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7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弧上的舞者·钳工王(节选)

梁晓声

全权代表年轻得很,才三十一二岁。风度翩翩,踌躇满志。对他所表现出的客气,是那种矜持的客气。矜持中有几分居高临下的意味儿。比对方年长近二十岁的章华勋,还是感到自尊心被什么尖锐又细长的东西深深刺了一下。

他怔了几秒钟,一笑,不置可否地说:非常感谢贵方的信赖。我想提醒对方,难道就不需要对我进行一番起码的了解和考察了么?……

对方说早了解过了。对他在工人中的群众基础和威信,对他管理方面的能力,是丝毫也不怀疑的。

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现在就可以由我向您颁发委任证书!但他并没接证书。他说:可我是有二十余年党龄的党员……

对方又一笑:章先生不必多虑了!只要不影响企业管理和发展,我们绝不要求党员退党。

他仍犹豫着不接证书。一想到将有半数以上工人失业,他内心里矛盾极了。仿佛接了证书,就等于从道义上背叛了那些工人似的。

章先生有什么条件,尽管讲出来。您儿子大学毕业后,可以入厂,还会得到重用……

他双手不由自主地接过了证书。章华勋又想到那些工人的失业问题,心里很不自在,很别扭,很不是滋味。

他陪对方四处视察厂区时,几次欲提出修改合同上那两个关于失业工人安置的百分数的建议,但对方不断地问这问那,使他根本没机会提出。

一些工人们正在厂区挖沟,抢修暖气管道。管道四处射水,细雨蒙蒙,那几名工人的衣服全湿了,脸也全湿了。在十二月的寒冷之下,一个个冻得双唇发紫,浑身哆嗦。

全权代表大发感慨:在这样的厂里,拿差不多是世界上最低的工资,造出差不多是世界上一流的步枪,这个厂的工人们都很可敬啊!

他也感慨起来:您说得对极了!我们厂的工人,个个都是好工人!绝非一半素质好,一半素质不好。这一点我可以很负责地向您打保票!……

全权代表看了他们一眼,用手朝沟下一指低声说:你替我记住他们的名字。像他们这样的人都可免除考核成为厂里的工人!我们很需要他们这样的管道工……

章华勋听了,心中亦喜亦忧。替那几名可免除考核的年轻工人喜,替钳工王等一批老工人的命运如何而忧。他们年轻时都曾是国营厂里的骨干工人。十之八九曾是各级劳模钳工王还曾是章华勋的师傅……

回到会客室,章华勋终于有机会说他早想说的话了。

我们现在谈谈合同好么?

谈谈……合同?合同不是早签定了么?

对方将刚端起的茶杯,缓缓地又放下了。他的话使对方感到了几分意外,也感到了几分麻烦。

是啊,但不是我签的,是我的前任……

不管是谁签的,都已经是既成事实。我的责任和权限,只不过是来履行一下接收这个厂的程序罢了。

对方不给他留有一点儿余地。

可……我现在不还是这个厂的厂长么?所以我认为那合……

因为明明知道从对方到达那一天起,便意味着这个厂已经正式易主了,便意味着自己这位厂长已经被取消资格了。章华勋有点儿理直气壮不起来。

你已不是什么‘三二三’厂的厂长了。‘三二三’厂已成为历史了,你已是我们将定名为‘绅士服装厂’的副经理了。你的立场应该彻底转变到和我相一致的立场上来!对方的口吻中,已经带有训导的意味了。

即使我以‘绅士服装厂’副经理的头脑思考,我也还是认为那合同……

章副经理,我再强调一次,我不愿,不想,也没有半点儿义务跟你谈合同!

