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92 题号:122061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逆战

田洪波

鹰是黄鹰,脾性很烈的那种。大狗“围鹰”时,用的是爷爷留下的鹰网。有一段时间,上面曾有人到山上收缴过,大狗是猎人后代,本能地把网藏起来了。

大狗觊觎黄鹰在山间盘旋有一阵儿了,几夜失眠后,大狗翻出了鹰网,让人捎回新鲜的羊羔肉。鹰起始对诱饵不屑一顾,可最终还是一个俯冲旋进了大狗设置的机关。

大狗咧开满嘴黄牙,得意地笑。他把一双手套递向鹰,鹰再次中计,用利爪猛袭,大狗将早就准备好的“鹰紧子”迅速套在鹰的头上,直至双腿脚腕处。然后,大狗将鹰拴在木杵上,点亮200W的灯泡,搬过一条凳子,相距两尺远,点燃烟锅里的蛤蟆烟,“吧嗒吧嗒”有滋有味地吸,同时,将一双小眼睛向鹰投去,拉开了熬鹰架势。这才发现,鹰是一只刚成年的鹰,嘴尖锐弯曲,披一袭铁灰色毛羽,带有利钩的趾爪苍劲有力,不停抓挠,嘴中发出阵阵悲愤的唳啸。

大狗沉住气,一抹微笑挂在脸上。这时,他听到院里的响动,眼睛余光瞥见二娃放学回来了。隔着窗户,大狗命二娃到另一间偏厦去,不准随便进来。二娃好奇地探过头,看见鹰,吃惊得嘴巴张得很大。大狗发现二娃脸上全是泥点子,很生气地质问二娃,你又贪玩儿了?不知道作业还没写?不知深浅由着性子来,啥时能出息?啥时能考出好成绩,飞出这大山去,给爹争下脸面?二娃赔笑,兴奋点依然在鹰身上。爹,你抓它有什么用啊?抓它可是犯法的,鹰是一级保护动物。大狗瞪眼,用你管老子?犯法,给老子抓狐狸捉兔子是鹰的本能,碍着谁了?饭菜在锅里热着呢,快去吃。从明天起,你买东西吃,钱在枕头底下放着呢,省点儿花。

这一夜,人鹰对峙着目光。鹰眼皮打架,恹恹欲睡,大狗滚烫的烟袋锅便敲在木杵上,吓得鹰一机灵,睡意全消。

熬鹰至第二天黄昏,鹰的眼里布满血丝,烦躁不安。大狗却没事人一样,继续“吧嗒”他的蛤蟆烟,事实上他早把觉睡足了。二娃这时汗涔涔地回来了。二娃靠近窗户,悄声说,爹,给我买只篮球吧。大狗脸黑下来,又到操场疯去了?篮球个啥,我看你像个篮球!你现在必须给我好好学习,别老想那些不务正业的事,听见没有?二娃叹息一声,回偏厦去了。

又是一个难熬的夜,大狗烟抽得没味了,开始站着。鹰欲闭眼,大狗猛一敲烟锅,并且频率不断加快,鹰闭一下他敲一下。鹰怒视大狗,大狗也毫不示弱地迎视。鹰在木杵上摇摇欲晃,大狗学它的样子也摇晃,嘴角有笑,烟锅频敲。有一段时间,鹰似乎积攒起全部力量,把一双眼睛瞪得溜圆,长久怒视大狗,大狗下意识放出一个屁,没敢笑,勇敢迎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谁也不眨一下,大狗感觉眼里渐渐有泪要涌出来,憋回去了,继续咬牙挺着,终于等到鹰颓丧地先败下阵来。

中午时,二娃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小声问大狗,学校组织灾区捐款,捐多少?大狗有些恼怒,捐什么捐,没那闲钱!二娃不甘心,同学们都很积极,说我们也被别人捐过。大狗没好气,那是有人乐意。二娃还不死心,就少捐点儿?我用自己的零花钱。大狗粗声,你的零花钱也是我给的,不自量力。告诉你,敢捐一分钱打断你腿!二娃眼里有泪,默默站了一会儿,泪水就爬下了脸颊,没敢继续呆下去,一步三回头的样子朝山下走去。大狗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这时他看到鹰闭了眼睛,“叭”的一声把烟锅敲在木杵上,鹰没什么反应,他又重重敲了三下。这下鹰睁开眼了,似乎刚从梦境中醒来,诧异地看大狗,好半天才缓过神儿来。

