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7 题号:133921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花

张朝林

别歇了,动作快点,今天花市逢场,咱们赶个早集!

花棚里满是花卉盆景,志云和丈夫唐斌已经把花搬到了三轮车上,一层一层的盆花在车上摞成一座花山。唐斌刚摸出一支烟在幸福树边蹲下,急性子的志云就催起来了。

好嘞,这就摇三轮车去。唐斌摁灭烟头,给媳妇扮了个鬼脸。

唐斌是安康鲤鱼山村的上门女婿,有的是一身力气。当家的是精明能干的媳妇志云,这朵村花从园林技校毕业后,相中了老实巴交的唐斌。

爹,我们去赶集,花棚就先交给您了!

志云在花卉交易市场租了一个店铺,做花卉生意。这计划早在她和唐斌结婚时就想好了,但走到今天,却经了不少波折。

一开始,志云爹横竖不同意:花花草草的,能赚几个钱?志云是个孝女子,不争执,依了爹的安排,领着唐斌出去打工。南北漂泊好几年,没挣下几个钱,迷茫之际家里又出了事:下雨天娘在路上滑倒,脑溢血走了。志云和唐斌伤透了心,悔青了肠,发誓一定要回乡创业,不能让老父亲再有个啥闪失。

回乡的志云还惦记着花卉生意,爹依旧不同意。志云就说,要和唐斌出去几个月,考察一桩买卖。几个月后,志云领着一个闺蜜回来了。闺蜜一见志云爹,就在桌上拍下三万块钱:老爹,这是给志云的劳务费,您收着。她帮我建了个花卉店,还帮我设计了我家后花园。志云爹惊呆了,三个月就挣下这么多钱?

志云和闺蜜拉着父亲参观花园。椭圆形的花池,池中是一个假山,假山上有亭有阁,一匹飞瀑从山顶泻下,池里金鱼游动,花池边盆景错落。左边一窝修竹,右边一株腊梅,后边是桃树、杏树、桂花树,一派生机。

他们又去了花卉市场,这转转,那看看。一盆造型奇特的荆疙瘩盆景,标价一千元,一位中年男子一声不吭地付了钱,把盆景搬上车。志云爹惊得直摇头:一盆荆疙瘩,就能卖一千元?那我家后山几十亩山林里满是荆疙瘩,要卖多少钱?一边看花卉店的盆景,一边扳起自己指头算。

闺蜜见时机成熟了,笑着揭开谜底:老爹,对不住,我骗了您,这花卉店就是志云和唐斌背着您开的,给您的三万块钱,是他们挣的第一桶金,我是给他们打工的。说完,伸了伸舌头笑盈盈看着志云。

志云爹愣住了,张大的嘴半天合不拢:云啊,爹老糊涂啊,脑筋撵不上好时代啦。爹想通了,开!爹支持你们!

志云的花卉店就这样开起来了。她懂培植,懂嫁接,移花接木最拿手,一株上嫁接几种花,深受养花人的喜爱。移花接木既是个技术活,又是个苦活,一般选在烈日当头的正午嫁接,这样花木的成活率高,却也把白皙的志云晒成黑姑娘。她说,不吃苦哪能创好业?

她花棚两边的阶梯式花架,摆满木本、草本、肉质的花卉,缤纷多彩的绣球最打眼;墨兰、春兰、剑兰,让人远远就嗅到了幽幽兰香;宝石花、仙人球,肉嘟嘟的,胀满了花盆。她看汉江奇石展得了启发,和唐斌也去江边捡奇石,摆在店里免费供买花人挑选,引来顾客盈门。心地善良的她满肚子的养花知识和经验,卖花的、买花的、种花的,谁来向她讨教,她都一股脑倒出来,一点都不保留。照她的方法养花,养一盆活一盆,她的名气也就传开了。

