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3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又别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召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优人敬新磨遽A前B批其颊C帝D失色E群优F亦骇愕G新磨H徐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意为财物,与《苏武传》中“置币遗单于”的“币”意思相同。
B.就:意为成功,与《〈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就”意思不同。
C.恶:意为讨厌,与《兼爱》中“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中的“恶”意思相同。
D.属:意为隶属,与《屈原列传》中“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庄宗喜欢音乐,宠幸伶人,有时自己也粉墨登场,与优伶在宫庭里嬉戏,来讨刘夫人欢心,他还给自己取了“李天下”的艺名。
B.优伶出入皇宫,欺侮官员,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有的反向他们献媚,争相巴结;后唐庄宗重用景进,景进乘机进谗,群臣都害怕他。
C.后唐庄宗滥施封赏,他将刺史封给伶人周匝的恩人。郭崇韬劝谏说任命优伶为刺史,这是要失掉天下人心的,但郭的意见没被采纳。
D.罗贯性情刚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权势之家,伶宦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他一律不予上报,被权贵嫉恨,遭到诋毁,因此下狱被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2)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5.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事”还是“天命”?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24-02-0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主自秭归将进击吴,治中从事黄权谏曰:·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

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逊上于吴王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失之,非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救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初,帝闻汉兵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后七日,吴破汉书到。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提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


【注】①国之关限: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叠嶂,江行其中,迴旋湍激。夷陵正当峡口,被视作“国之关限”。②苞:草木丛生,茂盛。③原:广而平的土地。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缘山A行军B势C不得展D自当E罢于F木石之间G徐制H其敝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中的“所以”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一致。
B.“疏”,指分条陈述,也指上给皇帝的奏章,“上疏于吴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为后者。
C.“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中的“徒”,和成语“徒费口舌”中的“徒”意思与用法是一致的。
D.“养生”文中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能使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在现代汉语中指保养身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主刘备将要攻打吴国时,黄权请求作为先锋,抵挡敌人,建议主公在后方坐镇,刘备没有同意。
B.起初,吴将都想迎战汉军,陆逊认为刘备军队锐气十足,目前不是进攻的时机,主张先观望。
C.陆逊认为夷陵是要害之地,是吴国的要塞,失掉了它,荆州也会危险,夷陵之战必须成功。
D.闰月,吴国将领们都认为可以攻打汉军,陆逊也认为汉军疲困、思想沮丧,进攻就在今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主不从,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
(2)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陆逊作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2024-02-07更新 | 3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夏萤

朱淑真

熠熠迎宵上,林间点点光。初疑星错落,浑讶火荧煌。

著雨藏花坞,随风入画堂。儿童竞追扑,照字集书囊。

司马光

林塘荒湿地,向夕已飞萤。月没蛩吟砌,露凉人在庭。

随风疑落烬,过水乱疏星。学子灯前寝,谁将尔照经。


相关链接: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首联交代了萤火虫的活动地点,同时用两组叠词展现了萤火虫的形象特点。
B.在司马光看来,萤火虫喜欢生活在偏僻之地,它们可在潮湿的林间从早飞到晚。
C.“初疑星错落”和“随风疑落烬”两句都是利用视觉错觉来表现萤火虫的光亮。
D.“月没蛩吟砌”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以蛩鸣之声来反衬当时周围环境的安静。
2.两首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02-07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语未绝,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张巡,蒲州河东人。兄晓,开元中监察御史。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巡聪悟有才干举进士三以书判拔萃入等调授清河令。有能名,重义尚气节,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

禄山之乱,巡为真源令。说谯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为拒贼之势。时吴王祗为灵昌太守,奉诏纠率河南诸郡,练兵以拒逆党,济南太守李随副之。巡与单父尉贾贵各召募豪杰,同为义举。