对方沉下了脸,口吻已经变得有点盛气凌人了。

章华勋怔愣住了。而对方重又端起茶杯,缓和气氛地笑笑:咱们君子协定,说不谈合同就不谈合同!今天可真够冷的,有零下三十度吧?……

章华勋突然大光其火,挥了下胳膊,放开嗓门嚷道:谈!必须谈!非谈不可!你竖起耳朵给我听明白了!……

对方没料到他会突然发作,被他的嗓门惊得手一抖,洒了一身茶。于是轮到对方愣住了。

他从桌上拿起了那委任证书,一大步跨到对方跟前:你以为就这么个玩意儿,就能使我一点儿都不替工人们的利益着想啦?就能使我彻底地站在你们的立场上啦?没门儿!……

他将大红的委任证书抛在了对方脚旁。

对方弯腰捡起证书,掏出手绢擦了擦沾土的水迹,不言不语地笑望他。那意思是,你说吧,我洗耳恭听。

于是章华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就合同中的两个百分数,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有删改)

文本二:

梁晓声被称为平民作家。梁晓声直面现实又特别深刻的中篇力作,证明他始终恪守着关注现实的文学主张,直面现实,歌颂正义,充满正能量……他曾形容自己是置身弧上的写作者,他以比喻文学的人文品质和人文立场。故我们也用他自己曾写过的文字作为他这一套中篇小说集的总名——《弧上的舞者》。在我们看来,这一位作家,仍不倦地睽注着现实,仍不倦地舞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述了全权代表的状态及章华勋的感受,呈现出强烈的反差,从而吸引了阅读者的阅读兴趣。
B.“难道就不需要对我进行一番起码的了解和考察了么?”章华勋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对方信任的感激。
C.“今天可真够冷的,有零下三十度吧?”一句全权代表表面说天气,其实是为了缓和章华勋说话的气氛,故意岔开话题。
D.全权代表对章华勋想就合同中数据进行商量一事,根本不予理睬,最后见章华勋态度强硬,才表示愿意洗耳恭听。
2.关于文中画横线处所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年轻工人冒着寒冷抢修供暖管道。
B.“双唇发紫,浑身哆嗦”等细节间接地表现了工人们务实、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
C.“‘细雨’蒙蒙”“十二月的寒冷”等表明了工人们抢修中工作环境的恶劣。
D.引发了全权代表的感慨与章华勋对“钳工王”等其他工人命运的担忧。
3.文本中,章华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简要概括。
4.文本二中提到了梁晓声曾形容自己是“置身弧上的写作者”。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2024-02-2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物勒工名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物勒工名不仅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诗经》中即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说法。物勒工名制度之下,统治者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如在制作车辆时,车轮达到的技术要求明确而细致,车轮圆不圆,辐与牙相交处是不是直角,上下车辐是否成一条直线,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在追求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工匠们逐渐形成了精益求精的意识。

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对其产生的精神影响是很大的,在这种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认真劳作,兢兢业业,久而久之就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礼记·月令》有云,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这里的就是敬业专一的体现,其要求是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指出优质的产品应当是精良的,而不是奇异的,而精良的产品必须通过敬业专一的功致生产出来。

诚信精神在物勒工名制度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物勒工名制度下,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处理也十分严格。《秦律·杂抄》规定: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也就是说,士兵在使用武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质量问题,武器的制造者将被罚款,甚至被追责。物勒工名制度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材料二:

20161119日,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内的测产验收专家组来到广东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1500公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经过现场收割、称重和测算,袁隆平主持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晚稻实割亩产705.68公斤(干谷),加上早稻的亩产832.1公斤,最终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折合3075.56斤),再次刷新了水稻亩产的世界纪录。该项目华南双季稻两季产量相当于以前的三季。

彼时,袁老已经86岁,业已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耕耘奋战在科研一线,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创造着。有关部门通报,当时,他正探索种植海水稻,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若能研制成功,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及几千万亩的滩涂有望成为新的良田。袁老还期待实现“90岁前拿下17吨(每公顷)的目标,100岁还想在田里

他的这种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网络巨变时代,对于我们所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励志课

(摘编自张东阳《创新当如袁隆平》)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一部署凝聚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对本职工作的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付出。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当前我们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先进生产力,以的提升带动的提高,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终究是由人来完成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大国工匠,不仅是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石,更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

培树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社会价值观念。针对当前社会浮躁化、逐利化的思想,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树立工匠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文化,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工人短缺是目前我国各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劳动力供给不足,工匠型人才更是缺乏。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欠发达,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加快发展与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培养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还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建立技能培训制度,发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作用,定期组织选派优秀骨干参加培训、对外交流,培养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对各行业涌现的技术创新人才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提高薪酬待遇,引导广大劳动者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

