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28 道试题
2010·上海青浦·一模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罐头人生

程乃珊

上海人称罐头又叫听头,源自英文Tin

罐头食品的问世,可以讲是工业革命最大的成果之一。罐装从储藏和保持、都带来了空前的方便,特别对于营营役役的都会人,在冰箱还不普及的年月,一般上海中上人家,家里多多少少储有几只听头以备不时之需。

罐头食品因为工艺制造成本较高,在五六十年前仍属昂贵的消费品,为新派上海人的时尚和摩登的标志,因为方便卫生,尤受一些白领人士欢迎,是十分小资的。在旧上海如若家里开听头,必是有什么喜庆之事,或有贵客上门,一般不会随随便便开听头。

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美军涌入上海,连带美军的剩余罐装供给品,英文称Ration,都在上海街头堆得铺天盖地,罐头开始进入上海寻常百姓的视线内。当然美军的罐头与花花绿绿的正宗罐头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容,都无法比,不过其工艺十分好,不似一般罐头开起来很麻烦,需要专门的一种开罐头的扳头。美军的Ration上方有一只钥匙,只需拿下来围罐头一圈兜过去,就开了。这大概是为了便于战地之需。我想这应是易拉罐的前身。Ration深藏不露,内含丰富。内有两支香烟,一包华夫饼干,一包特浓巧克力,两包速溶咖啡粉,两包橘子粉。难怪上海人称美国大兵为少爷兵——打仗都吃那么好!

现今的易拉罐设计得很以人为本,一拉即开。但总觉得罐装食物显得太单一规范了,一点也不浪漫,又那么可以预知,连带什么成分都标得那么一清二楚。一只只机械刻板地拉开罐头,心情也呈单线的静止状态,不如在厨房亲手操作,缺乏惊喜与高潮。罐装食品是大批量按同一配方生产,缺乏个性,纵使外表再包装得国色天香,仍是谋杀人类赖以生存的维他命的元凶,不足以兴奋人的味觉。

在效率和利润盖过人文的现代世界,罐头越发方便易用,却越来越反人性。我们惊恐地发现罐头已经由消费品演绎成一种文化,令我们的人生不知不觉进入一种麦当劳式的连锁纪元。我们的物质生活开始变得空前的丰盛,而且太易得到,一如易拉罐,一打开,就什么都唾手可得,然后将空罐一扔而忘记珍惜。

看电视有了罐头笑声,在应该有点观众反应时一拉罐头,帮助尚未明白过来的观众,瞎子凑热闹般一起哄笑;导演也以罐头笑声作预算,这一部戏应该开几罐笑声?笑过了,罐头一扔进了垃圾桶。再制造另罐。

我们有了罐头音乐。早餐桌上一边喝着牛奶,一边拉开一罐名为早餐音乐的莫扎特或李斯特的作品集锦,然后有舒缓神经的音乐,有入夜后在床上欣赏的音乐……这种罐装音乐,大多是以莫扎特,李斯特等名家音乐录制,各有名堂各有书签,一套数款,用以熨帖你的生活所需,在你冥想,发梦,看书时作陪衬,一切手到擒来,方便即食。开发商用心良苦,热心代听众选择,制成规律化的罐头……我一向很抗拒这种什锦音乐碟,喜欢个人录制的音乐碟片——那才是我亲手去菜场挑选,热油旺火炮制出来的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世界进入网络时代,我们有了罐头软件,一切都有现成的程式和组合,设计方便多了,只需三两下手势,就可大功告成,难怪现今的平面设计少见神来之笔,都像出自一个人之手。

连带我们居住模式,也是密封式。旧式里弄大片大片从地图上消失,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话将只能在词典上找到,每个单元就像一个密封的罐头,家庭小型化甚至丁克族的出现,令我们社区如一只只老死不相往来的集装箱,易拉罐在这里最难打开。这种罐装生活方式叫疏离。因为人人都是独生子独生女,长兄为父长姐为母这种概念被视为老冬烘,自小被视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不懂得横向与社会沟通,只想往上拉关系。于是各种教你成功发财升职的罐头书纷纷出笼。这种书如易拉罐,一读就懂,但营养成分有多大则不得而知,一如罐装食物。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罐头制作工场成长的一代,走的是一条既定的被规划好的由名幼儿园——名牌学校——名牌社会关系——不锈钢玻璃幕墙构成的办公楼里的白领——三房二厅格局里的小型罐头制作坊再加工小罐头这样的一个程序,一如生猪——屠宰场——加工——抽真空进入密封罐的过程,如此炮制出来的是罐头人才。

什么叫罐头人才?有技术无智慧,会钻营而懒思考,钱财足而道德薄,野心大而心胸狭。这样的人才,因为缺乏悟性修养和品味,其发展空间也必将有限,一旦利用价值被用尽,也就会像空罐头一样给扔进垃圾堆。

罐头尽管方便,既容易携带便于保质,但是,你是选择一段新鲜生猛,纵然磕磕绊绊,可品出生命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人生,还是一段由他人代加工代规划并已加入防腐剂的一开启就完结的罐头人生?

