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①该词作于词人40岁左右遭谗落职之时。②语出《世说新语·品藻》,表达坚守自我的志向。③语出扬雄《法言·问神》,表达不依权贵之意。④语出《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开篇不凡,以抒情、议论起,“厌”字显示出词人流连周围的山水时间之多。
B.词人用《庄子》里的典故,表达要安于平淡的生活,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怨辞反说。
C.下片表明自己不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人生历尽世事,还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
D.本词含蓄抒情,借典抒怀,风格超然闲逸表明归隐之由、归隐之乐。
2.本词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词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注]①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晋宋之间事”指的是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其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C.“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D.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②甚:为什么。云山:田园。③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抵死:终究,毕竟。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门见山,顺题而起,“三径初成”,写日后栖身有所,词人于失意中流露几分欣慰。
B.词中“意倦”三句,表明词人志不可夺,心意已定,他退隐并非是为了贪图个人安逸享受。
C.词的下片实写了新居的布置与规划,“柳树”“梅花”“秋菊”等,让书斋别样的雅致。
D.词中“菊”“兰”与屈原《离骚》中的香草意象情感一致,表达了词人内心志行高洁。
2.本词的情感较为复杂繁多,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词人表达了自己的哪些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属官。②符:这里指军中移文。③薏苡(yì yǐ):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仁叫薏米,形似珍珠,可入药。“薏苡明珠”语出《后汉书·马援传》,后世用以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wū tú):虎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当年接到紧急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毅。
B.颔联用典言事,表明诗人自己因为遭受他人的诬谤而离职,并为有功部属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而深感愧疚。
C.颈联表明诗人自己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论事之胆,点明他受谗被谤的原因,暗含对湖南部曲的赞赏和勉励。
D.全诗既申明己志,又慰勉友人,襟怀坦荡,层次井然,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苍凉、雄健沉郁
2.本诗尾联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实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你如此傲慢,有谁会再来喜欢你?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寒。
C.下阕续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听别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下阕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阕“劝我溪边住”,又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本诗是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贬官为民,闲居期间投宿博山脚下一户王姓人家所作。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平乐”是词牌;“独宿博山王氏庵”是词题,词题交代了住宿的时间、地点。
B.上片前两句写饥鼠“绕床”、蝙蝠“翻舞”的动态,表现环境的热闹和词人心情的沉重。
C.“松风吹急雨”这一句写出了风雨交加的环境特点,“吹”字极具表现力。
D.“破纸窗间自语”中“自语”,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渲染了环境的凄凉。
2.诗歌下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2020-07-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注】①投鞭飞渡:用苻坚投鞭断流事,淝水一战,苻坚大败而归。②鸣髇血污:《史记•匈奴传》载“冒顿从其父头曼单于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头曼”。③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⑤莫射南山虎:用李广射虎事。⑥富民侯:汉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恩养富民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兵来势汹汹,宋兵严阵以待,词的开篇便渲染出两军对峙、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氛。
B.本词借苻坚、冒顿和佛狸典故,意在影射金兵入侵,用苏秦典故表达词人当年锐进之气。
C.词人认为自己年事已高,便产生归隐种橘的念头,与“可怜白发生”的感受有所不同。
D.宋朝偃武修文,放弃北伐,词人没明说,而是寄寓在李广射虎和武帝封侯的对比中。
2.请结合全词分析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
2020-07-0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高三高考模拟训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中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即会试)。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之作,送门人范廓之参加科考。它不同于一般抒写离情别绪的送别作品,侧重于表现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以及词人因身在局外而来的轻松。
B.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C.此词大量用典,“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极好地贴合了被送别者是应考书生的身份。
D.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请对上下阕在虚实上的各自特点做具体分析。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的“饥鼠”“蝙蝠”“破纸窗”等多个意象形象表明“王氏庵”是久无人居的破屋,暗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
B.“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
C.“归来华发苍颜”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早生华发”情感意蕴相似。
D.“秋宵梦觉”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
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2020-06-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的描写中可以推测,这是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
B.开头两句展现的景象神态毕现地村托出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柳塘新绿”,这令人倍感温柔的景色减却了思妇心中的离愁。
C.“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日头”一句以婉曲的方式来强调“离恨”之伤人,指出“离恨”是“人间有白头”的祸根。
D.辛弃疾虽是豪放词人,但这首词却写思妇的离愁别恨,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在风格上比较特别,是一首优美婉约词。
2.辛弃疾的这首词表面上虽然是“代人赋”,实则“别有怀抱”。请结合词中最后两句加以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