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游(1125-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伐北魏,屡立战功,后遭猜忌被杀。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外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题诗就是题目相同或是写作内容相同,这两首《书愤》诗属于同题诗,均为七言律诗,按押韵的不同来区分,均为平声韵。
B.“早岁……”一诗对比手法精妙,主要有两个方面,“中原北望气如山”的理想和“塞上长城空自许”的现实,早年的豪迈与如今的鬓先斑对比。
C.“山河……”一诗的首联运用了借代、衬托手法,极写“愤”,突出金兵入侵北宋都城的野蛮行径为世所罕见,令人发指,也交代了战祸的惨烈。
D.综合两首诗来看,“空自许”“已先斑”和“疏报国”“尚凭精意”等词语流露出主观上一厢情愿与客观上不被重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消极情绪溢于言表。
2.两首诗同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抒之“愤”是否相同,并分析抒发了什么“愤”?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冲雪至余庆雪连日不止

【宋】陆游

策蹇清吟涉若耶,灞桥犹恨近京华。

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

林雀无声溪彴断,炊烟不动竹篱斜。

胜游更觉平生少,未羡银河泛客槎


【注】①策蹇;同策蹇驴,乘跛足驴。喻工具不利,行动迟慢,②若耶: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又溪名,出若耶山,北流入运河。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一名浣纱溪。③彴(zhuó);独木桥或山间溪流中用以渡人的踏脚石。④槎(chá);木筏。客楼指升天所乘之槎。
1.这首诗从体裁上划分属于______,本诗—改陆游平日雄浑豪放的诗风,而显得______
2.有人评价此诗“诗句未及一雪字;而大雪之景宛若前”。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在雪景描写上的妙处。
2022-03-13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1-2022学年高三高考选考科目3月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哀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回顾诗人早年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其中颔联撷取两个“气如山”的画面,虽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雄放豪迈。
B.后两联抒发诗人壮志未酬、时光虚掷的愤懑之情,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倾向,而尾联所用诸葛亮之典,使诗人之“愤”丰富化了。
C.“塞上长城”化用了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道济曾率兵伐北魏,屡建奇功,陆游先以道济自许,后又用一个“空”字来自嘲。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正文部分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细读字字句句,可谓字字是愤,句句是愤,饱满而有张力。
2.本诗巧用对比手法抒发情志,试作赏析。
2022-02-07更新 | 25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慈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

陆游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注】①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做此词。②黄茅瘴:南方八九月间茅草枯黄时节所发的瘴气。③齐得丧:齐同得失。④凌烟像:唐太宗曾建凌烟阁,绘开国功臣肖像于阁中,以纪念褒扬。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有风狂雨骤,便有之后的天清气爽,作者以旷达心态惯看自然人世的变化。
B.“千岩高卧”三句多处用典,设想自己的归隐生活情状,表达了厌弃功名之心。
C.酒酣之际畅叙将来,在期待中构想友人腰佩羽箭、驻守军帐的豪壮将军形象。
D.词以场景描写收尾,与好友江边对酌、品尝荔枝的美好聚会,未分别已怀恋。
2.作者时年35岁,却在词中两次写到“老”,这两处“老”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请结合词句分析。
2022-01-18更新 | 23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门沉沉按歌舞”指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此处“朱门”代指权臣贵族,写权臣们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作乐的情形。
B.“戌楼刁斗催落月”,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诚。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
C.“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展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
D.这首诗既有生动的描写,丰满的形象,也有充沛的感情,深刻的思想。语言精练自然。行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关山月》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诗里面,描绘了许多对比鲜明的情景,请结合诗歌任选两处进行赏析。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咏

陆游

纷纷世态但堪悲,一念萧然我亦奇。

醉里猖狂醒自笑,梦中虚幻觉方知。

江湖重复风波恶,齿发凋零岁月驰。

安得中原路如砥,渭川钓伴待多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纷乱扰攘的人世间本应悲痛,诗人却奇怪自己在闪念间没有了这种悲痛。
B.颔联写诗人希望通过醉梦排遣内心的苦闷,然而醒后又认识到这样的做法荒唐可笑。
C.颈联用比喻和借代手法,写社会动荡而自身年老体衰,流露出无力改变现状的感伤。
D.这首诗充满了个人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但诗人在情绪低落后最终能够自我开解。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之时。②庙社:宗庙社稷,又可指代国家。③和銮:又叫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车架上称“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点题,“病骨”“纱帽宽”“孤臣”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病体瘦弱、客居江边的诗人形象。
B.颔联可见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光明磊落、心地坦荡的胸襟以及对自身暂时遭遇挫折的不介意。
C.颈联是全诗的主旨句,写北伐无望、故都难以重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和深深的失望。
D.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
2.诗歌尾联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老学庵壁①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②。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老学庵是陆游书斋的名字。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②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古代也用来指房屋间数。因此,“数椽”就是“数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0-01-06更新 | 209次组卷 | 2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卫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①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
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2.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2019-12-19更新 | 1060次组卷 | 29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华埠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渔家傲·寄仲高

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③仲高:陆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陆游的堂兄。④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1.下列对以上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诗本为送朋友入京,起笔却写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墨不多而内涵丰富,很自然地引出二、三联对安西景色的具体描写。
B.两首诗歌数量词的运用耐人寻味。岑诗中“一身”“万里”的悬殊,表现诗人的胆魄和勇气;陆词中“一万三千里”言离家之遥远,归家之难。
C.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岑诗除最后一联叙眼前之状外,其余都是回忆,属虚写。而陆词上片属于虚写;下片属于实写。
D.两首诗歌用典不着痕迹。如“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出杜牧“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题落花风”,诗人以杜牧自况来抒写情感。
2.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