(注释:营营役役——形容终日忙碌,奔逐名利。冬烘——糊涂懵懂;迂腐浅陋。含讽刺意)

1.第⑸段“现今的易拉罐设计得很以人为本,一拉即开”与第⑽段“易拉罐在这里最难打开”是否矛盾,为什么?
2.阅读第⑽—⑿段,概括罐头人生的主要特点。
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罐头食品的沿革写起是为了与罐头人生形成对比,突出罐头食品的先进与罐头人生的可悲。
B.易拉罐的空罐被扔掉是因为物质生活空前丰盛,罐头人才被扔掉是因为其利用价值被用尽。
C.“罐头越发方便易用,却越来越反人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足以兴奋人的味觉。”
D.“罐头人生”虽看来有些夸大其词,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却反映出现实中存在的—种个性缺失现象。
4.第⑽段“‘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话将只能在词典上找到”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
5.第⒀段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应划在( )之前。
A.也B.但是C.却D.还是
6.任选下面一人,为他命名一种人生形态,如“忧愤人生”、“革命人生”等,并简要阐述理由。
(1)蔡孑民 (2)托尔斯泰 (3)杜甫 (4)爱因斯坦
2019-11-1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10·上海青浦·一模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⑴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⑵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⑶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⑷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⑸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⑹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⑺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⑻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⑼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⑾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⑿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⒀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⒁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⒂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第⑶段把清溪比作“少女”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
2.第⑵、⑶段作者极力渲染“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作用是__________
3.第⑹—⑼段写村庄的各种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简析第⑽段“沉默”中包含的复杂情感。
5.对全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两项
A.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以作者探访山村的行踪为线索。
B.文中老人既有热情淳朴的一面,也有落后守旧的一面,作者哀其不幸。
C.本文写景状物虚实结合,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记游手法。
D.本文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E.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山村行将消失的痛惜之情。
F.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写景状物淡而有味。
6.纵观全文,说说文章标题的丰富含义。(提示:谁守望?守望什么?)
2019-11-17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1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给“直升机父母”的七条忠告

作者:南桥

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近年社会关注不少。这些孩子父母远游,其教育“营养不良”。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则存在教育“营养过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家教和保姆组成的庞大阵营,带着浓厚的焦虑和期待,如同大山一样压在孩子身上,童年就这样压碎了。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世界性。泰迪·韦恩在《纽约时报国际生活》中称,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其中原因之一是养育负担太大。有的家长特别害怕被拉入其他妈妈的团体,害怕游乐场和日托中心的交际,以及那些没完没了的活动和课程——如今这些活动和课程是中上层阶级养育子女的常规内容。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须陷入这种疯狂呢?其实过了头的养育,才是今日教育焦虑的一大根源。

②儿童发展研究者曾提出“直升机父母”一说。

③前斯坦福大学新生管理处主任、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朱莉·莉斯考特一海姆斯博士,写了《如何养育成人:打破过度养育陷阱,成功养大孩子》一书,力陈“过度养育”的弊病。过度养育是指孩子力所能及或是可以学着做的事,父母都去代劳。例如,小孩打闹,大人帮助协调解决。去什么地方,家长都不放心,要亲自接送。“我们就像对待珍稀花草一样对待孩子,在照料上不厌精细,一见风吹草动,怀疑孩子可能受到打击,便冲上去保护。”

④过度养育会损害孩子的能力、韧性、快乐和自我意识。如果说家长、孩子、家教是生产者的话,大学、用人单位、未来配偶,则是消费者。海姆斯多年接触刚脱离父母的大学新生。若这些新生成长中“养育过度”,其行为会立竿见影地显露出来。海姆斯自己接待新生的时候,有的新生话都不会说,而是父母在边上代劳。

⑤过度养育的后果,会往后延续多年。在日后就业上,被呵护过度的孩子,遇到用人单位,更会问题多多。2005年,一个名叫理查德的常青藤学校毕业生在华尔街某投资银行就职,年薪25万。他的工作时间很长,很辛苦,妈妈心痛,想方设法找到小伙子老板的电话,跟他抱怨。次日小伙子上班时候,在电梯口就进不去了,保安把他的东西装在一个纸盒子上拿过来,让他走人,纸盒子上写着:“问你妈妈去。”这个老板或许不应该用这种恶劣的方式处理问题,但小伙子妈妈的做法颇让人厌烦。儿子都工作了,还大事小事来插手,恐怕哪个雇主都难以接受。

⑥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圣经》上告诫男女成人之后,要离开父母,和配偶结合,成为一体。失败婚姻则是一方甚至双方无法割断和原家庭的脐带,任由父母控制。2016年初北大一位教授,和银监会一位美女处长闹出离婚大战。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双方交母互向核子配偶单位写控告信。两个功成名就的当事人,在婚姻家庭的纠纷中,却离不开父母的控制,外人看了纳闷,可在我们这个“可怜天下父母心”声音极高的国度,这种事是在寻常。

⑦看完此书,我总结过度养育有七宗罪:(1)只给东西不练能力。(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只重视学习和升学。(5)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7)不听专家意见。

⑧针对这七宗罪,不妨建议如下:

⑨第一,要放权授能而不是微观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大家可能都知道经理人对于员工的管理,一种叫授能是给员工自主权,让他们自行决定工作方式,承担相应风险,此间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员工能力、积极性得到提升。另外一种管理,是微观管理,抓西瓜也抓芝麻,事必躬亲,员工得不到合理训练,能力不升反降,管理者本人也累。这种领导是无能的领导。家庭也是社会组织,运作上不无类似。大事小事必躬亲的家长,是无能的家长。