第三个黄昏来临,二娃回家放下书包悄悄往外跑,被大狗警惕的余光瞄到了,质问二娃干什么去?半天二娃才胆怯地说,小冬他们拔河比赛呢,我也想玩儿一会儿。大狗眉毛上挑,不知上进的东西!滚回来!二娃这次哭出了声,他似乎听到小伙伴们的喊声,想起身又不敢,后来索性捡起一块石头,狠命向远处砸去。大狗勃然大怒,想跟老子要横?今天你出去试试,不扒一层皮算你小子能耐!二娃最后抽噎着回屋了。

翌日早晨,鹰的眼神空洞茫然,嘴上结满黑硬的血痂,一袭漆黑闪亮的鹰翎散乱,像披了一件衰败的衣裳。大狗知道,鹰的烈性已经耗尽,接下来要训鹰了。他眼睛血红,却得意地晃起了头,带鹰出门时朝偏厦督一眼,又望望温顺的鹰。小兔患子,连鹰都熬得服,不信让你小子戗毛戗钱刺儿,想干啥就干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时间、空间顺序行文,明写大狗捕鹰、熬鹰,暗写大狗对二娃的教育,双线并进,笔墨经济。
B.小说中数次写到大狗的笑,其内涵并不相同,凸显不同情境中大狗的独特心境,语言极富张力。
C.小说善于在对比中刻画形象,如小说首、尾对黄鹰外观、神态的描写,表现其由外到内的巨变。
D.小说的中二娃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爱心、遵纪懂法、热爱运动的好孩子,他的命运与黄鹰极似。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大狗的形象特征。
3.小说标题“逆战”很有意味,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
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2.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
3.“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2020-09-29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糊涂一世

(俄)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6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翻译来:“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我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翻译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噘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的老婆和孩子。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吗?”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来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噢,”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大大地说,“可在我们国家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我说:“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100卢布,逛一圈回来后,钱还在地上呢。”

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色”,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我回答说:“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了,我对他说:“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事也会越来越少。”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想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语写着一行字:“我是糊涂二世,你是糊涂一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平时节目上所见受访家庭都是做了准备的,所以,“糊涂二世”拜访“我”,是想看一下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普通家庭的样子。
B.小说多次写国王的保镖们巡视墙角旮旯,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可悲结局;凸显“我”和家人的可笑、可怜,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C.小说以“糊涂一世”为题,暗示主人公糊涂了一辈子,糊涂到了顶点;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说谎成风的社会现实状况。
D.作者煞有介事,把一个虚构的事情写得像实有其事,并且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表达了对人性扭曲的深刻反思,呼唤着美好的人性。
2.“我”理直气壮的回答,使“糊涂二世”的反应从“大吃一惊”到“瞪大眼睛”到“起身就往外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我”在私下和家人说真话,但当着外人的面却一味编造谎言,对此,人们褒贬不一。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20-10-13更新 | 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花园

许钦文

父亲的花园在这一年可算是最茂盛的了,那时蕊姊还未出嫁,芳姊也没有死。

红的,白的,牡丹,芍药,先先后后地都开了泛勃勃的美丽的花。我跟着父亲每天到花园去看,给它们灌水;有时一天去看两三次。花园门一打开,我觉着园中只有它们的花,其余的似乎不是自生自灭的野草,就是四围的园墙。它们本来都生着许多花蕊,有一盆芍药简直有十个以上,父亲要它们开的大,格外美丽,早早地把小的都摘去了,选留较大的,每盆只让开两朵。记得有一天,它们初次盛开的时候,全家的人都去看。母亲抱着槐弟;蕊姊,芳姊和娟妹相互手挽着手;梅弟跟着乳母。“这是小姐,那是丫头,”乳母用手指点了点牡丹又点了点芍药向梅弟说。梅弟就拍一拍他肥胖的小手,点一点一朵红的牡丹花,又拍一拍手嚷着说,“我要那朵小姐,我,我,要,那朵小姐!”父亲起初不允许,说是折去太可惜,我极力反对梅弟。后来梅弟因为折不到花似乎要哭了,父亲连忙把他指点过的一朵折去给他。跟着娟妹说是也要折一朵,父亲也就给了她一朵。“还有谁要呢?”父亲笑着凭空问道。这时槐弟尚小,不知道要花,只是看见父亲笑了,张着小嘴巴,露着两颗小牙,闭着眼睛地也笑,同时两个小拳头在母亲的头上只乱敲。蕊姊,芳姊和我都说还是生在盆里好;只有母亲说也要,她说:“我到花园里来不容易,让我到房里去插几朵!”父亲就为她折了一朵白的牡丹,一朵红的芍药。——母亲在家里事情最多,又因裹足的缘故,一到晚上,往往叫脚痛,到花园的时候很少。

