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商鞅变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05 题号:3036625
社会变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前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怎样思想(不能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影响。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措施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颁布的措施
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
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26年,颁布了以瑞士民法为蓝本的《民法》……
1925年,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
1928年,规定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和凯末尔改革的特点。指出二人改革的共同的政治前提。改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进步趋势。
材料三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到,“1921 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式: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邓小平在改革五年后总结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
1922 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邓小平在1979 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可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宁和邓小平的共识。分析这些共识对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推动改革成功的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材料三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3)据材料三,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019-04-05更新 | 9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商君书·农战》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倡导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改革措施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商鞅认为国家兴盛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是怎样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来保障国家兴盛的这一关键的。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2020-05-01更新 | 4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历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君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动力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的。

2018-01-13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