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王国维

急景流年真一箭。残雪声中,省识东风面。风里垂杨千万线,昨宵染就鹅黄浅。

又是廉纤春雨暗。倚遍危楼,高处人难见。已恨平芜随雁远,暝烟更界平芜断。

【注】①这首词作于1905年,当时王国维在外地教书。②急景流年:形容光阴速逝。晏殊《蝶恋花》: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索方寸。③省识东风面:套用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诗句中春风面指美人的容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句两度化用前人诗句,不过又有所创新,本词中“东风面”应指春天的容颜。
B.“风里”两句写东风使杨柳垂枝变得柔软婀娜,一夜之间柳枝就出现了黄色的新芽。
C.“春雨暗”指朦胧的春雨把眼前一切都遮蔽,因此才有下句登上了高楼却无法远望。
D.本词借思妇的视角抒情写作思路也与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登金明灭)》相同。
2.这首词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请结合本词内容,写一则关于该手法的札记(150字以内)。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且不说宝玉胶柱鼓瑟地有些学究气,也不说宝钗自呈才博地把钱翊的诗张冠李戴地算到了韩翊名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

②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读诗的人在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这种象、意、节奏乃是融于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头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在读者的视境中立刻凸现出的就是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这样一幅连续呈现的动态画面。这种节奏流畅的视境依次呈现——尤其是全诗引起的连续流动的视觉呈现——在引起读者心理快感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略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

③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比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杨天,愤景长肃杀。在合格的读者的脑海里,依次呈现的是郊外——贾谊墓——无人凭吊(荒草衰飒)——清明时节白杨却在风中摇曳——一种悲愤的情绪、一种肃杀的情景,人们可以由此而联想到贾谊墓前过去曾有过络绎不绝的凭吊者与连绵不断的香烟,而如今却冷落荒疏,就是踏青扫墓的时候,也那么冷冷清清,因而引发一种久远的惆怅。然而,在并不具备这种认知能力系统的读者那里,青蝇这个典故便使得中间断开了,缺少了这个中介环节,不仅大大降低了诗歌的整体可感性,造成了节奏失调,甚至连诗意都会误解。像那个清代最博学的注释家王琦,就把青蝇按照《诗·小雅·青蝇》的意思理解为谗谱之人”,“青蝇久断绝就变成了昔时谮言之人亦归乌有这种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既然是好事又何必”“肃杀”,于是王琦只好硬着头皮把它扭成盖妒能嫉贤虽只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而不能释”,因此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

④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在他们读诗时,这些深奥而有来头的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而只是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这种遐想所引起的暂时停顿,并不是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而是交响乐曲谱中有意识的暂时休止符号。这短暂的休止实际上成了一种更深刻、微妙的连续,正如       

⑤前者是节奏的打乱而后者是节奏的延绵,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读到这种用典的诗句时,他在瞬间里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再进一步,他又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由典故为联想的契机,在脑荧屏上浮现出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顿时便丰富了许多,层次也增加了不少。这种诗歌语言现象,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泰特称之为张力”,它借助读者的知识使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在宋人杨亿看来,就叫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换句话说就是典故像个橄榄,入口之初不觉如何,但越嚼就越有味儿。或者说诗中用典如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但借着游人的目光,却使远山、蓝天、飞鸟都齐汇小院,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在合格的读者面前,典故已不再包裹着生涩坚硬的外壳而呈露了它的内核,而它的原型及其使用史又引起了一连串的联想,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张力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材料二:

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材料一引用这一内容的目的是批驳宝玉的学究气和宝钗的张冠李戴。
B.读诗的人在接触中国诗的时候,脑荧屏不仅出现了文字,而且直接出现了流动图像,如读者读“黑云翻墨未遮山”时,视境中会出现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的画面。
C.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常常造成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因而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虽喜欢用典,但中国古典诗论对于用典却多有讽刺贬斥。
D.宋人杨亿认为“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这一说法与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泰特提及的“张力”有共通之处,他们都肯定了读者有丰富诗歌内涵的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注释家王琦把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的“青蝇”理解为“谗谮之人”,把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由此可见,读者即便极为博学,也会误读典故,对于多意的典故,还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B.“‘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是指这两句词中运用了谢灵运、江淹等人的典故,在不熟悉典故的读者那里,阅读节奏就被迫暂时中止了。材料二中的“隔”与材料一中的“视境中断”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C.王安石诗云:“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春组影外天。”这两句本不失为一组声色俱佳、动静相生的好诗句,但“搏黍”(黄鹂)和“春组”(鹭鸶)横亘其中,必然会造成“视境中断”,降低诗歌的整体可感性。
D.材料一中出现了“合格的读者”、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熟悉典故的读者,这几个词在语境中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些读者能读懂典故在诗歌中的意思,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
3.下列选项,最适合出现在材料一第四段划线处的一项是(     
A.阿恩海姆说:“由声音突然的中止所产生的那种死寂的静止与充满着生机的安静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B.朱光潜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C.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如果我们把一个静止的镜头插入影片的连续系列中,它就会呈现出一种呆板僵化的姿态。”
D.刘想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则馀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
2024-08-3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_______·杜鹃千里啼春晚

(近代)王国维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断。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_______·辛苦钱塘江上水

(近代)王国维

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东趋海。终古越山澒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气。