好生意给他们带来好收益。夫妻俩还清了创业的贷款,还在城区买了商品房,女儿、儿子也考上了大学。他们把老父亲接到城里来享清福。

两口子周一到周五在花卉店里经营,周末还要赶花市。这不,今早晨这一车花,就是想赶个早集,找个好摊位哩。

两公里长的花市满是卖花、买花、赏花的人,讨价声、还价声热闹一片。一众摊位里,志云的花车周围买花、赏花的人最多。一位男士看中一盆蔓子茉莉花,性格爽快的志云说两百元你端走,男士还在犹豫,一位女士走过来,径直数了两百元买去了,男士后悔得直摇头。志云说,你莫悔,家里还有一盆蔓子茉莉花,还是两百元。你要,明天来早点,我留给你。男士连忙说行,递过一百元作为定金,志云摆摆手:不用定钱。咱讲的是信誉,说给你留着,别人就是给我两千元,我也不卖他。男士给她道了谢,搓着手走了。

咱们秦巴山漫山遍野都是红杜鹃,你的这盆红杜鹃三百元,是不是太贵了?

不瞒您说,咱秦巴山的映山红是多如牛毛,可我这些不是从山上挖的,那么做不讲究。这红杜鹃都是自家培植的。您看这盆盘龙卧虎红杜鹃,没几年功夫是盘不下来的。做生意图个和气,和气才能生财,您若喜欢,开个价?

两百元。

算交个花友,两百元您端回一生幸福。

太阳两竹竿高了,花市开始散去,志云他们的花也所剩无几。唱着歌的洒水车过来了,给她的花车淋了水滴,阳光下的花儿挂满幸福的珍珠,晶莹晶莹的,也开在她的心里。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志云与闺蜜领着父亲参观花园和花卉市场的情节安排匠心独运,既承接上文闺蜜对花店、花园的介绍,又引发下文父亲态度的转变。
B.小说以志云夫妇开花店为主线展开叙事,行文中补充介绍了唐斌其人及赶花市等相关情况,既理清了脉络,同时避免了平铺直叙。
C.小说刻画人物除对话描写外,运用细节描写,如“志云爹惊得直摇头”“志云爹愣住了,张大的嘴半天合不拢”,画面真切宛如特写镜头。
D.小说结尾的画线语句,巧用拟人和比喻手法,营造了轻松和谐、明媚宜人的氛围,凸显了主人公志云内心的幸福感受,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志云的形象。
3.小说以“幸福花”为题很有意味,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垒墙

刘黎莹

宏家铺子是县城的老字号店铺,专门经营各种咸菜,味道独特。

那年夏天,到了雨水季节,护城河里的水已淹没了桥墩。宏家铺子紧挨着护城河,院墙被河水冲垮了,一缸缸的咸菜顺着河水漂走,没漂走的也被淹在水中。

当修筑院墙的料备齐后,在开工的酒席上,宏老板心口疼的病又犯了。病一犯,宏老板就要回乡下医治好长时间。宏老板想走,又不放心垒墙的事;交给账房先生,又觉不妥——他毕竟是外人。以前犯病时都由少爷主持店铺里的事,可现在少爷去外县进货,一时半会儿又回不来。

这时,少奶奶说垒墙的事交给她好了。宏老板有些不放心,少奶奶是今年春上才嫁过来的新媳妇儿,对铺子里的事又不太熟悉。一个妇道人家,又这么年轻,能行?少奶奶给公爹跪下磕过头后,说,放心好了,如若垒墙出了差错,情愿受罚就是了。

少奶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吩咐厨师把午饭由原来的白面馒头改成黑窝头,把大锅菜猪肉炖粉条换成胡萝卜咸菜。中午歇息时,泥瓦匠个个一脸的厚云彩。少奶奶过去和他们说话,也没人给她好脸儿。账房先生过来劝干活儿的师傅,说,兴许,少奶奶是想在过晌的饭里多加些酒菜什么的,怕中午喝了酒误事。可等到了过晌开饭时,还是老一套:咸菜窝头,外加白开水一大碗。这下可惹恼了干活儿的师傅,一个个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

