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07-29 30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中国的德治法治并重模式具有鲜明特征。为政以德关乎能否服众,一旦失德,就是有违天命,政令、刑罚就会失去正当性。德治法治并重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秩序追求,即以价值共识、道德教化、礼制规范以及一定的国家强制,实现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的善治秩序。德治与法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共同维系国家长治久安。

德治与法治在规范与实施体系上相互融通。德治与法治各有其“典”“则”。《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有典有则”为后世所延续。“典”是指礼法体系的基本经典、基本法则。“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德治之“典”,主要是官方倡导学习的一系列儒家经典。这些既是阐释德治义理的经典,包含大量关于礼的基本规则,也为其他社会规范形式提供基本价值原则。德治之“则”,散见于各种礼仪礼制、乡规民约、风俗习惯、家法族规、行业性规则之中。法治之“典”,向上可以追溯到禹刑、汤刑、吕刑等古代刑书汇编。唐朝不仅有以刑事法律为主体的唐律,还有法律典则的汇编《唐六典》,法律形式十分丰富。明清两代在律之外制定了大明会典、大清会典。“法治”之“则”,表现为各种政令、条例、事例和司法成案等。这种“德”“法”各“有典有则”的规范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综合为治的。正如东汉陈宠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德治法治并重不仅体现在规范体系的融通上,还体现在实施体系的完备上。《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代中国把家庭、家族视为个人人格养成的亲属团体。家被赋予一定的自治权,亲属之间的纠纷有些可以内部自行解决。地方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律典、政令的实施,保障秩序安定,同时又注重道德教化作用。比如,一些州县和乡里设有彰瘅亭和申明亭,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旌表嘉善、申诫顽劣。国家还允许乡贤、书院、家族、牙行等团体,以内部章程、规约、自律规则等规范形式实行自治。

新时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和方式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在两者结合方式、规范体系融通、组织实施方面,传统治理经验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我们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既重视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也注重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价值导向,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坚持法律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相结合。比如,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家教、家风、家训。《民法典》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是通过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有益实践。只有法治与德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才能推动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张生《从德治法治并重传统中汲取治理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强调为政以德,将道德置于法令之上,以维护政令、刑罚的正当性。
B.“则”是各种形态的具体规则,各种政令、条例、乡规属于“法治”之“则”。
C.德高望重的乡绅可以旌表嘉善、申诫顽劣,这是“德治”实施体系中重要一环。
D.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发挥其各自作用,就能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阐释“典”与“则”时,既阐释概念,又分类列举,便于读者理解。
B.文章引用《尚书•五子之歌》中的话,用以论证德治与法治相互融通的关系。
C.文章从引领性和规范性两方面,阐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的做法。
D.文章的论述由古而今,由概念、观点阐发到现实做法,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德治与法治拥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就可以不靠强制而实现以德服人的善治秩序。
B.古代各级政府保障秩序安定,家庭和团体在一定范围内自律自治,能够提高治理的有效性。
C.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有利于发挥它的道德引领作用。
D.《民法典》中关于家庭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古代重视家教、家风、家训传统的继承。
2021-04-28更新 | 124次组卷 | 6卷引用:学科网2021年高三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新课标III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肩负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证。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一系列都邑性遗址的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把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向前延伸了一千多年。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被论证为可信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展现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摆脱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的束缚,以社会严重阶层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列举了从考古材料中辨识的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的建筑、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等。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明三要素并不是世界上所有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出现冶金术。因此,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一些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理论贡献。

(摘编自王巍《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光明日报》2020年11月09日)

材料二:

让文物活起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新时代考古学的新使命。2019年8月,陕西考古博物馆破土动工。陕西考古博物馆集科研、公众教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首座展示考古工作和考古学科发展史的考古专题性博物馆。其建设基于新时代考古工作的新使命、考古学科发展的新趋势,通盘考虑陕西文物考古事业的现状与未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近4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变。基于多学科联合攻关理念下的田野考古,促进了考古领域由偏重物质文化史研究向社会史探索的巨大转变。依托丰厚的地下文物资源,陕西考古工作者与时俱进,提出了考古发掘是基础,科技保护是核心,陈列展示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工作原则,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

(摘编自孙周勇《铸就信史,鉴往知来》,《光明日报》2020年11月09日)

材料三:

运用高新科技提高文物保护水平。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让文物资源活起来,需要加强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着力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在文物管理方面,可以利用高清影像获取等技术手段,对文物的空间、纹理信息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信息数据库,实现文物的永久性数字化保存,为文物研究、修复、利用等提供基础性数据。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方面,高光谱成像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等高科技设备,能够对文物质地结构、工艺信息等进行无损检测分析,有利于深入发掘和全面认知文物本体价值。在文物修复和展示方面,借助多图像三维建模、3D打印等技术手段,可以高精度、快速获取文物三维几何数据,为修复工作提供帮助,促使文物恢复本来面貌,最大程度保存其原始价值。此外,针对文物犯罪出现的集团化、规模化、智能化等新特点新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人脸识别、网络监控、刑事科学技术等手段,加大对文物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力度。

