但孔子强调施政的持续性,而孟子强调施政的有效性不在于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孟子对以力服人和以德服人的看法
2019-11-19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浙江省新高考调研模拟卷语文试题(一)
10 . (三)阅读两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材料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材料三: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材料四: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


【注】 ①几:轻微,婉转。 ②劳:操劳。③矶:激怒。
1.结合第一、二则材料,概括出 “孝”的本质。
2.结合第三、四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孟关于“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