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隋唐作者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颔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D.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2020-10-19更新 | 24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0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B.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
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0-10-07更新 | 295次组卷 | 28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新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夏寄元校书

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

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

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


注:①玄晖:南朝谢朓,字玄晖,善为诗,后常以此指有文采的人,此处借指元校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早夏”点明此诗写的是早夏之景,同时从诗中的“花尽”“夏衣”两处也能够看出。
B.首句中的“芳菲”描写了早夏的美景,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
C.“高竹林居接翠微”是说种着高大竹子的居所紧挨着青翠的山峰,写出了居所环境的清幽。
D. “玉柄摇风满夏衣”中的“满”字,将扇子摇出的无形凉爽的风化为有形,写出了风入衣襟之态。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夏日题老将林亭

张 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①林亭:指老将的住所,当时朝廷对这些老臣采取弃而不用的政策。②张蠙,唐代著名诗人。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翻”字用得很巧妙,老将立了赫赫战功,并非隐士,本不应“爱静”,却“翻爱静”,“翻”就把老将的心理状态凸显出来了。
B.颔联描写细致入微,细雨侵蚀,纤草丛生,湖面微风拂过,落花飘零,勾画出一幅苍茫辽远的景象。
C.“笼开鹦鹉报煎茶”说的是老将打开鹦鹉笼子,好让鹦鹉可以自在往来,有客人来时及时报告煎茶,呈现了老将的生活状态。
D.“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暗含诗人对老将功业的肯定,以反诘语气劝慰老将。
2.本诗前三联是如何塑造老将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020-07-1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适应性月考(九)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
2020-06-2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二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①俭梳妆:“俭”同“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穿着打扮。②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女自我感伤待嫁之年却没有媒人前来提亲,主要原因是她出身的贫穷。
B.贫女的装扮过于奇特而不被世俗所喜爱,但这恰恰体现了她高尚的情操。
C.尾联富有生活哲理,既是贫女的慨叹,也是诗人的自叹,蕴含社会意义。
D.全诗语言质朴无华,以未嫁贫女自叙口吻,塑造了一个内蕴丰富的形象。
2.前人评价这首诗是“语为贫士写照”,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刻画了怎样的贫士形象。
7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玚,字德琏,吴郡吴人也。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琳与玚同门,乃表荐为戎昭将军、宜都太守,从僧辩救徐文盛于武昌。会郢州陷,乃留军镇巴陵,修战守之备。俄而侯景兵至,日夜攻围,玚督所部兵悉力拒战,贼众奔退。高祖受禅,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征玚为太府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乘虚奄至,玚助防张世贵举外城以应之,所失军民男女三千余口。周军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余楼。时玚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玚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矫授玚柱国、郢州刺史,封万户郡公。玚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人甚惮焉。及闻大军败王琳,乘胜而进,周兵乃解。玚于是尽有中流之地,集其将士而谓之曰:“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高宗即位,以玚功名素著,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出镇公安。玚增修城池,怀服边远,为邻境所惮。后主嗣位,复除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后主频幸其第,及著诗赋述勋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又为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玚事亲以孝闻,于诸弟甚笃睦。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玚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优诏不许。祯明元年卒官,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陈书》)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B.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C.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D.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指“经书”,即儒家经典著作;史指“正史”,即史书;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号来纪年的,“太建”就是指高祖建国时的年号。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玚通晓谋略,战功卓著。侯景围攻,他率部下全力抵抗,顺利解围;与大将史宁作战时,在兵力悬殊、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让周兵吃尽了苦头。
B.孙玚审时度势,及时归顺。他先前跟随王琳做梁永嘉王的太府卿、通直散骑常侍,当王琳兵败之后,他召集将士分析形势,派遣使者表达了归顺之意。
C.孙玚劳苦功高,深受恩宠。高宗即位之后,非常信任和重用他,派他都督军事,把守重镇;后主继位后,常常亲自拜访他,并写诗称赞他的功绩。
D.孙玚博学多才,被人钦慕。他自幼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后又建造讲经之处,经常与高僧谈论佛经,并时有论辩,让僧侣们心悦诚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玚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玚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
(2)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见别离者因赠之【注】

韩 偓

征人草草尽戎装,征马萧萧立路傍。

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

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

曾向天涯怀此恨,见君呜咽更凄凉。


[注]诗人生活在唐末战乱之际,当时自北而南,沿路所见,皆发于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点明本诗写作的原由,“别离”一词陡生无限伤感情绪,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B.首联紧扣“征人”与“征马”两个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征时的情景,画面感很强。
C.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诗人想象征人在离别亲人后沿着秋山远行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眼前的别离勾起了诗人对自身的感叹,抒发了心中的无奈和感慨。
2.有人将此诗视为效仿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遗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节选)

       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注:①李颀此诗,约作于天宝六、七载(747—748) 间。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所谓“胡笳声”,也就是《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弹琴而非吹奏胡笳。②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 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③摵,读sè,古同“槭”,树枝光秃,叶凋落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不提“董大”而说“蔡女”,三、四两句写蔡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衬托出了琴曲的感人魅力。
B.五、六两句写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古戍、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感到乐声哀婉。
C.诗人描写董大的琴声,都从正面着手,以形象的描绘来烘托凄恻动听的声音,如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哀鸣。
D.这首七言古体长诗,赞赏了董大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并且巧妙地把演技、琴声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
2.“四郊秋叶惊摵摵”一句中的“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2020-04-1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七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