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阶段练习 2020-10-19 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自现代考古学在我国兴起以来,诸多考古发现与宏富考古资料,不断引起学术界瞩目,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视角。比如汉字研究,现代考古学就使其突破传统小学、金石学、书学范畴,步入全新的广阔领域。《中国汉字美学史》的研究就建立在20世纪现代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基础之上。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仍以蓬勃生命力在当今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汉字也是解读中国历史文化奥秘的钥匙,一个字、一个读音、一个偏旁部首甚至一个点画,都蕴藏古老文化和深厚内涵。在漫长发展演变中,汉字发展出独特美学,《中国汉字美学史》聚焦于汉字形体及其美学特征,尤其是汉字的装饰美化功能。

汉字的装饰美化功能萌生于史前刻画符号,成熟于商周图形文字,继之有春秋战国以鸟虫书为代表的金文以及秦汉篆书,转折于宋元雕版宋体字,昌盛于20世纪现代美术字。这一研究与文字学、艺术学、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关系密切。汉字是线的艺术,装饰文字笔画中的直线、曲线及其变化组合,构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象形是汉字最鲜明的特征,其在史前文化的陶器、玉器刻画符号中已见雏形,其中蚌埠双墩文化与良渚文化器物上的诸多动物形象就很突出。在史前时代,刻画符号已经初具垂直刻画和纵向构造的骨架,具备平衡对称架构,具有造型装饰美感,是汉字形体美的源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鸟虫书为杰出代表的金文中,文字装饰丰富多样。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诸多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流派,改变传统文字美化观念,形成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文字造型装饰形式。

汉字之美不仅体现在汉字自身,还体现于汉字与其载体的构成关系上。比如,史前刻画符号多集中在器物外口沿、上腹、正中、圈足底部等,也有些居于器物的柄部、容器的流部,均以特定器体的中轴线为参照。即便是玉琮、玉璧等礼器,也从其形体出发,选取最利于人们观察的部位,使符号成为视觉焦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的“文饰”作用加强,文字对器物美化的意识尤为突出。以越国剑器为例,铭文造型与剑身、剑格、剑首浑然一体,铭文采用错金银与镶嵌工艺,更是锦上添花。

汉字载体有各种材质,如陶器、玉器、青铜器、刻石、木器、金银器、纸品等,载体材质固有的色泽和质地以及不同的工艺,都使汉字表现出独特美感。据《周礼·考工记》所记,周代工艺技术中攻木、攻金、攻皮、设色、雕刻、制陶等手段俱全,说明当时针对不同材质的制作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后世文字刻画工艺技术更是远超周代。

欣赏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感受其艺术魅力,是我们研究汉字美学秉持的基本态度。希望从海量资料中遴选的这些文字作品以及从中梳理总结的美学规律,对发扬汉字文化有所裨益,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选编自李学勤、李明君主编《中国汉字美学史·展示汉字之美(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0年04月14日20 版,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考古的新发现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视角,为研究《中国汉字美学史》奠定了基础。
B.汉字历经漫长发展过程,具有装饰美化功能,《中国汉字美学史》就重点聚焦于这功能。
C.现代美术字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淡化象形特征,改变了传统文字美化观念。
D.汉字载体各种材质的固有色泽、质地以及文字刻画工艺技术的高超使汉字表现出独特美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现代考古学在我国兴起的角度,指出了考古发现与宏富考古资料的重要性。
B.文章分析了汉字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了汉字的形体及其美学特征。
C.第三段将各个时代的汉字形体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其装饰美化功能的变化。
D.文章对汉字自身及其载体的关系、载体材质、工艺技术都有论及,体现汉字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因此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就会使其研究获得成功。
B.中国现代美术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现代设计观念的中西文字造型装饰美。
C.周代的制作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随着社会进步,后世汉字造型装饰美就都远超周代。
D.从海量资料中遴选文字作品、总结美学规律,就是要发扬汉字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
2020-05-27更新 | 9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

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切实抓好劳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己特殊的目标内容、专门的载体和语文考核评价办法。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劳动教育目标树起来,把劳动教育必修课开出来,把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定下来,把劳动周等实践活动搞起来,把考核评价体系建起来。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以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之后,各个地方做法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将劳动教育融入常规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例如,在北京,有的中小学校将刺绣、剪纸等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融入劳技课。

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体验,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例如,湖北有些学校让学生到农场体验挖红薯、割稻子等农事劳作。

开展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劳动教育。例如,江西的学校要求中小学生保持个人物品及寝室整洁,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家庭中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让教育回归生活,使学生在“劳力”的同时“劳心”,在劳动中受教育,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感受劳动带来的光荣和快乐,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感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摘编自《青年学报》)

材料三:调研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怎么会这么少?