(选自《旧唐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巡聪【A】悟有【B】才干【C】举进士【D】三以书【E】判拔【F】萃【G】入等【H】调授清河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巡幸,可指皇帝亲临某地,与“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中的“幸”字含义相同。
B.阳,假装,与“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中的“阳”字含义不同。
C.劝,鼓励、勉励,与“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中的“劝”字含义不同。
D.缒,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与“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缒”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把守雍丘四十多日,朝廷声问不通,敌方实力强大,守城十分困难。但他不动摇,并斩杀了劝降的六位将领,可见张巡忠义爱国。
B.雍丘城中弓箭不足,张巡于是夜缒披着黑衣的草人于城下,获得数十万支箭。继而又夜缒士兵袭击敌人军营,获得胜利,可见张巡足智多谋。
C.张巡部下郎将雷万春,遭受敌人的弓箭射击,面中六支箭而挺立不动,致使敌人认为是木人。雷万春临危不退,可见张巡军令严明。
D.敌人七千余众屯兵白沙涡,张巡深夜袭击,虽然袭击失败,但归途中擒敌救兵,分别其众,民众归顺者颇多,可见张巡正直善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5.雍丘之战获胜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序号写在答题卡上。
陵A搏战攻B之C千弩D俱发E应F弦而倒G汉军H追Ⅰ击杀J数K千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古人常用的两种纪年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天汉二年秋”。
B.“匈奴遮狭道”与“秦伏兵其后”(《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C.鸟兽,名词作状语,像鸟兽一样,与“赢粮而从”(《过秦论》)中“景”字的用法相同。
D.“久”中的“之”字作助词,用于调整音节,无实义;与“迩事父”(《论语·阳货》)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后来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人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C.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D.材料一中只写到李陵军队“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材料二中还补充描写了弓箭消耗完后,士兵砍下车辐、手持短刀作战的场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5.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2-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玄武门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材料二:

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直书》)

【注】①匪躬之节:舍己尽忠的节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圣德A在B躬C举D无过事E史官所述F义G归尽H善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古代官职名。唐代给事中陪侍皇帝左右,有权驳回和纠正百官奏折中的悖失之处。
B.鸩,毒酒,文中活用为动词,指“用毒酒毒死”,与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字用法不同。
C.风声,在文中是“风化声教”“好的风气”的意思,与成语“风声鹤唳”中的“风声”含义不同。
D.凶,在文中指“不吉祥”,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对前代君主不能观阅史官记录内容的前例感到疑惑,监修国史的房玄龄向唐太宗解释了原因。
B.唐太宗看了史书,用隐晦的语气提醒房玄龄,授意史官编史可以删去浮华之词,如实记载玄武门事件。
C.刘知几认为人们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安全,也不愿去违逆权势而让自己遭受祸害。
D.刘知几认为世事如此,就不要去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的性格和舍己尽忠的节操,足以证明世道艰辛,实录难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2)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5.谏议大夫朱子奢不让唐太宗看史官记史的原因是什么?
2024-02-02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贼以为将,使东击淮阳救兵于襄邑,破之,俘百余人,拘于雍丘,将杀之,往见李庭望。淮阳兵遂杀守者,潮弃妻子走,故贾得以其间入雍丘。庚子,潮引贼精兵攻雍丘,出战,败死。张巡力战却贼,因兼领众。

三月,乙卯,潮复与贼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奄至城下,众惧,莫有固志。巡曰:贼兵精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陈,人马辟易,贼遂退。明日,复进攻城设百炮环城,楼蝶皆尽。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贼蚁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贼不得上。时伺贼隙,出兵击之,或夜缒斫营,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巡乘胜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贼:指安禄山。②楼蝶:泛指城楼与城墙。③开府、特进:当时的官职名。④阳:通“佯”,假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贼蚁附A而登B巡束蒿C灌脂D焚E而投之F贼不得G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指妻子、儿女,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不同。
B.庚子,在文中表示纪年。我国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来纪时,且地支在前,天干在后。
C.幸,我国古代皇帝到某处称为幸某处,文中幸蜀指唐玄宗在战乱中仓皇逃往四川。
D.夜,名词用作状语,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爆发时,雍丘县令令狐潮不但没有积极抗敌,反而率城投靠叛军安禄山。
B.当令狐潮与同党率领四万多名士兵突然到了雍丘城下时,城内军民都众志成城。
C.为了抗击叛军,张巡和士兵穿着盔甲吃饭,带着伤痛作战,最终击退叛军。
D.部将雷万春脸部被叛军射中六箭却立于城墙纹丝不动,以至于叛军以为那是木头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5.面对悬殊的敌我军事实力,张巡是如何做到克敌制胜的?请简要说明。
2024-02-0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齐湣王二十五年,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客最下坐能为狗盗者,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狐白裘,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其后,秦亡将吕礼相齐,欲困苏代。代乃谓孟尝君曰:“周最于齐,至厚也,而齐王逐之,而听亲弗相吕礼者,欲取秦也。齐、秦合,则亲弗与吕礼重矣。有用,齐、秦必轻君。君不如急北兵。趋赵以和秦魏收周最以厚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变。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敦与为其国也!”于是孟尝君从其计,而吕礼嫉于孟尝君。孟尝君惧,乃遗秦相穰侯魏冉书。于是穰侯言于秦昭王伐齐,而吕札亡。

