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准确、鲜明、生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有年龄,血管也有年龄,就像树的年轮。血管年龄决定人的健康与寿命。?首先,不用检查任何指标,也能大致推测你的血管年龄。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向上的心态,良好的人际交往,。反之,血管则容易老化。因此,临床上先对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重点是通过病史和相关检查,确定是否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如果都有病了,不管你生理年龄多大,。其次,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检测血管内中膜厚度和是否有斑块,以及评估斑块的大小和范围,是硬斑块(强回声)还是软斑块(低回声)。如果是软斑块,往往提示为易损斑块,容易破裂,需要积极干预。检查颈动脉而不是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主要是因为颈动脉非常表浅,超声容易探及和评估。颈动脉其实就是一个窗口,就像调查森林病虫害一样,我们不可能对树木逐棵进行检查,其中某一片树林甚至某棵树上有了虫害,意味着其他树也可能已经有了或者即将发生病虫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让血管保持年轻状态的最好方法。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调查森林中某一片树林甚至某棵树即可推测森林是否发生病虫害。与其类似,“解剖麻雀”法是指通过对个别典型的科学剖析,求得对普遍情况的真正了解,并从中找出事物规律的方法。请简要说明“解剖麻雀”法包含的逻辑推理思维规律。
2024-03-24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诊)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岳霖在纯粹论理的逻辑学著述中,征引《红楼梦》故事作为分析的例子,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真实的小说,真实小说里有真理。真理有科学真理、逻辑真理、历史真理、生活真理等,而。作者通过小说建构了一种可想象的或可经历的真实生活的一个社会关系系统,即构成我们日常经历的总和的东西。也就是说真实小说里的人的生活,,即给读者真实的感受。

金先生用《红楼梦》故事作为案例分析:你可以设想林黛玉嫁给他人而不是贾宝玉。严格说,你的设想并无矛盾。从纯粹的一致性看,林黛玉可以嫁给他人,,她就不是林黛玉,而是另一个不同的人,并且对她的描述事实上是不恰当的。因为对林黛玉的描述被看作恰当的,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认识的林黛玉,在婚姻问题上是非贾宝玉不嫁的。

这给予读者一个历史、情感、文化、环境、习惯、风俗的真实想象的生活世界,即换了林黛玉的生活世界,她就不是林黛玉。金先生说:我个人认为真理可以分为了解世界的和改造世界的。由此可知,像《红楼梦》这类含藏极为丰富的真实小说里的真理正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利器。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金岳霖从逻辑学的角度鉴赏《红楼梦》,成为逻辑论理之极佳的案例,令人耳目一新。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话题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曲高和寡,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了。
3.有的文本把上面文段中加点词“含藏”改为“蕴含”,请简要分析这两个词在表意上的不同。
2024-03-22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考实用性联考(三)/铜仁市一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相得益彰,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               。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被它破坏。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但在我则不免有几分惶恐。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幅画,               ,至今犹耿耿于怀。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跋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喻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                。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辞、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地题吧。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
2024-03-22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万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下学期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归谬法,又叫背理法,是一种论证方式。它首先假设某命题成立,然后推理出明显矛盾的结果,从而下结论说原假设不成立。通过在论辩中运用“归谬法”,不但能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而且能增强论辩的说服力,使话语风趣幽默,增长论辩的趣味性。

论辩者抓住对方攻辩的逻辑漏洞,先假设其成立,然后按照这个荒唐逻辑从一个角度层层深入进行推导,强调其性质,扩大其范围,加深其程度,引申出一个错误明显、漏洞百出、更加荒谬的结果,从而使对方观点的荒谬性充分地暴露出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陷入尴尬困境,无法自圆其说,最终败下阵来。