⑩第二,适度“放养”,教会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说话,而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问题是孩子成年后会接触一个又一个陌生人,不是所有陌生人都危险的。有危险的陌生人,不与其说话不一定就能解除危险,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应对。

第三,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吃苦吃亏。过分强调要给孩子瞬间满足,不能刺激他们的心灵。父母都把孩子当成了纸糊的泥捏的,受不起一点打击。为了鼓励、夸奖他们,让他们瞬间满足则不惜代价。得让孩子吃点苦,吃点亏,这样他们会成长得更皮实些。

第四,不要参与恐怖的“升学军备竞赛”。父母为了孩子成功,每一步都跟着扶持:帮孩子选课,选容易得A的课程,帮孩子做作业、写文章等。在中国不要说上大学了,就是找幼儿园、小升初的过程,都是家长在血战。其实正规教育没有这么重要,本书说的原生家庭中的家教对人的成长更为重要。

第五,让孩子根据不同年龄的能力,学着做家务。由于过度强调孩子的学习,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信,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比如家务,都是家长代劳。孩子日后进入社会,毫无准备。不会做这些都还事小,关键是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候,要会安全、高效地做事。劳动给人带来快乐,完成任务且能帮助他人,也会带来荣誉、自豪和团队归属感。有家教的人家,无论中外,都会蓄意在这方面训练。

第六,让小孩渐渐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应该训练小孩在做事、办事上,逐渐独立自主。家长让小孩自己思考,不要过早给答案,学一点“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批判性思维方法。

第七,多听专家的,而不是周围婆婆妈妈的。比如和有类似想法的家长形成一个社区:和配偶达成共识。建议大家去关注一些相关专家,不要看微信上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文章。一些作者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有强烈的媚俗倾向。多去看看真正的专家学者怎么说,可以改变我们的很多错误观念。

人类总要经历些风吹日晒,否则无法应对日后更大的风浪。现在“直升机父母”说法都过时了。父母中新的品种叫“无人机父母”。他们平时看不到,却通过短信、微信,隐形地在遥控。一旦孩子有丁点问题,他们立刻抵达现场,“危难之处显身手”。还有一个新说法,叫“割草机父母”,说这种父母,在前面给孩子清道,什么杂草和石子都不留下,让孩子的路平平坦坦。小孩的路,都是家长给铺好了,哪还需要他们去走出来?

(选自2016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直升机父母”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①段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为了引出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教育存在“营养过剩”。
B.“童年就这样压碎了”一句中“这样”指代的是家庭成员的阵营庞大,家长的焦虑和期待沉重。
C.教育“营养过剩”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存在,而且有一定的世界性。
D.根据泰迪·韦恩的说法,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根本原因是养育负担太大。
3.根据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过度养育”的危害。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③至⑦段着重阐述了过度养育的危害。
C.第⑧至段提出了针对上文的七条建议。
D.第段继“直升机父母”又提出了“无人机父母”、“割草机父母”,他们名称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
5.根据文章提到的七条忠告,填写表格。
七宗罪七条忠告
1只给东西不练能力要放权授能而不是微观管理
2适度“放养”,教会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说话
3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吃苦吃亏
4只重视学习和升学不要参与恐怖的“升学军备竞赛”
5让孩子根据不同年龄的能力,学着做家务
6不听专家意见多听专家的,而不是周围婆婆妈妈的

6.下面有一段小学生和妈妈的对话,结合文章的观点。对妈妈的态度加以评析。(不超过80字)

妈妈:今天上学怎么样?

孩子:还好,可是我把书包忘到学校了。我怎么办?

妈妈: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孩子:妈妈,你能不能开车带我回学校去拿?

妈妈:对不起,不行。我下午还有别的事。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呢?

孩子:我可以打电话问同学,问作业是什么?

妈妈:可以。

孩子:可是我需要的东西可能在书包里。或许我可以发邮件给老师,告诉她我忘了,问她怎么说。

妈妈:也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自己解决看。

2019-11-1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六校2016-2017高三学科调研语文试题
2010·上海闵行·二模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月碎沱江

夏磊

①一场暮春时节的雨,偏偏在我们将离开凤凰的时候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使得本来就浮在心里的一丝怅惘更加地挥之不去。

②雨是在清晨的时候下的,滴答滴答的雨声早已把我唤醒,我没有随即起来看雨中的小城,却努力地一点一点拼接昨夜的残梦,寻找凤凰留给我的和我在凤凰感受到的一些别样的东西。可是,我的梦里没有出现沈从文先生清瘦的身影,也没有浮现湘西如画的风景,以及翠翠姑娘俊朗的笑靥,却依稀闪烁着昨夜沱江里满江的河灯和轻波里散碎的月影。

③是的,也许我真的还没有走近湘西,也许我从一开始就错带了那点伤感的情绪,也许沈从文的笔端流淌出来的从来就只有爱,我不甘心就这么没有感觉地匆匆来去。那么,我是该带着预定的情怀去寻找那远去的爱,还是该带着爱去走进沈先生博大的情怀呢?

