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6 道试题
1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并给后代的词以相当大的影响。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所选的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作品,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苦闷,阐发了他的人生感悟。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15-16高三上·上海杨浦·阶段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1.辛弃疾的字         ,号        。“代人赋”是这首词的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的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岗,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3.3.结合划线句,分析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2016-05-2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高三11月基础测试语文试题
15-16高二上·上海金山·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碌,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娖[chuò]:戒备;②银胡碌:箭筒,一种戒备的器具。
1.辛弃疾,号________。“白髭须”和上片的“_______”一词对照,极言岁月流逝。
2.下列对本作品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战争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
B.诗中“燕兵”代指“金兵”,尽管敌人防备,诗人率军仍能射良箭突袭成功。
C.下片一“追”一“叹”,含不尽的岁月感怀,由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D.整首词直抒胸臆,体现了辛弃疾词风豪放的特点。
3.下阕着一“叹”字引领,请结合诗句简析 “叹”的内涵。
2015-01-06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2015学年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4高三·重庆·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都是写“愁”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05-30更新 | 910次组卷 | 5卷引用:2014重庆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限时集训语言文言文阅读练习卷18
2010·上海·高考真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5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第下列各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②偃蹇: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选入高中教材的辛弃疾词作是《水龙吟·________》。
2.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作者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这首词情辞宛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3.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
2011-01-14更新 | 6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上海)
2010·辽宁锦州·一模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①。
[南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
①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当时,辛弃疾任江东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属。叶衡对辛弃疾颇为器重,后来他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立即推荐稼轩为“仓部郎官”。写此词时,叶衡尚未作“丞相”,题目云“为叶丞相赋”,是后来追加的。
②“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8.这首词上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                                                                                                                                                                                                                                                                                                                                                                                            
9.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
答:
2010-05-10更新 | 92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10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