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二模 2020-06-02 31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近些年,“水墨热”正成为一种惹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不久前,“回顾40年来中国画发展变革的大展”以两个思路进行梳理,分“新水墨”与“新中国画”两大版块展出,引起学界关注。

②传统的中国画,包括水墨与丹青。中晚唐以来,水墨画日渐成为主流,几乎成了传统中国画的代称。但丹青同样是值得发扬的传统,把它纳入水墨,则名不正而言不顺。在古代,中国画就叫“画”。近代有了来自西方的“西画”,才有了“中国画”之称。

③有人说,“水墨画”是画种称谓,“中国画”是文化称谓,确有一定道理。20世纪以来,东方国家面临西学东渐,既接受了来自西方的绘画,使之本土化;又继续发展传统绘画,使之现代化。遍观近代东方美术史,各国走向现代的传统绘画,名称大体接近,如“中国画”“日本画”“朝鲜画”。之所以把实现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绘画如此命名,是重视了民族性与民族身份,强调了现代化进程中坚守艺术的民族根脉,在欧风美雨中体现其文化自信。

④按材料为中国画更名,有两种动因:一是改造中国画,大胆吸收西画的造型手段和色彩观念,如1953年院校中以“彩墨画”取代“中国画”之称;二是便于对外交流,使中国画走出去,如1988年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北京国际水墨画展”与研讨会。采用西方通用的方式命名,使中国画与油画、水彩画匹配;把中国画叫“水墨画”,既是对话交流的策略,也有益于从媒材的角度吸取外来经验。

⑤在举办国际活动中使用“水墨画”之称,并不等于把“中国画”正式改名为“水墨画”。这是因为,“中国画”之称出现的历史背景表明,它是蕴藏了中国艺术特色又承载着民族文脉的绘画艺术。民族文脉是在传承发展中积淀的稳定因素,具有超越时空的恒定性。中国画无疑要与时俱进,但与时俱进而不为其他外来画种取代,恰恰表现为民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民族价值观念的民族文脉。那些丢掉了民族文脉的创新艺术,可能是好的外国画,但不是好的中国绘画,也不适于叫做“中国画”。

⑥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出了“新国画”的概念,推出了一批面貌全新的中国画,贴近新时代,讴歌新事物,已成为现代中国画的重要部分。也许“新中国画”的名称渊源于此,至于“新水墨”则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被称为“新水墨”的作品,包括了抽象水墨、表现水墨、实验水墨等多种样貌,有些已经在发展中培民族之根、铸中国之魂,成为中国画扩大的版图。

⑦观察中国画与“新水墨”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在交融互渗中此消彼长。中国画在守正中延展,领域在缓慢扩大;新水墨画越来越多地摆脱西方的影响,在突破中回归。两者看似简单的名称之异,却连带着艺术观念乃至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如果能够在把控大势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画论者与新水墨画论者之间的张力,当有利于民族艺术的现代发展,在世界格局中复兴伟大的民族文化,丰富人类的视觉体验,为人类的精神归依做出贡献。

(摘编自薛永年《称“中国画”还是叫“水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中国画包括水墨与丹青,水墨画后来成为主流,就成了传统中国画的代称。
B.东方各国将其绘画命名为与“中国画”大体接近的名称,这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C.“中国画”可看作一种文化称谓,它对应“西画”而出现,彰显者民族性与民族身份。
D.中国画与“新水墨”的交融互渗,构建了我国的艺术观念和新时代的中国美术理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既结合历史又着眼现代,目的是强调文化自信和民族文脉的重要性。
B.文章由文化现象引入,分析了中国画名称演变的历史渊源和原因,思路清晰。
C.第④段列举两个为中国画更名的实例,是为了说明为何会按材料为中国画更 名。
D.第⑦段通过比较论述了中国画与“新水墨”的关系,指出了二者交融互渗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国家把西来的绘画本土化,把传统绘画现代化,这样做与其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守艺术的民族根脉有着密切关系。
B.为了通过对话交流从媒材角度吸取外国经验,并使中国画走出去,中国画研究院曾采用西方通用的方式为中国画命名。
C.如果中国人创作的绘画作品缺少了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价值观念,它可能是好的“外国画,但不宜叫“中国画”。
D.“新中国画”之名大概源于“新国画”,“新国画”指新中国成立后一批贴近新时代、讴歌新事物的面貌全新之画作。
2020-05-31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正在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聚焦校园欺凌话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大修的背景下,电影画面把校园欺凌给孩子造成的伤害直观展现,直击人心。相较于影视作品中的剧情,现实发生的案件往往更为残酷和触目惊心。这其中,给舆论带来强烈震惊的莫过于2015年留美中学生暴力群殴折磨同伴长达5个小时,最终两名主犯被美国检方判处终身监禁。而最近大连发生的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孩因不满14岁而免于刑责的案件,也引发了公众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行为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讨论。