反证法与归谬法相似,差别在于反证法只限于推理出逻辑上矛盾的结果,归谬法不仅包括推理出矛盾结果,也包括推理出不符事实的结果或显然荒谬不可信的结果。这种“以退为进,引出荒谬,以谬制谬,克敌制胜”的论辩方法,以其“荒诞之中显现理智,俏皮之中透出机巧,戏谑之中带着冷峭”的特点,显示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1.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3.1934年,国民党广东舰队司令张之英等向广东省政府提议禁止男女同场游泳。对此,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奇怪》中这样写道:

不同泳,不同行,不同食,不同做电影,都只是“男女七岁不同席”的演义。低能透顶的是还没有想到男女同吸着相通的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里呼出来,又被那个女人从鼻孔里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海水只触着皮肤更为严重。对于这一个严重问题倘没有办法,男女的界限就永远分不清。

鲁迅先生在这篇杂文中采用了“归谬法”论证,请结合材料分析其驳论过程。
2024-03-21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期末考试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5 . 语句中画线的词语,去掉其中某一个词语会使句子表达产生错误,这个词语是 (     
作为A一家新闻周刊,《时代》B一开始就清楚地意识到C报道什么以D如何报道。
A.AB.BC.CD.D
2024-03-2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延边州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汉语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6 . 每题的语句中有ABCD四个带有画线的词语,去掉其中某一个词语会使句子表达产生错误。请找出这个词语,并在答题卡的相应字母上画一横道。
不要以为享受美好的事物,人类在漫长的生存也常常享受不美好的事物。(     
A.AB.BC.CD.D
2024-03-2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延边州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汉语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7 . 下列选项中,去掉该词会使句子产生错误的是(     
一般来讲,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动物的个头逐渐长大,可有一种蛙类是例外。(     
A.AB.BC.CD.D
2024-03-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延边州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汉语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8 . 下列各项中,衔接正确的一项是(     
学校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______。
A.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B.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C.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D.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2024-03-2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延边州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汉语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9 . ______,不能在这一代丢了,必须传承下去。(     
A.书法是中华民族艺术传统的瑰宝B.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艺术
C.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D.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艺术
2024-03-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延边州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汉语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聂赫留朵夫沿着熟悉的街道步行回家,一路上反复想着。刚才他同米西谈话时的沉重心情到现在始终没有消除。他觉得,他对她并没有什么过错:他从没有对她说过任何对自己有约束力的话,也没有向她求过婚。但他觉得实际上他已经同她联系在一起,已经答应过她了。然而今天他从心里感觉到,他无法同她结婚。“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他反复对自己说,不仅指他同米西的关系,而且指所有的事。“一切都是又可憎又可耻。”他走到自己家的大门口,又暗自说了一遍。

“晚饭我不吃了,”他对跟着他走进餐厅的侍仆柯尔尼说,“你去吧。”“是。”柯尔尼说,但他没有走,却动手收拾桌上的东西。聂赫留朵夫瞧着柯尔尼,觉得他很讨厌。他希望谁也别来打扰他,让他安静一下。他走到客厅——三个月前他母亲去世的地方。这会儿,他走进这个灯光明亮的房间,不禁想起了他同母亲最后一段时间的关系。他觉得这关系是不自然的,令人憎恶的。这也是又可耻又可憎。他想到,在她生病的后期,他简直巴不得她死掉。他对自己说,他这是希望她早日摆脱痛苦,其实是希望自己早日摆脱她,免得看见她那副痛苦的模样。

“不行,不行,必须摆脱,摆脱这些虚伪的关系,抛弃遗产,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对,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到国外去,到罗马去,去学绘画……”他想到,“必须赶快辞去陪审员职务,还得同律师商量好这个案件。”

(节选自《复活》第一部第二十八章,有删改)

[注]①米西:公爵小姐,聂赫留朵夫此时的恋人。

1.“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这句话和“可憎!可耻!”相比,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方面效果更佳,请简要分析。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分析下面评价文中人物的句子,指出其中事理逻辑上的错误并说明原因。

聂赫留朵夫没有对米西有过任何承诺,也没有向她求过婚,因而他不同她结婚是无可厚非的,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可耻可憎的人。

2024-03-20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