从历史角度讲,我国社会长期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家庭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家风家教传承不够。目前,青少年的父母主要为“70后”或“80后”,他们中间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从小就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

调查还发现,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停留在“不能挤占正课时间”“做一些清洁扫除即可”的观念上,甚至有36. 54%的受访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增加学生负担有违减负政策初衷”。家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学校认为已经采取充分措施进行劳动教育,但家庭教育配合不够;而家长又认为学校考试压力和课业负担太重,学生回家没时间进行家务劳动。

此外,社区组织的劳动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持续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够。数据显示,57.3%的受访学生偶尔参加社区劳动,35. 8%的受访学生从不参加社区劳动。此外,各方对于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也受到安全、成本、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热情不高。

(摘编自《北京日报》)

4.下列各地的做法,不属于材料二提及的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的一项是
A.四川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与春游结合,让学生在春游中感受插秧乐趣并了解农耕知识。
B.广东部分学校邀请农林专家到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农林科普知识。
C.上海将烹饪、竹编等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使劳动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过程中。
D.陕西开展“两从”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在家“从家务做起”、在校“从保洁做起”。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那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不利影响。
B.劳动教育既要同其他的课程与活动构建联系,深度融合,也必须建立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考评机制。
C.数据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占比越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也就越长。
D.为了提升吸引力,让更多学生参加劳动,社区需在劳动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持续性上下功夫。
6.根据材料,请对我国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评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沈从文

我仿佛被一个极熟的人喊了又喊,人清醒后那个声音还在耳朵边。原来我的小船已开行了许久,这时节正在一个长潭中顺风滑行,展河水从船舷轻轻擦过,把我弄醒了。

小船去展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和平,河水也温和多了。两岸人家渐渐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

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个滩共有九段,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

小船上第二段时,江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但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胡子那么多,一切都同画像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看他那数钱的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

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使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图画,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

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的感情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

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的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使我触着了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除了告给我们一些另一时代另一群人在这地面上相斫相杀的故事以外,我们决不会再多知道一些要知道的事情。但这条河流,却告给了我若干年来若干人类的哀乐!小小灰色的渔船,船舷船顶站满了黑色沉默的鱼鹰,向下游缓缓划去了。石滩上走着脊梁略弯的拉船人。这些东西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百年前或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他们那么忠实庄严地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他们便更比其他世界上人感到四时交替的严肃。历史对于他们俨然毫无意义,然而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

(有删改)