④初到凤凰的时候,作协主席就给我布置了写篇散文的作业,他说这里一定有能够打动你的地方。坦率地说,我的确有些感慨,有些领悟,有些追思,甚至还有些叹息,然而当所有这些感觉纷乱地交织在一起时,我好几次拿起了笔又无奈地搁下。该从何处落笔呢?我知道,没有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孕育不出沈从文这位一代文豪;而没有沈从文,湘西怕也只能长久地悄无声息地美丽着。还有,翠翠在哪里?我能寻访到她吗?我能把笔尖轻轻地落在她的渡口去探问远方的行人有没有回来吗?世界上有的地方会因为一个人的存在而声名远播,可这个地方却因为一个并不曲折且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及一位故事中的纯朴的女孩而让无数人踏歌寻翠,唏嘘不已。

⑤夜幕里的沱江是安静的,却也在不息地流淌着。倒影在水中的半轮明月,正被水面的波纹分成许多碎块,闪烁着,荡漾着,缓缓地移动着。在另一条叫酉水的河里,月亮该也一样像一群金色的精灵吧,那水边叫茶峒的街市不知会不会还和昔日一样宁静。

⑥茶峒,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我试着向凤凰的人打听,他们告诉我,茶峒离这里不近,是个小镇,比凤凰小许多,也破旧许多。我没有接着问下去,没有问他们知不知道翠翠,我相信他们会肯定地回答我。但我想问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就像打听老家的一个故人。听说在茶峒的一个小岛上有一座翠翠的雕像,是一副沉思的模样,后面还有那只大黄狗。我无法想象雕像的动作和表情,其实也不愿去设想。忽然似乎明白了,翠翠应该是没有固定形象的,她就应该像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一样,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想象里,时间越久远,就越朦胧。

⑦我可以承受沈先生的离去,我可以在凤凰的老街上,或在我的书桌前深切地缅怀他。但是,我不愿接受翠翠的不存在,我相信她曾经就生活在这一带,我知道因为她的存在,这里后来就有了许多叫翠翠的女子,凤凰就出现了许多叫翠翠的店铺客栈。在街边上,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书中有两句诗一下撞进了我的眼帘。“渡口一条乌篷船,仿佛梦境泪湿衫。”茶峒,你真的就在这沱江的上游?翠翠,你真的只能留在人们的梦境里吗?

⑧然而有些东西是仍然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并且可能永远不会变,那就是沈先生笔下的湘西纯朴的民风。在凤凰虹桥桥头的街市上,有一些年老的妇女在卖着银饰。她们并不太说话,她们更多的是默默摆弄自己的货物,她们爱这些东西,她们是想客人们也像她们自己一样爱上这些东西。他们并不悠闲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仔细把玩自己的东西,他们不会对外乡人显出特别的殷勤,也不会流露出冷漠。他们的言语不多似乎是告诉你,你就是一个寻常的过客。

⑨在沈先生笔下多次描写了湘西的月色。“月色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沈先生当然知道,这世界每天都在变,湘西也会跟着变,但他同时知道,不变的或许只有这永恒的故乡的明月。即使他看到今夜江中的碎月,他也一定会认为,这样的月亮正可以洒满一条江。

⑩难怪我在看《边城》时总有一丝莫名的伤感,原来这里面有沈先生那么深沉的情感,那么厚重的叹息,那么执著的呼唤。这种情绪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翠翠是那么美好,她的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然而翠翠又是悲剧的,她的相依为命的爷爷老去了,爱她的人为她“淹坏了”,而她爱的人却已远走他乡。“这个人也许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⑩我无法回避内心的伤感,我知道很多人就因为这句话而来到凤凰,我懂得爱是一种至真的美。而一种没有结果的爱呢,或者说一种似有似无的从未表达过的爱呢,它也美吗?

⑩凤凰渐渐模糊在雨雾里,听涛山也变得亦真亦幻。我忽而又想起了昨夜的—…‘江河灯。河灯只碗口大,中间点着个小小的蜡烛,放灯的人在上游把河灯放下,河灯就随着沱江的轻波缓缓流去。据说每一个河灯都寄托着人的一个心愿或一个祝福,它会一直飘到你看不见的地方,然后出现在你要祝福的人的梦里。有一会儿,我恍惚得分不清哪些是河灯,哪些是星星,哪些是沱江里的碎月。

(选自《散文》2005年11月号,有删改)

1.仔细阅读第⑥段中的划线句,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
2.细读第⑦段画线的句子,简析作者在其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⑧段中,作者对“一些年老的妇女”进行了描写,请分析他这样写的用意。
4.下列各项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章的开头结尾都写到了一江河灯,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B.第⑤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中月亮的美。
C.《边城》里,那深沉的情感和叹息呼唤“我”来凤凰寻找翠翠。
D.作者在凤凰寻找翠翠,实际上是寻找一种心中美好纯洁的东西。
E.开头就写雨,烘托了作者读《边城》时总有的莫名伤感与惆怅。
F.第段的问句,表现了作者对似有似无从未表达过的爱的怀疑。
5.本文多次描写了“碎月”,请分析“碎月”在文中的寓意。
6.第⑩段中作者说:“翠翠是那么美好,她的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请你结合课文《边城》,谈谈为什么作者说翠翠身上“集中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美”?
2019-11-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10·上海闵行·二模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⑥魏普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