第二天,仍是咸菜窝头。

第三天,账房先生沉不住气了,对少奶奶说,以前,老爷都是好酒好菜地伺候,你这样,人家能给咱把墙垒好吗?少奶奶不说话,只是眯眯地笑。

歇息时,干活儿的师傅私下里商议:这个少奶奶也太抠门儿了,她以为这样能省好些银子哩,咱给她来个磨洋工,出工不出力。垒的时候,多加石灰,多给她费料,反正是按天数算钱。表面上看她是省了,实际上咱要叫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主意一定,这伙子垒墙的人可就不再好好干活儿了。干不了一个时辰,就要扎堆儿在树下摆龙门阵,一天干不了几瓦刀的活儿,那墙垒了十多天,也不见往高里长。

账房先生可真急了,对少奶奶说,平时老爷连叫花子都管,你也太狠心了。做人要厚道,你把人都得罪光了,往后铺里的院墙再塌了,看谁还来修?少奶奶还是眯眯地笑。少奶奶说,我就不信这个邪,干活儿给工钱,一个子儿也不少他们的。他们是来干活儿的,又不是来坐席的。只要他们搭得起工夫,我奉陪到底就是了。

账房先生说,早几天完工就把工钱省出来了,你这样花销会更大,看着吧。账房先生还想说点什么,少奶奶仍是脸上挂着笑,问账房先生:这垒墙的事,到底是你来管,还是我来管?

往年三四天就能把院墙垒好,这次整整垒了一个多月才完工。喝完工酒那天,少奶奶过来敬酒,满桌子的人没一个搭理她的。少奶奶躬身施礼,说,诸位师傅,等会儿我敬完酒,就把工钱付给各位。少奶奶又说,这是我给各位的赔罪钱。这笔钱远远高于你们应得的工钱。

等宏老板病好回来后,问少奶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少奶奶说,咱家的院墙年年修,并不是因为河水太猛的缘故。宏老板问,那是什么缘故?少奶奶说,以往,你天天好酒好菜地招待干活儿的师傅,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恨不得一天当五天用,石灰尽量省着用,结果墙不坚固。我这次就是要让他们垒得越慢越好,晾好了茬儿,多用石灰,这墙就不怕河水冲了。以后再也不用年年垒墙了。

果真,宏家铺子的院墙再也没被河水冲塌过。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宏家铺子专门经营各种咸菜,那年夏天涨水,宏家铺子院墙被冲毁,咸菜被淹,宏老板急得心口疼毛病复发。
B.小说在塑造主人公形象上欲扬先抑,先写少奶奶降低工匠师傅伙食标准,而且坚决不改,让人以为她是一个刻薄之人,最后揭示原因,扭转形象。
C.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别具匠心,层层设疑,重重铺垫,使人急于一探究竟,然后抽丝剥茧,逐个释疑,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主题。
D.在如何对待工匠师傅的饮食上,作者将账房先生与少奶奶对比,一是突出账房先生的性格浮躁,二是突出少奶奶的胸有成竹。
2.小说中的少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结尾处点明少奶奶的用工逻辑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2018-05-17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腰

池莉

梅子雨下得柔柔的,愁愁的,淡淡的,悄悄的。暮色四合,天暗地晕,远近一片凄迷。

一个凄迷的大城市里一条凄迷的小街。

一辆乌鱼般的小轿车缓缓游来。

苍白的路灯隔了很久才有一只,寥寥几个行人的身子被路灯拉得老长老长,摇晃不定。司机犯忌,生怕轧了人影子,把车开得蛇一般扭摆。

“停车。”老人说。

不待司机开门,老人就钻出了车,径直走了。

老人蜇进了一条小巷。

在一幢墙面斑驳的房子面前,老人停下了。老人上下打量了一番这古刹似的老房子,伸手摸了摸生在砖缝里的青苔,然后叩响了两扇硕大的杉木门板上的铜环。

楼梯似乎比以前更狭小更黑暗了。老人不得不侧起腆着的腹部,一步一步往上爬。

蓦然,楼梯上亮了。老人仰起头,看见了她。她立在楼梯口,专注地握着手电筒,一级级明亮着老人脚下的梯板。

老人爬完了楼梯。她抬起了头,安详温和地说:“来了?”