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

趋赵以和A秦魏B收周最C以厚D行E且反F齐王之信G又禁H天下之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人,文中指逃亡的人,其中的“亡”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亡”意思不同。
B.存问,文中指问候,其中的“存”与《屈原列传》中“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的“存”意思不同。
C.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函”就指此地。
D.害,文中指畏惧,害怕,与《屈原列传》中“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善待宾客,与宾客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与宾客的谈话内容,并询问宾客亲属的居所等事。
B.给秦昭王谏言之人并非不认可孟尝君的贤能,但因为孟尝君是齐王同宗,所以他认为孟尝君谋划事情必定以齐国为先。
C.苏代认为,只有消除来自秦国的威胁,天下的人才才会汇集到齐国,善养宾客的孟尝君就会成为辅佐齐王治国的第一人选。
D.司马光认为“养士”实际上是为国为民“养贤”。贤良的人,小用可以对一个诸侯国有利,大用甚至可以利于整个天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2)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
5.司马光批评孟尝君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4-02-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

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其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邪?”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之。

若水一旦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

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耶?”知州叹服曰:“如此尤不可及矣。”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若水曰:“狱情难知,偶有过误,何谢也?”于是远近翕然称之。未几,太宗闻之,骤加进擢,自幕职半岁中为知制诰,二年中为枢密副使。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钱若水为同州A推官B知州C性褊急D数以胸臆E决F事G不H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指到,往,与《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的“之”意思相同。
B.怪,指认为……奇怪,与《师说》中“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
C.何与,指参与了什么,与“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的结构相同。
D.进擢,常表示官职调动,意为提拔,提升,与“拔擢”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州知州屡教不改,钱若水坚持争论并不能说服他,只能陪同他一起领罚。
B.钱若水自己派人查访到失踪女奴,洗清了富民父子的不白之冤,救下人命。
C.钱若水高风亮节,不轻易领取功劳,也不肯接受富民父子的谢意,闭门拒之。
D.钱若水认为案件的情形难以了解,偶然会有过错,知州也不必过于愧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
(2)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
5.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钱若水诀讼的特点。
2024-01-3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莫不宾。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殊画书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辂,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俭其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十二月,丁未,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豪乃尔,其能免乎!”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

臣光曰:何曾讥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蒋席颇缘:蒋,一种草。颇,偏,指斜纹。②大辂,天子乘坐的车子。③九旒(liú):旗子下面悬垂的九条饰物,古代天子用的旗。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惟说平生常事A非B贻C厥孙谋之D道也E及身F而已G后嗣H其殆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宾服”和“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两句中的“服”字含义相同。
B.文章,有“错杂的花纹”“独立成篇的文字”等意思,文中的“文章”指的是前者,与“大块假我以文章”不同。
C.丁未,干支之一,其前后分别是戊申和丙午,用法与《登泰山记》的“是月丁未”用法相同。
D.矜,指骄傲,与《<老子>四章》中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矜”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对由余用“俭朴”回答自己的问话不满意,由余用殷人的例子成功解释。
B.由余通过分析尧舜禹所用器物的简奢与国家盛衰关系总结出节俭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C.何曾生前生活奢侈无度,河内王尼对何绥德行有亏必定命不长久的断言未得以印证。
D.司马光认为何曾缺乏真正的智慧,同时私德不检,缺乏作为一个臣子的忠正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
(2)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
5.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与《韩非子·十过》中的由余均对“侈”发表议论,请简要分析他们的论述方法。
2024-01-29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