⑦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

⑧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人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

⑨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1.从第①段中可以看出,加点词“境界”是指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_______
3.在第⑦段空白处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A广博精深   多元化       B多元化       广博精深
选择项:(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浴沂舞雩”一词出自高中课文《______________》一文。其中表现了孔子的怎样的人生理想?
5.下列对本文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
B.从第⑨段中可见,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
C.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
D.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于佛老的。
6.第⑧段中,作者说:“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请你结合《前赤壁赋》,谈谈你对苏东坡“漂流”心态的理解。
2019-11-1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11·上海普陀·一模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1)随着世界平坦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很多人也产生了相当的忧虑,担心“全球化即美国化”。这样的担心并不是没有原因,因为全球各地充斥着美国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美国的品牌和美国的电影制作人、美国的歌星和美国的演员、美国的服装设计师和美国的快餐连锁店。他们在世界平坦化的过程中占据着最好的有利位置,是第一个尝到甜头的人。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利用平坦的世界推销美国文化,不管当地独特的服装、语言、食物或音乐多么顽强地固守自己的风格,最后人们还是会担心,自己的文化传统可能被轻易地侵蚀。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美国文化似乎注定要获得胜利。全球化长了一张美国面孔,有着一幅美国神情,充满1了美国味道。

(2)所有这些变化将以“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形式对全球化产生影响。世界上的很多人声称,[甲]我们认真采取措施加强保护本土文化和自然环境,[乙]美国式的全球化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消灭全世界花费数百亿年才进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和动物的多样性。

(3)然而,就文化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平坦化进程不会必然导致各种文化的同化。实际上,[丙]说平坦世界中的竞争平台能同化各种文化,[丁]说其导致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多样化的潜在能力更为强大。

(4)为什么?主要是因为人们具备“上传”的能力。“上传”可以使本土文化成为全球化的成分之一。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人都可以利用工具创造或上传自己独特的东西:本地的新闻报道、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音乐、自己的视频、自己的照片、自己的软件、自己的百科全书、自己的字典。所有这些行为汇集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从而保护并加强了本土文化的独有风格。平坦世界的竞争平台为你提供了把本土文化展现给世界的机会。这意味着你不再仅局限于下载《米老鼠和唐老鸭》。你现在可以写自己的歌曲,以你喜欢的语言创作博客,把它放在博客网站上与其他人分享。你现在还可以用便宜的电脑摄像头和微软操作系统附带的视频编辑软件拍摄和制作视频作品,并上传到网上。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视频不是巨无霸汉堡,而是比萨饼。什么是比萨?比萨就是在一块面团上撒上各种小食品和调料,各种文化撒的小食品和调料不同,所以可以制造出不同口味的比萨。比如,日本制作的是寿司比萨,曼谷制作的是泰味比萨,黎巴嫩制作的则是mezze 比萨。平坦世界的竞争平台就像是制作比萨时的面饼。它允许各种文化根据自己的爱好调节口味,这种状况将越来越平常

(5)与此同时,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高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具备了不通过移民就可以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这意味着本土文化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的机会增加了。一个年轻的印度工程师不必再在美国驻新德里使馆外排长队,祈求能够获得美国签证。他或她不必放弃自己的民族服装、民族饮食、民族音乐以及自己的家人孤零零地前往明尼苏达州,以求在美国3M公司获得一个体面的工程师工作。这对于保护印度本土文化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文化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越来越多的人在本土就可以幸存于平坦的世界,甚至发展的机会更多。促使文化多元化与促使文化同化两种力量的角逐中,前者变得更加强大。

(6)而且,即使那些不得不离开自己国家前往西方——尤其是欧洲或美国——的人们,也能够利用平坦的世界保持自己本土文化中的很多特色。即使他们生活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读到本国新闻,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几乎不花费用地与亲人和朋友联络,可以通过网络或卫星电视收看来自开罗和加尔各答的每日新闻(使用阿拉伯语和印地语),保持特色和趋同的两种力量一样强大。

(7)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听到了一位印度出生的专家对“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这一问题的见解,他是亚洲传媒通信公司的秘书长英德拉吉特。班纳吉。2005年9 月11日,他在接受新加坡《海峡时报》的采访时说:这是一种现象,无论散布在世界何处的人们都会利用当今全球的媒体网络来更多地关注他们本土的新闻、传统和朋友。他将“本土文化参与的全球化”称为“倒转的全球化”。除了全球性的媒体覆盖了亚洲,当地的“本土”媒体也正在走向世界。这种“本土文化参与的全球化”的现象是由于散居在外的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在世界各地的移居者)对于本土新闻与信息的强烈需求而引起的。

(8)当然,全球化过程中的美国化趋势仍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任何人都不能低估它。但是,不管怎样,近10多年中,全球化并未必然导致人们逐渐像美国人一样去看、说、唱、跳,以及以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1.文中的人们担心“全球化即美国化”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______;二是_______
2.文章(2)(3)两段中,“甲”、“乙”、“丙”、“丁”四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A.虽然 但是 或者 或者B.除非 否则 与其 不如
C.要么 要么 非但 还能D.不是 就是 既然 所以
3.文章第4段中“上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4.用一个现实中具体的例子来阐述第4段划线句的含义。
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界平坦化”即“全球化”,各种文化能够借助平坦世界的交流平台来进行交流展示。
B.民族文化不能离开其生存的环境,因此保护民族文化的最好的方法是将它留在本土。
C.美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并不会必然导致世界文化的趋同。
D.“本土文化参与的全球化”是通过走向世界的本土媒体,向世界传播当地文化和信息。
6.概述西文的主要观点及支持该观点的理由
2019-11-1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10-11高三上·上海奉贤·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院清池