(摘编自杨安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它既能保障产品的质量,也是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证。
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现了工匠对精益求精的追求,“物勒工名”制度之下,工匠们为了维护声誉,严格要求产品质量。
C.86岁的袁老,依然在科研一线耕耘奋战,不断求新求变,并且期望着实现更远大的目标,这最终让他功成名就。
D.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体现了全社会崇尚劳模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广泛共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勒工名”作为一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这一群体,在其要求和压力之下,工匠逐渐内化为敬业专一的意识和实践。
B.“物勒工名”制度下,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和严格处理,“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诚信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C.在网络巨变时代,袁隆平为了人类粮食安全甘于寂寞、敢于奉献的求索精神和坚强意志,给追求大国工匠精神的我们以启示。
D.新时代呼唤弘扬工匠精神,我们只要推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就能形成先进生产力,用“质”的提升带动“量”的提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唐律疏议》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阶段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
B.根据《工律》的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亦必等”,“物勒工名”无疑为器物尺寸的标准化提供了监督与问责的便利。
C.在秦始皇陵兵马俑阵的每一件兵俑、马俑、将俑身上都刻有文字,这些“工名”,仿佛是大秦帝国的基因符号,标识着大秦运转的“遗传密码”。
D.春秋初,各国规定,制造产品要“不取其数”,选材、工序、加工方法等,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请结合材料三谈谈现阶段培树工匠精神的方法。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面对来势凶猛的九国之师,秦国从容应对的句子是“___________”,而九国之师则“___________”,说明其人心不齐、同时也凸显了秦国的强大。
(2)李白《蜀道难》中,为突出蜀道行走之难,既夸饰山峰之高,又表现绝壁之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节前夕,小艾同学和父母一起去南山滑雪场,面对远山的皑皑白雪,他不禁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 A 地在晴空盘旋的苍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个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向前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 B 、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不安分的马从四面八方汇集成集团向前冲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节选自《史记》)

材料二:

论周公者多异说,何也?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宜乎说者之异也。凡周公之所为,亦不得已而已矣。成王幼不能为政,周公执其权以王命赏罚天下是周公不得已者如此而已,今儒者曰:周公践天子之位,称王而朝诸侯。《书》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则是周公未尝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儒者之,患在于名实之不正。

陈贾问于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叛。知而使之,是不仁,不知是不智。”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从孟子之说,则是周公未免于有过也。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周公之诛,非之也,其势不得不诛也,管、蔡之封,武王之世也。武王之世,未知有周公、成王之事,苟无周公,成王之事、则管、蔡何从而叛?周公何从而诛之?故曰: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也。

(节选自苏轼《周公论》)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公A执其权B以王命C赏罚D天下E是周公F不得已者G如此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代理,与《论语》待坐章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思不同。
B.绌,同“黜”,指废黜,“绌”与今天的成语“相形见绌”中的“绌”意思相同。
C.患,弊病、毛病,与《鱼我所欲也》中“故患有所不避也”中的“患”意思不同。
D.疾,憎恨、痛心,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叔、蔡叔等人出于狭隘的想法,疑心自己的兄弟周公夺权篡位,就勾结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周公本成王之命讨伐叛军,严惩叛乱者。
B.周成王在丰邑,派召公动工复建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遗愿。周公再次卜问和勘察后,将九鼎安放在了丰邑,认为此处是天下的中央。
C.对于论者对周公的异议,苏轼探寻了其中的原因,认为周公所处的正是礼法变革且周武王去世的特殊时期,所以有各种议论也正常。
D.陈贾否定周公派管叔监国的举措。他分析说,周公若知道管叔会叛国还派他去,就是不仁爱;如果不知道而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2)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
5.材料二中,苏轼援引《书》和孟子的言论,分别有什么作用?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月1日,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经过浮冰区破冰航行,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