校园欺凌和暴力绝非个案。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学校暴力和欺凌。据最高检今年5月份发布的效据,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校因欺凌犯罪407人,起诉5750人。可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遭受欺凌的孩子选择了沉默,很多案件达不到刑事层面,有的还进入不到司法程序。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其严重性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

(摘编自2019年10月27日人民网,《驱散校园欺凌,依法呵护“少年的你”》)

材料二:

2013年3月,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名少年对当地学区提起诉讼,缘由是学区未能制止他从4 年级到高中期间在校园内受到欺凌。《今日美国报》在报道这起案件时提到,一名律师在两年内曾代理过60到70起校园欺凌诉讼案。

日本设有24小时反欺凌热线。2013年6月,日本6大政党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在参议院正式会议上获得一致通过。法案规定,学生因遭受欺凌受伤或长期缺课,学校有义务调查,并告知学生监护人。当欺凌行为被认定有可能对学生身体或财产造成重大侵害时,学校有义务报警。对于网络欺凌,国家及地方必须采取监控等对策,校园欺凌案件的相关责任人,将被追究监控不力的法律责任。

韩国教育法律规定,除了正常的批评、警告、写检查、责骂外,老师有权使用直径在1厘米左右,长度为50厘米的棍子来惩罚学生;可以打手、屁股等脂肪丰富的地方,并有专门的教具公司制作配发给每个老师,就像警察配备警棍一样。同时,老师还可以采用其他只要不对学生肉体产生伤害的惩罚措施,比如罚站、罚跪等。实际操作中,惩罚措施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些被我们认为有损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措施。但在韩国人眼里,这些惩罚措施是正当而且合适的,做了错事不受到想罚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只会助长恶的形成。

(摘编自2015年6月26日,《环球时报》《世界各国如何整治校园暴力》)

材料三:

   

材料四: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把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放在公共安全的突出位置,将校园建设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中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加强安全保障。此次会议部署,要对校园安全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牵住这个“牛鼻子”,其目的在于通过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建立责任清晰到人的考核机制,全面落实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责任。校长(园长)负责制还能产生正面的引领效应,通过责任和压力的传导,打开工作局面。

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事件是严重威胁着校园安全的因素之一,建立防控校园数凌的有效机制,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除了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进行有效衔接外,防控校园欺凌 不能忽略了法治意识的普及。彰显法治的引领效应,呼唤有关部门的刚性执法,让法律真正“长出牙齿”。

(摘编自2017年04月14日,《光明日报》,《校园平安需多方合力拱卫)》)

4.下列对于“校园欺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施暴与受暴双方都是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B.校园欺凌是当今世界多个地方存在的现象,对此,多国都在积极进行整治。
C.校园欺凌主要因琐事和自私引发,故强化品格修养有利于降低其发生率。
D.校园欺凌的防控和治理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环,需要社会多方合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少年的你》直观生动地展现残酷的校园欺凌,引发舆论热议,这对相关法律的修订有积极影响。
B.在我国,多数遭受欺凌的孩子选择了沉默,使得校园欺凌更具隐秘性,这无疑增加了治理工作的难度。
C.借鉴国外经验治理校园欺凌不能只是规定学校应尽的义务,还要赋予学校及其教育者一定的惩戒权。
D.如果通过社会各方能合力有效防控,杜绝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行为,就能将校园建设成最安全的地方。
6.综合上述材料来看,防控治理校园欺凌相关各方应采取怎样的举措?请简要分析。
2020-05-3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主角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画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光水滑的,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就不那么满意自己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不见。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深深记着师父。

在一声长长的叹息声中,师父终于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110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36口“连珠火”上的。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傅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36口“连珠火”。师父依旧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剧团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 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城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十斤松香……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都不走,在下面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

(《人民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节)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年观众到后台化妆室来看苟存忠,说他扮演的李慧娘,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显示了苟老师的演技精湛。
B.作者从易青娥的视角描写苟老师,既写出苟老师演出受到观众喜爱,又写出苟老师对自己扮相精益求精,对演出竭尽全力,增加了真实感。
C.“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这句,使用比喻和衬托的技巧展现了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
D.苟老师表演36口“连珠火”,“天地澄静,红梅花开”,这是演出高潮,也是他生命的绽放,说明他的艺术生命达到了极致,再无后人可以做到。
8.苟老师的死在前文作了哪些铺垫?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苟老师在生命最后刻才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这样的情节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探究。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思,字宜学,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九年春,帝押虎而伤,思上封事曰:“孝宗皇帝之子惟陛下一人,当为天下万世自重。近者道路传言,虎逸于柙,惊及圣躬。臣闲之,且骇且惧。 陛下即住以来,于兹九年。朝宁不勤政,太庙不亲享。两宫旷于问安,经筵倦于听讲。揆厥所自, 盖有二端:嗜酒而荒其志,好勇而轻其身。由是,戒惧之心日忘,纵恣之欲日进,好恶由乎喜怒,政令出于多门。纪纲积弛。国是不立。士气摧折,人心危疑。上天示警,日食地震。宗社之忧,凛若朝夕。即不幸变起仓卒,何以备之?此臣所大忧也。”疏入,留中者数日,忽传旨降远方杂职,遂谪潮州三河驿丞