说与江潮应不至。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千载荒台麋鹿死。灵胥抱愤终何是。

【注】①素车:古代凶、丧事所用之车,以白土涂刷。白马:古代以乘白马表示有凶事。素车白马:这里指钱塘江湖及传说中的潮神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死后化为涛神。《太平广记》:伍子胥累谏吴王,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高数百尺,越钱塘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走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本词作者王国维,近代著名学者,1927年6月2日,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他的死有“殉清”和“殉文化”两种说法。②澒洞:水势汹涌。澒,音hòng。③荒台:指姑苏台。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始建于吴王阖闾,后经夫差续建,历时五年乃成。建筑极华丽,规模极宏大,耗资颇巨,以供夫差享用。④灵胥:指伍子胥。

1.对于上面两首词的词牌判断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虞美人   踏莎行B.浣溪沙   蝶恋花
C.虞美人   蝶恋花D.浣溪沙   踏莎行
2.下面最有可能是针对上面的词作而发的评论是(     
A.寥寥数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B.才气虽雄,不免粗鲁。
C.虽不见霸气,却有舍我其谁的王者之气。
D.为内心冲突矛盾之苦的写照。
3.上面两首词为王国维写故乡海宁钱塘潮水的作品,其中有所寄托,这两首词均用了春秋伍子胥的典故,在词中也都用了“愤”字表达感情。请据此联系两首作品和注释①具体分析比较两首词感情的异同。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材料,完成各题。

文本一:

秋怀(其二)

孟郊【注】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文本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

【注】此诗作于孟郊老年居于洛阳充当河南尹下属小吏时。孟郊一生仕途波折,生活困顿。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怀》从冰冷的秋月起笔,与月为伴的“老客”壮志也已消磨殆尽,开篇就奠定了全诗苦寒的基调。
B.《秋怀》中“冷露”二句语带双关:作者既感叹秋寒露重难以成眠,也悲泣人生梦想破灭。
C.作者以“峥嵘”来形容深秋时节的梧桐,委婉地表达出内心依然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胸怀。
D.本诗中呈现的诗人形象与杜甫在《登高》中塑造的诗人形象有相同之处:均为晩境颓唐、愁病交加。
2.请结合文本二,合理评价孟郊《秋怀》诗的境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下列诗句不属于“造境”的一项是(     
A.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2021-07-24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王国维

列炬归来酒未醒。六街人静马蹄轻。月中薄雾漫漫白,桥外渔灯点点青。

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更堪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


【注】①王国维(1877年—1927年),浙江海宁人,著名学者,《人间词话》的作者。②峥嵘: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有不平凡、奇特之意。③摘得星辰:比喻高昂的意气。
1.这首词以醉写愁,回顾少年心事终落空,“可怜”一语有______的意思;末两句似豪迈实苍凉,“______”两字起了递进的作用。
2.有学者指出画线两句与王安石《雨花台》诗中的“新霜浦溆绵绵净,薄晚林峦往往青”两句风格相近。两者在写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简要赏析。
2021-04-25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高一下·全国·课后作业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王国维: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节选)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栗,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慝,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施之而受之                            交:交替。
B.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                  咎:过错。
C.无时而不可于吾前                      坠:降临。
D.而黛玉之孤僻                            惩:恐惧。
2.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能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一项是(     )
①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②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
③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④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
⑤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
⑥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⑤⑥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叔本华的学说,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于普通的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
B.《红楼梦》不同于其他悲剧,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例外的事,而是人生所固有的。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C.在王国维看来,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都极其自然。
D.节选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2)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
2021-04-0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第五部分 多元主题,深入挖掘 课时作业
8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

王国维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合音乐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因此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B.本词开篇中的“西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西风”暗指春天。
C.“阳关”是唐人送别的歌,一般要唱三遍。作者匆匆送别,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渐行渐远无声,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悲伤,也更添一分对前途的迷茫。
D.“人间第一耽离别”一句直接抒情,写出了人间最令人伤心的事莫过于离别。
2.请分析“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句的作用。
3.赏析“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一句的妙处。
2021-01-04更新 | 68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

清·王国维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蝶恋花”是词牌,押仄声韵。
B.本词开篇中的“西风”是古诗词的常见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西风”暗指秋天。再如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东风”,则暗示春天的到来。
C.“阳关”是唐人送别的歌,一般要唱三遍。作者匆匆送别,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渐行渐远渐无声,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悲伤,也更添了一分对前途的迷茫。
D.最后句的“耽”与《诗经·卫风·氓》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中的“耽”意思相同,都指“负担,承受”,此处词人直抒胸臆,人间最不能承受的就是离别之苦。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根据这一理论分析词中的“草”与“辙”两个意象。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 楼 春

王国维

西园花落深堪扫,过眼韶华真草草。开时寂寂尚无人,今日偏嗔摇落早。

昨朝却走西山道,花事山中浑未了。数峰和雨对斜阳,十里杜鹃红似烧。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写到花期本就不长的西园春花凋零殆尽,令作者心生韶华易逝之慨叹。
B.上阕后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再现了观赏者对春花在绽放和凋零之际的不同态度。
C.西园之花“寂寞开无主”,给作者一种“花美无人赏识”的遗憾。
D.词的下阕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描绘出西山中“花事浑未了”的状态。
2.作者在下阕后两句勾勒出怎样的画面,又能给人们以怎样的生活启迪?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