老人说:“来了。”

老人一阵轻松,产生了夜鸟归巢的感觉,以为自己每天都回到的是这里。

他们一前一后进了房间。她虚掩了房门。

冬天取暖的炉子还没有撤掉,炉口上坐了一只热腾腾的瓦罐。小房间暖胜初夏。空中浮动着浅浅淡淡的檀香香味。

她在阴影里掀掉了出门才裹上的曾经华贵的旧呢大衣,露出了玄色窄袖薄棉袄。噢,她的腰肢还是那般的纤细,盈盈一握;人却是已经老了。

老人看着她。

她接过老人的帽子,弹着呢绒上细碎的雨分子,说:“这黄梅雨哟。”

她取了一条干毛巾,轻轻抽打老人的衣服,从衣领到裤脚。

她搬了两只颜色模糊、漆皮脱落的太师椅,分别放在炉子两边。说:“你坐,我来沏茶。”

老人坐了下来。在干燥暖和清香的空气里,老人全身舒适,大小关节咯吧咯吧松开。

茶香飘逸,她为老人倒了一杯茶,又摆上了一碟老人所喜爱的这个大城市的小巷里久负盛名的点心:蟹壳黄。多少年的习惯是每当老人没有吃饭的时候她才上这种点心的。

她为自己倒了半杯茶,也坐了下来。隔着炉火,坐在老人对面。

她怎么就知道老人没吃饭?

她知道老人为什么从饭桌上走开吗?

知道老人已经离休了吗?

知道老人决计搬出小红楼吗?

知道小红楼也不世袭吗?

知道因此儿女们群起攻击老人吗?

还有更要命的,知道吗?那是……

“想你是等不及做饭的,先充充饥也好,”她说。她看定老人,微微含笑,呷了一口茶。她一切都知道。

老人感到自己透明了:自己就是一堆烦躁和愤怒。何必去一一叙说那琐碎的细节呢?

她双膝并拢,两脚相偎:削肩细腰,十指纤纤,神情柔和宁静淡泊空远。她就这般古色古香地坐着,把那柔和宁静淡泊空远源源不断传送给老人。

烦躁和愤怒离老人渐渐远了。

他们隔着炉火,默默相视,用跳动的心读着对方脸上每条新皱纹的来由和老皱纹的经历。

老人脸上沟壑交错。

她的脸上皱褶纵横。

一本深奥无比的天书,只有他俩懂。

第二道茶了,茶味最醇。他们相对而坐,无声无语。

噢,她的腰肢还是这般纤细,盈盈一握,人的确是老了呵!

哦,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实在对不起,你如今孤灯只影,一无所有。

有什么对不起!你又有什么?多难得今晚炉火还温暖,茶沏得这么香,你我还能相对喝一杯。

她呷了一口茶。

老人呷了一口茶。

老人的面颊上晦色散去,泛起光彩,心平气和,一片清新。

他们坐着坐着。间或有一丝隐隐的喜颜悦色掠过他们淡然的脸。

第三道茶茶味已淡。老人站了起来,在小房间踱着圈。件件家具都还是摆在老地方,只是家具的颜色全都黑了。尽管洁净得一尘不染,可是已成死色。檀香燃尽,香灰委地,霉味从四面八方涌了出来。是那种太阳晒不掉射不透的陈年老朽的霉。

“好,我该走了。”老人说。

她缓缓起身,取来了帽子。老人弯下魁梧的身躯,低下头;她踮起脚,她的竹节般的手将帽子周周正正戴在老人头上。

噢,她的腰肢还是那般的纤细,盈盈一握。

老人突然握住了面前的细腰:“听我说现在我无官一身轻了,我应该……”

