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三)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远人不服                    相:辅佐
B.养生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强取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          诸:兼词,之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世必子孙忧                    吾属今之虏矣
B.不患寡患不均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以其无礼
D.申之孝悌之义                    加之师旅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A.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B.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C.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D.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4.下列对上述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孟子都主张“仁政”,但在治国之道上有所不同。孔子主张以“礼”“德”来安定国家;孟子主张要通过使百姓安居殷富、民风淳朴、长幼有序来安定社会。
B.材料(二)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C.材料(二)中,孟子的论述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在明确安民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孟子通过把文王的猎场与民共享和齐宣王的猎场几同于杀人的陷阱进行对比,突出了齐宣王的残暴不仁,讽谏齐宣王施行仁政。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2-05-14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脆易                                        泮:同“判”,分离
②不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五石之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两个故事。请你概括这两个故事。
2023-09-13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B.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C.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D.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请简要概括孟子在第二段中提出的主张。
2022-11-10更新 | 24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④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迁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通“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若火之始然D.与越人水战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而后有定                      止:终止。B.致知在                    格:推究。
C.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D.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凡:所有。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春秋》并称为“四书”。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C.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4.翻译下列句子。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023-03-19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二中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乘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数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B.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C.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B.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C.入官:旧指把罪犯的财产没收入官府,也指从政、做官,文中是第二个意思。
D.四海,可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拟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
C.“先虚其内”“以身先之”“以道御之”是说上位者虚心听取意见、率先示范、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 “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5.“孔孟”本为一家,那么这两个文段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08-03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S9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周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乙】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孔子《季氏将伐颛臾》)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属私立启蒙学校。古代官办学校称为“太学”。
B.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社稷”后来指代国家。
D.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萧墙之内”即家里,比喻内部。
3.下列对两则短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篇对话记录节选,主要是孟子向齐宣王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B.孟子认为,先要让百姓有恒产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C.【乙】文节选的是孔子与弟子的一番对话,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D.两则选文在说理方面义正词严,破立结合。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孟子和孔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实现政治主张都提出了自己的具体措施,请结合选文中的语句加以概括。
2022-07-11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脆易                                        泮:同“判”,分离
②不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2022-11-07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与“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要”字含义相同。
D.“苟能充之”与“终苟免而不怀仁”(《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苟”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自者也                              贼:伤害
C.为学者日                           益:好处
D.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无以为                       不仁
B.人皆有不忍人                 有是四端也
C.而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D.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3.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其坚不能自举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2021-11-20更新 | 478次组卷 | 4卷引用:第04讲 齐桓晋文之事-【寒假自学课】2022年高一年级语文寒假精品课(统编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