破冰船是一种特殊的船舶, ,例如“雪龙”号能破1.1米的冰,“雪龙2”号可前后向破1.5米的冰,“雪龙2”号有个“杀手锏”特别值得一提,它是全球第一艘实现艏向,艉向双向破冰的极地考察破冰船。

除了船舶本身的破冰能力外,海冰也是复杂多变的,也会对破冰船的破冰能力造成较大的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 ,当海水温度升高超过零摄氏度,海冰开始融化,整体强度减弱;当温度处于零摄氏度以下,甚至零下2摄氏度,海水开始结冰,海冰整体强度明显加强,冰的强度主要受堆积冰还是层冰、当年冰还是多年冰的影响。堆积冰在结冰过程中因受风浪等外部环境影响不断堆积, ,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破冰船穿越此类海冰也会变得非常困难,当年冰最大厚度2米,而由于多年冰经过一个或多个夏季融化后再结冰,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变得更加结实,厚度可能会有3至4米以上

1.文中加点的“杀手锏”用了词语的比喻义,下列加点词语没有用比喻义的一项是(       
A.作为此次活动的东道主,照顾好你们是我的责任。
B.绊脚石也是成长的动力,可以让我们更加地坚韧。
C.不要总躲在别人后面放冷箭,这是不利于团结的。
D.建立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我们具有里程碑意义。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唐诗《春江花月夜》中的“江”与“夜”是因为“春”“花月”的映衬才美;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春/江/花/月/夜”,每一字各自独立才美。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陈同甫

陈傅良

古来材大难为用,纳纳乾坤着几人?

但把鸡豚燕同社,莫将鹅鸭恼比邻。

世非文字将安托,身与儿孙竟孰亲。

一语解纷吾岂敢,只应行道亦酸辛。

[注]①陈傅良,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为官正直,屡次进谏但多不被采纳。与陈亮(字同甫)在学术主张和政治境遇上相似,并称“二陈”。②一语解纷,取战国时鲁仲连以一番话解除邯郸之围,功成不受赏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明有才能的人难以得到任用是自古皆然的道理,满含英雄寂寞之感。
B.颔联既表现与“同社”宴饮的欢乐,也体现因鹅鸭之事与邻人所生的烦恼。
C.尾句的“行道亦酸辛”与李白“行路难”旨意相近,均指世路坎坷、难行。
D.本诗着力写人生况味,风格深沉苍劲,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劝慰。
2.近代文学家陈衍评论此诗说:“经过忧患,乃有此忠告。”请结合这一评价分析诗作。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公平正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重要理念,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公平正义既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也是当代世界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

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等新威胁和新挑战。两极对抗的世界局势已经不复存在,多边主义局势已经形成。然而,冷战对抗的思维观念仍然固化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力图以大国来左右世界秩序。因此,为建构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规则只能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制定,不能由个别国家和国家集团来决定。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公平正义为要旨,反对单边主义,坚持多边主义。

经济秩序的公平正义。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在几百年来的西方殖民主义政策下形成的,这一经济秩序通过低价原材料和高附加值的工业、科技产品形成了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以及地区的掠夺与剥削。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世界各国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分配好蛋糕。这样才能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世界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社会治理的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的公平正义涉及国际社会中不同阶层、群体所要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它常常与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恐怖主义等重大社会安全和民生问题密切相关。

生态治理的公平正义。近年来,气候异常,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当代人要公正地承担生态问题中的利益与责任,不能因生态环境问题而祸及后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我国与世界各国加大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低碳解决方案、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主动提出了自己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表现了一个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

公平正义是世界人民的理想价值目标,需要世界各国建立互利互信、互惠包容的伙伴关系。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更好造福于人民,携手共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杨豹《公平正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

材料二: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的公平正义,体现了我们党的奋斗理想和价值追求,符合中国国情,根植中国大地,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

重视分配正义。分配正义更多不是关于权利和义务如何分配的问题,而是分配正义何以产生及如何实现的问题。为解决现阶段的分配正义问题,一方面要注重分配赖以产生的生产性因素,注重从根源上、生产上解决分配问题,力求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注重蛋糕如何分好,如何在体制机制和程序上给予保障。这意味着,公平正义的实现除了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维持基本的经济公平,还必须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有教育、医疗、福利、就业等权利。