①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②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留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③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④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⑤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秋八月,时年三十八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侧的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他的《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他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轩的门环去请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等物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凉凉而潺潺犹似旧时。

⑦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

⑧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1.写出高中课本中与荷花有关的一个篇名《             》。
2.文章第③段对蝉声的写作是为了体现: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②—⑤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⑤段提到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体现了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富有的文化意蕴。
B.第④段“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热闹的夜总会”,用对比突出了清池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安静。
C.第⑥段写到百泉轩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仍是旧时的,表达出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D.第②段对乡野的池塘的写作,是为了衬托我对书院的那一方清池的喜爱。
E.第⑦段“几句鸟语”,一个“句”字,巧妙地把学府氛围和作家志趣所共有的“清雅”暗示出来了。
F.作者把书院清池比作一方“砚池”,是表明作者对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愤慨不平的一面。
6.第③段作者对书院清池的描写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7.作者建议将书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你觉得哪个名字更好?请说明理由。
2019-11-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09-2010学年高三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2010·上海长宁·一模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文,完各题。

①城市管理者创办大型文化活动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考量,当然其中也有民生的考量。然而,大型文化活动在创办、设计,评估等一系列环节中如何强化民生意识,却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②考查如今众多的大型文化活动的创办动因,我们发现,过多重视精英需求,过量强调经济效益,轻视民生需求,忽视百姓意愿的现象不乏其例。这样的功利目的是大型文化活动的目标追求吗?必须承认,正如多元社会是由不同阶层的人群组成一样,我们的文化活动也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但我们还应承认,现代耗费巨资的大型文化活动往往是由政府创办,而政府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理由只为少数人服务,将一个牵动全城甚至打造城市标志的大型文化活动办成少数人的自娱自乐。民生意识是大型文化活动创办之本,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从第—届开始,“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办节宗旨就牢牢扎根在每一个操办者的脑海中,将艺术节办成万民同乐、百姓共享的文化大餐,正是艺术节所有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③现代大型文化活动不管是专业类的、综合类的,打的都是组合拳。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总体结构上有演出、展览、群文、论坛、交易会、节中节六人版块,每年平均有近百个项目,品种繁多,样式丰富,风格迥异;而且一个版块,如演出中,就有芭蕾、交响、戏曲、话剧等多个艺术品种。但不管有多少品种和多少项目,不管从总体设计到项目设计,自觉的民生意识都是设计的灵魂和源泉。

④首先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反映民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大型文化活动的内容设计承载着许多功能需求,既要服从活动定位的制约,活动目标的导向;又要服从个性要求、文化追求的满足;还要服从市场繁荣、产业发展的支配。然而民众需求和接受能力却是内容设计的根本立足点。不要说本来就以吸引最大化民众参加为目标的上海旅游节以此为首要考虑,即使是艺术含金量较高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聚焦电影艺术家和专业人士的问晌,也不敢稍存怠慢民众之心。

⑤其次在形式设计上要细心考虑民众的参与欲望和方便。一方面大型活动的举办有凝聚城市人气的动因;另一方面已逐步殷实起来的市民有参与文化活动、追求精神享受的需求。两者的聚合是大型文化活动之所以越办越多,越办越兴旺的根本原因。因而在大型文化活动的形式设计上,就必须细心考虑民众的参与方法和途径。

⑥再次在总体设计上要高起点考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大型文化活动应该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的,是政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保障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这种高质量服务体系的需要。上海国际艺术节运作体制的四句话:“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就精辟地体现了这—理念。

⑦评估一个大型活动成功与否有很多指标:内容是否精彩,形式是否创新,票房是否火爆,等等。然而,在诸多评估指标中,最根本的应该是民众的反应。没有这—点,其他指标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活动本身也难以实现它创办的宗旨和目的。因此,大型文化活动在建立自己科学的评估体系中必须自觉强化民生意识,将民众的反应放在首位。

⑧大型文化活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眼球经济。社会的关注度是任何一个活动的操办者所极其看重的,然而在具体考量中常常会偏重专业界的关注而轻视百姓的关注,将专业关注代替社会关注。我们并不否认,大型文化活动大多带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专业界的认同。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不能引起音乐人和音像公司的关注,很难想像它能够成功举办。但如果它只能吸引专业人士的眼球,而无法打动广大民众,也很难想像它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⑨一个大型文化活动其内容的构成难免有雅俗之分,自古以来众口难调。从专家明星到平民百姓都一致叫好是—种理想境界,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却是一种常态,关键是我们以哪一张“嘴”的评价来作为活动评估的主要标准。大型文化活动因其公益性质,政府背景及其承载的社会功能使我们不得不把评估的天平倾向于民众的”嘴”。我们需要专家的百张“嘴”,更需要民众的万张“嘴”。

