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①雪堂: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雪堂”。②矶岸: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直入主题,点明苏轼才华出众却屡遭贬谪,既有对苏轼的同情,也有同命相怜的失落。
B.“千古事,泯陈迹”与“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皆感慨历史的变迁,而前者的表达更为直截。
C.“望中”句写景气势雄壮,赤白对照、色彩鲜明,而赤壁直插江涛,化静态为动态,力比千钧。
D.全词语言刚劲,风格沉郁顿挫,抒情却委婉含蓄,这一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类似。
2.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简要分析苏轼和辛弃疾面对不被重视的人生际遇时情感态度的异同。
2 .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麹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注】①一灯传:佛语谓灯能破暗,故称以法传人如同传灯。②萤雪:车胤囊萤,孙康映雪。③麹生: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风格鲜明,开门见山,作者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体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B.“圣处一灯传”是说作者希望曹君刻苦学习,继承儒学之精义,体现了他对曹君的关爱。
C.下片“西窗约”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不为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
D.下片最后两句借用“沙岸”“片帆”“雁”等典型意象,点明送别之意,含蓄蕴藉。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成才?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3-01-1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④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

⑤“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欣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在(《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中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的被调动。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⑨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⑩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换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道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集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是为了表达辛弃疾因金瓯缺而郁积心中的悲辛情感,引用《摸鱼儿》是为了表达他政治上的失意。
B.作者开篇不久以“军事辞典”喻辛弃疾诗词,写他的诗词充满了金戈之声,而篇末以“龙头拐杖”喻辛弃疾其人,则突出了他特殊而重要的价值。
C.本文按照人物生平和时间顺序逐一来写,思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淋漓酣畅之势。
D.本文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节奏感,多用整齐的对偶句和排比句,语言既典雅庄重,又激烈悲壮。
2.本文第③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衬托,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题目“把栏杆拍遍”富有意蕴,纵观全文,请谈谈你对此题目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部属,部下。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苡,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老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中的“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属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五、六句夸赞部属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作者借写为部属送行,表现了关爱部属的可贵精神,又饱含对现实的感慨。
2.本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体现了辛弃疾“怨而不怒,乐观昂扬”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赏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丙寅岁山间竞传诸将有下棘寺者

辛弃疾

去年骑鹤上扬州,意气平吞万户侯。

谁使匈奴来塞上,却从廷尉望山头

荣华大抵有时歇,祸福无非自己求。

记取山西千古恨,李陵门下至今羞


【注】①开禧二年丙寅夏,韩侂胄出师北伐抗金。五月,兴元、江州、池州诸路宋军皆败。其中池州军帅郭倬等因受虏伪书,败军辱国而下大理狱(即棘寺)。辛弃疾有感于时事而作。②骑鹤扬州,典出《殷芸小说·吴蜀人》,比喻做官、发财、成仙等富贵得意之事。③东晋将军苏峻不听朝廷征召,勒兵自守。朝廷遣使讽谕之。峻曰:“台下云我欲反,岂得活耶?我宁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乃作乱。④汉将李陵战败投降,汉朝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骑鹤扬州的典故,借指韩侂胄等人北伐的雄心。
B.颔联“谁使”一句设问,回答了韩侂胄北伐失利的原因。
C.颈联抒发人生感慨,无可奈何的英雄失意之悲显露无遗。
D.尾联警告投降派要汲取李陵战败投降、家族受辱的历史教训。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注]①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晋宋之间事”指的是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其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C.“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D.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写词人整日借酒浇愁,一生的梦想因没能改变时局而全部成空,一个“空”字道尽心酸无限。
B.“梦人少年丛,歌舞匆匆”写词人回想少年歌舞升平的时光,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沉浸回忆的消极心态。
C.“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写词人被鸣钟吵醒后再难入眠,面对的是“卷地西风”。“卷地西风”暗指严酷的现实。
D.这首词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2.“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此三句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2022-09-15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本词写于词人闲居江西期间。山园,即词人的居第。②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③西风,指秋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松、竹高大,与白云相连。其树木葱茏、环境清幽,正是常见的山林隐居的环境特色。
B.词人无奈闲居山园,虽然生活富足,有酒有肉,但仍借“白酒”句表达借酒消愁之意。
C.儿童手握长竿扑打梨、枣,“偷”字写出了儿童贪吃嘴馋,又怕被人发现的天真童趣。
D.本词写山园所见,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刻画了生活场景。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心情。
2.“亲仁善邻”“睦乃四邻”是古人对美好邻里关系的表述。本词表现了词人与乡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B.“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诗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
C.下阕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D.作者在下阕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2.这首送别词结尾三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     

辛弃疾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注]①雨风:形容风雨作恶。②春酎:浓郁的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风雨把园中的花吹得满地都是,就像给园中铺上了一块起着皱纹的红色地毯。
B.“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一句写词人昔日与好友共赏春景、共饮美酒的欢乐情景。
C.在词的尾句中,词人把“清愁”作为在杨柳岸边相候的对象,这样的写法新颖别致。
D.不同于辛词以往豪放的风格,本词委曲细腻,风格绮丽婉转,色彩浓丽缤纷,别具特色。
2.“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两句都以人喻春,却蕴含了词人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2-06-2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