“你应该走了。”她说。

老人的手松落下来。老人暗自惭愧,若不是她截得快,他差点又抛出一个空诺。

她把老人送出了大门,瑟瑟缩在门洞里。

老人停住了,回头摆手示意她回屋去。她呆了一刻,慢慢退进了身子,黑漆漆的门吱呀呀响起来。在两扇门最后合拢的一刹那,老人相信他看到门缝里迸出了一滴泪。

老人趋步上前,摸索着门上那迸泪的地方,是湿的;他放在舌头尖上尝了尝,似乎也咸也甜。再一摸,整块门都是湿的。梅子雨还在下。

梅子雨还在柔柔地愁愁地下。

小巷里烟雾迷茫,小街上烟雾迷茫,大马路上烟雾迷茫。高楼大厦轮廓模糊,黑影幢幢,万家灯火黯然失色,弱如星光;天地相接,苍苍莽莽,一团混沌。便是好男儿又怎能叫它云开雾散,风息雨弄,要一个自己喜爱的天?罢了,任其自然,自然公平,事事又何必强求。后退一步,海阔天空。老人异常平和地对司机说:“让你久等了。”

一九八六年十月武昌水果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个双声词,揭示梅雨特点,反衬人物心境,渲染故事氛围,行文节奏舒缓。
B.“她”早知老人会来,所以见面时,只问一句“来了?”平静温和,没有特别激动。
C.“死色” 的家具,委地的香灰,老朽的霉味,无不显示“她”内心的万念俱灰。
D.面对老人将出口的许诺,“她”巧妙截住制止,为老人也为自己留下最后的尊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将轿车比作乌鱼,符合“天暗地晕”特定氛围的视觉感受, “游”字既贴合上文“乌鱼”的比喻,又写出了小车无声无息,蜿蜒前行的状态。
B.小说以茶写情,茶味即情味,三道茶从清香四溢到味道醇厚到平淡如水,茶味变化既对应老人的情绪变化,也暗示两人的情感变化。
C.小说中“细腰”的典型细节反复出现,既暗示“她”昔日的美丽动人,也与 “她”现今的苍老形成对比,还真实表达了老人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感觉。
D.小说环境描写富有特色,借梅雨营造浓郁的感伤氛围,景物描写首尾呼应,开头的“凄迷”和结尾的“迷茫”都较好地烘托了老人惆怅感伤、茫然无措的心理。
3.小说写两人见面后,连用六个“知道……吗”,请分析其妙处。
4.文章结尾说“在两扇门最后合拢的一刹那,老人相信他看到门缝里迸出了一滴泪。”你认为那是眼泪吗?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理由。
2022-07-04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说疼痛

丁肃清

老庞是个要强的人,他有一个操守,再苦再累、吃亏受了委屈,在人面前都不能表现出来,打掉牙咽到肚子里,也不皱一下眉头。

举个例子,老庞原先是研究所的所长,有时加班晚了,他都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多是在单位门口的涮鱼店吃涮鱼。围一桌,热气腾腾的锅,热情洋溢的话语。

房间不算大,有点儿简陋,暖气管子也裸露在墙角。他看见一只老鼠顺着管道往上爬,老庞没吭声,心想,别说,别吭声,女士们一般都怕老鼠,要是让她们看见,那还不炸了窝?

接着吃鱼,接着说话。吃着说着,老庞突然不吃了,也不说了,直挺挺地坐着,表情严肃地看同事们吃。

同事说,你怎么不吃了?他嘴皮儿里蹦出俩字,饱了。

其实他很想吃,吃不了了,喉咙里卡刺儿了!这也不能吭声,务必不能吭声,要是说自己卡刺儿了,那这顿饭大家还能吃好吗!

直到大家酒足饭饱,同事们回单位,他托词有事,打了个出租直奔医院取鱼刺,医生给他取出刺儿,一看,好家伙,一厘米长的硬刺儿。

取出来就好了,如释重负了,这件事,他没给同事们提起过。自己的事自己忍,他就烦遇到事就给别人叨叨的人,给别人添堵。

……

老庞此刻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躺在病床上的老庞已经退休了。

他这次住院,纯属于没事儿找事儿。本来应颐养天年、品茶抱孙,可是他又义务揽上了单位的活儿,一个国家项目下来,单位人才正青黄不接,他自荐担任主研人。

这下倒好,赶项目加了半个月的班没回家,实打实地干了半个月,累倒了。本来是可以不累倒的,可以回家休息了,可他没回。他给同事小张说,小张,你先倒班回家吧,我替你再顶几天。