对公权力进行有效制度约束。一方面,对分配正义的诉求必然要求国家从整体上进行资源、制度和权力等方面的综合调配,这意味着分配正义存在着对权力和制度的路径依赖,要实现分配正义就必然要依靠权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权力本身缺乏必要制约,分配正义所依赖的权力就极有可能成为分配不正义的又一个根源,并反过来强化分配不正义。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划清权力边界,厘清权力清单,扎细扎密扎牢制度的笼子。

有具体制度的支撑。公平正义不能仅仅停留于理念层面,否则就会流于空洞,而无法对社会进行有效引导与整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重视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比如,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强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强调司法制度的建设必须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发展理念方面,倡导共享发展,追求共同富裕。所有这些,都是在制度上确保公平正义落到实处。

能够落到人民心坎上。公平正义最终能否落到实处,还在于其最终是否能够落到人民心坎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就改革哪里;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要下大力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政策托底、保护弱势群体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摘编自林进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论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平正义虽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但与我们都有关系,它也是当代世界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
B.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存在着不足,世界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C.分配正义主要是分配正义如何实现的问题,如何分好“蛋糕”比如何做大“蛋糕”更紧迫。
D.材料二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阐述了公平正义最终要能落到人民心坎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多边主义局势逐渐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局势逐渐式微,但冷战对抗的思维观念仍然固化在一些人的头脑中。
B.气候异常、荒漠化加剧等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危机,我国扛起大国责任,与世界各国加大了在气候变化等多领域的合作。
C.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的公平正义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因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公平正义不能仅停留于理念,还要有具体制度的支撑,如倡导共享发展,追求共同富裕,将公平正义落到实处。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举措的一项是(     
A.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有教育、医疗、福利、就业等权利。
B.划清公权力边界,厘清公权力清单,扎细扎密扎牢制度的笼子。
C.这些年,人民群众在身边的司法案件中明显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D.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公平正义,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近几年,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制裁中国高科技企业,限制高端芯片的对华出口,造成世界范围内供应链的不稳定。请结合材料一对此进行简要点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又闻槐花香

高国才

①轻轻推开阳台的玻璃窗,一阵浓郁的芳香扑面而来。花香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楼下的槐花开了,一团团一簇簇挂在枝头,真是繁花簇锦呢。映入眼帘的槐花让我的思绪飘远,不由得想起童年的许多趣事儿来。

②记得童年的时候,每到这个时节我就会和小伙伴相约背着小筐儿到村子东面的树林里去采槐花。在采之前我和小伙伴们都会根据各自的经验占据有利地形——挑一棵老槐树爬上去采摘。并不是老槐树上的槐花就好,而是它上面的刺针要比小树上少许多。我们爬到树上,骑在枝杈上面,就近扯过一根贴近自己的枝丫,撸下一大把芳香四溢的槐花直接塞到嘴里大快朵颐。香甜的花汁溢出了嘴巴,挂满了嘴角,那叫一个美啊!

③吃够了,玩够了,闹够了,便开始大量地采摘,一直到小筐装得满满的。小伙伴们在嬉笑打闹中满载而归。

④那时候刚承包责任田,每家的粮食还有些紧张。我们家弟兄四个都是半大小伙了,粮食总是在母亲的精打细算中告罄。母亲虽是个农家妇女,没有多少文化,却是个过日子的能匠巧手。为了丰富我们的饭碗菜盘子,母亲总是找恰当的时间把家里的孩子们动员起来去村子旁边的树林子里撸槐花。

⑤那时候,每家灶屋里都有一口大锅,大锅足有一米见方。听父母说这叫七印锅、我至今也不知道这种计量单位是啥意思。等我们把槐花采回来,母亲会把槐花洗干净,沥去大部分水分,再拿到簸箕里滚上玉米面,然后放到平铺了篦子屉布的灶锅里,点燃从打麦场抱回来的麦秸秆,烧开水,开始放到七印锅上蒸了。在老家冀中一带这种食品叫——苦累,也有叫麦饭的。至于为什么叫苦累,我是无从得知的。依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只有受苦受累的穷人家才会食用吧。