思年少气锐,每众中指切人是非。已悔之,自敛为质讷。及被谪,怡然就道。夜过泷水,舟飘巨石上,缘石坐浩歌。家人后至,闻歌声乃舣舟以济。王守仁讲学赣州,思从之游。及守仁讨宸濠,檄思赞军议。

世宗嗣位,召复故官,仍加俸一级。思疏辞,且言:“陛下欲作敢言之气,以防壅蔽之奸,莫若省览奏章,召见大臣,勿使邪僻阿徇之说蛊惑圣听,则尧、舜之治可成。不然,纵加恩于先朝谴责之臣,抑末矣。”帝不允,因命近日迁俸者,皆不得辞。寻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与同官屡争“大礼”,不报。时张璁等为学士,思羞与同列,疏乞罢归。不许。其年七月,偕廷臣伏左顺门哭谏。帝大怒,系之诏狱,杖三十。逾自再杖之思与同官王相给事中张原等凡十有七人皆病创先后卒隆庆初各荫一子赠官有差思赠右谕德。

思志行迈流俗,与李中、邹守益善。高陵吕柟亟称之,尝曰:“闻过而喜似季路,欲寡未能似伯玉,则改斋其人也。”改斋者,思别号也。

(节选自《明史·王思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逾旬/再杖之/思与同官王相/给事中张原等/凡十有七人/皆病创/先后卒/隆庆初/各荫一子/赠官有差/
B.逾旬/再杖之/思与同官王相/给事中张原等凡十/有七人皆病创/先后卒/隆庆初/各荫一子/赠官有差/
C.逾旬/再杖之/思与同官王相/给事中张原等/凡十有七人/皆病/创先后卒/隆庆初/各荫一子/赠官有差/
D.逾旬/再杖之/思与同官王相/给事中张原等凡十/有七人皆病/创先后卒/隆庆初/各荫一子/赠官有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筵是帝王为讲论经史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元、明、清沿袭此制。
B.驿丞指明清时设置的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的官,品级高而权利小。
C.诏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高官。
D.别号指中国古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称,如杜甫别号少陵野老,苏轼别号东坡居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思忧心国事,敢于直言劝谏。皇帝因狎虎而受伤,王思上书规劝,直言皇帝朝堂不勤于政务,太庙不亲自祭献,对两宫缺少问安,讲席时倦于听讲。
B.王思省察自身,约束改变自己。王思年轻时,由于气盛,常在众人之中指摘别人的过错。后来对自己这种做法后悔了,逐渐收敛自己,变得质实木讷。
C.王思请求辞官,世宗不子采纳。世宗继皇位后重新起用王思,当时张璁等做学士,王思以和他们同流合污为耻,上疏朝廷请求辞职回家,皇帝不准许。
D.王思志行非凡,超越世俗之人。吕柟屡次称赞他,说他像季路一样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会很高兴,像伯玉一样以想减少自己的过错而不能为羞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守仁讲学赣州,思从之游。及守仁讨宸濠,橄思费军议。
(2)其年七月,偕廷臣伏左顺门哭谏。帝大怒,系之诏狱,杖三十。
2020-06-0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困难(0.1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刘南史往杭州拜觐别驾叔

刘商

兄弟飘零自长年,见君眉白转相怜。

清扬似玉须勤学,富贵由人不在天。

万里榛芜迷旧国,两河烽火复相连。

林中若使题书信,但问漳滨访客船。


[注]①刘商,徐州彭城县(今江苏铜山县)人。②两河:京杭运河、淮河的合称。③漳滨:漳水边。汉刘桢“余婴沈痼疾,窜身清漳滨”,后因用为卧病的典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但诗人对兄弟的真情切意洋溢在字里行间。
B.离别之际“见君眉白”,细节格外触动心弦,很自然地引出颔联内容。
C.颈联第二句写两河烽火相连,将离别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更添悲凉。
D.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处境与复杂心境:漂泊在外,卧病在床,精神颓丧。
15.送别之际,诗人心情复杂,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对刘南史的情感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