[注]1934年初,沈从文返乡探亲。行前,与夫人张兆和相约,每天写一封信,报告返乡沿途见闻。作者返京后,根据书信写成《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即其中一章。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作者在船行辰河时的见闻与感触,展示了湘西的山川景物、风俗民情和人事现状。
B.文章写弄船人眼中的老纤夫“又老又狡猾”,表达了作者对老纤夫锱铢必较行为的不以为然。
C.文章语言继承了中国古代游记与笔记的传统,简练澄明、典雅与土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在。
D.文章的厚重之处,在于作者将这些日常人生小景,纳入到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空间予以观照。
8.沈从文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请分析文本中沈从文“蕴藏的热情”与“隐伏的悲痛”的含义。
9.“叙述与议论水乳交融”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立爱,字昌寿,琢州新城人。父承兼,以财雄乡里,岁饥,发仓廪赈贫乏,假货者与之折券。辽太康九年,中进士第,调泰州幕官。丁父忧,服除,调同知春州事。未逾年,迁云内县令,再除文德令。累迁御史中丞,刚正敢言,忤权贵。除燕京副留守,丁母忧,起复旧职,迁辽兴军节度使兼汉军都统。太祖已定燕京,访求得平州人韩询持诏招谕平州。是时,奚王回离保在卢能岭,立爱未敢即朝见。先使人来送款曰:“民情愚执,不即顺从,愿降宽恩,以慰反侧。”诏曰: “朕亲巡西土,底定全燕,号令所加,城邑皆下。爰嘉忠款,特示优恩,应在彼大小官员可皆充旧职,诸囚禁配隶并从释免。”于是,辽帝尚在天德,平州虽降,民心未固。奚王回离保军所在保聚,蓟州已降复叛。民间流言谓:“金人所下城邑,始则存抚,后则俘掠。”时立爱虽开谕而不肯信,乃上表:“乞下明诏,遣官分行郡邑,宣谕德。他日兵临于宋,顺则抚之,逆则讨之,兵不劳而天下定矣。”上览表嘉之,诏答曰:“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或有将卒贪悍,冒犯纪律,辄掠降人者。已谕诸部及军帅,约束兵士,秋毫有犯,必刑无赦。今遣斡罗阿里等为卿副贰,以抚斯民,其告谕所部,使知朕意。”其后,以平州为南京,用张觉为留守,时立爱遂去平州。而张觉遂因燕京人东徒,其众怨望,觉遂叛入于宋。立爱既去平州归乡里,太祖以燕、蓟与宋,新城入于宋。宋累诏立爱,立爱见宋政日坏,不肯起,戒其宗族不得求仕。及宗望再取燕山,立爱诣幕府上谒,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其子侄数人。立爱从宗望军数年,谋画居多,封陈国公。表求解机务,不从。九年,为侍中、知枢密院事。久之,加中书令。天会十五年,致仕,加开府仪同三司、郑国公。薨于家,年八十二。

                                                                 (节选自《金史·卷七十八·列传第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B.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C.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D.卿始率吏民归附/复条利害/悉合朕意/嘉叹不忘/山西部族缘辽主未获/恐阴相连接/故迁处于领东/西京人民既无异望/皆按堵如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明、清时期对殿试及第者皆赐出身,且分为三甲:一甲状元、二甲榜眼、三甲探花。
B.服除,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中国古代丧礼制度严格,长辈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穿孝服、佩黑纱等形式对其表示哀悼。
C.招谕,也作“招喻”,招有招安之意,即让别人归顺自己。指帝、王招抚敌对势力的谕旨,或指以帝、王名义对敌对势力进行招抚。
D.中书令,中国古代官职名,最初是指帮助皇帝在宫廷内处理政务的官员,因直接向皇帝负责,故责任重大。司马迁就曾任过中书令一职。
12.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立爱为官正直。他历任泰州幕官、云内县令等官职,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由于为人刚正、遇事敢言而得罪权贵。
B.时立爱富有谋略。面对“金国攻城之后,前后不一”的流言,他上奏希望派遣官员到各地宣诏德义,受到皇帝赞许。
C.时立爱颇有远见。宋廷多次征召时立爱入朝,他都因宋廷朝纲逐渐败坏而不肯应征,还告诫族人不能够去宋廷求取官职。
D.时立爱深受重用。他跟随完颜宗望夺取燕山后,因善于谋划军中之事而深受宗望赏识,先被授予官职,后又被封为国公。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民情愚执,不即顺从,愿降宽恩,以慰反侧。
(2)已谕诸部及军帅,约束兵士,秋毫有犯,必刑无赦。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徐子与谳狱江南

杨继盛

寥落白云司半虚,看君此去更何如?

西曹月满幽人榻,南国星随使者车。

塞雁不堪行断夕,秋风况是叶飞初。

秣陵 故旧如相问,为道疏狂病未除。


注:①谳狱,审判定案。徐子与奉旨将赴江南。②杨继盛(1516~1555):长期做官南京,后至京师,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入狱,本诗为其狱中所作。③西曹句:西曹是刑部的别称。幽人,幽居之人,此处指囚徒。④秣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身陷囹圄,只能借天空之云看友人南行,虽不言愁,而离愁别绪已在其中。
B.诗人借月色和星光,描摹自己想象中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C.“塞雁行断”表达深重的别愁,“况是”二字强调此别后心境将日益萧巷的悲情。
D.本诗既有送别友人的感伤,又有狱中明志的慷慨,柔情宛转而不乏遒劲与执著。
15.本诗尾联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同有异。请指出二者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