合理适度利用文物资源,需要强化高新科技支撑。一是打造文物展陈新样态,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通过云展览、云直播、云考古等手段,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多维度展示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加便捷、如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二是紧扣时代主题,深挖文物蕴含的丰富精神意蕴,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制作并推出体现中华文明精髓、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学、短视频、动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展现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朱鸿亮《让文物资源活起来》,《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8日)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证明了中国考古学能够肩负重大使命,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考古工作者的勇于担当、守正创新的精神。
B.“让文物资源活起来”是新时代考古学的新使命,材料二、材料三分别从服务社会的目的角度和科技保护的手段角度清晰鲜明地阐明了这一命题。
C.在文物展陈中,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体技术,可以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加便捷、如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
D.深挖文物自身的价值,并与时代相融合,制作出体现中华文明精髓、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创产品,有助于使文物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
6.我国加强考古工作,在文明文化方面有何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4-28更新 | 71次组卷 | 5卷引用:学科网2021年高三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新课标III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⑤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靥、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⑥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⑦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⑧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他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他原本辅佐君王富国兴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尽管那样的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必定要成为悲剧,但是屈原还是挺身而出了。在沉重的飞翔里,居然对神话传说、自然现象一气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令后人惊叹不已,忙乱不已,这就是《天问》。如果一个心灵芜杂的人,他还能有如此辽远的目光和敏感的心思么?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可以想见,庄子这么一个落拓的人,对于死一定是平静且微笑的,与生无异。而屈原的死却是一种意义,这缕汨罗江上的不沉之魂,千百年来成为教化后人的一种象征。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尽管如此,死亡所呈现的内容却是显而易见的相同,对他们两人来说,就是再也不能任意想象,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⑩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他们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作梦了,因为在体现心灵的笔墨里已经缺乏这种描绘的激情。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在重温时,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7.下列对于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采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庄子具有浪漫的情怀,飞扬的文采和超现实的精神,意蕴丰富。
B.文章由鸟儿的飞翔想到庄子的“飞翔”再想到屈原的“飞翔”,行文深入浅出,脉络自然清晰,内容丰富厚实。
C.文章在突出庄子本身具有与众不同性情的同时,还强调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时代造就了庄子的灵魂,庄子彰显了时代的精神。
D.文章谈的虽然是历史上庄子和屈原的“飞翔”,但是其目的是在于引起“今人”的思考,希望现代社会多一份宽松与自由,希望现代人多一份怡悦和浪漫。
8.文章意在写庄子,却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以及屈原其人其事,有什么作用?
2021-07-2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装度使诸军按视。及度以宰相节度彰义军,宣慰淮西,奏愈行军司马。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叶力。元济平,迁刑部侍郎。宪宗遣使者往风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相。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成天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后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禁其为隶。召拜国于祭酒,转兵部侍郎。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B.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C.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D.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兄:长兄。古有长兄如父之说。父逝,长子需照顾弟妹以尽扶养、教育之责。
B.推官:古代官名。唐朝始置,掌勘问刑狱,为观察使属官。主官可向朝廷举荐。
C.权知:代掌某官职。也就是暂行某官职职权,当然一般很快便会正式任命拜授。
D.宣慰:是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传达相关旨意,宣扬政令,安抚百姓。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喜爱读书,自觉求学上进。每天所做读书笔记动辄千百字。长大后更能通晓《六经》、诸子百家学说。后中进士科。
B.韩愈耿直忠贞,敢于犯颜直谏。他因上疏直陈宫市之弊,触怒德宗,贬为阳山县令。后因上表谏佛骨贬至潮州担任刺史。
C.韩愈为官尽责,关注民生疾苦。他至潮州便咨访关注鳄鱼之患,临袁州即着手解决以儿女抵债的地方积弊并且约为禁令。
D.韩愈待人以诚,重视引领后辈。他与人交往,始终如一。指教成全后辈,常常帮助其成名。官位显达后方逐渐谢绝教授。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言计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
(2)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谒 金 门

李好义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辛苦?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释】①李好义(约1169—1207年),华州下邽(今陕西省蒲城西南)人。南宋将领,忠义传家。②玉关:即玉门关,此泛指边塞。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对景抒怀,前两句虽是在描写春雨过后百花鲜艳之景,然则一个“又”字却隐含了时光流逝之意。
B.词的上阕后两句托物言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燕子因难觅旧家而愁苦,实则表达河山半壁、故园难归的愤恨。
C.词的下半阕以“玉关”“玉楼”对比表达情感,与唐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D.“玉楼歌舞”两句语意不平,连用两个问句,作者不做答而读者自知,构思巧妙,加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021-07-2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枫桥夜泊【注】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过枫桥寺

