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阳修(1007-1072)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 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 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 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鼻,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 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 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史 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 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①也;刑不上大夫,议贵②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 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 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注]①议亲: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②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 减免刑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B.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C.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D.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C.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D.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 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 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
B.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 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C.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 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D.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 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 得到皇帝认同, 萧龄之得以免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
(2)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
5.唐临为什么认为不能处死萧龄之?请简要说明。
2020·山东·模拟预测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为太学生,跌荡少检,久不调。盩厔人江融晓兵术,元忠从之游,尽传所学。仪凤中,吐蕃数盗边,元忠上封事洛阳宫,言命将用兵之要,高宗善之。迁监察御史。帝尝从容曰:“外以朕为何如主?”对曰:“周成、康,汉文、景也。”“然则有遗恨乎?”曰:“有之。王义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莱。议者谓陛下不能用贤。”帝曰:“我适用之,闻其死,顾已无及。”元忠曰:“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帝默然惭。迁殿中侍御史。徐敬业举兵,诏元忠监李孝逸军。至临淮,而偏将为贼败,孝逸惧其锋,按兵未敢前。元忠曰:“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孝逸乃引兵击敬业,平之。还,授司刑正。为御史中丞,为来俊臣所构。将就刑,神色不动。俄敕凤阁舍人王隐客驰骑免死,传声及于市,诸囚欢叫,元忠独坚坐。流费州。复为中丞。岁余,陷侯思止狱,仍放岭南。酷吏诛,召复旧官。因侍宴,武后曰:“卿累负谤铄,何邪?”对曰:“臣犹鹿也,罗织之吏如猎者,苟须臣肉为之羹耳,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圣历二年,迁检校洛州长史,治号威明。张易之家奴暴百姓,横甚,元忠笞杀之,权豪惮服。俄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御突厥。元忠驭军持重,虽无赫然功,而亦未尝败。中宗在东宫,为检校左庶子。时二张势倾朝廷,元忠尝奏曰:“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后不悦。易之等恨怒,因武后不豫,即共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谋挟太子为耐久朋,遂下制狱。后寤其谗,然重违易之,故贬元忠高要尉。中宗复位,进侍中。武后崩,帝居丧,军国事委元忠裁可。拜尚书右仆射,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谒告上冢,诏宰相诸司长官祖道上东门,赐锦袍,给千骑四人侍,赐银千两。安乐公主私请废太子,求为皇太女,帝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自是语塞。元忠以三思专权,思有以诛之。会节愍太子起兵,与闻其谋。三思与宗楚客相党引以为朋,及三思诛,楚客等暴奏反状,繇是贬渠州司马。复遣其客杨再思奏元忠缘逆不宜处内地,遂贬务川尉。元忠至涪陵,卒,年七十余。景龙四年,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睿宗诏陪葬定陵。

(节选自《新唐书·魏元忠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B.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C.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D.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B.东宫,内廷后宫之一,古代帝王骄奢淫逸,嫔妃居住地常有东西二宫之分。
C.制狱,皇帝特命监禁罪人的狱所,类似“诏狱”,多涉及钦命的法律案件。
D.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既祖,取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元忠才能卓越,具有治理才能。他做太学生时向江融学得兵法;仪凤年间,向皇帝献上应对吐蕃的策略;在洛州做长史,治理号称严明。
B.魏元忠内心强大,从容面对死亡。他陷入酷吏来俊臣罗织的案件之中,被判处死刑,将要行刑时,面不改色,被赦免时也不曾欢呼雀跃。
C.魏元忠正直敢谏,不惧得罪权贵。他做监察御史,指出皇帝不能用贤,令皇帝感到惭愧;他笞杀张易之家奴,招致张易之等人的忌恨、诋毁。
D.魏元忠审时度势,行事谨慎稳重。他做李孝逸监军,为其分析情势,促其出兵平定徐敬业叛乱;在抵御突厥时,他驭军持重,未有败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
(2)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
5.魏元忠历事三朝,极忠诚干练,为何晚年却屡遭贬谪?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3 .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2)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嗣立,字延构,与承庆异母。少友悌,母遇承庆严,每笞,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感寤,为均爱。进士,累调双流令,政为二川最。承庆解凤阁舍人,武后召嗣立谓曰:“尔父尝称二子忠且孝,堪事朕。比兄弟称职,如而父言。今使卿兄弟自相代。”即拜凤阁舍人。