⑥这时候,妈妈会招呼我去墙角摘几头蒜剥好,再捣成蒜末,用井水调成糊状的小料儿,点几滴香油。从田里耕作回来的父亲顺便拔点地头上种的绿油油的春葱择洗干净。蒸好嘞!出锅咯!阵阵香味儿弥漫在农家小院里,谁从家门口经过都会驻足招呼一声:你家又做槐花苦累啦?!眼巴巴看着主人家。每当这时,母亲就会热情地招呼,他们也就坡下驴进屋吃上一大碗。

⑦母亲给我们每个人拿蓝边大碗盛上半碗“苦累”,调上蒜泥拌的小料、撒上一把小葱花儿,经典美食“苦累”就在眼前了!金黄的玉米面、洁白清香的槐花、碧绿的小春葱伴着蒜泥的辛辣刺激着你的味蕾,保准让你食欲大开。坐在自己家的小院子里听着收音机里传来河北梆子高亢有力的唱腔,那叫一个美!

⑧据说虽然槐花很好却不能多吃,吃多了会引起下肢浮肿。我们这年龄是没有见过的,估计是更艰苦的年代爷父辈们肚里没有粮食,全是吃的这些槐花造成的吧。

⑨长大后,习字读书,尤喜诗词。历史文人墨客对槐颇多偏爱,魏文帝曹植、王粲均有槐赋。唐代王维、韩愈、杜甫、白居易,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陆游,明代吴宽、李东阳等均有咏槐的诗章。每每读到“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那关于槐花的诗句,总是情漾心头。

⑩后各地出差或旅行,去山西得知,洪洞县城北广济寺内有棵大槐树成了当地标志,并流传“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许多漂泊在外的中华儿女,不远千里来洪洞找这棵大槐树,寻根问祖。可惜寺与槐早已不见踪影,为了满足思乡之情,在原处立一碑,刻“古大槐树处”。槐与“怀”谐音,吴澄曾说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也。所谓找槐树寻根问祖,其故皆源于此。

在古代,槐树通常是宫廷官府里吉祥、富贵、尊优的象征。在《周礼》中曾有“面三槐三公焉”,即栽三棵槐树象征司马、司空、司徒的品位。周朝廷还在左右各栽九棵槐树,称九棘,以分别大臣的品位,左九棘则象征孤卿大夫品位,群士在后;右九棘象征公侯伯子男的品位,群臣在后。

《太清草木方》中认为,在二十八星宿中,槐为“虚星之精”,若于每年十月上巳日采此服食,能去百病,长生通神。

槐花槐树已嵌进我热爱的心灵。

今年再回家乡,村东的那片树林已被人们垦荒种上经济作物,一棵槐树也不见了。院子里的槐树也因为家里翻盖楼房遮挡采光被伐去了。母亲年至耄耋,步履蹒跚,再也不能为我们盖做“苦累”那么好的美味了。但槐花儿的那种浓浓香味儿时常飘荡在我记忆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画线句子中“扯过”“撸下”“塞到”等词形象地表现了“我们”采食的急切和槐花的香甜。
B.第⑨段列举了大量对槐颇多偏爱的历史文人墨客,表现出作者对槐花、槐树的深厚情感。
C.第⑩段写槐与“怀”谐音,漂泊的游子找槐树寻根问祖,槐树成为人们思乡怀人的情感载体。
D.第⑫段详写槐为“虚星之精”、有去病通神的功用等内容,突出了槐的功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来描写母亲做槐花苦累的过程,有序展开,创设了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B.第⑥段中写“谁从家门口经过都会驻足招呼一声”的内容,通过侧面描写主要表现那个年代人们物质匮乏的贫穷现状。
C.第⑦段从视觉、嗅觉、味觉几个方面来描写槐花苦累,形象地表现了槐花苦累的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欲大开。
D.第⑨段引用有关槐花的诗词,不仅写出了槐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和赞美,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文化底蕴。
3.文章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标题“又闻槐花香”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