宋·孙觌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注】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诗。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首句以落月、啼乌、满天霜这三个意象,描绘出一幅斜月西沉,乌鸦哀啼,冰霜飞满天空的写实画卷,意境幽寂清冷。
B.张诗后两句写船到姑苏,夜听寺钟。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把诗人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融人其中,意境旷远。
C.孙诗的前两句霹空而来,下笔不凡。这两句中,诗人用“白首”对“青山”,以“重来”对“不改”,对仗工整,意蕴动人。
D.孙诗三、四两句化用了张继原诗中的意象,让人联想到《枫桥夜泊》的画面景致,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15.“夜半钟声到客船”与“倚枕犹闻半夜钟”二句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3)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__
(4)《岳阳楼记》中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风的阴冷与巨大声响,渲染了悲凉恐怖的气氛又写出大浪滔天的阴惨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的写出了琅琊山林间早晨烟散、晚上云归的美丽画面。
2021-07-2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有柔媚之姿、慧洁之质。由于这些自然特质,使得冰雪世界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一直所钟爱并竞相描绘的画面。宋代的雪景山水画堪称一座高峰。宋朝画家皆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各自内心的雪景寒林,他们在雪景寒林的造境中运用水墨手法的典范       ,如王诜的《渔村小雪》、宋徽宗的《寒江雪棹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马远的《雪景图》等。范宽笔下的《雪山萧寺图》,给观者的第一印象便是画境稳健,深蕴中正、平允之态。画中严谨细致而又不取繁饰的描绘,或许难以让人联想到抒情二字,但这种       的生命力量,正是(            )。他笔下的寒山紧密相连,以一种       、无以撼动的姿态见证着人世沧桑。宋画中常见的孤寒可视为画家       、不同流俗的狷介,他们用迥立的孤峰寒林象征自己的心境,视孤寒为归处,向孤寒求适意。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比比皆是       呼之欲出       坚不可摧       独立高标
B.俯拾即是       呼之欲出       无坚不摧       遗世独立
C.比比皆是       栩栩如生       坚不可摧       独立高标
D.俯拾即是       栩栩如生       无坚不摧       遗世独立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这些自然特质,使得冰雪世界一直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所钟爱并竞相描绘的景致。
B.由于这些自然特质,冰雪世界一直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所钟爱并竞相描绘的景致。
C.由于这些自然特质,使得冰雪世界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一直竞相描绘并所钟爱的景致。
D.由于这些自然特质,冰雪世界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一直竞相描绘并所钟爱的景致。
19.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抒情”二字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B.我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20.下列各项句子填入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源自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与深沉敬畏,以及纵览山川、含毫命素之际的审慎态度。
B.源自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深沉敬畏与无限热爱,以及含毫命素、纵览山川之际的审慎态度。
C.源自画家纵览山川、含毫命素之际的审慎态度,以及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与深沉敬畏。
D.源自画家含毫命素、纵览山川之际的审慎态度,以及对自然山水的深沉敬畏与无限热爱。
2021-07-2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21.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中国古代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区服劳役或者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称为“流”。
B.粜籴,粜是卖的意思,一般指农民卖粮食时就说“粜粮食”。籴是买的意思,一般农民买粮食时就说“籴粮食”。
C.孝悌,孝,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孟子,春秋时伟大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西邹城)人。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
2021-07-28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珊瑚礁绚丽多彩、物种多样,被人们誉为美丽的“海底花园”。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________。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珊瑚覆盖率不足20%。专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的珊瑚礁将基本灭绝。因此,________!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于轻度受损的部分,可以通过环境保护的方式改善珊瑚的生存环境,促进珊瑚礁的自然恢复。________,可以通过人工修复重构珊瑚礁生态系统,加速珊瑚礁良性发育,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跨过自然恢复的“阈值”,进入良性的自然演化。

2021-04-28更新 | 56次组卷 | 6卷引用:学科网2021年高三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新课标III卷)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太史公评价孔子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百度百科介绍说: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材料二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这样评价孔子: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他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材料三   孔子与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这些伟人相比似乎是一个失败者,他出生在普通的家庭,结婚生子,他的一生没有奇迹和预言,他不曾扫清六合,也没有成为能臣名相,反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


你所在班级举办读书分享会,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及上面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向同学们分享“我所认识的孔子”以及孔子对你人生的启迪意义。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07-2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丰城市九中2020-2021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2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4-60.65新闻、通讯、访谈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社会价值和影响非连续性文本
7-80.6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9-120.65《新唐书》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30.65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表现手法  写景抒情
14-150.65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表现手法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连贯选择题组
210.65文学常识综合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
22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