小张说,真的?你这人真好,真好!他说着赞着,乐不可支,拾掇拾掇就回家了。

老庞看着他的背影,欣慰地笑,心想,人家小伙刚结婚不久,新婚燕尔,也值班这么多天了,小两口儿也该团聚团聚了。这做人呐,得多为别人想,送给人玫瑰,自己手里也留香。结果,老庞累倒了。

他依稀地觉得自己被抬上救护车,被送进了抢救门诊,然后送病房,胳膊上腿上都安上了仪器管子。扎针抽血,一抽就抽两三管子,每天抽。那不是水管里的自来水,那可是身体里殷红殷红的血啊!还扎血管输液,手上胳膊上都扎遍了。

倒是护士扎血管扎多了,熟练、轻盈的手指就像在他的肌肉上绣花似的。当然遇到新上岗的护士,就苦了老庞了,针头扎进去,没命中目标,再捅捅针,捅错了目标,无奈拔出针,另觅他处再扎……

我的娘哎,老庞心里在哎呀,这是人肉,这不是木头!新手护士越紧张越扎不进去,连声说对不起。老庞说,没事儿,没事儿,不疼,不怎么疼。

其实他很疼,怎么能不疼呢,疼得他跺脚,那不是挠痒痒,那是针扎血肉。

这有什么办法呢,没办法!到了医院,你就得老老实实,任其摆布。

病房里有病友,闲唠嗑,他们都做了手术,都采取的新科技,什么搭桥啊支架啊啥的,老庞就是不问他们疼不疼。

……

剩下的事儿,就不提了,该经历的老庞也都经历了。自己的事儿纯属自己的事儿,不说疼痛。躺在病床上,老庞想这想那想了很多,其中想到,啥叫幸福和幸运?人一生不手术,保持个好身体即是了。说英雄无畏,那都是胡诌,那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遇到事儿,所谓脸不变色心不跳,那都是装的!住一回院,老庞都快把自己思考成哲学家了。

人生无常,人的能耐再大,也设计不了明天。过好今天,发挥余热,小车不倒只管推,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他就想,好好养病,贡献不了啥,也不能给社会、给他人添累赘。

房间的病友之一是个老干部,提起不少以前的事,他培养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帮助人的事,如今他们也都成势了,能耐了,他不禁就流露出人情如纸的情绪。

老庞一听这些就上火,但不表露。他说他老毛病,一上火就牙疼,人体哪儿疼也不行,你说这牙吧,啥好吃的好喝的都先让它尝,没良心,它还让人疼。

住一回院,这是老庞一不小心唯一说出的一个疼字。不过,老庞不给任何人提起自己住院的感受,不说疼痛。

他此刻想,等出了院,能帮那项目的忙还得帮,此外他还有一个奢想,他掏钱,约上小张和三五个朋友,再去吃一回涮鱼,不过一定不要再卡刺儿。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老庞的为人,既照应了标题,又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下文故事情节就是围绕老庞的这一性格特点展开的。
B.文中写到老庞和同事在涮鱼店吃涮鱼看到老鼠的事,既表现了老庞遇事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也为下文老庞因此而被鱼刺卡喉咙埋下伏笔。
C.“没事儿找事儿”本是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在文中用来描述老庞,不但无损于老庞的人物形象,反而更能体现老庞为他人着想的形象特点。
D.住院期间,对于病房里的病友,老庞自始至终都不问他们疼不疼,并非老庞对病友冷漠,而是老庞“不说疼痛”的性格特点使然。
2.下列对老庞躺在病床上的所思所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庞由这次生病住院而认为人生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幸福幸运的事。
B.人生在世,要积极主动为社会做贡献,即使做不了什么,也不要添麻烦。
C.老庞听到病友老干部的话上火,是因为对其抱怨世态炎凉的话题产生了共鸣。
D.老庞还想到了如果有需要,该帮的忙应继续帮,并奢想和同事再吃一回涮鱼。
3.文章以“不说疼痛”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这篇文章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3-10-07更新 | 1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