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柳下惠不羞污君【1】,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孔子之去齐,接淅【2】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3】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下》)

注释:【1】污君:无道之君。【2】接淅:形容米淘好了,还没来得及煮,就捧着湿米匆忙离去。【3】金声而玉振:古代奏乐,开头以金钟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韵。

(二)

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也。”圣人之名,岂隘与不恭者所得僭哉!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则进,乱则退。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不辞小官。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同,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此三人者,因时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子之时,三圣人之弊,各极于天下矣,故孔子集其行而制成法于天下,曰:“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仕则仕,可以处则处。”然后圣人之道大具,而无一偏之弊矣。其所以大具而无弊者,岂孔子一人之力哉,四人者相为终始也。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弊,柳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弊。圣人之所以能大过人者,盖能以身救弊于天下耳,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是故使三人者当孔子之时,则皆足以为孔子也,然其所以为之清、为之任、为之和者,时耳。岂滞于此一端而已乎?苟在于一端而已,则不足以为贤人也,岂孟子所谓圣人哉?孟子之所谓“隘与不恭,君子不由”者,亦言其时尔。故曰:圣人之言行,岂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取材于王安石《三圣人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先知后知                                   觉:启悟
B.厄穷而不                                      悯:忧愁
C.君子不                                      由:在意
D.于是伯夷出而                            矫:纠正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不愿意停留
B.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智慧譬如是技巧,圣德譬如是力量
C.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大概听说圣人的言语行为不随随便便,要把它作为天下的法则
D.如皆欲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则恶在其为圣人哉
如果都想像孔子那样周游天下,却忘记了社会的弊病,那就成了圣人厌恶的人了
3.孟子和王安石都认为孔子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圣贤之大成者,但二人论述有所不同。根据文意对两人的观点分别加以解说。
2022-07-15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口:‘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口:‘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玉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生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甚内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思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思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常用。
B.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C.钧,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是指调节乐器节奏的标准。
D.秋毫,鸟兽秋天长出的细毛,常用来比喻极纤小的事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齐宣王向孟子询问称王的问题,孟子故作不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出王道的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见解。
B.孟子先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之心”,进而对齐宣王主观上的不作为和没有“推恩于民”的具体行动进行了强烈讽刺。
C.“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而不见舆薪”,孟子用两个对比性比喻,让齐宣王对是否“推恩”作理智选择。
D.本文记述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高屋建瓴,酣畅横肆,语言明快,情感炽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022-07-04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
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
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教化百姓成为忠诚而有信义的人,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
4.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B.何不虑以为大樽   虑:考虑
C.天下归仁焉   归:归附D.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5.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如果B.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一旦
C.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D.虽父之不慈子   虽:虽然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023-09-06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


【注】①由:同“犹”。
1.颜回之“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乡人”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2.“人不堪其忧”的“忧”与“所忧则有之”的“忧”有何区别?请简析。
2022-04-13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2022学年4月高考科目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邹人也。名轲,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风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文本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B.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C.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D.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即表字,与名有关联,古人男女皆可取字,男子弱冠而字,女子则及笄而字。
B.墨翟,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C.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也常用以指代《诗经》或者诗文之事。
D.四海,古人以为我国四周环海,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指天下。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心忧天下。他哀怜先王圣人们的思想业绩衰微,仁义不存,奸佞横行,邪道取代正道,于是效法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济世安民。
B.孟子生不逢时。他生于战国乱世,各诸侯国凭借武力相互倾轧,争夺利益,当时诸侯选用人才以精通权谋之术为首选,孟子怀才不遇。
C.孟子坚守本心。他自知其思想迂阔,无法在当世实现,又担心死后思想不为后人所知,于是和优秀的弟子一起著书七篇以流传后世。
D.孟子思想卓越。赵岐认为,践行孟子思想对于帝王公侯、卿大夫士、守志厉操者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5.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2022-11-25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十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二)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选自《庄子·德充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B.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C.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D.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党:指同乡。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孟子认为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非“人”内心所愿。
B.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也可指世界各地。选文中“天下”是“四海”义项之一。
C.仲尼: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字,孔子提倡“仁”“礼”,被称为圣人。孔子因叔山无趾肢体不全而拒绝接受他,是不合“礼”的行为。
D.桎梏:指刑具,脚镣和手铐,用以比喻束缚人的东西。选文中叔山无趾认为奇异虚妄的名声是束缚孔子的枷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见孺子将入井而生怵惕恻隐之心,并不是为了结交孺子父母等,孟子以此证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
B.孟子用刚刚燃起的火、刚刚涌出的泉水作比,突出“四端”力量旺盛的特点,如果人们能扩大充实它,就一定能安定天下。
C.被砍去脚趾的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遭到批评,无趾感慨孔子和心目中无所不包的“天地”形象差多了。
D.叔山无趾认为自己因不识事理、轻率对待自身而失掉脚趾,但道德修养比保有双脚更为可贵,自己要竭力保全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5.选文(二)中叔山无趾“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的行为是否属于有“羞恶之心”的表现?为什么?
2022-11-20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金兰教育合作组织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B.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自者也                                   贼:小人
D.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保:使……安定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有是四端也
A.若火始然,泉之始达B.知皆扩而充
C.人皆有不忍人D.治天下可运掌上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无欲速,无见小利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若火之始然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023-06-1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亦终必亡而已矣。”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选自《孟子·告子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B.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C.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D.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薪之火”的“薪”意为柴火,与成语“薪火相传”中的“薪”意思相同。
B.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C.弟,通“悌”,悌的本义指敬重父母,后引申为顺应长上。
D.“舍则亡”的“舍”意为放弃,这与“退三舍辟之”中的“舍”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他鼓励人们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行尧舜之道。
B.曹交在听了孟子的话后茅塞顿开,想要留下来做孟子的学生,但孟子拒绝了他的请求。
C.孟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们“斧斤伐之”的行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人的仁义之心是需要滋养的,如果不滋养仁义之心就会消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2)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5.孟子以用水灭火为喻,论证了他什么样的观点?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同“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人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C.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D.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端: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B.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也可指世界各地。选文中“天下”是“四海”义项之一。
C.合从连衡: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从,同“纵”;衡,通“横”。
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要对父母孝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先王有仁慈之心,也就有了仁政。如果当下的统治者也能把善心推广到政治上,也能达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B.孟子用刚刚燃起的火、刚刚涌出的泉水作比,突出“四端”力量旺盛的特点,如果人们能扩大充实它,就一定能安定天下。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5.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022-11-14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