⑩笔者曾经观摩过—场耗费巨资、场面壮观的大型情景剧。这台原被炒作成大型文化活动亮点的剧目,吸引了两万多观众前往。然而演出未经过半,观众不仅不给掌声,甚至干脆起身走人。事后,一位专业人士对笔者说:老百姓用手和脚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这场演出的态度。而著名盲人歌唱家波契利上海演唱会尽管没有豪华的布景和精妙的包装,但全场八千多名观众把如潮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地献给了这位音乐界的奇才。不给掌声和如潮掌声,鲜明的对比给出了真实而残酷的评判。

(节选自张福荣《大型文化活动的民生意识》,原载《文汇报》。有改动)

1.第①段“考量”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举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例子,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画线部分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句,表明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在“________________”与“满足市民需求”这两方面同等重要。
4.根据文意,大型文化活动最根本的评估指标具体是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关于本文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全文共分三层,第①、②段为第一层,是总起。
B.全文共分四层,其中第②段、第③—⑥段、第⑦—⑩段是分说。
C.第③—⑥段与第⑦—⑩段是递进关系,都是“总一分”形式
D.第③—⑥段与第⑦—⑩段是并列关系,为文章的第三层。
6.联系全文,推究大型文化活动强化民生意识的重要意义。
2019-11-1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10·上海徐汇·一模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
9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作家富豪榜给文化一条红尘路?

(1)一年一度的“中国作家富豪榜”于近日发布,今年是“童话大王”郑渊洁以2000万元的年收入荣登首富宝座,曾获两届第一名的80后代表作家郭敬明屈居榜单第二名,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作家富豪们整体似乎比去年更富有,后起之秀不少,但啃旧作的也大有人在。

(2)区区一个“作家富豪榜”能否捍卫“汉语的尊严和自由”暂且不说,但自从2006年第一次发布以来,“作家富豪榜”便将文学推向了人们注目的中心,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引发众口沸腾。它就像一个多棱镜,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价值尺度,几年的争议,“财富并不完全等同于一个作家的写作价值”成为共识,但是对该榜的认同性和重视性在提升,这是该榜发布了3年后的一种趋势。

(3)我犹记2008年的作家富豪榜公布时,陕西网友震惊而愤怒,因为陕籍作家贾平凹和陈忠实都没有上榜,而贾平凹当时刚刚凭《秦腔》而荣获茅盾文学奖。值得一提的是,贾平凹、陈忠实今年依然未能上榜。这意味着,这个作家富豪榜,是伴随消费时代而生的,和主流文学的经典写作时代是分野的。

(4)从自由写作的角度言,不慕财富的写作和追求畅销的写作都值得尊重。但是,文学是人学,有市场能传播才至为关键。作家们追随畅销时代的主旋律,和市场形成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也契合了消费文学时代的需求。因此,拿贾平凹和郭敬明相比,不合时宜。

(5)从今年富豪单的情况看,上榜作家呈现出极强的流行化属性。郭敬明、韩寒等新新人类的偶像个性作家依然是畅销的主流;郑渊洁、杨红樱则是少儿流行故事的写作高手;易中天、于丹更是大众化的“学术明星”。总之,这些作家不主流、不传统、不经典,但是绝对畅销,拥趸不少,这就够了。

(6)就此意义而言,作家富豪榜不仅给作家们标树了一个市场化写作的标杆,也给文化拓展了更红尘的大众化路径。更重要的是,上榜作家的文学,不求雅而求信和达,输出的是不用费劲就能娱乐和审美的文化营养快餐,这比正襟危坐、绞尽脑汁去理解传统文学的经典大餐,要轻松许多。并且,作家富豪榜单不仅仅给大众文化添了娱乐的佐料,还给有志于码字的人以信心——就像那个号称初中毕业,却写出大红大紫网络小说《鬼吹灯》的“天下霸唱”

(7)流行和不朽,并不是有你没我的绝对,西晋左思一篇反映朝野上下关心的“统一”问题的《三都赋》在当时成就了洛阳纸贵佳话,现在,《三都赋》依然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还有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王勃,在南昌一气呵成《滕王阁序》,这篇富于时代精神和自然变化之趣的骈文从唐代一直传唱到今天。白居易的诗够经典吧,而当点白先生在长安时也是比易中天还要流行的“诗人明星”,他写诗追求“妇孺皆知”,注重“为时而著”,其诗作甚至被长安街的浮浪子弟刺在身上,也说不定,当下这些上榜作家的某部流行的作品,就不会成为未来传世的经典。“富豪榜”的被关注,被炒作在一定程度上“捆绑”了一些有责任心的上榜作家。不能以为地“向钱看”,客观上逼迫他们拿出让人心服口服的传世作品来,否则真的就成了娱乐化泡影,成为文化历史中的一个笑柄。

(8)所以,文学的审美和娱乐效应,并不只有曹雪芹、蒲松龄那一种寥落江湖之远忧愤贫病而写作的模式,也有魏晋风度引领潮头的潇洒写作,更有李白仗剑走天涯式的豪侠写作,更有关汉卿零落教坊倡优和李渔留恋风尘式的写作。只要作品符合人学的审美趣味,只要文学是红尘白浪的典型艺术化描摹,文学就能兴于时传于世。

