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①该词作于词人40岁左右遭谗落职之时。②语出《世说新语·品藻》,表达坚守自我的志向。③语出扬雄《法言·问神》,表达不依权贵之意。④语出《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开篇不凡,以抒情、议论起,“厌”字显示出词人流连周围的山水时间之多。
B.词人用《庄子》里的典故,表达要安于平淡的生活,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怨辞反说。
C.下片表明自己不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人生历尽世事,还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
D.本词含蓄抒情,借典抒怀,风格超然闲逸表明归隐之由、归隐之乐。
2.本词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词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送杜叔高

辛弃疾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②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③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注]①宋孝宗淳熙十六年,杜叔高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探访辛弃疾,辛弃疾作此词送别。杜叔高很有才气,但因主张抗金,遭到主和派的猜忌,虽有报国之心,竟无请缨之路。家族也是昔盛今衰。②金屋:《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阿娇即陈皇后,失宠后废居长门宫。③去天尺五:《三秦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一语,谓长安杜氏本强宗大族,门望极其尊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细把君诗说”,既总领了全词的内容,又足见作者对杜叔高诗作的看重。
B.“冰积雪删寒生毛发”言杜叔高的诗风骨清峻,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有诗情画意。
C.“自昔佳人多薄命……伤心月”以古来美人多遭遗弃隐喻有才之士常被埋没。
D.“起望……战骨”写曾经衣冠栩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
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021-02-1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辛弃疾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蕖②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注:①亦作“浮瓜沉李”。语出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谓以寒泉洗瓜果解渴。②蕖:荷花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词人散开头发,解开衣襟,这既反映夏夜天气闷热,也体现了词人的豪爽闲适。
B.池中流水涓涓,水势虽轻缓,但也长年累月地侵蚀着台阶,对此,词人坦然待之。
C.“池儿”“月儿”的称呼轻松有趣,词人对“池”与“月”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池边有女子,以水池为镜,梳妆打扮,天真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饶有情趣。
2.本诗名为“戏作”,轻浅自然,妙趣横生。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有哪些“妙趣”。
2020-10-27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毕业生六月供题(二)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5 . 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灯火阑珊”是指(     
A.灯火辉煌B.灯火即将熄灭C.灯火忽明忽暗D.灯火次第闪烁
2020-10-23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高三语文古典诗词竞赛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实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你如此傲慢,有谁会再来喜欢你?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寒。
C.下阕续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词人听别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下阕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阕“劝我溪边住”,又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

辛弃疾

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盲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注]①写于词人谪居上饶之时。②泉石膏盲,比喻爱山水泉石成癖,如病入膏盲,不可救药。③山简,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襄、交、广四州诸军事,镇襄阳。时天下分崩,无用武之地,故尝醉酒。④汗漫:漫无边际,此处作可有可无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荀仲擅长医术,词人用中药名邀请好友婺源马荀仲来一起游览雨岩。
B.词人多病且病入膏盲,提醒自己游历雨岩时要时刻提防风月凉意袭身。
C.“木香”“防风”“知子”(栀子)等均为药名,嵌入词中而不露痕迹。
D.下阕用典,先用“草玄”典故把马医生比作扬雄,后以“山简”自称。
2.这首词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2020-08-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南宋]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当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1.下面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设宴饯行,借酒浇愁,抒发词人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意,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但使”句,承上启下,与“无情”句形成对比,突出词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C.下片中,词人寄语建康之水,言自己归退闲居,全然不怕什么“风波”了,这里的“风波”双关,暗指宦海浮沉的政治风波。
D.词人奉劝友人,此行前往建康,可以好好游玩,即便无鸥鸟相伴,也应效仿渔翁垂钓的生活,远离是非之地,放下功名利禄。
E.本词为送别诗,表现的情感较为丰富:上片点明送别题意,直抒胸臆,情真意切;下片叙写生活状态和追求,情感婉转深沉。
2.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0-08-0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名校联盟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汉水东流①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②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③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④。


[注]①本词为辛弃疾南归后任汪陵知府,送友人前往汉中前线任军职所作。②汉高祖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③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④楚楼:见宋玉《风赋》中楚王语“快哉此风”。庾台:东晋庾亮为荆州刺史时偕部属登斯楼赏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感情基调与苏轼的“大江东去”句异曲同工,“洗尽”二字指金军残杀百姓的血污已随时间的流逝消散殆尽。
B.“破敌金城”二句承前句展开,追忆朋友先人的伟大功业,“雷过耳”“冰生颊”生动再现了征战时的壮烈慷慨。
C.下片写自己无物可送,只能以杯中之酒为朋友送行;最后三句叮嘱友人不要忘记二人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D.辛词长于用典,下片化用战国冯谖遇冷不平、弹铗而歌,东汉马援马革裹尸及枚乘诗句等典故,意蕴颇丰。
2.有评论者称“此词充满贺友人军职升迁之喜,全无哀婉伤感之意”,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试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020-06-20更新 | 24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吕叔潜,作者声气相应之友;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下波光粼粼的水面。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无成的慨叹,“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
2.请赏析“斫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更多”精妙之处?
2020-06-16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