这时还只阴历的七月二十三四,靠门口花坛里的银桂就放出阵阵的香气来了。过了四五天,靠河沿墙边的一株也就放开许多金晃晃的花瓣。二次花都特别地开得多。盆里的火桂先后开了三次。

去年掉下种在玉荷花的花坛缝里的秋海棠的种子,自行发芽,自行长成,淡红的对称的斜四边形的开了不下三十朵。蕊姊、芳姊天天早上去采摘,把它晒成花蜜,送了好多给姨母。这花坛里的玉荷花是母亲种的,父亲曾这样对我说,“这种玉荷花重在门口实在是不好看,应该迁栽到别处,不过你娘爱它,让它不动就是了。”

菊花中“玉带”和“金丝”都开放得很早,父亲最爱的紫色的“蟹爪”开得很多,“银钩”开得很大。它们盛开的时候,父亲把花架上的扁柏,刺柏,盆竹和罗汉松等暂时拿下,统统摆上菊花盆。许多朋友都来观赏,父亲亲自引导,花园里往往一天连去四五次。

素草兰开得三朵,素建兰开得五盆,还结了一支小三角柱形的青光光的兰参。父亲极爱兰花。凡种素草兰的盆上都种蜈蚣草,冬季搬进书房。并且喜欢画兰花,这一年特别高兴,兰花也画得特别多。做了许多枕头,也都画上兰花,又题上字,由蕊姊,芳姊绣做成功。他说绣兰花蕊姊不如芳姊好,芳姊绣字也不差。给我的一个,一端有两朵花,题着“清品”两个字。另一端只一朵,题的字有四个:“王者之香”,是芳姊绣的。

我能知道的,父亲在这一年可算最为高兴,家里的人也都很快乐,可是那时何尝明白,这是最快乐的时候了!

我去秋回家省亲,父亲往外谋事去了,未曾晤面。走到阔别的花园,只有从前不注意的西湖柳和白石榴还是枝叶癞稀稀地存着,地上满是青草,盆中无非是枯枝。父亲最爱的素建兰,“反背荷花”等等,因为盆较讲究,母亲已把它们的盆收集在一起,连盆中的泥土也不见了。在门口的母亲所爱的玉荷花也只剩下几支枯枝。西湖柳和白石榴因不时有人来索去做药引,母亲特意保护,才得苟延残喘。断砖破盆,却成了六妹、八妹捕蟋蟀的特别场所。

父亲的花园最盛的一年距今已有几时,已难确切地计算。当时的盛况虽曾照下一像,如今挂在父亲的房里,无奈为时已久,那时乡间的摄影又很幼稚,现已模糊莫辨了。挂在它旁边的芳姊的遗像也已不大清楚,惟有父亲题在像上的字句却很明白:“性既执拗,遇复可怜,一朝痛割,我独何堪!”

日前梅弟由禾寄给我信:“我们兄弟三人都不能请父亲休养……父子四人的奔走,仍不能使母亲无忧于衣食!”这种痛语竟出于那时惟“小姐花”是要的梅弟,当时谁能料得到!

我想父亲的花园就是能够重行种起种种花来,那时的盛况总是不能恢复的了,因为已经没有了芳姊。

我不能再看见像那时的父亲的花园了!

(有删改)


【注】①许钦文:我国现代作家,本文作于1923年11月11日。②蜈蚣草:是能大量富集土壤中砷、铅等重金属的植物,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最茂盛”引出父亲花园曾经的胜景,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与结尾“不能再看见”形成呼应,生出让人无法排解的感伤
B.小说多用细节描写,如“梅弟要花”“母亲做糖”“芳姊绣字”等,这些细节既是作者对父亲花园的记忆,也是小说感人的地方。
C.小说写父亲对花园精心打理,“亲自引导”许多朋友来花园里观赏,“往往一天连去四五次”,表明父亲以花园为媒介广交朋友。
D.小说从“我”的视角叙述父亲花园的过去和现在,两个时期的花园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委婉地表达出社会动荡对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
2.“这种痛语竟出于那时惟‘小姐花'是要的梅弟,当时谁能料得到!”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句话中包含了怎样的心情。
3.“父亲的花园”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1-03-19更新 | 2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