(9)再看作家富豪榜,郭敬明们能成为千万百万富翁,那不是体制内的权威机构评出来的,也不是精英书评家吹出来的,而是读者买出来捧出来的。这种畅销和流行,事实上已经实现了文学作为文化产品的市场使命。如果中国作家当真能靠码字成为亿万、千万、百万富翁,这未必不是文化盛事一桩。

(选自20091201《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第(3)段提到两位陕籍作家的用意是________
2.第(4)段作者认为“拿贾平凹和郭敬明相逼,不合时宜”的理由是_______
3.对第(5)段中具有“流行化属性”作家及作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流行化属性”的作品因不主流不传统不经典而流行。
B.青春偶像个性作家和少儿作家都具有“流行化属性”
C.“流行化属性”的作品虽追随畅销时代的主旋律,未必不能成经典。
D.“流行化属性”的作品是文化营养快餐,终将成为娱乐化泡影。
4.阅读第(7段),列举的几部作品既“流行”又能“不朽”的原因是_______
5.联系全文,概述“作家富豪榜”在哪几方面的意义。
6.从下列作家中任选一位,结合作家境遇及其作品谈谈你对第(2)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易中天                    曹雪芹                    蒲松龄                    关汉卿
2019-11-17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10·上海宝山·二模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对复兴汉服的忧虑

①最近,汉服运动可谓轰轰烈烈,借汉服以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我接触过一些汉服狂热者,他们对汉服表现出一种高度信仰,哪怕就是变成外星人也要支持汉服,这让我很惊讶。同时让我意识到,汉服不只是一套衣服的问题,背后藏着一个个密码,解读这些密码或许可以解读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

②先说说服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力图要建构一种社会秩序,他们把这种秩序建立在象征和仪式之上,对象征和仪式的敬服,就是某种秩序的建立,反之则陷入无序混乱。象征和仪式要借助某些工具或手段,比如服饰、称谓等等,其中服饰被看得尤其重要,它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故孔子说“资衰苴杖者不能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服饰将人们各就其位,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

③正是这种“垂衣而治”的象征,使服饰附带了除遮丑、保暖以外的诸多社会功能。因此,每个朝代的更换,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改服易冠。改服易冠表示前朝遗老遗少对新政权的臣服,有利于新的统治者建立起一套新“垂衣而治”的社会秩序,比改旗易帜艰难得多、深刻得多、尖锐得多。于是在服饰的去留之上才会充满了血腥味,“留发不留人”才会变成别无他途的选择。据说,满族入关后,“大约屠杀了6000万汉人,汉服才在华夏大地上消亡”。可见,服饰关乎国之大运,关乎对新君的臣服与统治的秩序,而不只是两三尺布那么简单!

④可是毕竟清王朝覆灭了,随着清王朝覆灭的还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封建专制覆灭了,但封建思想并不会随之立即覆灭。我不知道那些狂热的汉服拥护者,内心里有没有那么一种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民族沙文主义,但是我确实害怕他们把复兴汉服弄成一种精神或思想的复辟。

⑤然后说说汉民族。秦汉时期,随着诸侯国被消亡或削弱,“”,分散的区域文化融合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习俗、观念和服饰等等,并出现了整体排他性心理,比如当时出现了“四夷”、“胡虏”的指称,这就在地理和文化意义上形成一个族类——汉民族,同一个族类就有同心向一的价值取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⑥此后中国至少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及清四个大阶段的民族大融合。这个融合的过程,既是其他各民族被“汉化”的过程,也是汉民族被“夷化”、“胡化”、“蒙化”、“满化”的过程。当然,这里所谓的“化”绝不只是温情脉脉的潜移默化,也包括血与火的斗争。但是,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中汇聚成中华传统文化,各民族都为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⑦有网友说,汉服几千年来一直是国服,传到日本和朝鲜后成了他们的国服,不明就里的人,见人穿汉服竟误以为和服,这也是他们痛心疾首要复兴汉服的原因。在我看来,一方面,这不仅有在国内重树权威的心思,对外,特别是对日本,更含着一种复杂的仇恨心理,更深层的则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心理。全球化相应地需一些世界标准,必然会在政治、经济、宗教、观念、文化等各个层面对各个文化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可能摧毁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因此,我们所说的复兴传统文化,就是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汉服被一些人视为蕴涵着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也就具有了显示和保存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功能,故而被力挺而出。

⑧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演进绝不只是对立与隔绝,比如佛教传入中国,曾引发过残杀与血腥,但佛教与儒、道也有交流与融汇,催生出新的文化。用历史的眼光看文化,用开放的心态对待独特性,用和平的方式接纳别人,这是全球化下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汉服的复兴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容不得别人评说,一评说就恼羞成怒,实际上就从文化焦虑走上了文化暴力。

1.结合全文看,第①段中“现在一些人的文化心理”是指______
2.简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4.第⑤段横线上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书同文,车同轨
C.合久必分,分久必合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5.下列对“复兴汉服”的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国人对汉服有一种高度信仰,欲借汉服复兴传统文化。
B.汉服几千年来一直是国服,传到日本和朝鲜后成了他们的国服。
C.汉服具有显示和保存民族文化特异性的功能。
D.重构社会秩序,扬我大汉风范。
6.除了本文提到的服饰与佛教外,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化的演进与融合的看法。
2019-11-17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四区(宝山、静安、青浦、杨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