时学校废,刑滥及善人,乃上书极陈:“永淳后,庠序隳散,胄子衰缺,儒学之官轻,章句之选弛。贵阀后生以侥幸升,寒族平流以替业去。垂拱间,仕入弥多,公行私谒,选补逾滥;经术不闻,猛暴相夸。陛下诚下明诏,追三馆生徒,敕王公以下子弟一入太学,尊尚师儒,发扬劝奖,海内知响。然后审慎铨选,各呈所能,以之临人,则官无旷,民乐业矣。”

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州县非其人,后以为忧。李峤、唐休璟曰:“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请选台阁贤者分典大州,自近臣始。”后曰:“谁为朕行?”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由是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悉补外。

嗣立与韦后属疏,帝特诏附属籍,顾待甚渥。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韦后败,几死于乱,宁王为赦免。出为许州刺史,以定策立睿宗,赐封百户,徙汝州。开元中卒,年六十六,赠兵部尚书,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韦嗣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B.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C.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D.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没考中称为落第。第进士,即考中进士。
B.牧守,守护,治理。后用来指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C.经术,指经学,是解释儒家经典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嗣立请求外调,为朝廷分忧。很多人都不愿出京做官,皇帝心忧,韦嗣立以才能有限不堪执内为由,与十八京官主动请求外调。
B.韦嗣立政绩卓著,受武后赏识。韦嗣立任双流令,政绩在二川地区最为优秀;武则天赞扬了嗣立的能力,让他接替兄长的官职。
C.韦嗣立针砭时弊,提倡尊师重教。当时教育废弛,士子求官公然请托,韦嗣立谏言令王公以下的子弟全都进入太学,提佰重视儒学。
D.韦嗣立心地善良,替承庆受罚。韦嗣立与韦承庆是同父异母兄弟,嗣立生母常责罚韦承庆,嗣立请求代承庆受罚,终于感化母亲。
2020-02-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于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教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日:“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日:“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已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日:“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搅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①。”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峙,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②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③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冀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初,祖通,尝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读《易》,作《唐家千岁历》。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初,勉、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交构:相互构陷。②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③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录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B.“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而“左迁”是降职,“超迁”是越级提拔,“乔迁”是祝贺别人喜迁新居或升官。
C.“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
D.“进士”指科考中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年少聪颖,敢于展露才华。他九岁时指出颜师古作注的《汉书》中的错误;敢于向刘祥道上书自荐;未成年便任朝散郎,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
B.王勃恃才傲物,一生命运坎坷。他倚仗才华让同僚难堪,被他们嫉妒;又因擅杀官奴当诛,虽遇大赦仍被除名;后去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王勃才华横溢,喜欢著书立说。他写出《指瑕》《檄英王鸡》《滕王阁序》《唐家千岁历》,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
D.王勃名闻天下,受到大家赞誉。阎都督称他为“天才”,他兄弟三人受到杜易简赞赏;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四杰,但杨炯不甘位居他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2)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5.问答题:结合文本内容,你认为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有哪些?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

君讳舜钦,字子美。君之祖讳易简,以文章有名,官至礼部侍郎。父讳耆,官至工部郎中。君少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非所好也,已而锁其厅去。举进士中第,知蒙城县。丁父忧,服除,迁大理评事。

君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范文正公荐君,召试,得集贤校理。自元昊反,兵出无功,而天下殆于久安,尤困兵事。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顾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动,未得其根。以君文正公之所荐,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中君,坐监进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纸钱会客为自盗除名。君名重天下,所会客皆一时贤俊,悉坐贬逐。然后中君者喜曰:“吾一举网尽之矣。”其后三四大臣继罢去,天下事卒不复施为。

