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3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新航路的开辟)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加强了人类的联系,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空间障碍,人类联系的速度加快。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   19951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截至2016年,其成员达到164个。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其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它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请说出开辟A航线的是哪一位航海家?他实现了什么伟大成就?根据材料一,谈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请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两项发明。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根据材料三,说明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
2023-02-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不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外国报刊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惊呼:“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从1895年到1911年,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生铁年产量最高的1910年达到119万吨,钢产量6万吨,超过了同期日本最大钢铁企业的年产量。中国早期兴建的京汉、粤汉、津浦等八条铁路干线所用钢轨和钢件均由其提供,产品一度远销美国、澳大利亚。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近代报刊的出现, 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的人才群体,改变了人们的旧观念,推动了国人对近代民主制度的探索,从而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站在时代前列,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川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汉阳铁厂创办于中国近代的哪一运动中?根据材料一,说说汉阳铁厂受到外国报刊高度评价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报刊的进步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三,说出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2021-06-18更新 | 851次组卷 | 1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葡萄牙殖民者从非洲大量劫掠黑奴、黄金、象牙等。从15世纪末起的约100年间,他们劫掠了近3000吨黄金。1545-1560年,西班牙平均每年从拉丁美洲掠夺5.5吨黄金和246吨白银。

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的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捕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澳门历史教材试行版世界历史初三年级上册》

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从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4 . 所谓近代化,指的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上的理性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南京会见张之洞。在得到张之洞的资助后,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   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川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撰文说“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材料一中,李鸿章、曾国藩等掀起的“自救运动”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采取的方式有哪些?由此在哪一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三,说说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
(4)材料四中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文中的“两位先生”是指?
(5)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2022-01-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这两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立体交通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二: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19世纪前50年, 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欧洲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 而且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国家统编版)

材料三:19世纪的前40年,伦敦发生了14次毒雾事件。城市里生活污水随意泼洒。垃圾随意倾倒由于缺乏厕所人们随处便溺。泰晤士河也变得肮脏浑浊不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各一例。
(2)根据材料二, 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发生的三点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问题? 科技改变了人类和世界,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023-07-3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外国报刊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惊呼:“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从1895年到1911年,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生铁年产量最高的1910年达到119万吨,钢产量6万吨,超过了同期日本最大钢铁企业的年产量。中国早期兴建的京汉、粤汉、津浦等八条铁路干线所用钢轨和钢件均由其提供,产品一度远销美国、澳大利亚。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其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杨杰《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

材料三   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站在时代前列,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川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汉阳铁厂创办于中国近代的哪一运动中?根据材料一,说说汉阳铁厂受到外国报刊高度评价的理由。
(2)材料二中“发动者和组织者”的主要代表是谁?他们领导的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三,说出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2023-12-1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大国的兴衰消长,始终是世界舞台上最受人瞩目的焦点。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国之鉴》

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摘自岳麓版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在领土扩张过程中,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工业的集中地。1860年,美国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四位。而南方盛行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展。

——摘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英国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与1689年英国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密切相关?
(2)材料二所述史实与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有关?这次改革后,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南北矛盾焦点问题的法律文件。
(4)综合三国崛起的经验,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23-12-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这两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立体交通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而且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国家统编版)

材料三   19世纪的前40年,伦敦发生了14次毒雾事件。城市里生活污水随意泼洒,垃圾随意倾倒由于缺乏厕所人们随处便溺。泰晤士河也变得肮脏浑浊不堪。

——节选《2021河南中考试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各一例。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问题?
(4)科技改变了人类和世界,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9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九人,冬至于海,南及五岭,皆户外不闭,行旅不贵(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二: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在元世祖在位时随同父亲和叔叔沿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侨居中国17年后回到意大利,口授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详细描述了元朝大都的繁华,盛赞中国物产丰富,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捻”?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繁华,元朝的繁华与当时哪一个开创性的政治制度有关?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展的因素。

2019-10-07更新 | 430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综合复习历史卷7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国面临的不是强与弱,而是更严峻的存与亡的问题了。朝野上下发出了“保国保种”的呼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又进一步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融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后来孙中山等革命派也接受了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

——《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材料二   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站在时代前列,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川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14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号,聂耳自幼爱好乐,小小年纪就学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从1933年开始聂耳先后创作了《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大路歌》《新女性》《义勇军进行曲》等30余首歌曲。聂耳短暂一生创作的辉煌顶点是《义勇军进行曲》,它表达了处在民族危机中的中华民族不屈的心声。《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据《昆明历史》(云南教育出版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二,概括出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022-07-2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长垣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