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语言表达与应用 > 文段综合
题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7 题号:6624160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我后面小题。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好个人隐私?

前言:大数据代的来临,为我门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浏览信息、购买生活用品等。而网络平台依托大数据,就能掌握用户的大量信息。

【材料一】画

【材料二】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18年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网民认为手机APP的个人信息不安全,不会轻易下载APP,其比例比去年提高了两成;网民希望揭露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黑心企业的比例,从去年的五成上升到七成;一旦遭遇信息诈骗,网民选择投诉曝光的比例,从去年的58.7%提升到83.1%。

【材料三】

沪江网法务总监林华认为: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并不明确,哪些信息类型可以被互联网平台搜集和提供给第三方?哪些情况下将被视为侵犯用户隐私?立法与执法环节都还未能跟上商业环境的变化。因此不能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材料四】

5月1日,《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正式实施,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体系日渐完善。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表示:“对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改,不世露,不毁损,不出售,不非法向他人提供,这是网络平台必须承担的义务。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2.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调查显示的结果。
3.综合以上材料,探究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2018·四川眉山·中考真题 查看更多[9]
【知识点】 文段综合 漫画类

相似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 适中 (0.65)

【推荐1】综合性学习。

我校七年级(2)班准备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⑴【设计方案】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简要的方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信息】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探究出主要信息。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坚持唯物史观,不管历史条件发生什么变化,凡是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都应得到尊敬,受到颂扬,被人民牢记,由文艺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默写出连续的两句爱国主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5-10更新 | 47次组卷
综合性学习 | 适中 (0.65)
【推荐2】活动前,一位同学在搜集资料时发现了下面一段文字。认真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孔庙前院大成门东西两侧,在古树浓荫掩映下,静静地【甲】着198 块进士题名碑。这些石碑形态(gè)异:或微微斜,或高高耸立;或透雕盘龙,或素朴无纹;或精美华贵,或大方简洁。石碑上镌刻着元、明、清三代51624 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还记录国家、社会, 尤其是与科举考试有关的历史情况。保卫北京的于谦,实施改革的张居正,“心学”领袖王阳明,一代奸臣严嵩,戏剧大师汤显祖,大词人纳兰性德,风流才子纪晓岚,湘军统帅曾国藩,三代帝师翁同龢……科举制度使这51624人得以题名在碑石之上;反过来,这51624 名进士也(zhāng )显了科举制度、 【乙】了科举制度。石碑因文字而留存,文字因人物而生动。进士题名碑因51624 名进士而闻名天下,它如一枚活化石,静默在孔庙里,向人们讲述历史。

行走在这片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碑林中,轻抚斑驳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的字迹,一个个名字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在眼前一一回放。一个人、一则故事、一段历史,回眸时不免让人发出无限感慨……


(1)下列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斜(qīng)       形态个异章显       
B.斜(qǐng)       形态个异彰显     
C.斜(qīng)       形态各异 彰显     
D.斜(qǐng)     形态各异章显
(2)根据语意,从下列备选词语中分别选出一个,填入上面文段中的【甲】【乙】处。
【甲】_______(A.屹立 B.矗立)
【乙】_______(A.延续 B.延伸)
(3)根据文段的相关内容,解释文中画线的“活化石”一词的意思。______
(4)该同学认为选文结尾应写出“慨叹”的内容,根据相关内容,你认为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18-05-16更新 | 79次组卷
综合性学习 | 适中 (0.65)
【推荐3】结合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1

泗州戏,是安徽淮河两岸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据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2。

材料2

许多人认为泗州戏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泗州戏唱腔念白有北方戏曲的激昂慷慨、南方戏曲的温柔舒缓;有难度极大的花腔和花舌及民间琴书的平实质朴。

材料3

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演出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


(1)材料1中有一个错别字,应将“________”改成“________”。
(2)材料2介绍了泗州戏的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3可知泗州戏出现生存危机,请为其建言献策。
2021-09-04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