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

初,君得罪时,以奏用钱为盗,无敢辩其冤者。自君卒后,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复召用,皆显列于朝。而至今无复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B.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C.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D.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舜钦生于官宦世家,结交之人亦为当朝名士,职位虽低,却敢议论朝廷大事。
B.皇帝重用范文正公、苏舜钦等三四位大臣推行改革措施,却因小人阻挠而失败。
C.苏舜钦因被小人告发用卖旧公文纸所得的公款宴请宾客而获罪,被除去了官籍。
D.自苏舜钦去世之后,与他同案被牵连的大臣都被再度起用,官位显赫重登朝堂。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
(2)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
5.本文开头写“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请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分条概括杜氏的“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①,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B.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C.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D.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初唐后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B.礼部尚书,“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
C.秩满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秩满意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后妃等所居宫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叔文得势时,名重一时的刘禹锡受到重用,王叔文失势后,刘禹锡也受到牵连,被连续贬官。
B.刘禹锡的诗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涉嫌讽刺,招致朝廷的不满,最终被贬为播州刺史。
C.刘禹锡认为培养人才不应过分注重祭祀孔庙的形式,应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但意见没有被采纳。
D.文中交代白居易与刘禹锡在诗歌方面的唱和往来以及白居易为之作序,意在侧面衬托刘禹锡文学成就。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2)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B.太子詹事,中国古代内侍职官之一,秦朝起设立,主要掌管皇太子宫中事务。
C.再迁,再提升。古代升官职称为“迁”,“左迁”才指贬官。
D.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也指中书省或秘书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皇上也听从了他的建议。
C.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2)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方翼,字仲翔,并州祁人。祖裕,随州刺史,尚同安大长公主。方翼早孤,母李,为主所斥,居凤泉墅。方翼尚幼,杂佣保,执苦不弃日。垦田植树,治林垠,完墙屋,为富家。高宗立,而从祖女弟为皇后,调安定令,诛灭大姓,奸豪胁息。居母丧,其友赵持满诛死,尸诸道,亲戚莫敢视,方翼曰:“栾布哭彭越,义也;周文王掩骼,仁也。绝友义,蔽主仁,何以事君?”遂往哭其尸,具礼收葬。金吾校尉劾系,帝嘉之,不罪。

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方翼乃发卒建楼堞,厮多乐水自环,烽逻警明。仪凤间,河西蝗,独不至方翼境,而它郡民或馁死,皆走方翼治下。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方翼兼检校安西都护,筑碎叶城,面三门,纡还多曲以诡出入,五旬毕。西域胡纵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货。永淳初,十姓阿史那车簿啜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军战伊丽河。败之,斩首千级。俄而敌兵十万踵至,方翼次热海,进战,矢著臂,引佩刀断去,左右莫知。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即遣骑分道袭敌,皆惊溃,乌鹘引兵遁去,擒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戎震服。初,方翼次葛水,暴涨,师不可度,沉祭以祷,师涉而济。

西域平,以功迁夏州都督。属牛疫,民废田作。方翼为耦耕法,张机键,力省而见功多,百姓顺赖。明年,召方翼议西域事,引见奉天宫,赐食帝前。帝见衣有污濯处,问其故,具对热海苦战状。视其创,帝咨嗟久之,赐赉良厚

(节选自《新唐书•王方翼传》有删改)


【注】①尚:匹配,多指高攀婚姻。②厮:通“斯”。分开。③瘵:困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B.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C.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D.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祖,亲属关系的称谓词,是从祖祖父,从祖王父的简称,指的的祖父的亲兄弟。年长与祖父称为伯祖,年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
B.居母丧,为母亲守孝。居丧,又称为守孝、值丧或丁忧,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C.仪凤,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称号,另外还可以用来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D.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狄、北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冀坚强乐观。他幼年丧父,与母亲李氏相依为命,为减轻母亲负担,他常与佣人一起辛勤劳作,历经艰辛使家境逐渐殷实富足。
B.王方冀重情重义。他的友人赵持满被杀,赵的亲戚没有人敢探看收尸。王方冀礼数周全地埋葬了他,唐高宗听说后对他很赞赏。
C.王方冀骁勇善战。永淳初年,他在热海引军作战,杀敌无数,令敌军惊慌溃散,又乘胜追击,生擒了敌首,西戎从此归服。
D.王方冀精明能干。他在担任肃州刺史和夏州都督时,两地遭遇了天灾人祸,但他都能找到应对的办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2)帝见衣有污濯处,问其故,具对热海苦战状。视其创,帝咨嗟久之,赐赉良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